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跨學科學習”屬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需要以主題統(tǒng)整,提取跨學科學習的大概念;組織跨學科學習的活動,堅持“語文性”這一根本;設計跨學科學習的評價量規(guī),讓學生“卷入”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學習過程。
關鍵詞:初中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
“跨學科學習”屬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與其他任務群相比,該任務群對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綜合實踐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奧蘇伯爾認為,學習的本質在于認知結構的重組、補充和完善,這個過程就是新舊知識建立聯(lián)結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即知識的結構化。也就是說,學生要把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秩序和方式聯(lián)系起來,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認知體系。而現(xiàn)實世界多變的、具體的情境,對學生的跨學科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戰(zhàn)。為達成跨學科學習的目標,要關注以下三個“要素”—跨學科學習的大概念、跨學科學習的活動以及跨學科學習的評價量規(guī)。統(tǒng)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便依循這些“要素”,展開跨學科學習。
一、提取跨學科學習的大概念
“跨學科研究是個認知進程,個人或群體在此進程中,借鑒學科視野并整合學科見解和思維模式,以提出其對復雜問題的認識,這種認識的目的在于應用?!雹俣玫貙⒅R遷移和運用到真實情境中,需要學生不斷地對不同學科深入學習和研究,由此產生學科間的創(chuàng)造性關聯(lián),進而真正理解知識。理解的錨點,便是大概念。因此,跨學科學習不是各個學科的“拼盤”,而是圍繞大概念的整合,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也正是圍繞大概念創(chuàng)設的。
例如,以“探索建筑藝術”為主題,統(tǒng)整本單元的《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夢回繁華》,進行語文、科學和美術學科的跨學科學習,可以提取“結構設計體系要服從建筑設計的整體理念,兼顧穩(wěn)定性和美觀性”和“物體的配色不僅與審美有關,而且與情感有關”的大概念。據(jù)此設置三項任務:
1.這些匾額楹聯(lián)也很美,聞名遐邇的滄浪亭對聯(lián)“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突出了蘇州園林深厚的文化底蘊??墒亲髡咄耆珱]有寫到這個方面,請推斷理由。你認為加上這個內容可以嗎?小組討論。
2.觀看蘇州拙政園、法國凡爾賽宮、印度泰姬陵的視頻,參考相關資料,設計一個表格,從色彩、空間設計和實用功能等方面,對比歸納歐洲、西亞和中國的園林文化。
3.請你根據(jù)學校的實際布局,設計一個學校的空間模型,說說建筑布局是否合理,如不合理,應如何改進。
完成這些任務,需要綜合語文、科學、美術等學科知識,也需要學生根據(jù)蘇州園林“完美的圖畫”的總體特征,結合文章的內容、文章發(fā)表的時間以及審美特征、空間布局等,推斷出作者舍棄匾額楹聯(lián)的原因。不同國家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建筑之美,但是這些建筑在功能和空間上有著類似的設計理念,都指向實用和審美。學生需要基于這樣的理解去完成第三個任務,模擬解決現(xiàn)實生活的實際問題。
二、組織跨學科學習的活動
跨學科學習不是對學科課程的拋棄與遠離,也不是對學科課程的簡單點綴,而是學科課程基礎上的超越,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必須堅持“語文性”這一根本。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就是在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吸納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圍繞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組成小課題組,開展校園調查。據(jù)此開展以下活動:
活動1:模型制作大賽。利用紙板、泡沫等生活中常見的快遞包裝材料,分小組進行模型制作比賽,設計制作一個拱橋或微觀園林,2小時內完成,現(xiàn)場展示與說明,從制作、表達、創(chuàng)意、合作四個維度進行評分。
活動步驟:(1)討論確定選題,進行分工;(2)討論各種制作素材的種類和尺寸,完成簡易設計圖;(3)分工制作各部件,完成組合,修改完善設計;(4)制作完成,進行精細調整;(5)完成展示說明稿的大綱;(6)展示并說明作品。
活動2:調查報告。南京也有瞻園等園林,但蘇州著名園林最多,原因有哪些?結合實地參觀和查閱的資料,寫一篇至少給出三方面理由的調查報告。
活動步驟:(1)分組收集蘇州著名園林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包括建成年代、園林主人、園林特色、地理位置等);(2)以小組為單位,課余自選一座南京園林參觀,了解相關信息;(3)邀請地理、歷史等學科教師,完成分組采訪;(4)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整合各方面資料,從地理、歷史、政治、美術、語文等不同學科角度,尋找蘇州著名園林多的原因,至少列舉三條,完成調查報告。
活動3:“蟬視界”小報展。小組制作一份關于蟬的跨學科知識小報,展覽總結“我們班發(fā)現(xiàn)的蟬文化”。
活動步驟:(1)小組分工,抽簽確定本小組負責的1—2個學科,從語文、英語、生物、歷史、地理、美術、音樂等不同學科中尋找關于蟬的資料;(2)分組從教材、網(wǎng)絡、圖書、博物館等各種渠道搜尋相關資料,采訪學科教師;(3)篩選相關材料,完成小報并展出交流匯總,以班級為單位總結“我們發(fā)現(xiàn)的蟬文化”。
活動4: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夢回繁華》的視頻朗讀作品,并發(fā)布到網(wǎng)絡上。
活動步驟:(1)小組分工,以小節(jié)為單位,搜集和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圖片和文字材料;(2)制定視頻腳本,明確配合朗讀速度,選擇確定素材的內容形式和時長;(3)選拔確定朗讀者,完成朗讀視頻。
三、設計跨學科學習的評價量規(guī)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方式都存在差異,他們在完成一系列任務時所呈現(xiàn)的結果也不盡相同。評價量規(guī)要有清晰的評價維度,要有明顯的區(qū)分度,要有助于學生“卷入”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整個過程。一份完整的評價量規(guī)應包含表現(xiàn)維度、表現(xiàn)權重和具體指標。具體的指標有利于學生進行評價,但是過于詳細的指標也有可能會阻礙學生評價。圍繞活動2,學生在參觀南京園林之后,完成《南京園林旅游指南》的小冊子設計。針對這個任務,可以設計如表1所示的評價量規(guī)。
學生借助這一評價量規(guī)知道自己處于什么樣的水平,明白了“在哪里”,也就清楚了自己距離目標的差距,進而可以有針對性地找出問題所在,尋找提升方法和路徑,縮短現(xiàn)有水平和目標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