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威
(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寶庫”,它能夠孕育生命,供給人類所需,并且聯通世界。無論何時,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均離不開海洋、不能不依靠海洋,這在當今世界所處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尤其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世界“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1]的必然趨勢,提出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科學理念,從而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新時代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旨在更好地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體系。這不僅能夠增強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效應,更為解決當今全球化時代的人-海矛盾、破解人-海關系危機,建立合作共贏的世界海洋新秩序奠定了基礎。
面對后疫情時代世界復雜多變的政治經濟局勢,面對世界愈發(fā)突出的人-海矛盾和海洋生態(tài)問題,尤其需要在新時代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以增進世界人民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這既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我國的海洋文化軟實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同時亦可為國際社會完善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是對馬恩共同體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在全球外部環(huán)境日趨復雜下的主動選擇。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共同體思想是唯物史觀中極為重要的內容之一。馬克思認為,所謂“社會共同體”,是表現一定生產力發(fā)展程度的社會組織形式,即“勞動主體所組成的共同體,以及以此共同體為基礎的所有制,歸根到底歸結為勞動主體的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而和該階段相適應的是勞動主體相互間的一定關系”[2]。因此,社會共同體也經歷了由低到高的發(fā)展過程,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共同體的本質也發(fā)生了改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社會共同體評價為“虛幻的共同體”[3]536??v覽世界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資本主義的興起、發(fā)展都是與海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資本積累、海上殖民、產品傾銷、文化輸出等都離不開海洋的作用和影響。因此,為了深入探究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指明全人類解放的發(fā)展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對海洋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指出:“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的航線的發(fā)現,交往擴大了,工場手工業(yè)和整個生產運動有了巨大的發(fā)展……所有這一切產生了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盵3]562可見,海洋貿易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guī)砹素S富的物資和巨額財富,同時也加速了世界范圍內商品的流動,推動了生產力發(fā)展。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注意到這一現象逐步加深了西方資本主義強權國家以海洋貿易為借口對其他國家所進行的政治欺壓、經濟傾銷與文化壓迫,進而造成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海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水平更加失調,世界海洋治理秩序逐漸失衡。對此,恩格斯進一步總結道:“航海業(yè)確確實實是資產階級的行業(yè)?!盵4]由此可見,資產階級在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所遵循的海洋治理理念和發(fā)展方式,是具有尖銳矛盾、且無法代表社會所有成員共同利益、阻礙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必將走向滅亡的“虛幻”產物。而在馬克思恩格斯眼中,真正的共同體應該是能克服自身缺陷、代表成員共同利益,促使生產力極大發(fā)展,并且使人在共同體的聯合中獲得自由與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即“自由人聯合體”,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5]為目標的聯合體。因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逐步完善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使各“原始封閉狀態(tài)”的民族在新的生產力和交往方式的推動下,逐漸形成“不同于一個國家的現象”[3]540,即打破壁壘,在多元交流中推動各民族發(fā)展進步。而如果將其置于當今世界海洋發(fā)展的語境中,就是要以海洋為聯結,加強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力,最大程度地獲得世界人民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進而切實推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是在當今海洋問題日趨凸顯、全球海洋治理迫在眉睫的重要時刻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與國家綜合實力的主動選擇。首先,是我國基于世界局勢的現實考量和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使然。海洋廣袤無邊、互聯互通的自然特征,使得世界各國之間關于海洋資源、海洋技術、領海主權等方面的利益沖突時有發(fā)生。日俄北方四島歸屬權之爭、海洋捕鯨之爭、美國對納瓦薩島、塞拉尼亞灘和新淺灘的鳥糞島海洋資源之爭,以及西方強權國家設置海洋科技壁壘等皆是海洋權益之爭的實例。尤其是在西方海洋治理觀頻遭國際社會質疑與指責,西方大國單邊主義、民粹主義、冷戰(zhàn)思維重新抬頭的當下,各國面對的風險挑戰(zhàn)交織疊加,海洋經濟政治發(fā)展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也隨之頻現,進而使國際海洋管理秩序逐漸失衡。因此,在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真正的共同體”的道路上,世界各國必須管控分歧,共同維護海洋合法權益,以構建可靠、牢固的藍色伙伴關系,切合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其次,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抉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海洋事業(yè)經過多年發(fā)展,開始步入快速發(fā)展的時期。自黨的十八大作出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后,我國在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生態(tài)、海洋安全等多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譬如,對我國海洋資源的利用仍不夠充分,海洋產業(yè)開發(fā)建設尚不夠全面,海洋經濟質量不夠集約高效,海洋綜合治理能力不夠成熟,海洋溝通交流手段較為單一等現實問題,無疑阻礙了我國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而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既展現了我國在海洋治理、海洋發(fā)展中的政治態(tài)度與價值導向,也有助于進一步彰顯我國在全球海洋發(fā)展中的大國擔當。最后,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是當前維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現實要求??v觀全球,進軍海洋業(yè)已成為各國發(fā)展的新方向和新動力,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聚焦于海洋所蘊藏的豐富資源和海洋經濟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廣闊前景中。然而,由于一些國家對海洋的無序開發(fā),致使海洋生態(tài)問題日益凸顯,過度捕撈、白色污染、濫投濫采等都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與穩(wěn)定,降低了海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更危及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環(huán)境。因此,上述種種現實問題要求人類必須要以共同體思維來治理海洋這一人類的共同家園,并將海洋視為我們生存生活的“共同體”,從而維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tǒng),以促進海洋實現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而這正是增進海洋命運共同體價值認同的目標和初衷之所在。
新時代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既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傳播進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踐行馬克思恩格斯共同體思想、實現世界和諧發(fā)展和促進世界安定與繁榮的大勢所趨。同時,對于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維持世界海洋安全秩序和維系公正合理的國際海洋伙伴關系,以及維護人類共同的生存家園,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仍存在內容傳達力不強、輻射范圍不廣、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等問題。
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為主題在CNKI和web of science中進行檢索,目前尚未有專門針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的研究,大多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海洋生態(tài)”等為主題的研究,而真正關于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理論與實踐,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均有待提高。且已有成果大多是圍繞對海洋命運共同體進行價值解讀、路徑建構等方面內容的研究,反映的是研究者對海洋命運共同體意涵的解讀及闡釋,缺乏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的專門研究,更少涉及“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研究邏輯,且未形成基于大量考察數據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研究成果。具體而言:在“發(fā)現對外傳播問題”方面,盡管當前有學者以不同背景、不同視角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但對其對外傳播問題的本質及對外傳播各要素所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把握不足,對問題的研究深度及廣度尚有待加強;在“研究對外傳播問題”方面,諸多學者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了研究,對其對外傳播問題的研究則較為欠缺,因而呈現出多應然推斷、少實證研究的狀況;在“解決對外傳播問題”方面,缺少微觀實證研究,一些研究往往根據既定理論對研究成果進行宏觀概括,多側重于他律性研究,且研究方法較為單一。
眾所周知,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由我國率先提出,并加以倡導、推廣和傳播。但與此前提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相比,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尚缺乏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輻射范圍的深度考察,僅將其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二級分類”或是在海洋治理范疇內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具體應用,并未將其作為對外傳播的對象予以探討和運用。譬如,在網絡搜索引擎“百度”中,在2021.5.1-2022.4.30的搜索時間節(jié)點內,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為搜索主題,共獲得440條結果,但在這些結果中抓取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為文章標題的關鍵詞卻顯示為0。將搜索時間擴大為“不限”后,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為主題的結果共有488,000個(截至2022-04-30),但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為標題的搜索結果仍舊為0。同樣,在CNKI中搜索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篇名的論文結果也顯示為0。通過在網頁中抓取相關性前10的文章以“微詞云”進行分析,可得出在前20位高頻關鍵詞中并沒有出現關于“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的相關內容,也未出現關于“構建”“創(chuàng)新”“路徑”等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路徑息息相關的關鍵詞匯,其關鍵詞主要體現為“文化”“外交”“經濟”等??梢?,學界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實踐的研究,無論是深度抑或是力度均有待進一步加強,且對外傳播實踐的范圍尚須進一步拓展。
當前,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及海洋治理問題,人類已經意識到必須拋棄以其他民族和自然環(huán)境為代價的“孤狼”式的發(fā)展模式,而是應將人與自然置于同一視域中,整體性地看待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唯有正確處理好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關系,才能解決海洋爭端,進而攜手保護海洋資源,而這也正是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顯然,現今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過程中,尤其在其理論研究與實踐發(fā)展中,尚存在一些主要問題:
第一,對外傳播的傳達水平不高。對外傳播的傳達水平是指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過程中,對其傳遞內容、傳遞目標、傳遞價值等方面的傳達程度,是衡量和評價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力的重要指標。通過前文分析可知,目前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對外傳播的各要素較為分散,對外傳播的領域與維度尚有待拓展,更未形成推動對外傳播各領域協同發(fā)展的合力,這也導致各領域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并未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目標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因而使其對外傳播的目標較為分散,對外傳播的傳達水平不高。
第二,對外傳播的輻射范圍不廣。通過數據分析可知,學界較為缺乏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的研究,更缺少對其對外傳播涉及范圍與領域所進行的考察與實踐。眾所周知,海洋占據了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安全與海洋發(fā)展關系到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目前尚未出臺關于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發(fā)展的政策文件,且在其對外傳播中也僅集中于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等個別領域或個別現象,這便容易導致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的輻射力度不夠,因而使其對外傳播出現“后勁不足”“點狀輻射”等問題。
第三,對外傳播路徑的信度和效度亦有待提高。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路徑的信度和效度是落實對外傳播政策、考察對外傳播水平的重要標準。21世紀是藍色世紀,海洋治理問題更是成為全球關注和熱議的焦點。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既表明了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堅定立場,又表達出中國與世界各國促進互聯互通、共同維護海洋和平與安寧的明確意愿,進一步彰顯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的擔當。當前,國外關于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研究成果仍集中于海洋法、海洋政策等方面,其研究范圍相對狹??;與國內相比,其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存在不足,且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誤讀”也時有發(fā)生,因而亟待通過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予以糾偏,同時提升其對外傳播路徑的信度和效度。
拓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路徑,就是要盡可能地增強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路徑的傳達力、輻射力、信度和效度等,以切實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保存?zhèn)鞑ァ澳芰俊?,拓展、整合和?chuàng)新傳播路徑,從而強化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力度,不斷完善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體系。這不僅能夠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學指導,更對拓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路徑,在世界范圍內增進“中國主張”與“中國方案”的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世界海洋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在整體上仍不夠先進,且地區(qū)海洋科技研發(fā)能力尚不夠均衡。2014年6月,全球海洋委員會(Global Ocean Commission)在其報告《從衰落到復蘇:全球海洋拯救計劃》中指出,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但全球海洋治理卻支離破碎。保護海洋環(huán)境就必須克服現有治理機制中的諸多問題,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首當其沖的則要在思想上實現各國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普遍認同,在團結互聯中確立合作、共享的海洋發(fā)展價值標準,并以此作為統(tǒng)一標準和目標來推動其發(fā)展。為此,當前拓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路徑,即是通過增強其對外傳播路徑的傳達力,使世界各國在團結互聯中增進對海洋命運共同體價值和目標的認同度,并將自身置于海洋統(tǒng)籌發(fā)展之中,以“家”的治理思維,來搭建協調發(fā)展、統(tǒng)籌規(guī)劃的海洋綠色發(fā)展平臺,形成一個和諧、互聯、互信的海洋發(fā)展機制,從而實現海洋生態(tài)發(fā)展的整體性、聯動性,全面落實海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目標。
海洋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憑依,也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和進步的根基之一。保護海洋環(huán)境,實現海洋綠色有序開發(fā),引領海洋可持續(xù)發(fā)展,既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zhàn),又是全球必須肩負的共同責任和使命,當然也是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的根本目標?!敖ㄔO生態(tài)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之路?!盵6]創(chuàng)建綠色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每個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這種責任不分大小,沒有強弱,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不論是海洋大國還是地區(qū)小島,海洋互聯互通的屬性,決定了各國皆須樹立起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海洋綠色發(fā)展的理念。只有世界人民團結互聯起來,促使各國攜手共同推進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才能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真正創(chuàng)建出美麗的生態(tài)家園。
大約在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與世界多國友好交往的歷史佳話。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以來,“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成為各國海洋經濟發(fā)展、政治合作、文化交流的有效平臺。在此基礎上,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也應基于歷史、立足現實,吸收借鑒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成果,以尊重主權、平等交往、優(yōu)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海洋合作思維,多角度、寬領域、全方位地開展國家之間的科技人文交流與務實合作,并在具體的國際合作中增強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的輻射力。
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昭示世界人民,走唯利是圖、霸權主義的單邊海洋發(fā)展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在尊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友好交流、相互學習,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并使國家取得長久發(fā)展與進步。增強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路徑的效度,正是基于這一原則,在秉持和平友愛、互相尊重的發(fā)展理念基礎上,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國家之間平等對話交流。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等不同場合,均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倡議,借助由不同組織、不同領域的多樣平臺,深化各國之間的合作交流,旨在構建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而拓展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路徑,提升其傳播路徑的輻射范圍與輻射深度同樣如此,它不僅是在一個領域或幾個領域的合作,也不是在一段時間或一個時代的合作,而是需要多角度、全方位、時間持久、不斷發(fā)展的多邊、深度務實合作與行動。譬如,2013年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的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便以中國和印尼共同建設的泗水-馬都拉大橋為例,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fā)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7]的倡議。在2015年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提出:“要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建設,推進亞洲海洋合作機制建設,促進海洋經濟、環(huán)保、災害管理、漁業(yè)等各領域合作,使海洋成為連接亞洲國家的和平、友好、合作之海?!盵8]可見,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需要以全方位的視野,通過深化多平臺、多領域的合作,提升彼此合作的水平、質量和維度,以打造雙贏、多贏、共贏的局面,增強對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進而實現彼此或多邊共同發(fā)展。此外,海洋的安全關乎各國主權利益、世界局勢變化,更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發(fā)展和命運。因此,創(chuàng)建安全、有序的海洋環(huán)境,既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前提基礎,也是推進其對外傳播的必然要求。作為國家實力之基,也作為維護海上安全的主體力量,各國對于軍事力量以及彼此之間的交流往往更為慎重。有鑒于此,深化海軍務實合作,推進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也需從現實入手,在軍事交往合作中建立穩(wěn)定的對話磋商機制。并且,根據地區(qū)實際需要,通過合作軍演、聯合護航、海洋軍事安全工程聯合研究、地區(qū)海洋安全信息共享等不同形式,推動形成更為公正、完善的世界海洋安全管理制度,以共同維護海洋安全,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營造和平穩(wěn)定的傳播環(huán)境。
作為世界海洋大國,作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者和倡議者,中國在增進世界人民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認同的實踐過程中,正在以實際行動積極承擔大國責任、履行大國義務,從而增進了各國對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認同,增強了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路徑的信度和效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盵9]在西方國家冷戰(zhàn)思維、單邊主義甚囂塵上的當下,中國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建立藍色伙伴關系、搭建世界藍色經濟通道、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在海洋領域的落實等,皆是站在世界人民生存發(fā)展的高度,為實現世界海洋綠色發(fā)展、增進世界海洋福祉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而在存在爭端、涉及國家權益的海洋問題上,中國也始終“堅持‘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方針,推進互利友好合作,尋求和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10],將合作視為在海洋領域不變的話題,將共贏視作建立友好藍色伙伴關系的宗旨與目標,始終致力于推動世界海洋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
此外,面對世界海洋復雜多變的局勢,中國一直以自身發(fā)展的實踐經驗為基礎,在世界舞臺上發(fā)出“中國聲音”,為解決世界海洋發(fā)展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離不開世界的支持,而世界各國也正需要中國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中來,并以“中國力量”推動世界發(fā)展。中國不會走西方傳統(tǒng)大國所奉行的霸權主義、恃強凌弱、海外擴張的老路,也不會一遇到危機便退回到港灣中去,而是始終堅定地走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海洋發(fā)展之路,向世界推廣、宣介和傳播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的實踐經驗和先進理念,“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11]。這是中國對世界人民渴望走和平發(fā)展的海洋道路的有力回答,也是我們對以“中國智慧”解決世界海洋危機、破解人-海矛盾的深刻踐行,更是增強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路徑的信度和效度、增進世界人民對海洋命運共同體認同的重要舉措。
當世界步入海洋世紀,當中國為重拾祖先的榮光而揚帆啟航走向“深藍”,和睦、協作、包容、共享業(yè)已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所秉持的核心要義。在世界范圍內增進海洋命運共同體認同,進而弘揚海洋文化,努力建設海洋強國,不僅是一種理念、藍圖,更是中國應對外部挑戰(zhàn)、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的必然選擇。海洋命運共同體昭示著人類社會因海洋而走向合作與和平的光明前景,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動世界各國的發(fā)展與繁榮。新時代的中國會同世界各國一道“直掛云帆濟滄?!?,共同期待和建設更加美好的人類共有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