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視閾下大學科研評價標準的遞嬗與省思?

    2022-02-26 08:26:55汪夢媛操太圣
    高等理科教育 2022年3期
    關鍵詞:學術大學生產

    汪夢媛 操太圣

    (南京大學 教育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大學的核心使命和功能是從事知識生產活動,伴隨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大學自身也不可避免地發(fā)生相應的轉變。 科研評價作為大學知識生產過程中用以控制研究質量和分配研究資源的根本途徑,必須遵循和體現(xiàn)知識生產規(guī)律,學術評價標準的變革亦須回應知識生產模式變遷的邏輯訴求。 自發(fā)軔于中世紀以來,大學由遠離社會視野的“象牙塔”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的中心,日益成為知識經(jīng)濟時代世界各國維持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中流砥柱,其知識生產模式呈現(xiàn)出從模式1 到模式2 再到模式3 的轉型。 在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大學科研評價標準應如何變革才能適應和滿足大學知識生產的新要求,以推動大學學術生產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本文以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這一視角來考察大學科研評價標準的演進歷程,以期為當前破解“五唯”難題、深化高校學術評價體系改革提供有益思路,從而更好地推動“雙一流”建設的實施。

    一、知識生產模式轉型視閾下大學科研評價標準的遞嬗

    肇始于中世紀的大學組織發(fā)展至今,其知識生產模式歷經(jīng)了三次重大的嬗變。 1994 年,英國學者 M.Gibbons 等[1]6在《知識生產的新模式——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一書中對于知識生產模式1 和模式2 進行了具體而系統(tǒng)的理論闡釋,這一著作的問世也標志著知識生產模式發(fā)生了從模式1 到模式2 的變革。 2006 年,美國學者E.G.Carayannis 和 D.Cambell[2]23在對模式 2 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構建了模式3 理論。 從歷史上看,不同的知識生產模式形塑了不同的大學科研評價標準。

    (一)知識生產模式1:基于知識邏輯的經(jīng)典標準的確立

    中世紀大學在其成立之初就是一個典型的自治機構,這一點首先體現(xiàn)在其獨立于當時的權力機構而存在,從本質上說則體現(xiàn)在大學以追求高深的純粹知識為目標理想,因而擺脫了權力組織和市民社會的干涉。 作為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大學的典范,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直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還依然堅持尊崇貴族精神的古典模式,排斥與社會利益和需求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因為在其看來學 術 是 神 圣 的[3]。 后 來, 到 了 1810 年,W.V.Humboldt 等發(fā)起創(chuàng)建柏林大學,在大學課程中引入自然科學的知識,并開始以具有嚴格操作規(guī)范的實驗方法開展科學研究,大學與社會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開始逐漸顯現(xiàn)。 但洪堡理念以理性主義作為其存在的理由,使得柏林大學孜孜以求的目標仍然指向“好奇心驅動的最高形式的純粹知識”,甚至有意識地割裂純粹科學知識與社會應用間的交流,這種遠離社會喧囂的“象牙塔”式的大學辦學理念和模式深刻影響著后代大學的發(fā)展。 基于知識生產的角度來看,以柏林大學為代表的這類大學以純粹知識的探究為根本規(guī)式,以知識本身為目的生產和傳遞知識,折射出古希臘非功利化的學術基因,即“研究自然本身就是一種報償”[4]。 知識生產模式 1 在 M.Gibbons 等人的著作中是這樣被闡述的:“科學的認知和社會規(guī)訓決定了什么樣的問題具有科學意義和價值,誰能夠從事科學研究以及判定好的科學的標準。接受和遵從這些規(guī)訓的實踐活動被認為是科學的,而違反規(guī)訓就是非科學”[1]6。

    在知識生產模式1 時代,大學成為知識生產的唯一主宰者,知識的生產通常被視為學者個人的努力,以追求真理為終極旨趣,與實際應用相分離的一種智力探究活動,幾乎不受外部利益的影響和干涉[5]。 因此,這種知識生產主要囿于單一學科構架,通過基于認知的路徑來完成,某個特定學科部落的興趣偏好決定了其設定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即這種知識生產遵循特定學科的研究范式,包括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傳統(tǒng)或慣習等,其評價標準主要基于科學知識的內在價值,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實現(xiàn)對于研究成果的評判。 自從同行評議誕生以來,其作為知識生產系統(tǒng)的核心機制早已滲透科學領域的每一寸土地,成為科研評價的基本制度架構。 同行評議制度對于控制科學系統(tǒng)內部研究質量、確定學者優(yōu)先權及分配科研經(jīng)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儼然成為學術界普遍恪守的“黃金準則”[6]。

    (二)知識生產模式2:應用邏輯滲透科研評價標準之中

    隨著科學知識成為社會變革的巨大力量而成為最有價值的知識時,大學作為知識生產者已無法將科學技術向社會的轉化及應用拒之門外,走出封閉的象牙塔是其歷史的宿命。 因此,知識生產模式1 越來越多地遭受指責和詬病[7],知識生產模式2 應運而生。 在知識生產模式2 中,產業(yè)開始扮演知識生產中的重要角色,一方面源于產業(yè)自身逐漸發(fā)展出了進行知識生產的能力,能夠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發(fā)工作,另一方面源自大學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以產業(yè)需求為引導來生產知識,蘊含應用價值的工程性和技術性實用學科在大學中逐漸居于主導地位,改變了人文學科一枝獨秀的傳統(tǒng)學科格局。 因而,大學與社會之間原有的割裂狀態(tài)被打破,構筑起了一種“共謀關系”[8]。 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政府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與大學保持密切關系,成為了知識生產的推動者,另一方面在大學與產業(yè)互動的過程中扮演了協(xié)調者角色,為二者的有效合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環(huán)境。 由此,在知識生產模式2 下,一種以“大學—產業(yè)—政府”為特征的“三重螺旋”結構應運而生,知識生產從原來單一的大學主體變成了多元化的大學、政府和企業(yè)主體,同時大學在社會角色方面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從最初作為學習和研究的主要場所蛻變?yōu)閺碗s的商業(yè)和知識環(huán)境中競爭的服務提供者[9]。 換句話說,大學對終極真理的純粹追求讓位于知識需求者的需要和利益,從而深刻改變了知識生產的標準和規(guī)則,知識生產越來越被鑲嵌進具體的應用情境中,因而凸顯了異質性和反思性的特征,即不同知識生產組織所結成的交流之網(wǎng)引發(fā)了知識生產在數(shù)量上的擴張,同時推動了所生產的知識類型的豐裕[10]。

    總之,在知識生產模式2 下,大學壟斷知識生產的局面被打破,政府和企業(yè)日益成為知識生產的重要主體,知識生產的目的不再指向純粹的學術志趣,而是指向社會生產的需求和效益,這種模式的知識生產旨在突破傳統(tǒng)學科的研究范式,不僅僅沿襲本學科的研究規(guī)則或體系,強調不同學科之間在理論和方法體系上的相互借鑒和融合[11]。 知識生產的評價標準也更具多樣性,除了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機制之外,還包含知識的適用性、市場競爭力以及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等方面,大學的知識生產模式更加具有外部導向性,應用邏輯成為大學科研評價的基本遵循,它所指向的是科學知識的“有用性”,日益成為驅動知識生產的核心價值維度。 因此,在知識生產模式2 構架下,科研評價不再僅狹隘地關注科研成果的內在學術價值,也觀照科研成果的外部影響和效益。 近年來國際上不斷涌現(xiàn)的基于績效的研究資助系統(tǒng)可以看出大學科研評價標準的演變,在英國,科研卓越框架(REF)成為其他國家學習和模仿的典范,2014 年,第一輪科研卓越框架的實施標志著英國首次嘗試評估學術界以外的學術研究的影響,這種影響被定義為“對經(jīng)濟、社會、文化、公共政策或服務、健康、環(huán)境或生活質量的影響”[12],其在全部評估要素中占20%的權重。 2019 年,英國最新頒布的科研卓越框架(2021)相關文件指南則進一步將這一權重提升到了25%[13]。 由此可見,對于“影響”的關注始終是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它回應了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訴求。

    (三)知識生產模式3:社會邏輯在科研評價標準中方興未艾

    在知識生產模式2 的解釋構架下,驅使知識生產的動力主要由被視為傳統(tǒng)的和具有正式意義的組織所構成,即大學、產業(yè)和政府,這種“三重螺旋”結構一方面滿足了工業(yè)社會大生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存在僅僅關注大學與政府、產業(yè)的互動關系而忽略了知識生產過程中公民社會的基礎性功能,以及因過于關注知識所帶來的經(jīng)濟效用而侵蝕了大學的學術自治和自由,使大學的批判和反思精神受到萎縮,甚至擯棄大學引領人類社會向“善”的精神內向度的價值等弊端[14]15。伴隨智能化后工業(yè)社會的來臨,創(chuàng)新成為社會生產中最具價值的要素。 在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為主要特征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生產呈現(xiàn)出“彌散性”的特點,傳統(tǒng)部門不再是唯一的創(chuàng)新主體,社會中非正式組織甚至公民個體都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因此,社會公眾以及媒體、第三方機構、專業(yè)組織等公眾群體成為知識產品質量的重要評判者,由此構架了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創(chuàng)新網(wǎng),知識生產過程中公民社會的基礎性作用也得到空前彰顯,正是在此時代背景下,知識生產模式3 應運而生。 這也表明,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越來越受到社會生產方式革新的深刻影響。 西方學術界對知識生產模式3 的理論界說視角不一,學者E.G.Carayannis 和 D.Cambell[2]25所進行的概念界定最具影響力,即知識生產模式3 是一個多層次、多主體、多節(jié)點和多邊互動的知識創(chuàng)新結構,大學、產業(yè)、政府和公民社會實體成為知識生產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主體,基于競爭和聯(lián)合演進的機制推動知識生產。 在模式2 的基礎上,知識生產模式3 演化為一種涵蓋“大學—產業(yè)—政府—公民社會”四個主體的創(chuàng)新驅動結構。

    基于對知識生產模式3 的分析可以看出,它超越了相同領域知識的局限,更加關注知識生產的社會參與性和公益性。 因此,大學科研評價標準還應遵循社會邏輯的取向,追求“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價值維度,這既是大學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的內在訴求,同時也是現(xiàn)實的迫切需要。 關于這一點,目前國外已有一些高校嘗試將學者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的優(yōu)秀成果納入教師的績效評價體系[15],例如,為了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公眾傳播,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歐洲的哥本哈根大學以及澳洲的悉尼大學都在教師有關聘任和晉升的評價政策中將“網(wǎng)文”作為重要的替代性衡量指標[16]?!熬W(wǎng)文”作為一種公共學術體現(xiàn)了知識生產模式對于公民社會實體參與創(chuàng)新的強調,反映了知識民主化的趨勢,目前仍處在初步探索階段,在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二、從人文化到功利化:新知識生產模式下大學科研評價的迷失

    (一)工具理性主導大學知識生產

    盡管知識本身為大學的產生提供了內生動力,但中世紀市鎮(zhèn)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于大學的誕生也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中世紀大學也被視為社會的產物[17]。 現(xiàn)代大學從原初的行會自治組織發(fā)軔,經(jīng)過制度化的洗禮最終實現(xiàn)了自身的蛻變,直至成為社會進步的引擎和先導,一個圍繞知識生產的利益相關者之網(wǎng)在大學與社會的日益融合的過程中形成。 在此進程中,大學的知識生產所指向的不再是基于閑暇的好奇心和學術旨趣,正如 L.J.J.Wittgenstein 和 J.Habermas 所言,科學越來越被世俗利益所裹挾,知識生產過程中沾染了利益的色彩[18]。

    在知識生產模式3 的背景下,大學的知識生產過程中嵌入了更加多元的主體,其辦學的外部依賴性進一步凸顯。 一方面,大學逐步走向遠離象牙塔的外部社會,但與此同時大學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則被邊緣化,越來越背離其初衷和理想[19]。 從現(xiàn)實來看,當前世界范圍內的大學正深受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而變得功利化和工具化。 具體而言,大學癡迷于競爭外部資源和經(jīng)費等物質利益而忽視了對學術內在價值的追求;過分重視應用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轉化,而基礎研究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遭到冷落;大學精神文化由淡然的超脫變得浮躁和功利[20]。 總之,大學的辦學活動由于受到工具理性的驅使而愈發(fā)偏離其傳統(tǒng)的學術軌道。 工具理性追求的是知識的“有用性”[21],“有用性”所指向的是能夠為社會帶來即時的、可見的效益。 與之相對,認知理性所指向的是知識的內在價值,價值理性則指向知識本身所蘊涵的德性意蘊。 但從現(xiàn)實來看,工具理性滲透進大學知識生產過程之中,而認知理性與價值理性則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大學知識生產的良性生態(tài)出現(xiàn)惡化,從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之間地位的差距到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失衡可見一斑。 及至知識生產模式3 時代,大學知識生產面臨更加廣泛的外部的主體與標準的規(guī)約,知識的個體化、具身化、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使得封閉傳統(tǒng)的標準讓位于開放多元的思想、價值觀和信念,這對于大學科研評價體系建設無疑構成了艱巨的挑戰(zhàn)。

    (二)新知識生產模式下大學科研評價傳統(tǒng)遭解構

    中世紀大學不僅勾勒了現(xiàn)代大學的基本組織藍圖,更確立了大學科研評價的根本途徑,即同行評議機制。 延續(xù)了3 個多世紀的同行評議制度一直都是科學界對研究質量進行控制的主要方式。大學科研評價的同行評議傳統(tǒng)在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遷過程中遭到解構。

    1. 知識生產模式2 時代挑戰(zhàn)了大學科研評價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

    伴隨大學從遠離社會的象牙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的知識生產也從原初的模式1 邁入了模式2 時代,以科學知識內在價值為基礎的傳統(tǒng)科研評價標準越來越依賴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取向,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近年來興起于西方國家并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國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其對于市場原則和績效控制的強調促使政府關注加強對于大學科研績效的管理,通過使用明確的量化衡量標準和外部審計來強調問責制和效率[22],這一點與主要依靠學者自我評議的科研評價傳統(tǒng)有一些隱含的標準和比較定性的績效指標截然不同,在大學實施績效管理的背景下,教師們的科研成果被“數(shù)字化”[23],其學術研究實踐異化為一系列旨在完成上級部門規(guī)定的績效目標和任務的游戲,客觀化的數(shù)字定義了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價值,遮蔽了研究成果個性化和多元化的內在本質,大學科研評價中的數(shù)字崇拜愈演愈烈,最終累積成了當前國家政策明確破除的“五唯”弊病。 概言之,在知識生產模式2 下,大學科研評價的傳統(tǒng)標準遭到解構,走上了數(shù)字崇拜的異化道路。

    2. 知識生產模式3 時代大學科研評價面臨著新的考驗

    在知識生產模式3 的背景下,公民社會介入了大學的知識生產過程,體現(xiàn)了知識民主化的發(fā)展趨勢。 公民社會主體滲透大學科研評價之中,一方面致使大學科研評價標準進一步擴展,例如公眾及媒體、第三方組織、專業(yè)組織等利益相關者介入大學的辦學水平和質量的評判之中[24],促使大學改革科研評價體系,構建更為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科研評價標準給大學教師增添了額外的負擔,面對不同評價標準的訴求,大學教師往往疲于應付,其“學術人”的角色面臨著合法性危機[25],如何融合構建基于知識邏輯、應用邏輯和社會邏輯的多元科研評價標準對于大學來說是一大挑戰(zhàn)。 在現(xiàn)實中,大學不得不迎合外部基于問責制和績效崇拜的審計文化時[26],就更加偏離了傳統(tǒng)的知識邏輯,例如各種形式的“網(wǎng)文”等新興標準的出現(xiàn)和運用,更是對于傳統(tǒng)科研評價標準的顛覆,應用邏輯和社會邏輯被一再強化,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科研評價的價值迷失。 概言之,在知識生產模式3 框架下,公民社會的介入適應了大學科研評價標準向多元化轉型的趨勢,但也給大學科研評價體系改革帶來了新的考驗。

    三、守護初心傳統(tǒng):大學科研評價變革向價值理性的復歸

    (一)審思傳統(tǒng)知識生產模式的價值,促進不同知識生產模式的有機耦合

    大學在逐步調整自身以回應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要求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組織轉型,其服務于社會需求的效益不斷彰顯,從而成為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核心引擎。 由此可見,大學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遷源于大學與外部環(huán)境互動規(guī)律的作用,反過來也形塑了大學組織的演變。 大學唯有走出封閉的象牙塔,服務于人類社會對改造世界和改善福祉的需要,才能維持自身的存在。 然而,大學在走進社會舞臺中心的過程中不斷為物質利益所羈絆,其原初的學術理想和自治傳統(tǒng)不斷遭受侵蝕。 大學淹沒在世俗的功利效益之中,其特有的科學精神逐漸被遮蔽,科研評價也成為游離于學術之外的工具,諸如“失去靈魂的卓越”“道德淪喪的大學”等異化現(xiàn)象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反思與追問,大學價值取向的失衡消解了人類社會的人文精神,工具主義的利益凌駕于科學研究的本真之上[27]。 在當前的知識經(jīng)濟時代,大學的知識生產及其產品對于社會的進步與經(jīng)濟的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大學的知識生產模式不能進行有效的變革,其安身立命的合法性根基也將發(fā)生動搖。 此時,回顧和反思大學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歷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工具理性宰制下的現(xiàn)代大學所遺忘和需要的正是傳統(tǒng)知識生產模式對純粹真理與德性的渴求,這些傳統(tǒng)思想和價值觀恰恰是人們一直探尋的消解現(xiàn)代性危機的秘方。 故而,當大學不得不走出象牙塔與外界環(huán)境互動時,應該堅守曾經(jīng)在象牙塔內的初心傳統(tǒng),它是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原始命意,更是克服組織異化的有力武器。 因此,在知識生產模式3 時代,大學不應忘卻傳統(tǒng)知識生產模式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它對于大學知識生產的自身和社會的規(guī)律遵循、大學知識產品與服務的質量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換言之,從知識生產模式1 到模式3,并不是一種單向度的線性關系,3 種知識生產模式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補充”[1]6。 因而,在知識生產模式3 的背景下,大學需堅守傳統(tǒng)知識生產模式的價值意蘊,促進不同知識生產模式的有機耦合,從而推動知識生產質量的進步。

    (二)觀照大學科研評價傳統(tǒng)的規(guī)訓意蘊,重塑大學科研評價的價值理性

    知識生產模式的嬗變歷程啟示我們省思大學科研評價的變革。 當人類將已有的知識運用于生產之中,從而使生產發(fā)生突然的飛躍時,大學壟斷知識生產的主導地位日漸式微,其知識生產嵌入了越來越多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知識生產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不斷顯現(xiàn),大學作為社會軸心機構的價值得到彰明。 但與此同時,大學在對外部需求的過度癡迷中失去了自己的訴求和觀點,最終走向了異化之路。 由于作為控制知識產品質量的大學科研評價與大學的知識生產休戚相關,因而,在當前背景下,基于知識邏輯的經(jīng)典大學科研評價標準的時代價值愈發(fā)彰顯。 伴隨大學科研評價標準的演變,以科學知識內在價值為邏輯的傳統(tǒng)標準不斷被解構和改造,傳統(tǒng)的信念和價值觀面臨著現(xiàn)代性危機,并且被不斷淡化,大學科研評價正在經(jīng)歷一個自我迷失的過程。 鑒于此,我們必須深刻審思當前高等教育領域流行的所謂的“卓越”“影響力”“貢獻”[28]等修辭術語,很有可能背離了大學科研評價傳統(tǒng)的規(guī)訓意蘊,實際上也擯棄了大學科研評價的價值理性。因此,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政府、產業(yè)以及公眾媒體等外部主體介入大學科研評價的合法性和必要性[14]10;另一方面也必須對不斷涌現(xiàn)的各種復雜先進的評價技術、工具、指標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和思考,認識到保護科學家奉獻精神的意義,區(qū)分研究成果數(shù)量與質量的意義,認識到學術價值作為大學科研評價合法性之基的意義,認識科研評價傳統(tǒng)對于扭轉大學功利化、工具化評價取向的價值,認識到同行評議所蘊含的學術共同體理性及文化規(guī)式作用。 可以說,知識邏輯始終是大學科研評價的肇始原點,是根植在大學科研評價標準中的本質屬性,是保持大學科研評價生命力的終極真諦。 故大學科研評價須回歸學術本質,堅守傳統(tǒng)知識生產模式及其價值的規(guī)訓意蘊,以使大學的科研評價始終保持著價值理性,在當前國家明確破除教育評價中“五唯”問題的政策背景具有獨特的意義。

    (三)完善大學學術治理的法制建設,深植大學科研評價傳統(tǒng)的文化基因

    大學知識生產與科研評價標準演變實質上反映了外部利益相關主體對大學學術自主權的侵壓,而且由于外部利益相關者及其內部代理人的介入具有體制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大學失去了與外界進行談判的籌碼。 因此,要發(fā)揮大學科研評價傳統(tǒng)的規(guī)訓作用,就必須對大學外部利益相關者及其內部代理人的強勢介入進行有效規(guī)約,深植大學科研評價傳統(tǒng)的文化基因。 實際上,我國大學面臨著以政府和市場為主導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兩者借助政治或行政力量、市場力量滲透大學內部管理,顯而易見,學術權力在強大的政府權力和市場權力面前顯得過于羸弱,無法與后者形成良性制衡的關系,而能夠有效規(guī)約政府和市場力量的途徑莫過于法治建設。 構建完善的教育法律制度不僅是有效發(fā)揮治理主體積極性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的本質要求[29]。 通過法治的力量對政府權力進行規(guī)約和引導是推進大學學術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的應然道路。 同樣,市場機制能夠有效運行有賴于市場自身所具有的理性法則,然而市場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治的規(guī)范和引導;當市場偏離理性軌道而發(fā)生市場失靈時,也只有通過法治力量才能實現(xiàn)市場秩序的重新恢復。 所以,大學學術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加強大學學術治理法治化建設。 在知識生產和大學科研評價遠離價值理性領域的背景下,必須強化依法治校、依法治學,引導政府和市場通過理性的方式介入大學場域及其學術生產,保護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讓大學科研評價回歸學術本質。 目前,我國大學學術治理法治建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在立法的主體上,要明確學術治理立法權的主要組織機構。 二是在立法的內容上,要規(guī)定學術治理法律制度的具體指向。 三是在立法的程序上,要設計科學民主的學術治理立法的基本程序。 總之,重塑大學科研評價傳統(tǒng)的基礎性作用,在我國尤其需要借助于大學學術治理的法治化建設。

    猜你喜歡
    學術大學生產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用舊的生產新的!
    大學求學的遺憾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xiàn)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產》)2012年第5期要目
    锦屏县| 宜良县| 木里| 水富县| 仪征市| 麻城市| 房产| 鄂托克旗| 合阳县| 洮南市| 玉溪市| 通榆县| 苏州市| 汾阳市| 陆河县| 高清| 油尖旺区| 嵩明县| 招远市| 泰州市| 北川| 阳山县| 青田县| 南华县| 三亚市| 岳池县| 安陆市| 皋兰县| 平乡县| 寿宁县| 明星| 白河县| 五台县| 壶关县| 华宁县| 洪江市| 亳州市| 桑日县| 调兵山市| 扶绥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