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凡 娟
(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00)
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哲學就是一種主客觀二元對立的哲學。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更貼近哲學,所以西方在分析美學范疇的時候,經(jīng)常使用二元對立的哲學模式。崇高是西方美學中重要的美學范疇,同時也是西方美學獨有的范疇。中國古代美學沒有崇高這個美學術(shù)語,但有與此相似的內(nèi)容,因為美感本來就是相通的,是人們的一種共同的感受。對于同一種美感,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感受是一樣的,只不過是人們使用不同語言以及不同的范疇來表達這種相同和相通的感受而已。在此,筆者從二元對立的哲學模式來探究這個崇高美學范疇在西方美學中的情況。
二元對立即主客體的二元對立,主客觀雙方構(gòu)成了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主觀往往指的是人的精神、情感、思想、意志、品德等方面,客觀往往指的是客觀存在的外在事物的形體、形式、材料、顏色、體積等方面。如果用哲學模式來分析,崇高就是主客觀矛盾對立的方面。與崇高相對應(yīng)的美學范疇是優(yōu)美,優(yōu)美則強調(diào)主客觀矛盾統(tǒng)一的方面。矛盾的對立和統(tǒng)一就像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要探究矛盾的對立,人們還需要了解一下矛盾的統(tǒng)一。具體來看,優(yōu)美在西方的美學范疇中是指矛盾中的主客觀雙方處于一個相對統(tǒng)一、平衡、和諧的狀態(tài)。在優(yōu)美中,矛盾的主客體兩個方面都不突兀、不尖銳,沒有發(fā)生矛盾對立乃至撕裂的狀態(tài)。優(yōu)美分為人或事物的優(yōu)美,其實就是人或事物處于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和諧和平衡的狀態(tài)。比如一個人的優(yōu)美,就是指這個人的性格、動作、姿態(tài)等各方面都比較和諧,讓人們看起來很舒服,這就是優(yōu)美。用中國古代的語言來描述優(yōu)美的特征,即柔媚和諧,安靜秀雅。從美感上來看,優(yōu)美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當人們看到了優(yōu)美的人或物,就如人們來到了一片田野里,聞到泥土的清香,感受到陽光的柔和、微風的溫順,聆聽著優(yōu)美的音樂,整個大地的花草樹木的搭配都讓人感覺到非常舒服,這使得人們心態(tài)平和,身心得到放松,體會到了一種愉悅的、心曠神怡的感受。
與優(yōu)美不同,崇高是矛盾雙方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產(chǎn)物,它處于主客體矛盾激化的狀態(tài)。西方美學中崇高的美就是在主客體的矛盾對立中一種壓倒一切的強大的力量,是一種不可遏制的強勁的氣勢的美。崇高的二元對立是不可調(diào)和的,并且一方已經(jīng)壓倒了另一方,而且絕對勝出的一方的氣勢和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同時,崇高在形式上表現(xiàn)成一種粗獷、激蕩、剛健、雄偉的特征,這些特征給人以驚心動魄、內(nèi)心震顫的審美感受。崇高的二元對立的形態(tài)可分為兩種,即要么是主觀壓倒了客觀,要么是客觀壓倒了主觀,具體來看:
主觀壓倒客觀就是主觀的內(nèi)容壓倒了外在客觀事物的形體和形式,強調(diào)的是主觀氣勢和力量的強大,這里的主觀的氣勢和力量是指主觀的精神、情感、思想、意志、品德等方面。舉例來看,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領(lǐng)袖楊靖宇與敵軍激戰(zhàn)了幾天幾夜,最后沒有東西可吃了,只能是衣服里面的棉絮,但他依舊奮戰(zhàn)到底。后來終因寡不敵眾而被捕,但楊靖宇堅強不屈,最后敵人射殺了他并解剖了他的尸體。敵人想要查清楚到底什么力量讓楊靖宇如此堅強,后來竟然發(fā)現(xiàn)他的胃里沒有一粒糧食。楊靖宇的這種頑強奮戰(zhàn)的英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力,這就是一種主觀氣勢和力量的強大。這種強大壓倒了客觀的形式。這里客觀的形式,就是指客觀存在的事物或事物的特征,比如楊靖宇之外的還有物,包括楊靖宇的衣著和武器等,包括戰(zhàn)爭具體情況以及外界的客觀環(huán)境等,以及還包括落實到文學藝術(shù)作品中對這個英雄事跡的描述和表現(xiàn)的材料和手法等,這些都屬于客觀的形式。在這個英雄事跡中,由于楊靖宇強大的主觀精神遠遠壓倒了楊靖宇之外的客觀形式。于是,相對于客觀事物的外在的形式,人們更關(guān)注的是楊靖宇的悲壯與頑強的主觀精神力量,并且這個精神力量給人們巨大的內(nèi)心震撼,這更加使得外在的形式看起來渺小而微不足道。當然,客觀外在形式的表現(xiàn)和襯托,使主觀精神的強大得以更加突出和彰顯,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由上述分析來看,在主觀壓倒客觀方面,崇高的美大都是指人的偉大的思想,頑強的意志、無畏的精神、崇高的人格、至上的道德等。因此,這時的崇高的美往往更側(cè)重于在英雄的身上展現(xiàn)出來,如古有岳飛、文天祥等,今有趙一曼、劉胡蘭等,在諸類的英雄形象身上無不閃耀著崇高的美。此外,中國古代也講崇高,孔子講的帝王之賢、圣人之德等以及孟子講的浩然正氣、舍生取義、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等,對應(yīng)的就是崇高的美。與此不同,孔子講的文質(zhì)彬彬、周而不比、中庸之德等君子的道德之美以及孟子講的充實之美等,則指向的是優(yōu)美。
客觀壓倒客觀就是指外在客觀事物的形體和形式壓倒了主觀的內(nèi)容,強調(diào)的是客觀的氣勢和力量的強大。這里的客觀的氣勢和力量指的是客觀存在的外在事物的形體、形式、材料、顏色、體積等方面。舉例來看,當人們?nèi)バ蕾p懸崖峭壁的整體景象時,看到了山石的陡峭與險峻,再加上郁郁蔥蔥深不可測的峽谷,就會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從而會贊嘆自然力量的神秘和強大。面對著大自然的氣勢和力量,人的力量顯得如此渺小和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不堪一擊,這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地對大自然的崇敬油然而生。這個欣賞的過程,就是崇高產(chǎn)生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當人們把懸崖峭壁的整體景象納入自己的審美觀照時,前提一定是這個大自然的強大的氣勢和力量對人身安全沒有產(chǎn)生威脅和損害,即人們和現(xiàn)實存在的威脅和危險隔著一定的距離,人身是安全的,這時候大自然所體現(xiàn)出來的神秘和強大的力量,對人的視覺產(chǎn)生巨大的沖擊力,才能讓人們內(nèi)心感到震撼,人們油然而生出的對大自然的一種無比崇敬的愉悅和放松的感受。此時,人們對懸崖峭壁的整體景觀是一種欣賞、一種贊嘆,才能獲取一種崇高的美的感受。反之,如果人站在懸崖峭壁上馬上要掉下去,生命都受到了威脅,那么人肯定無暇顧及和覺察大自然的這種崇高的美感。因此,要在二元對立中的客觀壓倒主觀的狀態(tài)中獲取崇高的美感,客觀氣勢和力量即使再強大也不能威脅、損害甚至毀滅主觀的內(nèi)容,兩者也同樣是相輔相成的。
崇高是人們在審美體驗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美感,博克嘗試著研究了崇高的起源。他認為人的特點歸納為兩大類,這就是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屬于自我保全這一類的情感主要是與危險和痛苦有關(guān),但是隨著危險和痛苦的消逝,也會產(chǎn)生一種愉悅的快感,而這種愉悅的快感是由痛感轉(zhuǎn)化而來的。崇高正是由二元對立中產(chǎn)生的痛感轉(zhuǎn)化的快感。
只要矛盾雙方有撕裂,就會有主客二元的對立,就會有突出的一方,即有尖銳的東西。而尖銳的東西往往會給人不好的、不舒服的感受。如果撕裂達到一定程度,矛盾雙方發(fā)生了嚴重對立,那么這種不好的、不舒服的感受往往就表現(xiàn)為痛感。在崇高中,矛盾雙方表現(xiàn)為矛盾的巨大撕裂和主客二元的尖銳對立,并且一方以強大的氣勢和力量壓倒了另一方,那么這種巨大撕裂和尖銳對立往往會給人一種較大的危險和痛苦,這就產(chǎn)生了伴隨著驚心動魄和內(nèi)心震顫的痛感。崇高的產(chǎn)生首先要有一種痛感,具體來看:
從主觀壓倒客觀的狀態(tài)來看,上述所講的楊靖宇、劉胡蘭等這些革命英雄的悲壯事跡首先帶給人們的都是一種痛感,這里的痛感表現(xiàn)為兩種:一方面是想象中的痛感。這些英雄自身所遭受的危險和痛苦,這種危險和痛苦產(chǎn)生的痛感是通過移境和移情傳達給人們,人們會想象著自己如同身臨其境,從而產(chǎn)生對危險的畏懼以及巨大的痛苦,人們便和英雄們的痛苦遭遇產(chǎn)生了一種共情;另一方面是現(xiàn)實中的痛感。英雄的犧牲和消逝,給人們一種惋惜和心疼的痛感。在人們對英雄事跡的審美觀照中,英雄對危險和痛苦的頑強抗爭與艱難抉擇等這些驚心動魄的場景使人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巨大的震顫。這兩種痛感越強,內(nèi)心的震顫就越大,最后這兩種痛感都轉(zhuǎn)化成人們對英雄事跡中的主人公、當事人的崇敬崇拜之情。這種油然而生的崇敬、崇拜和敬佩的感受就是一種崇高的感受。
從客觀壓倒主觀的狀態(tài)來看,如在上述人們對懸崖峭壁整體景觀的審美體驗中,這里的痛感也是表現(xiàn)為兩種:一方面是想象中的痛感。懸崖峭壁以及深不見底的峽谷,對人們都存在的潛在的危險,而這種危險可能會損害到人們的人身安全。懸崖峭壁顯示的大自然強大的氣勢和力量。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人們就顯得非常渺小,人們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這時的人們就會感到一種巨大的壓迫感和危機感。當人們看到了這樣的艱難險境會不由自主地想象著這種危險可能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這就讓人們產(chǎn)生了對生命危險的恐懼,感到害怕,感到痛苦,由此對生命也就更加珍惜。另一方面是現(xiàn)實中的痛感。如果在現(xiàn)實中人們就在懸崖峭壁的邊上,似乎馬上掉下去了,這也是一種痛苦,是面臨著現(xiàn)實危險的痛苦,這時候不會感受到美感,更不會覺得崇高。但是如果是在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人們再去欣賞這些懸崖峭壁的自然景觀,即在人們躲避了大自然的氣勢和力量的傷害的前提下,隔著一個安全的(時間或空間)距離再去審視懸崖峭壁的美景時,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才會驚嘆自然的偉大,才有可能對自然的強大充滿了崇拜,同時也更加珍惜和熱愛生命,這就是從原來的痛感轉(zhuǎn)化成了一種伴隨著崇拜、敬佩、贊嘆甚至敬畏等內(nèi)心的滌蕩之后的放松與愉悅的感受,這就是崇高的美。
崇高是由痛感轉(zhuǎn)化而成的一種快感。崇高的快感是指的是一種審美愉悅的感受,而這種愉悅是由痛感轉(zhuǎn)化而來。崇高的痛感沒有直接發(fā)生在人們自己的身上,是一種間接的痛感。人們無論是觀看英雄事跡,還是欣賞大自然的壯觀景象,實際上都是一種痛定思痛后的感受。從主觀壓倒客觀的形態(tài)來看,人們是在了解了驚心動魄的英雄事跡之后,然后對英雄的選擇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感到震顫,內(nèi)心經(jīng)過一種震撼洗滌之后身心所感到的一種放松、愉悅的感受或者說是一種快感,最后形成發(fā)自內(nèi)心的崇敬和贊嘆。這種快感往往既是遠離危險和痛苦的放松,又是內(nèi)心受到震撼和洗滌之后精神和品格得到升華而更加完善的愉悅的快感。
從客觀壓到主觀來看,因為客觀的氣勢和力量如自然的強大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會產(chǎn)生一種威脅和危害,而這種威脅和危害與人們之間是被隔著(時間或空間)距離,并沒有直接對人們的身體產(chǎn)生危害,這個過程讓人們身心受到了一種洗滌,感覺到一種空前的放松與愉悅的快感。這種快感同樣也既是遠離危險和痛苦的放松,又是內(nèi)心受到震撼和洗滌之后知識和胸懷得到升華而更加完善的愉悅的快感。
因此,崇高而偉大的對象都往往是帶有某種程度的痛苦和恐怖之感。當危險和痛苦發(fā)生的影響過于接近人們時,它們是不能讓人們有任何喜悅的,只會令人們感到恐懼和害怕。但是當人們和它們隔著一定的(時間或空間)距離,這些危險和痛苦亦能夠在審美過程中讓人們感覺到愉悅。當人們把主客觀二元納入審美體驗時,不論是對于主觀的強大,還是對于客觀的強大,人們首先能夠體會到的痛感,然后再由這種痛感產(chǎn)生了一種由衷的崇敬和贊嘆,進而轉(zhuǎn)化成愉悅的快感。伴隨著痛感向愉悅的轉(zhuǎn)化,人們的身心由此得到了一種震撼,得到了一種洗禮,最終也得到一種自身不同方面的升華和完善,這就是崇高的美產(chǎn)生的全部歷程。
Exploring the Sublimity in Binary Opposition
KONG Fan-juan
(College of Marxism,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1620)
Abstract:The western countries often use the philosophical mode of binary opposition when analyzing the aesthetic category.Grace is understood as the contradictor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inary unity,while sublime is the contradictor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binary opposition.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of sublim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forms,that is,either subjectivity overwhelms objectivity,or objectivity overwhelms subjectivity.But no matter which party overwhelms the other,the dual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is complementary and indispensable.Sublime is an overwhelming and powerful force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and it is an irresistible and powerful beauty.Sublime pleasure refers to the pleasure of aesthetic pleasure,which is transformed from pain.
Keywords:Sublimity;Grace;Binary Opposition;Contradiction;Harmon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