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靜麗,楊 星
(濟南大學 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我國刑法中強奸罪的對象是女性,體現(xiàn)了對女性的立法保護和法律救濟?!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規(guī)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钡S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性取向的多元化,傳統(tǒng)的法律保護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涵蓋司法實踐中的性侵犯類型。男性尤其是未成年男性也在個案中成為強制猥褻之外的性侵對象,再以故意傷害罪或強制猥褻罪入罪,有罪責刑不相適應之嫌,需要適時調整以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新型犯罪。
男性之所以不被包括在強奸罪的保護對象中,原因在于立法者在立法時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認定方式,僅把其中一種犯罪行為方式作為普適性的規(guī)定。我們不能回避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產生的一些新的性侵犯行為,這些犯罪行為也應當納入立法規(guī)制的范圍。[1]比如女性對男性的性侵犯行為、男性對男性的性侵犯行為。在特殊的監(jiān)護教管關系中,女性可能因為身份原因對被監(jiān)護人或被教管人做出強迫性的性行為。女性不必比男性強壯,甚至是在人數(shù)上為劣勢時,依舊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份或者職位來逼人“就范”。[2]因此,在界定性行為時不能將主導地位作為判斷標準。如果不對女性施暴行為加以與強奸罪同等的規(guī)制,無疑會縱容此類犯罪的發(fā)生。我國刑法將14歲以下的幼女作為強奸罪的重點保護對象,對強奸幼女的行為從重處罰,而男童遭受性侵犯時則同成年男性一樣,只能以強制猥褻、侮辱罪進行歸罪。實際上,強奸罪帶來的痛苦是不分性別的,被侵犯的陰影將跟隨受害者一生,難以治愈,法律對不同性別的受害人加以同等保護顯然更能彰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性侵犯罪理應去性別化,在將男性對男性強迫性性行為納入強奸罪范疇的同時,男童的性權利也應與幼女一樣享有在立法上的絕對性保護。
人人生而平等,性別只是生理上的差異,如果按照生物學的劃分,除了男女之外還存在雙性人。從社會性別來看,跨性別者、無性者等社會性別已存在于社會中,所有人的權利都應當是平等的。人格權是人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其中就包含了性權利,而性權利中最基礎的權利便是性自主權。[3]權利又與義務平等,權利與義務是一對伴生概念,有權利就會有義務。人在享有自己權利的同時,也附有不干涉他人同等權利的義務;在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有請求救濟的權利,同樣在干涉或損害了他人同等權利時也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在女性性自主權受到法律保護的情況下,也要同樣尊重男性的性自主權。[4]女性性自主權和男性性自主權需要立法的同等保護,在性侵犯罪中片面地認為男性只能是犯罪主體而不能是犯罪對象的認知是不可取的。
性取向的多元化和性行為方式的多樣化使得男性亦有可能成為被侵犯對象,傳統(tǒng)意義上僅針對于男性對女性的強奸行為已不足以規(guī)制新型性侵犯罪。司法實踐中,性犯罪主體已經沒有性別限制,女性完全可以利用暴力以外的方式達成犯罪目的。對于成年男性可能會采取職位壓迫、昏醉強奸、迷奸等方式,[5]對于未成年男性的侵犯更是輕而易舉,僅僅依靠特殊的監(jiān)管、撫養(yǎng)關系就可以對未成年男性造成心理上的壓迫,從而達到其犯罪目的。除此之外,同性之間的侵犯也是性犯罪的一種,男性遭受性騷擾、性侵害的事件屢見不鮮。比如使用迷藥或助興藥品使被害人陷入無法反抗但性器官卻能正常勃起的狀態(tài),或是使用道具侵犯被害人,這些行為同樣會對被害人的性自主權造成損害。目前,我國刑法還未認可性侵犯罪主體與對象的擴大解釋。筆者認為,若不將新的犯罪形式納入法律的規(guī)制范圍,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就難以得到恢復,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也難以得到保護。
不同于封建社會時期,女性不再是權力的附屬品。20世紀以來,權利觀念的變化讓女性的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逐漸增強,女性也擁有了滿足自身各種欲望的自主選擇權,而有些人會因為私欲的無限擴張而做出違反法律、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目前,從女性角度來看,強奸罪犯罪主體的僵化既可以說是一種保護也可以說是一種歧視;而從男性的角度來看,強奸罪犯罪主體的僵化則是一種逆向歧視,男性一直被認為是加害者身份,而相關案件已證明男性也會成為性侵犯罪的被害者。
去性別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刑法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一點在各國刑法對強奸罪的規(guī)定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許多國家或地區(qū)已經接受了女性作為強奸罪的犯罪主體以及男性作為強奸罪的犯罪對象這一觀點,并對其立法進行了修改。德國于1998年出臺的刑法典將1975年刑法典中的“強迫婦女”修改為“強迫他人”。日本于2017年通過的《修改刑法部分條文的法律方案》修改“強奸罪”為“強制性交罪”,將被強迫的“女子”擴大到“被強迫者”。[6]在《蒙古國刑法典》《芬蘭刑法典》《意大利刑法典》《捷克刑法典》等多部外國法典中,均直接將強奸罪的對象列為“他人”,只要是對他人實施性暴力的行為,無論“他人”是何性別都認定為強奸罪。比較特殊的是《斯洛伐克刑法典》,該法典將強奸罪的保護對象限定為女性,但是在專屬保護女性的強奸罪之外,其第二百條第一款又專門設定了“性暴行罪”,規(guī)定“以使用暴力或者即刻實施暴力威脅的手段,強迫他人實施口交、肛交或者其他性行為,或者利用他人的無助狀態(tài)實施該行為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監(jiān)禁?!保?]該條對強奸罪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保護了被強奸罪排除在外的男性合法權益。由此可見,多個國家或地區(qū)對強奸罪保護的對象不再限制于女性,并在立法中予以體現(xiàn)。這打破了傳統(tǒng)性行為的認定方式,將更多新出現(xiàn)的、大量發(fā)生的并急需規(guī)制的侵害方式也作為強奸罪中的犯罪行為,是各國法律對新型性侵犯罪的有效回應。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所規(guī)定的強奸罪,是指違背婦女意志,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行與婦女發(fā)生性關系的行為,或者故意與不滿14周歲的幼女發(fā)生性關系的行為。[8]該罪的對象是女性,男性只能作為該罪的犯罪主體出現(xiàn)。強奸罪保護的客體也只包括了女性性自主權,分別為成年婦女享有的選擇是否發(fā)生性行為的權利以及14周歲以下幼女絕對不可侵犯的性權利。[9]犯罪主體和犯罪對象的性別限制使得實務中發(fā)生的男性被性侵犯案件只能勉強歸結到強制猥褻、侮辱罪或故意傷害罪。
對于女性能否成為強奸罪的犯罪主體,刑法學界普遍認為女性可以成為強奸罪的犯罪主體。尤其在強奸罪共同犯罪中,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女性可以成為強奸罪的幫助犯、教唆犯;在利用他人(如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實施的強奸罪犯罪中,女性可以成為強奸罪的間接正犯。[10]而對于女性能否成為強奸罪的直接正犯,學者們觀點不一。
反對說認為,女性不能夠成為強奸罪的直接正犯,只能作為教唆犯、幫助犯或間接正犯來處理。[11]主要理由包括:一是生理因素。女性在先天的生理條件上弱于男性,在力量、體格和速度等方面都難以企及,女性想要通過暴力、脅迫或其他手段對比自己強壯的男性實施強奸行為,幾乎不可能單獨完成。一旦只是參與或者幫助,就不能將其作為強奸罪的直接正犯來規(guī)制。[12]二是道德觀念因素。女性受到強奸罪的保護,并不單純是因為對弱勢群體的憐憫。女性作為父權和夫權的附屬品,理所應當受到作為權力擁有者的男性的保護。[13]基于此,在女性從屬地位的觀念認知下,女性作為犯罪主體侵犯處于強勢的男性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三是實務中關于強奸罪的案例,女性侵犯男性的比例較少,不需要特別立法保護。
肯定說認為,女性可以作為強奸罪的直接正犯。理由包括:一是隨著女性權利觀念的變化,女性逐步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或職位,而社會地位和職位完全可以作為脅迫的因素,使得男性不得反抗或不能反抗。除了職務之便以外,社會發(fā)展帶來的許多便利均可彌補男女在體力方面的差異,女性完全可能采取麻醉、灌醉甚至使用迷藥等可以使男性喪失先天生理優(yōu)勢的方式來達成目的。[14]二是不論什么性別,對于欲望的控制只有個體的差異,而無性別的區(qū)分,女性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實施侵犯他人性自主權的行為。
筆者贊同肯定說。否定說的觀點過于保守,事實上隨著性別平等意識的逐步發(fā)展,女性已經不再是權利的附屬品,而是和男性有同等權利和地位的社會主體。強奸罪的客觀行為并不要求全部是暴力行為,即使要求是暴力行為,也不能認為男性一定強于女性。強奸罪的犯罪主體和犯罪對象都是個別的,不能用個體性的特征來進行群體化劃分。[15]法律應當保護的是實質上處于弱勢的一方,而非道德觀念劃分出來的“弱勢群體”。而對于脅迫、昏醉之類的強迫行為,也并不要求體力上的壓制,女性完全可以同男性一樣通過要挾、特殊關系的威脅或者使用藥物來幫助其強奸行為的實行。
現(xiàn)行立法中,男性在強奸罪中的身份只能是犯罪主體,而不能被視為犯罪對象。強奸罪保護的是婦女性自主權,難道男性沒有性自主權?實則不然。首先,性自主權作為性權利的內容之一歸屬于人格權的范疇。每一個人都擁有人格權,男性自然不會被人格權排除在外,同樣也不能被下屬的性自主權排除在外。[16]立法者主觀上認為男性處于支配地位,他們的性自主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不會被其他任何人所侵犯,無須立法保護,因此只將女性的性自主權看作應當保護的利益。這樣的局限性使得立法片面地將男性排除在性自主權之外,從而導致一旦發(fā)生女性對男性或男性對男性實施性侵害,因無法律依據(jù),被害人無法得到充分救濟。部分男性被害人鼓起勇氣提起訴求后,法官因須恪守罪刑法定原則,不能將男性類推解釋為強奸罪的犯罪對象,只能無奈地將此類侵犯男性的犯罪行為裁判為故意傷害罪或者強制猥褻、侮辱罪,而這種裁判又面臨著違背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尷尬局面。雖暫時解決了個案的歸罪問題,但回歸罪名本身,強行歸罪看似是在維護罪刑法定原則,實則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最大背離。因為在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罪,故意傷害罪中,行為人的犯罪故意內容、客觀行為、侵犯的法益、法定刑的設置等都存在不同。另外,我國刑法中組織賣淫罪的犯罪對象包括男性,同樣是被侵害人,在組織賣淫罪、強制猥褻罪中可以作為犯罪對象予以法律保護,而在強奸罪中卻被排除在外,實有不妥。
⒈與強制猥褻、侮辱罪的混淆?!缎谭ā返诙偃邨l規(guī)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jié)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弊鳛橥瑯颖Wo性自主權的罪名,強制猥褻、侮辱罪的對象包括了男性,即強制猥褻、侮辱罪的犯罪主體和犯罪對象已經沒有了性別限制,這是我國刑事立法在性侵犯罪中開始去性別化的一大舉措。
強制猥褻、侮辱罪保護的是除了選擇是否發(fā)生性行為之外的其他性權利,比如對性的厭惡、羞恥以及正常的性感情。[17]此罪與強奸罪有根本的不同。首先,強奸罪的實行行為是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之發(fā)生性行為,強奸罪既遂是以性行為的實際發(fā)生來判斷;而強制猥褻、侮辱罪則不要求性行為的實際發(fā)生,僅要求發(fā)生性行為以外的讓被害人產生了性厭惡或性羞恥情緒的行為。其次,強奸罪實施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fā)泄性欲,對他人進行奸淫;而強制猥褻、侮辱罪的最終目的卻不包括發(fā)生性行為,甚至可以是在無身體接觸的情況下使他人產生性厭惡或性羞恥。大多數(shù)情形下,男性被他人強迫發(fā)生性行為時,該行為首先屬于違背他人意愿,強行與之發(fā)生性關系的行為。再次,女對男或男對男實施性侵目的是為了發(fā)泄性欲,而不是簡單地為了讓受害人產生厭惡或羞恥情緒。因此無論是按照主客觀相一致原則還是按照客觀歸責原則,這種侵犯行為都應當是強奸罪中的犯罪行為,而不是強制猥褻行為。
⒉與故意傷害罪的混淆。在已有案件判決中,男性被性侵犯除了定性為強制猥褻、侮辱罪之外,故意傷害罪也成為男性性自主權保護的“兜底條款”。2011年,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審理了首例“男男強奸案”,42歲的男保安張某強迫其宿舍的男性同事李某對其發(fā)生性行為,導致其肛部撕裂,被認定為輕傷。朝陽區(qū)人民法院基于輕傷事實將該保安的行為定性為故意傷害罪,判處其一年有期徒刑,最終也取得了被害人的諒解??此平源髿g喜的結局下,實際上隱藏著嚴重的法律問題。同樣是被迫發(fā)生性行為,女性被強奸的法定最低刑為三年有期徒刑,最高可以判處死刑。男性卻只能以故意傷害罪來尋求法律救濟,且傷害程度要達到輕傷才能入罪。如果在發(fā)生性行為時,并未造成男性被害人輕傷,就不能以故意傷害罪入罪,只能選擇性地適用強制猥褻、侮辱罪,而此兩罪的法定刑與強奸罪的法定刑相差甚遠,極易導致犯罪人將男性尤其是未成年男性作為性侵犯的對象,從而規(guī)避法律的懲罰。況且,故意傷害罪是以傷害他人的身體為目的,侵犯的法益是他人的生命健康權,這與男性性自主權的保護屬性本質不同,強奸罪的犯罪主體主觀上的故意內容不是造成他人輕傷,如此歸罪,勢必會縱容此類犯罪行為。
⒊與組織、強迫他人賣淫罪的矛盾。現(xiàn)行強奸罪中的性行為只包含14周歲以上的男性對女性的侵害,除此之外,女性對男性、男性對男性的性行為都未被接納;組織、協(xié)助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罪中的“他人”主要是指女性,但由于實務中男性賣淫的情況無法規(guī)制,該“他人”被擴張解釋為包括男性。比如南京市玄武區(qū)某酒吧曾組織男性為男性提供性服務,其組織者被公安機關抓獲之后,公安機關以組織賣淫罪為由向檢察院移送案卷,而檢察院認為男性賣淫屬于“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的情況,應當對組織者無罪釋放。警方在申請復議后,經過一系列的程序審批,最終由人大常委會下屬專業(yè)委員會聽取案件匯報并作出回應:“組織男青年向同性賣淫,應當按照組織賣淫罪定罪量刑?!保?8]可見,實務中男性向女性或男性向男性提供性服務的行為,是被認定為“性行為”的,即組織賣淫罪中的“性行為”包括男性對象,而同一法律體系中強奸罪的“性行為”不包括男性對象。同一法律法規(guī)中的規(guī)定難以統(tǒng)一,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罪刑法定,對于同一行為的不同定性勢必會影響公眾對于法律條文的解讀,進而影響刑法的權威。
在犯罪主體方面,女性完全可以成為性侵男性的犯罪主體,應該作為性侵犯罪的直接正犯來規(guī)制。與當前規(guī)定的女性可以成為教唆犯或幫助犯不同,女性作為主體實施的強奸行為在主觀心理上是為了使自己獲得性快感,而非出于報復、仇視等目的幫助他人實施強奸行為。按照主客觀相一致原則,這種行為不能作為強奸罪的教唆犯或幫助犯予以定罪。因此,強奸罪的主體應當從已滿14周歲的男性擴大到已滿14周歲的自然人,將14周歲以上的女性也納入主體范圍,犯罪主體不再有性別限制。在犯罪對象方面,男性可能遭受來自更為強勢的其他男性的侵犯,也可能會受到來自比自己職位、地位高的女性的侵犯,或者是在昏醉、藥物麻醉等情況下被女性侵犯。對于男童來說,他們和幼女一樣沒有自保能力,有被侵犯的可能性,比如來自監(jiān)護人、老師、保姆、扶養(yǎng)人等對他們具有支配力的“密切關系人”的侵害,或來自于陌生人的暴行。強奸罪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迫會導致他們產生抑郁情緒,重則導致自殺或反社會型人格,因此同樣需要救濟與保護。在張某蕾猥褻兒童案①參見(2017)京0108刑初556號。中,犯罪人張某蕾作為被害人麻某的家庭服務員,在照顧麻某生活起居期間對年僅9歲的麻某多次采取手淫、肛交等方式進行侵犯,時間長達九個月。性侵給麻某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據(jù)其母親證言所說,麻某夜里有明顯的恐懼現(xiàn)象,尤其在午夜經??摁[,自己打自己,說話語無倫次。但該案最終由于男童不屬于強奸罪保護的范圍,法院只能以猥褻兒童罪定罪量刑。此類案件無法得到法律充分有力的救濟,無疑是對被害人的二次傷害,刑事立法應當作出及時的修正和回應,以保證法官進行合理歸罪。現(xiàn)有判決將其歸為強制猥褻罪或故意傷害罪,無論是站在社會一般人的角度還是站在法學研究的角度始終差強人意,強行歸罪既違背了社會常理,也違背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立法應當將強奸罪的犯罪對象去性別化,將男性納入保護范圍,對男童予以和幼女同樣的絕對保護。
⒈定罪方面。按照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罪犯主觀上以發(fā)泄性欲、獲得性快感為目的,客觀上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方式使他人處于不知反抗、不敢反抗或不能反抗的處境,違背他人的意志,強行與他人發(fā)生性行為,該種犯罪行為就應當認定為強奸罪?,F(xiàn)有案例中法官將同性之間的強奸行為定罪為強制猥褻罪或故意傷害罪實屬無奈之舉,因為法官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使裁量權,不得超越現(xiàn)有的法律,否則法官所作出的判決就會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則。如此定罪只是迫于無奈,并不能說明用強制猥褻罪和故意傷害罪就能夠充分保護男性的性自主權。必須如上文所述厘清三罪之間的根本區(qū)別,同時還要保持同一法律體系中概念解釋的統(tǒng)一性,否則極易造成誤解,有損刑法的權威和公信力。為了解決法條之間的矛盾和混淆,既可以將《刑法》二百三十六條中的“婦女”改為“他人”,“幼女”改為“兒童”,并且不再將主體限制為14周歲以上的男性,只要是年滿14周歲的自然人實施該行為都應該構成強奸罪;[19]也可以參照《捷克斯洛伐克刑法》,繼續(xù)將女性定位為強奸罪的受害者,另外規(guī)定“性暴行罪”來規(guī)制強奸行為以外的性暴力犯罪。
⒉量刑方面。首先,如果立法者采納將強奸罪主體與保護對象擴大的建議,那么侵犯男性性自主權的性犯罪應同強奸女性的犯罪行為受到同等的懲罰。同時,對于男童也應當給予與幼女性自主權同樣的重視,對犯罪人從重處罰。其次,如果認為男性性自主權沒有保護的必要性,或是認為強制猥褻罪與故意傷害罪已經足以應付現(xiàn)存的狀況,也應當與一般的強制猥褻行為和故意傷害行為進行程度上的區(qū)分,侵犯男性性自主權的危害程度要大于強制猥褻罪中侵犯他人性羞恥心,與普通的故意傷害相比主觀上具有奸淫目的。因此在量刑時也要考慮到其情節(jié)與目的,強奸婦女的量刑幅度從最低三年有期徒刑到最高死刑,而男性被強奸如果歸罪于強制猥褻罪,則最高只規(guī)定了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訴諸于故意傷害罪還要以造成輕傷為前提,即使造成輕傷也只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比較之下,對于侵犯男性性自主權的犯罪量刑畸輕,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刑法的保護不能以性別作為區(qū)分,只要遭受性侵犯,犯罪人都要接受同等的懲罰。
強奸罪在我國屬于公訴案件,訴訟時由公訴機關代替被害人向法院提出訴求,被害人處于證人的位置。這種訴訟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公訴機關可以順利完成取證任務,這是被害人個人力量難以完成的。同時公訴機關作為國家權力的代表,將被害人納入羽翼之下可以更好地保護被害人及其親屬。但這種制度同樣存在缺點,公訴機關的介入取代了被害人的訴訟地位,將原告身份從被害人轉換成了國家,訴訟要保護的利益也從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擴大到了國家利益層面,在強奸罪中直面犯罪人侵害的對象是被害人,利益的直接損失者也是被害人,社會危害性只是其犯罪結果的衍生物。況且男性被侵犯的社會危害性并不小于女性被侵犯的社會危害性,強奸男性也同樣應當作為強奸罪入刑。當被害人的損失未得到彌補,訴求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很難保證被害人或其親屬不會因此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選擇以“私力救濟”的方式來尋求自己想要的結果,進而損害社會穩(wěn)定和司法威嚴。訴訟的目的是定紛止爭,彌補被害人的損失,公共利益和社會危害性應當是次要的考慮因素,二者都可以在對犯罪人的懲罰和對被害人的彌補中得到恢復。
刑罰固然可以起到懲罰罪犯的作用,但懲罰犯罪僅僅是刑罰的功能之一,另一重要功能——保障人權也同樣重要。因此,在刑事訴訟中應當恢復被害人的訴訟地位,認真聽取其訴求,彌補犯罪對其造成的損害。犯罪人對被害人造成的心理陰影難以磨滅,除了對犯罪人進行懲罰之外,還應要求其彌補被害人的損失。該損失主要是對被害人精神損失的賠償,應當在刑事訴訟最終的判決中要求犯罪人對被害人賠禮道歉,并給付一定的財產性賠償,不再將其作為民事訴訟另行起訴。[20]此處的賠禮道歉是刑法保障人權的體現(xiàn),而精神損害賠償和人身刑一樣都是對犯罪人的懲罰性措施,只不過人身刑體現(xiàn)在犯罪人自身,而精神損害賠償作用于彌補被害人的損失。
作為強奸罪的直接受害者,被害人在身體和精神上已然受到了雙倍的打擊,是急需保護的弱勢群體。相對于犯罪人要在監(jiān)獄中度過刑期才能回歸社會,被害人始終是處于社會生活中的,而他人的目光或是議論會產生次生傷害。為了彌補被害人的心理創(chuàng)傷,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應當對其“去標簽化”。被害人想要的是和普通人一樣的正常對待,希望恢復到侵害發(fā)生以前的生活,而不是特殊的看護,這種特殊看似是保護,實則是在不斷提醒被害人的遭遇,很容易造成被害人心理失衡,從而發(fā)生報復性行為。[21]對此,可以建立被害人幫助輔導機構,或由社區(qū)幫助被害人做心理復健,通過情緒疏導來調節(jié)被害人的心理失衡,使被害人盡快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