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戈
宋朝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一生渴望恢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從他的詞作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他想要實現(xiàn)這個理想的迫切心情。高中語文教材收錄了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讓一代代學子深受愛國主義的熏陶,在培養(yǎng)其愛國情懷的同時,增強了其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類優(yōu)秀的作品不但有立德樹人的教育作用,而且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許多的寫作技巧。辛棄疾的這兩首詞因內涵豐富、情感真摯而為人稱道。詞人巧妙用典,是合理選用事實論據的典范。下面,筆者就以這兩首詞為例,談談如何在議論文寫作中選用事實論據。
一、如何選擇事實論據
1.選擇扣題且合乎主旨的事實論據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辛棄疾在南宋朝廷即將派兵北伐的時候創(chuàng)作的。詞人在京口北固亭登高北眺,懷古憶昔,寫下了這篇佳作。在詞中,辛棄疾使用與孫權、劉裕相關的典故,表達了對北伐這一主張的支持。他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是因為孫權是三國時期的吳王,曾建都于京口。他不懼當時北方曹魏政權,敢于迎敵,最終大勝。而劉裕是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他曾遷居京口,在此地長大。在位期間,他主動北上,兩次領兵北伐,收復了洛陽、長安等地。他們都是與京口相關的英雄人物,符合“京口懷古”之題。他們的英雄壯舉與辛棄疾一貫主張的“思王師北上,收復河山”的觀點是一致的。在辛棄疾的眼中,孫權與劉裕是值得仰慕和學習的人物。這兩個事例既符合作品的主旨又扣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選擇具有說服力的事實論據
辛棄疾雖然一向支持北伐抗金的舉措,但對當時的權臣韓侂胄輕敵冒進的做法并不認同。他深知影響戰(zhàn)爭結果的因素太多了,不可太過冒失、激進。因此,他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使用了宋武帝之子劉義隆草率北伐最終失敗的例子,來論證在北伐前做好充分準備的必要性。同樣是北伐,結果卻迥異,正反對比,說明了做好充分準備的重要性。
又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的“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詞人提到張翰因思念家鄉(xiāng)吳中的莼菜羹、鱸魚膾而選擇辭官歸去?!镑|魚膾”從此便成為了思鄉(xiāng)賦歸的代名詞。但是,辛棄疾卻從另一個角度對張翰提出了批評:張翰以莼鱸之思為由,辭官而歸,不過是因見西晉末年的禍亂方興,自己想明哲保身,才這樣做的。辛棄疾以此典故表明不管時局如何,自己都會“茍利國家生死以,不因禍福避趨之”。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詞人分別引用了與許汜、劉備相關的一反一正兩個典故,強烈表達了自己不以戰(zhàn)爭謀私利、不忘國事的愛國情懷。
二、如何使用事實論據
從辛棄疾的詞作中,我們不難明白:在事實論據中強化自己的身份意識,可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比如,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辛棄疾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句,表明自己年紀雖老,但亦像廉頗那樣尚有愛國之志和愛國之才,渴望有機會為國效力。詞人并未單單寫廉頗,而是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典故之中,強化了自己的身份意識,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又如,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辛棄疾眺望故土河山后發(fā)出了“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的感慨,也是“以我手寫我心”的真情流露。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觸,表達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以上是筆者從辛棄疾的兩首詞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當然,寫文章與作詞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的。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要讓他們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結合文章的內容來選用各種事實論據。
另附作文題及學生習作: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15時5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1993年,美國集齊了國際最頂尖的技術,聯(lián)合歐盟、日本等開啟國際空間站計劃,中國申請加入,卻慘遭美國拒絕;之后在美國主持的諸多國際航天交流上,中國的學者、航天企業(yè)都被拒之門外;美國還出臺相關法律,切斷中美兩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交流,避免中國從美國獲得關鍵技術。
25年彈指一揮間。我們的航天技術科學家們發(fā)憤圖強,自主研發(fā)。從無到有,中國已先后實現(xiàn)了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并發(fā)射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2號”。中國航天,后來居上,一雪前恥。
2022年前后,中國首個自建空間站“天宮”將正式建成,而且中國將成為世界唯一擁有獨立空間站的國家。
美國諸多媒體已經開始呼吁美國加強與中國的航天合作;歐洲宇航員已經開始學習中文,希望未來上中國空間站能用上……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歷程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學生習作: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
作者: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2020級高二學生
(標題引用習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賀詞中的金句,典雅、深刻、貼切且與時代掛鉤。)
“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用《詩經》中的佳句,展現(xiàn)高潔的品格和高遠的追求。)中國空間站建設歷程的背后意味著什么?從一無所有、被拒之門外,到從無到有、一雪前恥、后來者居上。短短25年間,中國航天“敢教日月?lián)Q新天”,這不是一個逆襲的故事,而是一代代航天人用事實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
(開頭段用設問揭示材料所蘊含的意義,適時使用肯定句與否定句引出話題,最后明確地提出中心論點,使之與標題相照應。論點即標題。作者的說理思路非常清晰。)
艱難征程波瀾壯闊,赤誠初心歷久彌堅。從無技術、無支持的艱難自主研發(fā),到如今“嫦娥”奔月、“祝融”登火、“天宮”空間站將正式建成,從拒之門外到呼吁加強與中國的航天合作,中國這塊寶玉,終是“成”了。
(第二段闡釋磨礪而玉成,首句用對偶句式增添文采。)
憶往昔,中國歲月多磨礪,看今朝,雄雞一唱天下白。(句首宜用分論點說明為什么要使用這一事實論據。此句還只是對事實的概括,雖引用了李賀的名句,但說理的效果還不夠好。)曾幾何時,中國的學者、航天企業(yè)都被拒之門外;到如今,我們擁有了自己的航天技術。曾幾何時,我們的醫(yī)療資源十分匱乏,僅占世界醫(yī)療資源的2%;到如今,一群心向光明、身著白衣的醫(yī)護人員紛紛出國馳援,幫助其他國家渡過難關。這背后是在海外留學的青年“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是一代代來自各行各業(yè)的中國人披荊斬棘換來的。他們如同從幽暗天空中劃過的一道星光,幫助祖國一次次從時代的漩渦中脫身,并大放異彩,以“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的信念,將文明和精神的火種保留到了今天。
(此段用事例進行對比論證,緊緊圍繞中心論點說理?;乜壑行?,語言簡潔,值得學習。)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本駡砸阏撸啬苡谀婢持凶跃?。(段首再用《詩經》中的佳句表達意志之堅定,緊接著說明了勇毅的作用,回答了為什么要使用這一事實論據。)孟晚舟女士于異國他鄉(xiāng)堅守自我,孤身一人熬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最終成功回國。她和華為,和中國,沒有重蹈他國企業(yè)的覆轍,而是于無望中自救,于逆境中重生。同樣,倘若一名弱者想要變強,必須持有這種精神,面對筋骨之勞,空乏其身,苦心志而增益其所不能,漸漸成為更好、更強的自己。于逆境中磨礪,始得玉成!
(孟晚舟與前面的事實論據都是近現(xiàn)代的事例,展現(xiàn)了時代精神。末句再次照應標題,不忘主旨。)
“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人生之王也!”身為青年的我們也應該于艱難歲月中不言棄,保持干勁。我們之所在,即國之所在;我們有光,國家便不會陷入黑暗。
(重申中心論點,強調了自己這代人應承擔起的責任。)
(材料與觀點相統(tǒng)一,舉例恰當,論證中多次強調了中心論點,加強了論證的力度。)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