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清
摘要:生姜是現代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食物,也可作為中草藥,對現代人們的生活與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所以,生姜種植時應采取合理的方式對生姜病害進行防治,以促進生姜的健康生長?;诖耍疚膶θN生姜常見病害的介紹,進而闡述了生姜病害的防治要點,為生姜種植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生姜;病害;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
0 引言
昭平縣是我國主要生姜產地之一,每年會生產出大量的生姜,對當地經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對生姜種植農戶深入調查可以發(fā)現,生姜生長過程中受到氣候、種植方法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生姜經常出現一些病害,如姜瘟病、炭疽病等,影響生姜的產量與質量,降低農戶的經濟效益。所以,想要提升生姜產量,并提升生姜質量,必須要加強對生姜病害的防治。
1 生姜常見病害
1.1 姜瘟病
1.1.1 主要癥狀
生姜種植時,姜瘟病是最為常見的病害,部分地區(qū)也稱之為青枯病,主要是由細菌而引發(fā)的病害,生姜出現該病害之后會導致生姜產量大幅度下降,最高可達30%,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出現毀種等問題直接影響生姜的產量與質量。生姜植株生長周期內任何部分均可出現該病害,但根部病害最大。植株發(fā)病時先出現于莖基部,呈濕潤狀,顏色為褐色,沒有光澤,隨著病害的不斷加重,逐漸侵入到植株內部,使得莖稈變軟只剩余外皮,根據患病區(qū)域會出現白色膿液;若病變出現在根部,植株會呈現黃褐色,并逐漸腐爛;根莖出現病害后,地上部分出現暗紫色,并逐漸轉變?yōu)楹稚?,同時葉片不斷凋落,直到植株完全枯死[1]。
1.1.2 發(fā)生規(guī)律
對于姜瘟病來說,是由茄青枯拉爾氏菌引發(fā)的,該病菌短小且細長,在病菌的一段,長有3±2根細毛,通過革蘭氏染色處理后,會出現陰性反應,病菌喜歡在濕度較大且溫度較高的環(huán)境內生長。一方面病菌可附著于寄生體中,并掩埋在土壤內;另一方面細菌也可直接附著于姜種上,生姜種植后,這些病菌會侵入到生姜植株內部,在特定條件下生姜植株即可發(fā)病。生姜植株種植時,病菌會進入到水中,或附著于蟲體上,使其他植株感染病菌從而擴大病株數量。由于該病菌喜歡在濕度較大且溫度較高的環(huán)境內生長,因而在這一天氣條件下,生姜植株患有姜瘟病的幾率更高一些,特別是在28±2℃的環(huán)境下,該病害更加常見。
1.2 炭疽病
1.2.1 主要癥狀
炭疽病為生姜較為常見病害之一,會對植株的葉片、莖稈等造成影響。發(fā)病初期,常見于葉片處,病斑呈橢圓形,部分為濕潤狀,若病斑數量較多,這些病斑可連接到一起,從而出現不規(guī)則的大斑,嚴重情況下病葉會完全干枯,在潮濕環(huán)境中,在病斑當中會出現明顯的黑色小點。若莖稈患有病害,會使莖稈變軟,在葉片的壓迫下會出現葉片下垂的現象,但葉片不受影響依然呈現為嫩綠色。
1.2.2 發(fā)生規(guī)律
對于該病害來說,主要由炭疽菌與膠孢炭疽菌所致的,在病害區(qū)域內可出現明顯黑色小點,是由無性世代分生孢子盤與分生孢子產生的,前者存在少量剛毛,后者屬于單胞生物,透明,呈橢圓形。生姜采摘后,病菌會附著于周圍生物殘株上,并掩埋在地下,次年生姜種植后,這些病菌會附著于生姜植株上,從而誘發(fā)炭疽病。在風力、水流、昆蟲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使得病菌快速傳播,從而對周圍其他生姜植株造成侵害[2]。一般情況下,該病害常見于26±2℃且較為潮濕的環(huán)境中。
1.3 斑點病
1.3.1 主要癥狀
生姜生長過程中,可能出現斑點病,會對植株的葉片造成影響,患病后病葉出現明顯病斑,黃白色,呈橢圓形,病變中心為灰白色,四周為褐色面積一般在4~20mm2范圍內。若病株處于長勢環(huán)境當中可出現大量褐色小點,而在干燥環(huán)境內病變區(qū)域則會開裂,若病斑數量較多,會導致葉片營養(yǎng)不良最終出現葉片干枯的現象。
1.3.2 發(fā)生規(guī)律
對于斑點病來說,主要由姜葉點霉真菌所致的,在病菌當中存在大量的分生孢子器,使得病葉上出現一些黑色小點,分生孢子器呈扁圓球狀存在一個小孔口在濕度較高環(huán)境內可分泌出一些孢子團,呈橢圓形屬于單胞生物。病菌可附在殘珠上并掩埋在土壤中,也可遺留在姜種上。次年生姜種植后,生姜達到生長期時若溫度較高且濕度較大,可促進分生孢子的生長,使其產生較多分生孢子,在雨水、風力、昆蟲等因素的影響作用下會逐漸向四周傳播,導致其它的植株也被感染。一般來說,溫度在26±2℃連續(xù)處于陰雨天氣的環(huán)境內,且植株密度較大,患有該疾病的幾率更高一些。此外,同一耕地連續(xù)種植地勢較低,或是氮肥施加量較高時也會提升該病害的發(fā)生率。
1.4 姜軟腳病
1.4.1 主要癥狀
該病害又稱之為腐敗病,主要由細菌引發(fā)的疾病,常見于生姜植株的根部與根莖部。發(fā)病初期,由于植株根部受損,無法向莖葉輸送充足水分與養(yǎng)料,導致植株的莖葉凋萎,之后逐漸變黃,葉片逐漸萎縮,且根部出現水漬狀。在靠近根部3cm區(qū)域,莖稈切面變成黑色,并出現明顯的乳白色黏液。
1.4.2 發(fā)病規(guī)律
腐敗病是生姜整個生長周期內較為常見的病害之一,從種姜生牙開始,一直到生姜采摘之前,均可出現該病害,常見于高溫、高濕度的環(huán)境當中,特別是在連作地,更容易出現該病害。該病害具有較為嚴重的傳染性,若未能及時將患病植株進行處理,當植株根莖完全腐爛后,會傳染周邊其他植株,導致整個種植區(qū)域均可能患有該病害。該病害的傳播途徑有很多,如土壤、姜種以及水分等,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防控。
1.5 白星病
1.5.1 主要癥狀
生姜生長期間內,可能發(fā)生白星病,對生姜的產量與質量具有較大的危害性。該病害主要出現于植株的葉片上,形成大量梭形小斑點,呈黃白色,無明顯邊緣界限,斑點細小且數量較多,尺寸通常處于2~5mm范圍內,斑點數量較多時,可形成較大面積的斑塊,植株病情較為嚴重時,會出現一些小黑粒,且斑點中間區(qū)域變薄,脫落后,使葉片出現一些細小孔洞,好像天空上的星星,因而稱之為白星病。
1.5.2 發(fā)病規(guī)律
生姜種植時,如果種植密度較大,田地間的通風性較差,會使該病害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同時,若氮肥使用量較高,將會影響植株的抗性,也會導致植株易發(fā)病。土壤黏度較大,酸性較強;同一塊耕地多年連續(xù)種植生姜;耕地營養(yǎng)成分較低,生長大量雜草,將會影響植株的抗性,從而提升植株發(fā)病率。耕地水分過多,植株光照不足,或是降雨后溫度快速上升,均容易誘發(fā)該病害。
1.6 紋枯病
1.6.1 主要癥狀
該病害對生姜植株葉鞘的危害性最大,其次為植株的葉片。植株患病后,葉鞘先出現灰綠色圓形病斑,隨著病情的加重,病斑形狀發(fā)生變化,或是無規(guī)則狀,或是長圓狀。葉片患病時,呈水浸狀病斑,長時間之后,出現云紋狀不規(guī)則病斑。植株患病后未能及時予以處理,會使的患病區(qū)域逐漸軟化腐爛,若植株生長環(huán)境水分較高,會出現有一些白色斑點。
1.6.2 發(fā)病規(guī)律
該病害是由立枯絲核菌引發(fā)的,菌絲體初期無顏色,之后逐漸變成褐色,長度約12μm,存在諸多分支。病菌可進入到土壤當中,也可附著于周圍雜草或種姜上,種姜種植后,在適宜條件下病菌即生長并繁殖,使植株患病。溫度較高且濕度較大的環(huán)境內,或是耕地郁蔽行較強,氮肥含量過高時,均可導致生姜植株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2 生姜病害的防治
2.1 輪作換茬
通過對當地生姜種植情況調查可以發(fā)現,隨著連種時間的不斷增加,生姜患有各種病害的幾率也會逐漸提高,連種4年后,病株率甚至會超過20%,病情指數增加到10.0以上,如表1所示。所以,生姜種植時,為了防止生姜出現各種病害,最好采用輪作換茬的種植方法,即以3~4年為一個周期,輪換種植水稻、大豆、甘藍等農作物在換茬種植過程中,需要對上一周期作物生長情況進行觀察,若出現過上述三種病害,或是青枯病,則不可種植生姜[3]。
2.2 前期準備
生姜種植時,需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首先,選取最佳的姜種。姜種選擇時應選擇未出現病變,肉質良好,且較為肥大健壯的姜塊,以降低生姜病害的發(fā)生率。其次,整地處理。種植之前,應對耕地進行相應處理,以使耕地保持良好狀態(tài),防止植株生長過程中病害的發(fā)生[4]。最后,對姜種進行消毒處理,處理方法為:將福爾馬林溶液稀釋100倍后,放入姜種,浸泡6h;再或是將濃度為30%的氧氯化銅稀釋800倍后,放入姜種,浸泡6h,之后完成種植。
2.3 種植管理
為了降低各種病害的發(fā)生率,應加強田間種植管理。生姜植株生長時需要一定量的磷、鉀、氮等肥料,若各種肥料缺失則會降低植株的抗病能力,但如果氮肥施加量過多也會影響植株的生長,很容易出現姜瘟病等病害,所以需要注重肥料的施加。底肥配方為:腐肥:150kg/667m2,P:30kg/667m2;N:15kg/667m2,B:1.5kg/667m2,草木灰:150kg/667m2。施肥時應撒入150kg/667m2的石灰粉。進入到苗期后再次施加肥料,若植株葉片變黃,莖稈發(fā)紅,適當增加氮肥。植株生長中后期時以3~4次為標準,施加適當的磷鉀肥。此外,耕田灌溉時應采用潔凈的流水,以免水分存在病菌而導致植株出現病害[5]。
2.4 化學防治
生姜種植周期內,還應做好病害評估和相關預防工作,最大限度從源頭上降低病害的發(fā)生率。在雨季到來之前應以10d為間隔,向耕田內噴灑預防藥物可以選取濃度為5%的硫酸銅溶液,也可選取濃度為5%的漂白粉,連續(xù)噴灑4次。同時當生姜出現病害時應根據病害的具體情況,選擇則相應的藥物治療:
(1)若出現姜瘟病,可采用100ml的植病清、100ml的壯苗劑、100ml的枯黃立克惡霉靈、100ml的腐爛凈、60L自來水混合到一起,均勻噴灑到病株上。
(2)若生姜植株出現炭疽病,在濃度為70%的甲基托布津當中,混入濃度為75%的百菌清,將混合物稀釋1000倍后,噴灑到耕地當中;或是選擇濃度為40%的多硫懸浮劑,稀釋500倍后,噴灑到耕地當中;選擇濃度為50%的苯菌靈,稀釋1000倍后,噴灑到耕地當中;選擇濃度為50%的氧氯化銅溶液,稀釋300倍后,噴灑到病株當中等。
(3)斑點病。若出現斑點病,在濃度為70%的甲基托布津當中,混入濃度為75%的百菌清,將混合物稀釋1000倍后,噴灑到耕地當中;選取濃度為25%的阿米西達溶劑,稀釋1500倍后,噴灑到耕地當中;選取濃度為30%的愛苗乳油,稀釋4500±500倍后,噴灑到耕地當中;將50kg/667m2的乙蒜素稀釋1500倍后通過噴霧的方式噴灑到耕地當中。噴藥時應將發(fā)病中心作為重點,以7d為間隔連續(xù)噴灑4次,以保證生姜防治的效果[6]。
(4)姜軟腳病。發(fā)現患病植株后,應立即將病株拔除,并選擇濃度為50%的氯溴異氰尿酸,稀釋300倍后,或是配制出濃度為5%的石灰水,均勻噴灑到耕地當中予以防控。
(5)白星病。生姜植株患病后,立即通過藥物噴灑的方式進行防治,可選取濃度為30%的綠锝保膠懸劑,將其稀釋50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選取濃度為30%的琥膠肥酸銅,將其稀釋40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選取濃度為64%的殺毒礬,將其稀釋50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選取濃度為80%的萬露生,將其稀釋80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選取濃度為68%的倍得利,將其稀釋80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選取濃度為80%的敵菌丹,將其稀釋50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
(6)紋枯病。生姜植株患有紋枯病后,可選取濃度為5%的井岡霉素水劑,將其稀釋50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選取濃度為33%的紋霉凈,將其稀釋25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選取濃度為30%的菌核凈,將其稀釋100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選取濃度為40%的禾枯靈,將其稀釋1000倍后,噴灑到病株上。以10d為間隔噴灑1次,根據植株患病情況,連續(xù)噴灑2~3次。
3 結語
綜上所述,生姜種植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姜瘟病、炭疽病與斑點病,影響生姜植株生長,降低生姜產量與質量。所以,想要提升生姜的種植最佳效果,最好采用輪作換茬的種植方法即以3~4年為一個周期,做好前期選種生姜準備工作并加強田間管理,若生姜植株出現病害,應采取合理的方式予以防治,以提升生姜產量與質量,并保證生姜的經濟益效。
參考文獻
[1] 呂華,李承永,何海,等.生姜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試驗與集成[J].中國蔬菜,2020,382(12):108-109.
[2] 汪茜,宋娟,李冬萍,等.叢枝菌根真菌及深色有隔內生真菌對大田生姜生長效應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21,37(6):6.
[3] 胡洪濤,朱志剛.生姜姜瘟病及其綠色防控技術[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9,11(2):2.
[4] 陳美云.防控生姜莖基腐病的生防菌與殺菌劑協(xié)同施用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9.
[5] 姜莉莉,王開運,武玉國,等.生姜連作土壤的生態(tài)改良及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7(7):332,341.
[6] 李永勝.生姜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8(12):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