鄭思樵,黃循棱
(閩江學院 公共體育教學部,福建 福州 350108)
2020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爆發(fā),并逐漸席卷全球。截至2021 年3 月29 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1 274 萬例,死亡病例超過279.5 萬例[1],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意蔓延,給人類的生命安全和世界發(fā)展帶來嚴峻的考驗。這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fā)生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具有感染范圍廣、傳播速度快、防控難度大等特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后,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第一時間提出:“要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強調要科學、精準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2]。充分彰顯黨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視。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歷經困難險阻并付出巨大的犧牲,終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zhàn)。雖然國內新增的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越來越少,但是聚集性疫情時有發(fā)生,境外輸入的確診病例仍然存在威脅,防范疫情反彈任務依然繁重。至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經進入常態(tài)化階段。
作為一次重大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同時,也讓人們更加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性。然而,與現實嚴峻產生巨大矛盾的是,當今社會,青少年對生命的重視程度令人擔憂。自殺自殘、打架斗毆、暴力傷害等漠視生命的現象頻頻發(fā)生。如何引導青少年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已經成為緊迫且不可回避的問題。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依據[3],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4]。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當前青少年頻繁發(fā)生漠視生命的現象,生命教育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學校體育既是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中學校園是青少年學習與活動的主要場所,中學體育應該充分挖掘新冠肺炎疫情背后所隱藏的生命教育資源,重視發(fā)揮學科的生命教育價值,通過體育教育的組織形式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鑒于此,從生命教育的視角審視當前中學體育課程,闡述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下生命教育與中學體育課程之間的契合點,并提出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生命教育與中學體育課程融合的有效策略,以期將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轉化成生命教育的契機。
生命教育是指對個體的整個生命歷程進行完整的生命意識培養(yǎng)與熏陶,引導個體珍愛生命和敬畏生命的實踐活動[5]。追本溯源,20 世紀60 年代末,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并開始推行,提出的背景是針對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殺、吸毒和性危機等問題[6]。20 世紀70 年代末,澳大利亞成立第一個正式的國際性生命教育機構,并首次以官方機構的形式運用生命教育這一概念。20 世紀90 年代,我國臺灣地區(qū)開始對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探索,并組織成立“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得以快速推進[7]。21 世紀初,生命教育開始作為一種正式的教育理念傳入我國大陸。許世平[8]、王北生[9]、馮建軍[10]等紛紛對生命教育的概念進行闡釋。在教育領域,遼寧省、上海市、湖南省等地區(qū)陸續(xù)頒布中小學生命教育相關的指導性文件,各地區(qū)也相繼編寫一些生命教育的教材,旨在應對中小學學生非正常死亡(如車禍、溺水、自然災害等)等安全事故。2008 年汶川大地震和同年《開學第一課》播出之后是生命教育研究的熱潮,可見生命教育的產生背景是對危機的一種后發(fā)式應對[11]。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由于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缺失和需求等不同,對生命教育的理解也因此不盡相同,本文傾向于錢巨波先生對生命教育理解的3 種內涵:1)教育要遵循學生生命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2)教育要關注學生生命的整體性和主體性;3)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健全品格[12]。
學校體育既是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面對自然災害(火災、臺風、疫情等)和意外時,體魄強健、運動技能強的個體更容易獲得生存,有安全意識、避災知識、自救技能的個體或群體更容易保全生命,學校體育在保障學生生命安全方面發(fā)揮巨大功能[13]。中學體育是學校體育的階段性部分,這一階段的學生,一方面由于學業(yè)上的壓力,個別受挫抗壓能力較弱的學生會選擇輕生、自殘等踐踏生命的現象;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使個別學生難以管教,出現反其道而行之的現象,校園欺凌、暴力傷害等藐視生命的現象也因此層出不窮。體育教育的功能決定了中學體育課程必須承擔起為學生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保駕護航的職責。遺憾的是,現實中的中學體育課程忽視對學生生命安全意識的教育與培養(yǎng),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增強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掌握基本保健知識的課程目標。愿景雖好,但現實總是不盡人意。在應試教育與以追求升學為目的的教育體制中,“功利性”“形式化”的思想與做法致使部分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是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中考體育的各項指標作為課程目標,這不僅割裂學校體育的三維目標(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也打亂學生生命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對于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標準》對水平四階段提出要比較全面的掌握安全運動、常見運動損傷和溺水的緊急處理方法、掌握一些疾病的預防知識和方法等生命教育內容。然而與現實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學體育課程內容并沒有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設計,運動技術學習只重視中考體育考試項目的技術學習,從而導致許多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上體育課,學校體育過于追求升學率,體育教師過于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程序化、模式化的教學設計往往忽視學生生命的主體性和完整性,也忽視了對學生生命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
中學體育是學生體驗生命情感的重要途徑。對以往的中學體育課程與教學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學生的個性、情感和生命活力是“掙扎”、不自由的,主要表現在以教師主導型的“一言堂”教學,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地位。教師的安排等于“命令”,把學生當成無生命的“加工產品”重復生產。學生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體育課堂缺乏生命活力,這種課程模式的體育教學與以人的生命本質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雖然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已有十余年之久,取得矚目的成就。課程改革后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取代傳統固有的教學模式(大一統或放羊式)。但是這僅限于課程改革較為前沿的學校,大多數學校依然沿用“跟我學、跟我做、跟我練”,各項活動與練習必須整齊劃一的傳統教學模式[14]。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剝離“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而且阻礙學生生命個體的主體性與完整性的發(fā)展。
課程評價服務于課程目標。長期以來,中學體育課程評價關注的重點是體育課程所能帶來的現實和眼前利益,即是為考核和達標服務的。主要是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中考體育的各項指標作為衡量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而不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健康觀,因而中學體育課程缺失生命教育。“一刀切”的課程評價標準泯滅學生體育學習的熱情和“異化”學生自然生命成長。另外,中學體育課程評價重結果而輕過程,主要體現在: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是以冰冷的量化數據呈現,忽視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談吐舉止、行為態(tài)度和意志品質等非數據所能夠體現的質性評價,以及對“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評價不夠重視、對學生個性發(fā)展、情感與社會適應的評價不足和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缺乏關注等[15]。所有的這些都是生命教育缺失的體現。
生命的守護,爭分奪秒??箵粜鹿诜窝滓咔槠陂g,不僅讓人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也讓人體會到生命的脆弱。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手典型的生命教育資源,如何將這一手生命教育資源滲透到中學體育課程之中,我們應該探尋兩者之間的契合點。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應以育人為根本目的,使學生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生命完整的人,這也是教育的本質與初衷[16]。體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完整的人”,提升生命質量為目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身心健康,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的體育教育,其生命教育的價值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出發(fā)點與歸宿。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內容,通過教育的組織形式,倡導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和敬畏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活動。因此,教育的同質性主要體現在,兩者都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以促進個體發(fā)展、社會進步的社會活動。教育與生命二者互為需要,個體的生命需要教育而變得更加精彩,教育需要生命來體現價值。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的生命教育能使學生直觀地感受生命的有限和獨特,讓學生認識到任何藐視生命的行為與觀點都是錯誤的。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且承擔學生生命意識、情感和行為的培養(yǎng)重任。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對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和生命意識的教育,可見體育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是一致的。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的生命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真實的觸摸到生命。體育運動實踐是學生通過自身的感官(視覺、觸覺、平衡覺等)去感知動作的變化,體驗完成各項技術動作后,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切實的觸摸生命的存在。在追求強健體魄和肌肉增長的過程中,真切的感受生命活力的存在,促進學生懂得欣賞、挖掘和塑造運動之美,激發(fā)學生熱愛體育運動,熱愛生命。體育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相互關聯,通過掌握各種生存技能,保護自身生命安全,從而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識,進而熱愛生命、珍惜生命[17]。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教育部發(fā)出“停課不停學”的通知,倡導在線教學,指導學生居家學習和身體鍛煉。如今疫情已進入常態(tài)化時期,中學體育相關部門有必要進行反思,如何平衡體育教育與疫情防控的相關工作。另外,中學體育相關部門需要將此次疫情轉化為生命教育的資源,并將其融入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的體育課程中。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中學體育課程與生命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若想將生命教育有效融入中學體育課程,就應該將其納入中學體育課程目標中,轉變教育理念,從思想觀念上重視生命教育工作?!墩n程標準》中與生命教育相關的課程目標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體育教師在制定課程目標時,要按照學生的年齡劃分,將生命教育逐步滲透到中學體育的各個階段,使之形成完整的生命教育體系。將中學體育課程目標貼近實際生活,融入生命教育理念,讓學生在接受體育教育的同時,掌握一些運動中的安全意識與防范、突發(fā)狀況的應急處理辦法以及各種危害身體健康的不良行為等生命教育知識。如在進行前滾翻教學時,可設置“掌握前滾翻在幾種突發(fā)情況下的運用”的教學目標;在進行游泳教學時,可設置“掌握心肺復蘇的技術與運用”的教學目標等。
體育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實施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尊重學生生命的主體性與完整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知生命的存在。如設計以發(fā)展耐力素質為主的教學內容時,要讓學生體驗“極點”“第二次呼吸”等身體系列生理變化,感受疲勞的產生與消除,切實感知生命的存在;在選擇攀爬、游泳、武術等體育技術內容時,要引導學生認識體育技能亦是生存技能的觀念。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注重學生對生命意識、情感和行為的理解。另外,教學內容應該生活化,教學內容的安排既要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更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較弱,教學內容生活化,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各種能力,實現生命發(fā)展的完整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不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體育課程模式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應遵循培養(yǎng)學生生命主體性與完整性的理念。如在進行前滾翻教學時,教師可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相互進行保護與幫助,體驗幫助與被幫助感受,掌握安全運動與防范,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選擇分組形式的趣味游戲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快樂,體會同學之間相互合作、幫助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學生對社會生命價值的理解。體育課程不僅要完成學校體育的目標,更要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這也是生命完整性的體現。
課程評價的目的是在于鼓勵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在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中考體育分數為主的傳統體育教學評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忽視學生生命健康成長。對于那些身體素質較差而在學習中表現得較為努力的學生,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課程評價會讓其產生失敗感,因而失去體育學習的興趣,缺失生命的主體性和整體性。課程評價體系體現出生命安全教育可以通過評價方式上改變來實現,將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向教師評、家長評、學生互評等方式轉變。另外,在評價內容上,需要將生命教育知識納入其中,以促進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培養(yǎng)珍愛生命、熱愛生命的健全品格。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次重大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給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危機。然而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資源,新冠肺炎疫情也反映出中學體育生命教育的缺失。在疫情常態(tài)化時期下,重視生命教育理念應該成為中學體育工作者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中學體育教育需要立足于學科價值,充分利用此次疫情帶來的重要生命教育資源,對中學體育課程與生命教育的融合深入反思,以期將這場重大的疫情危機轉換成生命教育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