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迪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良好的社會性發(fā)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發(fā)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在開展角色游戲時,我們往往會預設一些情節(jié),沿著發(fā)展的方向去幫助幼兒提升經驗。而在實踐中,幼兒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驚喜”?!绑@喜”的背后是幼兒的自我發(fā)現(xiàn),這份發(fā)現(xiàn)往往是游戲推進的新能量,是幼兒成長的助燃劑。但有時面對幼兒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常常會第一時間包辦代替,直接解決,或者忽視問題,任由幼兒散漫游戲,導致幼兒的經驗難以提升。
(一)基于幼兒經驗,確定游戲開展方向
幼兒經驗是開展角色游戲的重要資源,將游戲切入幼兒的經驗之中,能夠調動幼兒的游戲興趣,為游戲開展提供基石與土壤。杜威在《經驗與教育》中提出:“經驗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者在不確定的情境中,通過積極主動參與,獲得經驗的成長。”以“梅花驛站”為例,當幼兒決定開這個驛站時,他們的興趣是非常濃厚的,那“梅花驛站”開在哪里?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呢?教師把問題拋給幼兒,他們立即展開了討論,最后決定去午睡室,那里空間大。關于材料,幼兒的想法有很多:要很多盒子,大盒子;要用膠帶,把箱子包起來;還有剪刀,去菜鳥驛站時看到過;要有快遞員送快遞。那盒子去哪找呢?可以從家里帶,我家有快遞盒……整個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通過鏈接幼兒的已有經驗,調動幼兒對快遞情境的理解,為后期“梅花驛站”游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二)通過問題推進,提高幼兒游戲探究能力
《指南》指出:要鼓勵幼兒根據觀察或發(fā)現(xiàn)提出值得繼續(xù)探究的問題,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義且能激發(fā)幼兒興趣的問題,支持幼兒“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發(fā)現(xiàn),顧客來拿快遞時,因為快遞沒有標號碼,顧客沒有取件碼,取件員隨便拿一個箱子就給了,結果快遞被拿得亂七八糟,還有的時候沒有取件碼,工作人員不給拿快遞。教師依然把問題拋給幼兒:“小朋友們,取件碼怎么標記呢?”其實在前期參觀驛站的時候,驛站的工作人員介紹過取件碼的標記方法,第一個貨柜上的第一層物品,可以標記為1-1,這一層的第一件物品標記為:1-1-1,以此類推,幼兒在討論之后嘗試給快遞進行標記。但是幼兒標記之后發(fā)現(xiàn)太難了,這是一個三維方式,對于中班幼兒來說顯然不合適。最后在討論之后,幼兒想到了顏色標記,用紅色代表第一個貨架,綠色代表第二個貨架,然后每層放九件物品,這樣就容易標記了。
通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幼兒已經會取快遞了,但游戲的熱情依然高漲。幼兒又提出:想要寄快遞,沒有商品怎么辦?通過商量,幼兒決定在娃娃家開一家商店,雪花片區(qū)和美工區(qū)的小朋友可以幫忙建構一些雪花片作品、手工作品拿到商店去,這樣商店就有物品了,其他幼兒也能來買物品去驛站郵寄了。我想如果沒有這一個個問題,幼兒可能還是一種“封閉”玩法,正是問題的推進激發(fā)了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潛能,讓游戲變得更加具有挑戰(zhàn)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生發(fā)了新的游戲規(guī)則和玩法,讓游戲變得更加“好玩”“可玩”,延展了游戲空間,提高了幼兒游戲的水平。
(三)實時進行記錄,構建幼兒游戲經驗框架
在角色游戲過程中,幼兒會逐步進行經驗建構。陳鶴琴先生提出經驗對于兒童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認為要通過兒童的生活和兒童的經驗來選擇和確定幼兒園的課程。其中“完整經驗”的獲得尤為重要,它不是割裂的、斷斷續(xù)續(xù)的,而是有著生長性,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反復體驗。在游戲過程中,幼兒當天的游戲狀態(tài),無論是愉悅的感受還是遇到的問題,都具有價值。通過實時記錄,幼兒能夠在回顧的過程中收集、篩選、提煉出游戲中的獨特經歷,同時檢驗游戲問題解決的實效。在分享“梅花驛站”游戲時,幼兒翻看記錄本,從第一次討論游戲開展的地方、材料到游戲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如“不知道如何給快遞進行標記”“顧客的取件碼從哪里來”“快遞盒子都是空的怎么辦”“快遞的物品從哪里來”等,幫助幼兒梳理零散經驗,最終形成完整的經驗。
(一)聚焦幼兒需求,發(fā)揮幼兒游戲中的自主性
幼兒因其身心發(fā)展特點,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戲中常常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教師的幫助。教師不能不管不顧,而應適時“干預”,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虞永平教授說過,幼兒園的引導包括肯定、贊許、提問、啟發(fā)等等。引導是開放的,要根據情境來,當前的問題是什么,當前的情境是什么,那引導的方式就應該是什么,引導的方式和特定的情境相關。這種引導不是包辦代替,而是充當合作者,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性。成人要尊重幼兒的想法,可以適當提供材料和建議,但必須確保幼兒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個體,是游戲的主人。當然,每個幼兒的游戲水平不同,自主能力也存在差異,我們要做的是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鼓勵幼兒嘗試與探究,支持他們的創(chuàng)造與延伸。
(二)解讀游戲理念,推進游戲生成性情節(jié)發(fā)展
長期以來,我們認為只有有序的、系統(tǒng)的知識對幼兒來說是有價值的,總是想按照計劃來嚴格遵守。在開展游戲時,我們往往希望幼兒追隨著自己的步伐來進行,追求自我認為的“完美”。其實在實際游戲中,幼兒是非常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只要他們具有一定的經驗,幼兒是可以把生活經驗與游戲聯(lián)系在一起的。當我們不再以一種“俯視”的姿態(tài)看待幼兒時,我們就會和幼兒收獲更多“驚喜”。幼兒在游戲中展現(xiàn)出來的是動態(tài)的畫面,情節(jié)在不斷地推進,會有不同的情況發(fā)生,會產生許多的創(chuàng)造行為。而這個發(fā)展的過程,就是游戲不斷豐富的過程。
(三) 跨越區(qū)域界限,拓展幼兒游戲探索空間
在游戲中,幼兒通過與環(huán)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游戲帶來的快樂和經驗,教師則應在了解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共同參與游戲空間的選擇。當“梅花驛站”開業(yè)一段時間后,幼兒發(fā)現(xiàn)顧客變少了,都是來自娃娃家的小朋友,他們也有自己的事情,不能總來寄快遞。于是幼兒進行了討論,提出其他區(qū)域的小朋友也可以來取快遞、寄快遞。比如:建筑工地的小朋友需要購買建筑材料,圖書區(qū)的小朋友想要寄書給其他人……在這樣的思路引導下,區(qū)域間的聯(lián)動更加緊密,游戲有了更多的實施空間,驛站有了更多的業(yè)務和客人。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游戲對幼兒的發(fā)展也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責任編輯:張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