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旺
近10年,我國機電產品與RCEP國家的貿易總額年均增速為4.8%,高于同期機電產品及全商品貿易總額的增速水平,我國與RCEP國家的機電產品貿易規(guī)模從4 849億美元增長到7 755億美元,增幅近六成。
RCEP國家是我國機電產品進口重要來源地區(qū)
近10年,我國機電產品向RCEP國家出口年均增長率達7.16%,高出機電產品總體增幅2個百分點,對RCEP國家的機電產品出口額占我國同期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10年的20.1%升至2020年的24.3%,超過我機電產品前兩大出口市場美國和歐盟。不過,我國機電產品與RCEP國家之間的貿易常年處于逆差狀態(tài)。RCEP國家是我國機電產品進口的重要來源地區(qū),比重超過40%。
出口方面,從品類看,以計算機、手機、彩色電視機為代表的電子信息類產品的整機和零部件,是我國與RCEP國家貿易最主要的品類。以近10年重點出口商品HS編碼對比,從整機向零部件轉換的趨勢明顯,加工組裝環(huán)節(jié)的轉移跡象可見一斑。
進口方面,近10年我國自RCEP國家進口年均增長率約在3.03%,高于全商品的年均增長率,但略低于機電產品總體約3.7%的增幅。2020年,我國自RCEP國家的機電產品進口額占我國同期機電產品進口總額的42.2%。從品類看,主要進口產品包括電子元器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電工器材、汽車及其關鍵件和零附件等。
韓國和日本是我國機電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
在RCEP覆蓋的貿易伙伴中,我國與韓國、日本和馬來西亞的機電貿易呈逆差狀態(tài),與其余國家均保持順差狀態(tài)。日本是我國機電貿易在RCEP國家中第一大貿易伙伴,韓國和澳大利亞分別是我國機電貿易在RCEP國家中貿易逆差和順差最大的國家。
日本和韓國,以及東盟的越南和馬來西亞,不僅是我國在RCEP國家中的前四大貿易伙伴,更是我國機電產業(yè)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的重要伙伴。
日本:汽車、電子等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多
日本是我國機電貿易在全球范圍內的第四大貿易伙伴。由于我國自日本進口半導體設備、集成電路、液晶顯示板、汽車及其關鍵零附件產品的額度較高,我機電產品對日本貿易常年保持巨額逆差且持續(xù)擴大。
我國機電產品對日本逆差主要來自汽車產品的進口。2020年,我國自日本合計進口汽車整車及零配件181.4億美元,以22.9%的份額位列我國該類產品進口來源地第二位,僅次于德國29.6%的份額。豐田在華子公司自日本進口份額較高。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20年1—7月,我國自日本進口額排名前500位的企業(yè)中,有15家為豐田子公司,共進口65.8億美元,占我國同期對日本機電產品進口總額的9.9%。
汽車行業(yè)的關稅減讓是中國和日本兩國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根據RCEP,汽車行業(yè)關稅能夠立刻減至零的部分汽車零配件價格相對較低,對整車價格影響較小;而單價較高的零部件,一般在未來10~20年才能逐漸歸零。部分車企表示,雖然芯片在協(xié)定范圍內關稅減免,但車企并不掌握具體免稅的芯片稅則號,因此較難估計其對整車生產的影響。
韓國:存儲器等半導體進口逆差大
自2015年中韓自貿協(xié)定正式簽署以來,韓國以4%左右的份額穩(wěn)列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市場第四位。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yè)重要國家,尤其憑借三星、海力士在全球存儲市場的絕對地位和韓國在顯示屏、處理器、鋰電池等領域的整體技術與產業(yè)優(yōu)勢,韓國也是穩(wěn)列我國機電產品進口來源地的第二位,并保持對我機電產品貿易的常年貿易順差地位。
我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主要來自集成電路。作為全球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和出口大國,我國手機、計算機、電視機等產品所需的集成電路嚴重依賴進口;作為現代工業(yè)最重要的基礎部件——集成電路更是成為我國進口額最大、拉動我國進口增長最重要的單一產品。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超過3 500億美元,遠超原油,占我貨物進口總額和機電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17%和36.9%,剔除集成電路的拉動作用,當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口額將由4.5%的正增幅變?yōu)?.4%的負增長。當前,韓國半導體產能僅次于中國臺灣,位列全球第二,韓國也成為我國集成電路尤其是存儲芯片的進口主要來源地區(qū)。2020年,我國自韓國進口集成電路687.5億美元,以19.6%的份額位列我國該產品進口來源地的第二位,超過第三位馬來西亞8.7%的份額。據韓國海關與貿易發(fā)展局統(tǒng)計,我國是韓國集成電路出口第一大市場,2020年出口份額占比達43.7%。
外資尤其是韓資企業(yè)主導中韓機電貿易。2019年,外資企業(yè)約占我國對韓國進出口總額的63%,且我國對韓國貿易企業(yè)的貿易額分布不均,龍頭效應顯著,進口尤甚。在對韓國進出口機電產品的頭部企業(yè)中,出口額排名前十位的企業(yè)占總出口額的77%,進口額占比為49%。其中,三星在華子公司是我國對韓國機電貿易的龍頭企業(yè)。據不完全統(tǒng)計,進口額排名前500位的企業(yè)中約有20家為三星子公司,共進口約154.4億美元,占我國對韓國機電產品進口總額的24.4%。
隨著韓國三星、海力士、LG等跨國企業(yè)調整在我國投資設廠布局,將加工組裝環(huán)節(jié)從我國轉移至越南等東盟國家,同時增加在我國的新型顯示、鋰電池化學品、半導體等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yè)的投資,我國與韓國的貿易黏性將隨跨國公司區(qū)域間產業(yè)調整而持續(xù)加深。
東盟:承接我國機電產能國際布局的重要地區(qū)
2020年,我國對東盟國家出口機電產品2 044.6億美元,占當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13.3%,僅次于美國18%和歐盟15.6%的份額;自東盟進口機電產品1 590.1億美元,同比增長11.4%,占當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口總額的16.8%。我國機電產品進口來源地前10位國家中,有一半為東盟國家。從品類看,計算機、集成電路、通信產品等電子信息產品是我國與東盟貿易的重點行業(yè)。
2020年,越南以31.6%的出口比重和25.8%的出口增速、33.4%的進口比重和35.6%的進口增速,成為我國在東盟的首要貿易伙伴,也是我國對外貿易值增速最快的伙伴。馬來西亞以15%的出口比重、29%的進口比重成為我國與東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馬來西亞是東盟唯一一個對我國機電貿易保持順差的國家,集成電路進口是我國對馬來西亞機電貿易常年逆差的主要原因。馬來西亞在全球半導體后端的封測領域占據重要位置,其封測產能占全球的13%左右。2020年,我國自馬來西亞進口集成電路303.5億美元,以8.7%的份額位列我國集成電路進口來源地第三位,占我國自馬來西亞機電進口總額的65.9%。受益于全球產業(yè)布局的調整,未來電子科技廠商富士康、緯創(chuàng)、仁寶也會向馬來西亞擴產。
我國對越南的機電貿易以中間品和零散件為主。出口方面,集成電路、手機零部件、計算機零部件為對越南出口增量的主要商品,其他還包括太陽能電池、加工鋼材等。其中,集成電路幾乎占據增量的30%。我國對越南集成電路出口額已從2014年的5.3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135.8億美元,自2016年開始連續(xù)保持30%以上的年度同比增幅。進口方面,集成電路同樣是自越南進口增量的主要來源,主要在越南當地進行封測。近3年,集成電路占我國機電產品進口比重迅速擴張,同比增幅幾乎維持在30%的高位。2020年,我國自越南進口的集成電路進口額已達當年自越南進口機電產品總額的31.3%。
我國企業(yè)在越南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鋼鐵、電力、工業(yè)園區(qū)建設、汽車摩托車零部件生產、礦產開發(fā)等領域,且主要投資在越南南部和北部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的城市(如北部的廣寧省和海防市,南部的河內市、胡志明市)。另外,部分原來在我國投資設廠的外資企業(yè)加快了產能國際調整步伐,以三星投資為代表的企業(yè)陸續(xù)進入越南投資建廠。三星將原本在我國的手機產能全部轉移至越南。除三星電池爆炸導致我國消費者不信任外,國內手機企業(yè)競爭力的提升也是重要原因。同時,在越南生產一部手機較在我國要低3~5美元,有助于確保其在全球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作為全球機電產品重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我國機電產業(yè)形成了龐大的規(guī)模效應和完善的供應體系,但在進出口貿易方面,關鍵零部件和技術、市場“兩頭在外”和“大進大出”的特征依然突出,且融入全球產業(yè)鏈后形成的巨大進出口額面臨增長壓力。
短期:疫情延緩了機電產能國際調整節(jié)奏
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貿造成了沖擊,但國內疫情防控得力和穩(wěn)外貿綜合施策,尤其疫情導致的居家生活和遠程辦公學習,大幅拉動了全球市場對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服務器等數字通信設備和家用電器、健身康復器材、電動工具等各類居家產品(產能主要集中在我國)的需求,且這種工作學習方式的變化正趨于長期化,我國機電產業(yè)生產的穩(wěn)定性也確保了出口的持續(xù)性。
另外,其他國家疫情導致的生產中斷使我國機電產能總體處于主導供給的相對優(yōu)勢。從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我國機電產品每月出口額較歷史同期平均水平高出300億美元,出口額占90%以上的細分產品都同比增長,對歐洲、美國、日本、韓國和東盟等重點市場出口額增幅普遍超過30%,推動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突破過去4個“五年規(guī)劃”增速逐步下降的瓶頸,進入總量規(guī)模新的“平臺期”,構成“十四五”期間機電外貿進出口量增質升的新起點。
中長期:產能國際布局仍將持續(xù)
從中長期看,我國機電外貿整體正處于規(guī)模與質量兼顧,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綜合性提質增效的新發(fā)展階段,無論外資或民營企業(yè),在大國經貿摩擦持續(xù)尤其國內各項成本上升的趨勢下,加快在國際間調整產業(yè)布局,既是外在壓力的倒逼,更是國內產業(yè)發(fā)展的必然。
全球疫情使國際產業(yè)調整的驅動因素更趨復雜,各國更加注重實體制造業(yè)的回歸引導,產業(yè)界的國際產能調整也更加兼顧效率與安全的雙重因素,全球機電行業(yè)產業(yè)鏈、價值鏈的區(qū)域化、短鏈化正在強化,以跨國公司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yè),將面臨區(qū)域內分工的重新調整,也將帶來貿易流的變化。
融入RCEP:外資產業(yè)升級與內資主動優(yōu)化
RCEP的生效,將會加快機電產業(yè)在區(qū)域內的投資合作與融合深化,亞洲勞動力特性和文化特征,仍確保亞洲地區(qū)在全球制造業(yè)的重要地位。RCEP的實施將給我國機電行業(yè)的區(qū)域鏈整合、解決貿易糾紛和貿易摩擦、優(yōu)勢行業(yè)(電信、高鐵、電商、新基建等)開拓區(qū)域市場、跨境電商等帶來機遇和積極影響。
基于國際政治關系演變和后疫情時期的產業(yè)鏈重構,我國機電產業(yè)組裝環(huán)節(jié)的向外轉移與外商企業(yè)加強在華研發(fā)投資、產業(yè)升級交織,中國與東盟的產業(yè)內貿易黏性將增強。但日本、韓國作為我國機電尤其電子信息進口的主要來源地區(qū),若受美國加強出口管制的約束,將對整體貿易投資產生比較明顯的影響。
建議加強對外開放,尤其吸引跨國公司加大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新興產業(yè)在華投資,擴大產業(yè)國際合作,同時鼓勵內資加強核心技術研發(fā),提升產業(yè)安全水平,并引導內資主營企業(yè)利用好RCEP,調整產業(yè)與市場策略,提升國際業(yè)務管理水平,適應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地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和全球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