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榮 張 鵬 焦蘭農 陳秋蘭 姚建根 江 濤
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是常見的肝膽外科疾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10%~20%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合并膽總管結石[1-2],且患病率逐年升高。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探查術(LCCBDE)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手術方式,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其具有手術微創(chuàng)化、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3];但術中仍需切開膽總管,術后留置T管時間超過2周,給患者帶來諸多不便[4]。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深入,膽囊管作為自然腔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經膽囊管行膽總管取石術(LTCBDE)更具微創(chuàng)優(yōu)勢,更符合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本研究旨在探討LTCBDE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間在泰州市中醫(yī)院普外科行手術治療的55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術前均通過腹部超聲和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檢查確診。其中男24例、女31例;年齡范圍24~76歲,年齡為(56.17±16.63)歲。根據(jù)手術方式將患者分為LTCBDE組(26例)和LCCBDE組(29例)。納入標準:①膽總管結石直徑<10 mm,膽總管結石數(shù)量≤3枚;②肝功能Child分級A級。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性胰腺炎或膽管炎;②合并肝硬化及凝血功能障礙;③有上腹部手術史和(或)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治療史;④膽囊管內徑<0.5 cm或膽囊管扭曲;⑤合并肝內膽管結石、膽總管下端結石嵌頓。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號為2018-062-01(技)],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LTCBDE組采用“四孔法”行腹腔鏡手術,取平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建立氣腹,壓力維持在12 mmHg(1 mmHg=0.133 kPa),充分顯露膽囊三角(Calot三角),分離膽囊動脈及膽囊管。以可吸收夾夾閉膽囊動脈后于遠端電鉤離斷,以鈦夾夾閉膽囊管遠端(防止膽汁流入腹腔和膽囊內結石脫落),于Winslow孔處放置顯影小紗布1塊;于膽囊管匯入部遠端約1 cm處斜行剪開膽囊管前壁但不剪斷,隨后將膽道鏡鏡頭經劍突下穿刺器Trocar置入腹腔經膽囊管進行膽道探查。對于內徑較小的膽囊管,可先以直角鉗將其輕輕擴張;如膽道鏡不能順利通過膽囊管進入膽總管或膽總管結石較大(直徑≥8 mm)或膽囊管偏短,則經膽囊管向膽總管做斜縱行小切口(非垂直切口,以免術后發(fā)生膽管狹窄)剪開膽囊管匯合部[5],以膽道鏡能順利進入膽總管為度;在膽道鏡引導下,應用取石網籃取盡結石,仔細檢查并確認膽管無結石殘留,膽總管下端通暢,Oddi括約肌收縮良好,于距膽總管0.5 cm處以可吸收夾夾閉膽囊管并切除膽囊,膽囊管匯入部切開者以3-0可吸收縫線行膽囊管成形縫合;Winslow孔放置負壓引流管,觀察腹腔引流情況。術后給予患者常規(guī)的解痙、抗炎、支持治療。
LCCBDE組的麻醉方法、患者體位、穿刺孔、Calot三角的處理同LTCBDE組,術中膽囊管暫不離斷以利于膽總管暴露;經細針穿刺證實為膽總管后,縱行切開膽總管1.0 cm,將膽道鏡鏡頭經劍突下Trocar置入腹腔,應用取石籃取出膽管內結石;經膽道鏡確認膽管無結石殘留后放置T管,以3-0可吸收縫線間斷縫合膽總管;最后將膽囊完整切除,Winslow孔放置負壓引流管。術后治療同LTCBDE組。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構成、年齡)和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腹腔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記錄患者出院時至術后2周時的消化道癥狀分級評分,以及隨訪3個月內并發(fā)癥(膽漏、出血、膽管狹窄、膽管殘余結石)的發(fā)生情況。
1.4 消化道癥狀分級評分標準 本次研究根據(jù)手術及術后下消化道功能恢復的特點,參照消化道癥狀分級評分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并進行適當修改,選擇食欲差、臍周痛、腹瀉、便秘、下腹脹、排氣增多、硬糞共7項指標。每項對應分值為0~3分,0分為無癥狀,1分為輕微癥狀,2分為中度癥狀,3分為嚴重癥狀,最后每項相加得出總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胃腸道癥狀越嚴重。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LTCBDE組男11例、女15例;年齡范圍24~75歲,年齡為(55.08±11.64)歲。LCCBDE組男13例、女16例,年齡范圍27~76 歲,年齡為(57.20±14.77)歲。兩組間患者性別構成、年齡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LTCBDE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LCCBDE組(P<0.05),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腹腔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LCCBDE組(P值均<0.05)。兩組間手術時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2.3 兩組術后消化道癥狀分級評分比較 LTCBDE組術后消化道癥狀分級評分總分為(2.65±1.41)分,顯著低于LCCBDE組的(4.24±2.06)分(P<0.05)。LTCBDE組食欲差、便秘、硬糞的評分均顯著低于LCCBDE組(P值均<0.05),兩組間腹瀉、臍周痛、下腹脹、排氣增多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消化道癥狀分級評分的比較 [M(P25,P75),分]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LCCBDE組術后1例患者發(fā)生膽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45%(1/29),該患者經保守治療后好轉出院;LTCBDE組術后無1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兩組間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均無中轉行開腹手術,LTCBDE組有1例患者因取石困難而改行LCCBDE。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出院后隨訪3個月,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
膽囊結石是我國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其發(fā)病率日趨增高。Ibrarullah等[6]報道,膽囊結石患者中合并膽總管結石者約占21.2%,膽總管結石易引起全身黃疸、膽管炎和膽源性胰腺炎,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膽總管結石的手術方式主要有傳統(tǒng)開腹手術、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 terotomy,EST)和LCCBDE術,但上述手術方式均存在局限性,如破壞了Oddi括約肌的完整性、留置T管給患者生活帶來不便,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等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步和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普及,腹腔鏡下經膽囊管途徑治療膽總管結石的手術方式逐漸在臨床開展[7],無需開腹,不破壞Oddi括約肌,術中不切開膽總管,維持了正常的膽道生理功能,減少了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一種創(chuàng)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的手術方法,更具微創(chuàng)化的優(yōu)勢[8-9]。LCCBDE術中膽總管一期縫合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小,但要求患者膽總管直徑>10 mm,且無明顯炎癥水腫[10]。多項研究[9,11-12]結果表明,與LCCBDE+膽總管一期縫合相比,LTCBDE術后膽漏、膽管狹窄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在符合適應證的前提下,可優(yōu)先考慮行LTCBDE,膽總管直徑為8~10 mm的患者從中獲益更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隨訪3個月,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提示兩種術式均安全有效。兩組間手術時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LTCBDE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LCCBDE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腹腔引流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LCCBDE組;結果表明,LTCBDE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能減輕患者痛苦,縮短住院時間,從而進一步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13]。因此,LTCBDE已成為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重要手術方式。Hanif等[14]的研究結果表明,LTCBDE術中無需切開膽總管,是一種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治療效果明確的膽總管取石方法,并且避免了膽總管切開后留置T管所引起的并發(fā)癥發(fā)生,顯著縮短了住院時間;建議將LTCBDE作為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方法。本研究中患者腹腔引流時間(>3 d)及術后住院時間(>7 d)均較長,考慮與臨床醫(yī)師術后管理思路保守,以及大多數(shù)患者要求待身體恢復良好、在院拆線后出院有關。在今后的工作中,隨著技術的熟練、思路的更新,應做好患者的圍手術期管理和宣教工作,以縮短引流管放置時間和住院時間,更好地發(fā)揮微創(chuàng)手術后快速康復的優(yōu)勢。
LTCBDE術后無需通過T管引流膽汁,保留了膽汁的消化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LTCBDE組術后消化道癥狀分級評分總分顯著低于LCCBDE組,且患者的食欲差、便秘及硬糞評分均顯著低于LCCBDE組,表明行LTCBDE的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明顯優(yōu)于行LCCBDE的患者。由此可見,保留膽汁對于患者術后的食欲和消化功能促進作用明顯,更體現(xiàn)了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優(yōu)勢。
LTCBDE的手術創(chuàng)傷小、住院時間短,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快,并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是最理想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然而,LTCBDE仍受各種條件的限制:膽道鏡經膽囊管途徑進入肝總管的操作較困難,且膽囊管匯合部切開方向為向下斜縱行切開,故須選擇不伴有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目前泰州市中醫(yī)院膽道鏡的直徑為5 mm,膽囊管內徑、膽總管直徑和結石直徑均需符合相應的條件,否則難以置入膽道鏡或在置入膽道鏡過程中造成膽管撕裂;如膽總管下端狹窄不通暢,經膽囊管途徑或膽管一期縫合的手術方式,術后易發(fā)生膽總管壓力升高導致的一系列風險(膽漏、膽道出血和肝功能損害等)。因此,應嚴格把握LTCBDE的手術適應證:①術前腹部超聲或MRCP檢查確診的膽總管結石,不伴有肝內膽管結石,且膽總管結石數(shù)量≤3枚,膽總管結石直徑<10 mm[15];②膽總管直徑>0.8 cm,膽總管下端無狹窄和結石嵌頓;③膽囊管內徑≥0.5 cm;④膽總管壁無明顯的急性炎癥水腫。如膽總管結石較大,取出困難或膽囊管較短時,將膽囊管向匯入部斜縱形切開,而非垂直于膽總管切開,可方便取出[16],結石取盡后以3-0可吸收縫線行膽囊管成形縫合;如術前檢查提示無膽總管下端狹窄,術中膽道鏡見十二指腸乳頭開合正常即可,不可反復刺激十二指腸乳頭,以免因刺激所致水腫造成術后膽道壓力升高引發(fā)膽漏[17]。鑒于上述原因,術后常規(guī)給予解痙藥物。Chuang等[7]的研究結果亦顯示,膽道鏡經膽囊管進行膽總管探查,并行膽總管結石去除術,取得了一定療效。
綜上所述,LTCBDE治療膽總管結石具有安全、患者痛苦小、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快等優(yōu)點,保留了膽道系統(tǒng)的完整性,使微創(chuàng)外科的優(yōu)勢最大化,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術前仔細評估患者健康狀況、心理因素、依從性和合并癥等,嚴格把握手術適應證,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術者熟練掌握腹腔鏡和膽道鏡的操作,遵循安全、有效的原則,從而提高手術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