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淑
虎為百獸之王,中華大地本來就是虎類生長繁衍的地方,中國東北有東北虎,中原和東南有華南虎,正南有印度支那虎,西北有伊犁虎,西南有孟加拉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對老虎有了深刻的認識,對虎的形象可謂既畏懼又崇敬。古人希冀得到虎的佑護,把老虎列入了“十二生肖”,還將虎的形象融入各種藝術(shù)品和器物中,使得“虎”與人有了更多的親近。
典籍中的老虎
《列子·黃帝篇》載:“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虎為前驅(qū)。”可見虎氏族是黃帝部落的重要一支。《禮緯·稽命征》說夏“禹建寅(虎),宗伏羲”,與虎的關(guān)系緊密;殷周有“虎方”(即以虎為圖騰的民族聚居區(qū))。在《周易》中就有“云從龍,風從虎”“虎視眈眈,其欲逐逐”“大人虎變,未占有孚”的說法?!渡袝分姓f“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笨鬃右材美匣⒋虮确剑粝铝恕盎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的名言?!渡胶=?jīng)》中,“虎”字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譬如《山海經(jīng)》中記載,在中國神話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的“西王母”在遙遠蠻荒的西部昆侖山的山洞里,長著老虎的牙齒、豹子的尾巴,戴著五彩鳥毛的王冠。有專家認為,《山海經(jīng)》中的西王母,其實是一個原始母系部落首領(lǐng)的形象。這些部族有著樸素的猛獸崇拜,他們崇拜虎豹。
古人以二十八宿的參宿為白虎,代表西方(《史記·天官書》)。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于南郡獲白虎,獻其皮、牙、爪,立白虎祠(《漢書·宣帝紀》和《郊祀志下》)。
文物中的老虎
考古發(fā)現(xiàn)也印證了古人對老虎的喜愛。比如,1987年8月在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的仰韶文化墓內(nèi),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一組用蚌殼擺塑的龍虎圖案,左虎右龍。
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虎食人卣(或稱虎抱人卣),造型取猛虎噬人的姿態(tài),立意奇特,紋飾繁復(fù),讓人感受到虎的神秘與威嚴。
自遠古時代,先民們就已經(jīng)認識了虎這一雄健威猛的自然界王者,對其產(chǎn)生敬畏崇拜,成為古代禮器和兵器的重要元素。虎符,則是代表性文物。虎符為古代調(diào)兵信物,分左右兩半,中央與統(tǒng)帥各持一半,調(diào)發(fā)軍隊時需持符驗對,完全合體才能出兵,這種發(fā)兵制度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國家博物館藏的西漢“堂陽侯”虎符為一級文物。這件虎符保存幾近完好,背部有工整的錯銀銘文,剖面構(gòu)造清晰,左右兩片仍然能像兩千多年前那樣開合。雖然通高才2.5厘米,通長也就7.9厘米,小小的虎形文物,卻承載著古代中國的軍國大事。
著名的漢代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工匠以虎造型,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狀、特質(zhì),順其自然,以關(guān)鍵部位細雕,其他部位略雕的浪漫主義寫意方法,突出對象的神態(tài)和動感,這種借石還魂所形成的藝術(shù)效果攝人心魄。
而出土的漢代灰陶虎則是民間百姓心目中的老虎形象。虎呈臥伏狀,四肢伏地,虎尾穿過后肢搭在虎背上,虎首微回,雙耳垂下,雙目微睜,大嘴微張,一派悠然自得、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完全看不出山林百獸之王的威風,倒好像是在農(nóng)家院子里曬太陽的寵物。
宋代青釉器物中有一種肩部堆塑一龍一虎的瓶子,稱為龍虎瓶,這種瓶多是專為死者儲藏糧食的谷倉罐。器身多堆貼立體裝飾,常見有龜、蛇、龍、虎、鳥、馬以及十二生肖等,一般都是成對使用,以青釉、青白釉為常見,多產(chǎn)自越窯、龍泉窯及景德鎮(zhèn)窯?;⒃谄渖弦搀w現(xiàn)出了人們對虎的信仰與崇拜。
傳統(tǒng)的佛教羅漢造像題材中也能看到虎的形象,最著名的當屬伏虎羅漢了。在羅漢面前,虎的形象是溫順而恬靜的,完全沒有獸中之王的威風,而是甘愿追隨在羅漢的身旁,俯首帖耳。
傳說中的老虎
老虎也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水滸》中有武松打虎,李逵殺虎,李忠更是號稱“打虎將”,《西游記》中有劉太保打斑斕虎、悟空打猛虎的情節(jié)。
儒家經(jīng)典著作《孟子》曾經(jīng)記載一個故事:說晉國有個人叫馮婦,善于打虎,名氣很大。后來,馮婦做了善士,不再打虎了。但有一次,馮婦到野外去,看到很多人追逐一只老虎。老虎逃到了山里,馮婦放棄了自己的追求,陷入了矛盾之中,還被人譏笑。這便是“再作馮婦”這個成語的來歷。
《戰(zhàn)國策·楚策》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楚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群臣無人回答。大臣江乙說:“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找到了一只狐貍,狐貍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lǐng)袖,如果您吃掉我,這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貍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奔。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卻以為是害怕狐貍?,F(xiàn)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quán)。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边@就是“狐假虎威”故事的源頭。大臣江乙用“狐假虎威”的故事不動聲色地嘲笑了權(quán)臣昭奚恤,讓楚宣王“龍顏大悅”。
古人想象虎通情達理、深明大義,是一種伸張正義代行天譴的義獸。廬陵郡有一個善于接生的女人蘇易。一天晚上,她忽然被老虎抓走了,老虎馱著她走了六七里,來到一個大坑,把蘇易放到地上,蹲在旁邊守候。蘇易仔細一看,原來坑中有一只母老虎要產(chǎn)仔,難產(chǎn)生不下來,趴在地上奄奄一息。蘇易幫助母虎生下3只虎仔。生完虎仔,老虎馱著蘇易回家,后來還給蘇易送了兩三次野獸的肉,表示感謝。
民間文化中的老虎
“虎”是古人所崇拜的精神圖騰。從“生龍活虎”“龍騰虎躍”“虎背熊腰”“藏龍臥虎”“如虎添翼”“虎頭虎腦”“將門虎子”等成語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熱情勇敢的精神面貌。古代科舉考試中士子及第登龍虎榜,代表著無上的榮譽。
在我國民間,虎形藝術(shù)的影子處處可見:孩子一出世,為人父母者就喜歡讓孩子戴上虎頭帽,穿上虎頭靴,希望孩子勇敢、機智的心情躍然而出。
過年時,木版年畫鎮(zhèn)宅神虎紙和木版印刷術(shù)使虎年畫貼遍百姓門戶,雖然傳統(tǒng)的虎形圖式在這里已留下了刀刻版印的痕跡和藝人的匠意,鎮(zhèn)宅神虎也已失去漢代時畫像虎的山野之氣,但民間的虎形藝術(shù)卻又在威嚴中顯現(xiàn)出了幾分人情。
睡虎枕在民間常見,尤以北方農(nóng)村地區(qū)為多,這多緣于民間的習俗。民間認為,小孩子睡虎枕既可顯示武猛英勇,又能趨吉辟邪,這正和民間生子送布老虎的風俗是一樣的?;⑿握碛袃煞N造型,一種是將虎的背部做出一個橢圓的平面,或增加一個像生的平板,如荷葉,作為頭枕的部位。另一種枕的外形就是一只完整的老虎的樣子,只是將虎的背部稍凹作為頭枕的部位。
同時,民間剪紙老虎也進入農(nóng)家,入鄉(xiāng)隨俗,在婦女們的刀剪下,虎形更多地被賦予了人間詩意、親情與祝愿。傳統(tǒng)虎形圖式的世俗化,在民間藝術(shù)中得以實現(xiàn)。
如果說龍和風是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美麗的神話,那么,虎是大自然賦予我們最美麗、真實的野生動物了。幾千年悠久文化的沉淀,虎已成為“智”“勇”“力” 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