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指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每一個地方的生活,都濃縮在他們獨特的吃食里。我們咀嚼、享受、回味,無論是火候十足的鐵鍋燉活魚,別有一種風(fēng)情的蘸醬菜,還是滋味濃郁的主食、零食,細(xì)細(xì)咂摸,酸甜苦辣咸,感嘆:夠味!
“打野食”:陌上柔桑破嫩芽
“打野食”是一種東北民間傳統(tǒng)的春季食俗,趁著春風(fēng)去郊外“嘗鮮”,在體會大自然律動的同時,也品嘗普通百姓的五味人生。
冰融雪化,在水底憋悶了一冬的大小魚兒們以“開河魚”的身份時不時游到河面上來亮一亮相。積蓄了一冬的營養(yǎng),褪盡了身上的俗氣,那魚就顯得精氣神俱全,就顯得質(zhì)地純正,滴上幾滴油,煎一煎,或燉上幾塊豆腐,熬一熬,你就吃吧,連魚骨頭都嚼個干干凈凈呢。一個字:鮮!再一個字:香!
不過這種香有點太奢侈、太煩瑣了。在東北農(nóng)村老家,吃開河魚非常簡易:用柳條從魚鰓串進(jìn)去,然后放在火上烤?!盎痤^”一上來,那魚便卷縮了身子,先是黑了表皮,接著便飄出一股魚肉的香氣來,絲絲縷縷,在鼻翼下挑逗著肚子里的“饞蟲”。待魚烤到九分熟,就可以像吃羊肉串那樣大啃大嚼了。開河魚魚肉細(xì)嫩,入口即化,綿柔適口,味道堪與武昌魚相媲美,的確不俗。
春季里還有一種樹間的美味,那就是榆錢。《本草綱目》中記載:“榆未生葉時,枝條間生榆莢,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錢。”榆錢性涼味甘,食之可清熱解毒。過去,東北民間有“一樹榆錢半月糧”之說,是說在青黃不接的春三月,一棵樹上的榆錢可抵半個月的糧食,供一家人度過饑荒。
在我的故鄉(xiāng)東北大平原上,處處可見黑不溜秋的榆樹。春暖花開后,榆樹就生出一串串胖乎乎的榆錢。鮮榆錢翠綠而鮮亮,看上去很美,嚼起來很甜,它既可以生吃,又可以蒸著吃,還可以煮湯喝。小時候,每逢榆錢掛樹時,我總是迫不及待地爬上光滑的榆樹,去捋榆錢兒吃。成串的榆錢兒被樹枝高高地挑起,密密麻麻的,綠油油的,往下一捋,滿滿的一大把榆錢兒就在手里了,軟軟的,涼涼的,肥肥的,塞在嘴里,慢慢地咀嚼,一股淡淡的清香溢滿齒間。我常常是先美美地大吃一頓,直到實在吃不下去了,才開始往衣兜里、書包里裝。拿到家里的榆錢洗凈,與干面粉摻和勻了,然后做成餑餑、窩頭,或者簡單地蒸一下。蒸好后,拌上搗好的蒜泥,淋上些麻油,味道居然也不錯。榆錢燒成湯,喝起來更地道:燒沸一鍋清水,將洗好的鮮榆錢撒于湯中,再打破一枚雞蛋,將蛋液淋于湯中,一時間,綠葉翻滾,“金絲”暢游,大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狀。出鍋前淋幾滴香油,喝吧,不喝得小肚鼓鼓才不肯下桌呢。
“山遠(yuǎn)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贝汗饫?,陽光下,我們就這樣吟詠著辛棄疾的《鷓鴣天》,走向春天的深處,去品讀春天的味道。
“咬春皮”:殘雪初消薺滿園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fēng)吹水綠參差。”春天一到,冰雪消融,萬物萌生。此時,大人孩子都會呼喊著沖向郊野,喚醒所有的味蕾,去開懷“咬春皮”。
“咬春皮”是一種民間傳統(tǒng)的春季食俗,趁著滿面春風(fēng)去郊外“嘗鮮”。在野外的崗坡上,生長著成片的“小根蒜”。用三齒耙子刨下來,拿到河邊洗凈,搓去粗糙的外皮,一個個指甲般大小的蒜頭就白亮亮地呈現(xiàn)在眼前。吃到嘴里,又甜又辣,且有一股清香味。那種清香來自地層深外,融進(jìn)了大地一冬的饋贈,消化了此地一春的嫻靜,可以提神,可以醒智,可以明目。刨得多還可以帶回家,拾掇好,蘸上甜面醬或雞蛋醬,那可是餐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農(nóng)家特色菜。
一場透雨過后,各種野菜開始“嶄露頭角”了,苣荬菜、壓虎苗、水漬菜、車前草、蒲公英……一片片,一坡坡,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苣荬菜營養(yǎng)豐富,有春天度荒菜之譽(yù),它生熟皆可食,蘸醬就著高粱米水飯,既“爽口”又“敗火”,還開胃。壓虎苗葉,根吃起來甜絲絲的,剁碎后做成玉米餅子或疙瘩湯,那真是翠白相間,甜香縷縷,不由得人胃口大開。水漬菜的根白白的,葉綠綠的,蘸醬生食,甜爽適口。車前草用沸水焯過,炒食或做湯均是不錯的口福享受。“春食野菜勝補(bǔ)藥”,春天的野菜最大的特點是藥食功用兼具:馬齒莧焯過之后炒食、涼拌、做餡,清淡爽口,可降血糖;蒲公英除可焯過后炒食、做湯外,若配以綠茶、甘草、蜂蜜調(diào)成“蒲公英茶”,有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民間諺云:“到了三月三,薺菜當(dāng)靈丹。”薺菜營養(yǎng)豐富,食之滿口清香。陸游曾寫詩贊曰:“日日思?xì)w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薄皻堁┏跸j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薺菜焯過后涼拌、蘸醬、做湯、做餡、炒食、熬粥,不僅祛腹內(nèi)積火,還有安神的作用。
在東北民間,春天時必須要到野外去挖野菜來吃,老人們講:吃了春天的野菜,身體里就有了春天的“精氣神”,以后再做事就順風(fēng)順?biāo)病?/p>
“打牙祭”:春季到來喜洋洋
“春季到來喜洋洋,家家廚房飄異香?!边@首東北民謠唱的就是民間春季“打牙祭”的傳統(tǒng)習(xí)俗。
在東北,初春時節(jié)人們都喜歡“咬春”:吃春季生長的各種蔬菜、野菜,養(yǎng)陽的韭菜是當(dāng)然的主角,韭菜饸子即成為餐桌上的首選。
包韭菜饸子是北方婦女的拿手廚藝,把韭菜切碎后摻入蝦皮、雞蛋等做餡,包成半月形的饸子,然后下油鍋烙,待兩面金黃時出鍋。巧手的主婦們常常在韭菜饸子的邊沿捏出水波浪來,烙熟就像黃金盞一樣讓人不忍下箸。北方人吃韭菜饸子講究趁熱,抱著碗守在鍋邊,邊烙邊吃,吃時蘸點醬油——饸子表面的熱油正吱吱響的當(dāng)口,已然進(jìn)入齒間咀嚼了。韭菜饸子又鮮又香,常常讓人吃得熱汗淋漓。
有道是春雨貴如油。一場春雨過后,郊外便是一片綠色,各種野菜蓄積了一冬的營養(yǎng),成為綠色補(bǔ)品。春天的蔬菜承天地之靈氣,裹攜著冬的氣息,散發(fā)著春的味道,吃起來開胃敗火。既可蘸醬生吃,亦可做餡包成餃子吃。子曰:“不時,不食”,意即非時令的菜蔬不宜吃,所以民間常把時令菜美譽(yù)為“運(yùn)氣菜”——逢時吃菜,吃的不僅僅是菜的營養(yǎng),還擁有了運(yùn)氣。野菜餡餃子的餡是用時令野菜做的,自然就帶有運(yùn)氣了。最好是冒著蒙蒙細(xì)雨,到大地里挖些剛剛長出嫩芽的野菜。此時的野菜鮮嫩、清香味足,洗凈剁碎和成餡包餃子。野菜餡餃子講究皮薄餡大,煮熟后撈在盤子里,幾乎能隔著餃子皮看到里面濃綠的餡。吃時佐以蒜醬,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野菜餡餃子算是素食系列,不膩人,還有營養(yǎng)。
“春分小炒”也是春分時必吃的。這道菜似乎是一場春天的盛會,青韭、菠菜、豆苗、蒜苗、胡蘿卜、肉絲豆芽、粉絲等薈萃一鍋,炒在一起,香氣馥郁,繽紛絢麗,既讓人賞心悅目,又使人胃口大開,大快朵頤。
當(dāng)然,品嘗“春分小炒”的美妙時刻,是不能少了鮮湯的:春分這天,家庭主婦們都不忘給家人熬上一鍋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雞湯或骨頭湯。一家人守著一鍋熱湯,未及下肚,已經(jīng)覺得整個春天都在肚腹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