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費縣 273400)
近年來,甲狀腺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發(fā)病趨勢呈全球化激增,其中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所占比重逐漸上升,早期手術切除病變是目前臨床首選治療方法[1]。傳統甲狀腺切除術已在臨床廣泛應用,效果可靠,但其切口較長,術后存在頸部感覺減退,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高。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的開展,低位小切口手術在甲狀腺切除術中得到應用。本研究對此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為臨床治療PTMC提供科學依據。
1.1一般資料 回顧收集2015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08例PTMC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初次手術,具有甲狀腺切除術指征;②經病理確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腫瘤直徑≤1.0 cm。排除標準:①出現側頸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者;②合并其他腫瘤患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將患者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各54例。對照組:男22例,女32例;年齡20-56歲,平均(32.80±7.15)歲;腫瘤直徑平均(0.49±0.29)cm;腫瘤位置:右側24 例,左側30例。觀察組:男23 例,女31例;年齡18-58歲,平均(33.16±7.81)歲;腫瘤直徑平均(0.51±0.34)cm;腫瘤位置:右側21例,左側3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甲狀腺切除手術,患者取仰臥位,全麻成功后,墊肩頭后仰擺放體位,胸骨上1.5-2.0 cm行橫行切口6-8 cm,切開皮膚、皮下及頸闊肌,游離皮瓣固定于治療巾,切開頸白線,牽開頸前肌群,在甲狀腺固有膜和外科被膜間的疏松結締組織中鈍性分離出患側甲狀腺腺葉,隨后結扎中靜脈;游離甲狀腺上極,結扎離斷上動靜脈;游離甲狀腺下極,結扎離斷下動靜脈;解剖喉返神經,提起腺葉,處理懸韌帶,將患側甲狀腺及峽部切除,清掃頸部Ⅵ區(qū)淋巴結,術中保護喉上、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沖洗術腔,充分止血,放置負壓引流,常規(guī)包扎切口。觀察組:行低位小切口手術,患者取仰臥位,全麻成功后,墊肩頭后仰擺放體位,胸骨上方沿頸紋行2-3 cm橫切口,游離皮瓣,切開頸白線,期間避免損傷頸部靜脈叢和肌群,用拉鉤分離頸前肌群,腔鏡直視下切開甲狀腺包膜,從下到上進行分離,用超聲刀凝閉切斷甲狀腺下中血管,暴露甲狀腺上極,超聲刀將上極血管凝閉切斷,切斷Berry韌帶和甲狀腺峽部,行甲狀腺腺葉切除加峽部切除術,并且行Ⅵ區(qū)淋巴結清掃,術中保護保護喉上、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沖洗術腔,充分止血后結束手術,放置負壓引流,常規(guī)包扎切口。術后6個月進行復查評估臨床療效。
1.3指標評價 臨床療效:顯效,彩超顯示頸部無病灶殘留,無轉移,臨床癥狀消失,無并發(fā)癥;有效,彩超顯示頸部無病灶殘留,無轉移,臨床癥狀改善,伴有并發(fā)癥;無效,彩超顯示頸部有病灶殘留,有復發(fā)或需要進行二次手術,臨床癥狀無改善[2]。手術指標: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和術后引流時間等。并發(fā)癥:包括切口感染、頸部感覺減退、聲嘶和抽搐等。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54例患者中,顯效34例,有效14例,無效6例,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54例患者中,顯效25例,有效17例,無效12例,有效率為77.78%。兩組有效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χ2=2.40,P=0.121)。
2.2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低位小切口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和術后引流時間均少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2.3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對照組:54例患者中,發(fā)生切口感染6例,頸部感覺減退2例,聲音嘶啞3例,抽搐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4.1%(13/54);觀察組:54例患者中,發(fā)生切口感染、抽搐各2例,聲音嘶啞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1%(5/54)。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χ2=4.27,P=0.039)。
甲狀腺癌是頭頸部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隨著健康體檢的普及和診斷技術的進步,甲狀腺癌的檢出率呈逐年升高趨勢。微小乳頭狀癌是甲狀腺癌中最常見類型,增長速度最快,臨床對其治療存在一定爭議,但目前最佳的治療方案仍是手術治療。
甲狀腺傳統手術方式較為成熟,但存在切口長、創(chuàng)傷大、易出現血腫及頸部遺留明顯瘢痕等缺陷,不利于美觀,血腫嚴重者可導致患者窒息;同時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如出現低鈣抽搐、頸部麻木緊縮、吞咽、語言功能障礙、切口感染、疼痛等[3],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
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較傳統手術方式具有顯著優(yōu)勢,如切口小、損傷輕、術后恢復快,更滿足患者對美觀的要求,已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低位小切口手術采用內鏡和超聲刀,在內鏡放大作用下,擴展了手術視野,能更好地顯露甲狀腺和切除病灶,提高操作準確度,降低術中損傷皮瓣、肌肉、血管、喉上及喉返等神經的風險;在直視下用超聲刀進行切割和分離,可有效切除病灶,具有損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并且提高了術中止血效果,可有效降低切口血腫、頸部肌肉麻木、疼痛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另外,有研究顯示,低位小切口手術對甲狀旁腺損害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傳統術式,且患者更容易接受這種術式[5]。本研究結果顯示,盡管兩組的總有效率比較尚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和引流時間等均少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總之,低位小切口手術治療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能夠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縮短手術時間,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