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珠,謝 群,郭 遠
(1.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英語語言文化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2.黑龍江大學《外語學刊》編輯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3.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科學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二語寫作能力是外語教學中的核心技能,二語寫作能力的提升是二語研究不斷追尋的目標。國內(nèi)現(xiàn)有的二語寫作能力研究多是定性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和文本分析法,而基于量化分析方法的二語寫作能力研究還相對較少,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使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相關文獻進行量化分析,可以幫助研究者從更為客觀的角度整理文獻,得出更為科學的研究結(jié)論,有利于捕捉研究重點和熱點。1999 年,陳超美教授發(fā)表了關于CiteSpace 的第一部著作。隨后,陳超美教授創(chuàng)辦該領域的專業(yè)期刊,舉辦每年一度的知識圖譜可視化研討會(KDViz,Symposium on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發(fā)表CiteSpace 的相關論文,并在后續(xù)研究中不斷引入新的算法優(yōu)化CiteSpace,CiteSpace 逐漸成為兼具信度和效度的可視化分析軟件,成為各領域研究者進行量化研究的重要工具。近年來,許多國內(nèi)外語言學研究者將研究目光聚焦于文獻計量學方法,以期更為客觀、全面地分析語言研究的現(xiàn)狀、趨勢,并對未來的語言研究方向做出一定的預測。
通過在Web of Science 上以“CiteSpace”和“Second Language”為主題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20 年1 月19 日),檢索發(fā)現(xiàn):國外使用CiteSpace進行可視化分析的研究多集中在環(huán)境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科學技術、經(jīng)濟學等領域,而對語言學領域的關注還不是很多,相關研究列舉如下:Sun 等人利用CiteSpace 對近十年來社會媒體上的語言學研究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明確該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主要語言學分支、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社交媒體語言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1]。Jing 等人針對留學生高等教育問題,采取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留學生的第二語言習得問題是該領域的主要研究問題[2],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和啟示。綜上所述,國外使用文獻計量學方法的語言學研究還不是很多,且尚未涉及到“二語寫作能力”這一主題。
國內(nèi)使用文獻計量學方法的有關二語寫作的綜述類研究更為豐富。徐錦芬等對2004—2014 年間的國際權威語言學期刊上刊載的二語寫作研究文獻為分析對象,總結(jié)出11 年間二語寫作研究的核心領域和研究熱點[3];應潔瓊等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2000 年以來收錄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數(shù)據(jù)庫中的SSCI 和A& HCI 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闡釋二語語用能力的研究現(xiàn)狀、特點、熱點和前沿[4];李海霞借助CiteSpace 軟件,對2010—2017 年間收錄在Web of Science 上的十大SSCI 語言學期刊的二語習得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論述二語習得2010—2017 年間的研究熱點[5]。上述研究不僅對于后續(xù)的語言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借鑒性意義,而且通過文獻計量學軟件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得出的結(jié)論更為客觀和全面。但以“二語寫作能力”和“可視化分析”為關鍵詞在知網(wǎng)上進行檢索,并未檢索到采取可視化分析方法的“二語寫作能力”研究成果??梢?,有關“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現(xiàn)狀、熱點、趨勢等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基于此,為了了解近五年來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熱點和趨勢,本文以Web of Science 上2015—2019 年刊載的“二語寫作能力”為研究主題的文獻為研究對象,運用CiteSpace 對其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得出的可視化知識圖譜,對近五年來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高影響力作者、主要國家和研究主題進行了歸納整理,以期總結(jié)出近五年來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最新研究趨勢及熱點,為我國二語寫作能力研究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本文中的二語寫作能力研究文獻皆來自Web of Science 中的SSCI 板塊。Web of Science 是由美國科技信息所(ISI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所研發(fā)的產(chǎn)品,其包括我們所常見的三大引文數(shù)據(jù)庫: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以及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二語寫作能力研究屬于語言學范疇,雖然語言學現(xiàn)今呈現(xiàn)跨學科態(tài)勢,但多數(shù)研究仍聚集在社會科學研究范疇。因此,本文只選取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下的文章。檢索方法為主題詞檢索,檢索主題詞為:第二語言/二語寫作能力(Second Language/ L2Writing Ability/Performance/Competence/Proficiency),數(shù)據(jù)源包括中英文題目、作者、機構、關鍵詞、摘要、參考文獻等信息。檢索年限為2015—2019 年。文獻類型為文章(Article),除去評論(Review)、會議論文(Proceedings Paper)等非公開出版的研究文獻,共計563篇文獻,于2020 年1 月19 日完成檢索。
本文所借助的研究工具是文獻計量學軟件CiteSpace(全稱“Citation Space”),可譯為“引文空間”,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計算機與情報學教授陳超美研發(fā)設計。該軟件通過對文獻數(shù)據(jù)進行可視化分析,獲取信息間的關聯(lián)性,展示信息的聚類情況,揭示該領域的發(fā)展狀況,并將分析結(jié)果以圖譜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CiteSpace 可分析的數(shù)據(jù)來源包括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wǎng)(CNK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等。CiteSpace 的主要功能包括國家、機構、作者的合作關系分析;文獻、作者、期刊的被引分析;關鍵詞聚類分析等[6]。
本文對2015—2019 年“二語寫作能力”為主題的文獻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結(jié)果詳見圖1。
圖1 2015—2019 年二語寫作能力研究文獻數(shù)量分布圖
其次,政治因素對二語寫作能力研究也存在著較大的潛在影響。2016 年發(fā)生了許多國際范圍內(nèi)的大事件,包括特朗普勝選、英國脫歐等。長期以來,基于一些歷史原因以及對英美國家的經(jīng)濟地位及貿(mào)易優(yōu)勢等的綜合考量,英語長期作為國際通用語,使用人群和受眾無疑是最廣泛的。而伴隨著英國脫歐,歐洲議會憲法事務委員會亦指出,英語可作為工作語言,但將失去歐盟官方語言的地位[7]。英語或?qū)⒉辉僮鳛闅W盟的官方語言,國際上對于英語的關注度和有關英語的研究結(jié)果產(chǎn)出都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基于文獻數(shù)量繪制出的“主要國家”圖譜,可以突顯出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主要國家,并通過各個國家之間的連線,揭示出不同國家間、不同語種間的交流及合作關系。
圖2 中圓圈越大,代表在二語寫作能力研究上的文獻越多,據(jù)上圖所示,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主要國家為美國(USA)、中國(PEOPLES R CHINA)和英國(ENGLAND)。另外,各個國家彼此之間的連接線代表兩國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交流,而不同國家間的交流也代表不同語言間的交流,美國在二語寫作能力上的研究最多,且與各個國家的交流也最為頻繁,二語寫作能力研究呈現(xiàn)多語種趨勢,與使用漢語、德語、日語、韓語等的國家都有直接的合作與交流。
圖2 2015—2019 年二語寫作能力研究主要國家
反觀中國的二語寫作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與英語國家的交流中,即大部分研究選取英語作為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目標語種,而對其它小語種的二語寫作能力還未有過多關注,這在國際學術交流中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我國語言學研究者應更多地關注小語種二語寫作能力的相關研究。
基于文獻數(shù)量繪制出的“主要作者及合作關系”圖譜,可以描述出二語寫作能力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團隊合作概況。本文主要依據(jù)普賴斯定律(Price Law),借鑒綜合指數(shù)法,確定2015—2019 年間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8 位核心作者,分別是Scott A Crossley,Kristopher Kyle,Lawrence Jun Zhang,Kim Mcdonough,Lin Sophie Teng,Caroline Payant,Shulin Yu,Xi Chen。在圖3 中8 位核心作者下方分別標注了其文獻頻數(shù)及綜合影響力,下面圍繞上述8 位核心作者的主要研究領域展開論述。
圖3 2015—2019 年二語寫作能力研究主要作者及合作關系
喬治亞州立大學Crossley 的研究重點主要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語料庫語言學(Corpus Linguistics)、智能教學系統(tǒng)(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和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等領域。而另一位與Crossley 有著密切合作關系的核心作者Kyle,主要關注點在互動學習環(huán)境(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下的二語寫作能力研究。
4.2 對于不等肢墻肢,連梁的剛度越大,整體的剛度也就越大。當連梁剛度與小墻肢剛度比>1時,連梁剛度的變化對整體剛度影響不大。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張軍(Lawrence Jun Zhang)在雙語教學、讀寫互動、學習策略等多個領域有所涉獵,特別關注語言認知與心理學科對二語寫作能力產(chǎn)生的影響。該團隊的研究員Lin Sophie Teng 研究關注點聚焦在寫作者自我效能(Writing Self-efficacy)和寫作策略教學兩個領域。
康科迪亞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McDonough的研究興趣包括第二語言習得的心理語言學方法、基于課堂的習得研究、基于使用過程中的習得方法和任務型的語言教學。她在實驗室和課堂環(huán)境中進行第二語言語法和詞匯習得的研究,包括利用科學技術促進第二語言課堂上的同伴互動,以及開發(fā)第二語言課堂上使用的互動任務。McDonough 近期更多地關注眼動(Eye Gaze)在二語寫作中的任務互動和協(xié)作中的作用,眼動反映了寫作者的認知情況,這表明McDonough 的研究更多地轉(zhuǎn)向認知領域。另一位與Mcdonough有著密切合作關系的研究者,魁北克蒙特大學教育系副教授Payant,目前的研究考察了第二語言和第三語言學習者的元語言在任務型互動(Taskbased Interaction)中的特點,以及在英語-法語交替過程中的二語寫作。
于書林是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師,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第二語言寫作和第二語言教師教育,側(cè)重于二語寫作教學方面的研究。圖三中,Chen Xi 的研究焦點主要在于跨文化背景下的二語寫作能力,主要研究對象為兒童、青少年、移民等,并側(cè)重于對受教對象的研究。
借助CiteSpace 繪制的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可以反映出2015—2019 年間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7 個主要聚類及其關鍵詞,可進一步歸納為二語寫作背景、二語寫作體裁、二語寫作過程、二語寫作結(jié)果4個研究重點。另外,根據(jù)關鍵詞的變化也可以得出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演進歷程。詳見表1。
表1 二語寫作能力研究聚類及關鍵詞
二語寫作背景主要包括言語感知和理解力兩個部分。2015—2016 年間注重二語寫作者外部寫作環(huán)境的作用,包括指導、閱讀理解等關鍵詞。2017—2019 年間注重二語寫作者內(nèi)部因素,包括寫作焦慮、自我效能感等關鍵詞,如Han 等調(diào)查了語言學習者在寫作動機方面的變化,首先確定二語寫作者的幾個不同的初始動機模式,然后追蹤每個模式的關鍵變化。研究表明,許多二語寫作者的最終特征是寫作焦慮水平升高。然而,中等強度的寫作任務可將二語寫作者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自我效能感結(jié)合,以此抵消寫作焦慮[8]。
二語寫作體裁主要圍繞學術寫作展開。在學術情景下的二語寫作是許多學生面臨的一項挑戰(zhàn)性任務,指導學生進行二語學術寫作也同樣具有挑戰(zhàn)性。學術寫作往往要求通過充足的論據(jù)、嚴密的邏輯和精準的術語來分析和解決研究問題,這對二語寫作者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2015—2016 年間的關鍵詞主要包括“策略”“寫作評估”等,這表明此階段的二語寫作能力研究還是建立在Swales 經(jīng)典的IMRD(介紹-方法-結(jié)果-討論)模式的基礎上,試圖探索適用于大多數(shù)學術寫作的靈活結(jié)構。而2017—2019 年間的研究重點開始轉(zhuǎn)向跨學科領域,出現(xiàn)了“障礙”和“公式化語言”這類心理學及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關鍵詞,如Kyle 和Crossley 采用結(jié)構方差建模(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方法,對詞匯、句法和銜接的對等性展開了相關研究[9]。結(jié)構方差建模的方法本是一種統(tǒng)計方法,但很多社會科學領域的概念難以直接測量,如智力、動機等潛變量(Latent Variable),因此通過建模的外顯指標(Observable Indicators)來間接測量這些潛變量。可見二語寫作能力的相關研究已經(jīng)不再是傳統(tǒng)的局限于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而是逐步借鑒自然科學的方法不斷對自身進行豐富和完善。
二語寫作過程主要包括二語寫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2015—2016 年間注重二語寫作的詞、句層面,包括詞匯多樣性、句法復雜度等關鍵詞。而2017—2019 年間的研究重點轉(zhuǎn)向更為宏觀的篇章層面,出現(xiàn)了語境、標準、特征等關鍵詞,如Rahimi 研究了寫作任務對二語寫作能力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任務復雜度的增加使得詞匯及句法復雜度產(chǎn)生了顯著變化,也對準確性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但與此同時也實現(xiàn)了內(nèi)容、組織和寫作質(zhì)量的提高[10]。這充分反映了在二語寫作者能力的提升上,詞、句、篇等不同層面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語言各層面之間的聯(lián)系,綜合提升二語寫作能力。
二語寫作結(jié)果主要圍繞寫作糾正反饋和評估兩方面展開。2015—2016 年間注重教學層面,包括學生、教學法、教室、二語習得等關鍵詞,如Park等關于在寫作過程中,教師是應該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還是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糾正錯誤展開了討論。結(jié)果表明,二語寫作者能夠自我糾正三分之一以上的錯誤,并在自我糾正的過程中,錯誤感知能力明顯提高。但在這一教學方式轉(zhuǎn)變的同時,還要注意到學習者個體的因素,如二語寫作者的二語學習性質(zhì)和時間長度等[11]。這一研究打破了二語寫作能力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同時也對二語寫作能力教師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即要切實關注每一個背景不同的二語寫作者的修正情況。
而2017—2019 年間呈現(xiàn)跨學科態(tài)勢,出現(xiàn)“語料庫”“自然語言處理”“障礙”等關鍵詞,如Kim 等人將詞匯復雜性作為一種多維現(xiàn)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將詞匯復雜性量化,并將其作為二語寫作詞匯水平和寫作質(zhì)量的評價標準[12]。以上研究體現(xiàn)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結(jié)果階段的寫作糾正反饋和評估正在經(jīng)歷著變革,朝著更加自主、客觀、量化的方向發(fā)展,語料庫、人工智能、多媒體系統(tǒng)等科學技術在二語寫作結(jié)果階段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本研究以2015—2019 年為時間跨度,使用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 對Web of Science 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中“二語寫作能力”為主題的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結(jié)論:
首先,從二語寫作能力主題研究的文獻數(shù)量來看,整體呈下降趨勢。2016 年作為關鍵時間節(jié)點,反映出二語寫作能力研究受到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重影響。同時,二語寫作能力研究逐漸趨近完善,研究主題逐步細化。
其次,從主要研究國家來看,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主要國家是美國、中國和英國,但總體仍然以英語國家為主導。雖然中國在二語寫作能力研究上成果頗豐,但主要集中選取英語作為二語寫作能力研究對象,小語種二語寫作能力研究還較為欠缺,與小語種國家的合作交流也不夠多。
另外,從二語寫作能力主題研究的高影響力作者來看,高影響力作者較少,且研究團隊離散,沒有健全的學術共同體。同時,在高影響力作者可視化圖譜中,作者間的連線較少,雖然有少數(shù)高影響力作者集群,但聯(lián)系不夠緊密,學者間的交流還有待加強。
最后,從關鍵詞時間線聚類來看,二語寫作能力研究可大致分為言語感知、理解力、學術寫作、可靠性、準確性、寫作糾正反饋和評估7 個主要聚類,7 個聚類的關鍵詞以2016 年為時間節(jié)點,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在二語寫作背景上,從注重外部寫作環(huán)境對二語寫作者的影響,轉(zhuǎn)向注重二語寫作內(nèi)部因素;在二語寫作體裁上,研究重點轉(zhuǎn)向跨學科領域,綜合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來拓寬二語寫作能力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路徑;在二語寫作過程上,研究重點從某個單一的微觀語言層面轉(zhuǎn)向多層次的宏觀語言層面,進而提高二語寫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在二語寫作結(jié)果上,寫作糾正反饋和評估方式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語料庫、人工智能、多媒體系統(tǒng)等技術手段應用到二語寫作結(jié)果的糾正反饋和評估中來。
本文及其研究方法的理論意義在于引入文獻計量學方法,從更加客觀、全面的角度分析“二語寫作能力”的相關研究。以往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對某一領域進行綜述的研究雖然可從研究者對其的闡述和判斷中獲取更加深刻的見解,但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卻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個人的主觀看法的影響,而本文采用的文獻計量學方法很好地規(guī)避了這種影響,從而為從事“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人快速、科學、多角度地了解“二語寫作能力”相關研究的概況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幫助。本文的實踐意義在于理論成果可應用到我國二語教學課堂中,為二語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指導意義,進一步提升二語學習者的二語寫作能力?;谥饕芯繃液透哂绊懥ψ髡叩目梢暬治鼋Y(jié)果,二語教師可參考先進國家和有突出貢獻研究者的成果,將其成果應用于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水平。此外,二語寫作能力研究的7 個主要聚類可以指導二語教師明確在各個階段的教學重點,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中,影響到學習者的二語寫作能力發(fā)展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