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闊,劉心悅,劉靜逸,時嘉澤,趙春善
以PubMed為例,文獻檢索策略如下:
#1 "Hypertension"[MeSH Terms]
#2 "High Blood Pressure"[Title/Abstract] OR "Blood Pressure"[Title/Abstract]
#3 #1 OR #2
#4 "Resistance Training"[MeSH Terms]
#5 "Strength Training"[Title/Abstract] OR "Resistance Exercise"[Title/Abstract]
#6 #4 OR #5
#7 #3 AND #6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1]。目前全球高血壓患病人數(shù)已高達9.72億[2],我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高達25.2%,且呈逐年遞增趨勢[3-4],其中原發(fā)性高血壓占高血壓患病人數(shù)的95%以上[5]。長期高血壓不僅會對患者的靶器官造成損傷,還會增加罹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6]。因此,高血壓的防治已成為當今社會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棺栌柧氈饕ㄟ^反復抵抗外部阻力來增加肌肉的收縮能力,進而影響血壓水平,因其簡單易行、安全等優(yōu)勢常被作為高血壓運動療法應用于臨床[7]。目前國內(nèi)外已有研究證實了抗阻訓練的降壓效果[8],但在訓練周期、訓練頻率等方面存在差異[9-10]?;诖?,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討抗阻訓練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的影響,旨在為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運動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研究類型:隨機對照研究;(2)研究對象: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均符合原發(fā)性高血壓的相關診斷標準;(3)干預措施:試驗組患者接受抗阻訓練,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宣教;(4)結局指標:干預后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排除標準:(1)綜述、動物試驗、非隨機對照研究等文獻;(2)重復發(fā)表或無法提取有效數(shù)據(jù)的文獻;(3)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4)文獻質(zhì)量等級為C級文獻。
1.2 文獻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中國知網(wǎng)、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維普網(wǎng),檢索公開發(fā)表的抗阻訓練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1年8月。采用主題詞結合自由詞的方式進行檢索,其中中文檢索詞包括抗阻運動、抗阻訓練、等張訓練、等長訓練、高血壓、血壓,英文檢索詞包括Resistance Training、Strength Training、Resistance Exercise、Hypertension、High Blood Pressure、Blood Pressure。同時手動檢索相關文獻中的參考文獻。
1.3 文獻篩選、資料提取及納入研究的方法學質(zhì)量評價 由兩名研究者根據(jù)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進行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并交叉核對,若有分歧則由第3位研究者裁決。提取內(nèi)容主要包括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樣本量、基線血壓、干預措施、干預頻率及時間、干預周期、結局指標。采用Cochrane手冊中的偏倚風險評價工具[11]對納入文獻進行方法學質(zhì)量評價,評價內(nèi)容包括:(1)隨機分配方法是否正確;(2)隨機分配方案是否隱藏;(3)是否采用盲法;(4)結果數(shù)據(jù)是否完整;(5)是否存在選擇性報告結果;(6)有無其他偏倚來源。若納入文獻均包含上述內(nèi)容,則文獻質(zhì)量等級為A級,表明文獻有低度偏倚風險;文獻部分包含上述內(nèi)容,則文獻質(zhì)量等級為B級,表明文獻有中度偏倚風險;文獻均未包括上述內(nèi)容,則文獻質(zhì)量等級為C級,表明文獻有高度偏倚風險。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連續(xù)變量以加權均數(shù)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CI表示,采用χ2檢驗結合I2檢驗評估各研究間的統(tǒng)計學異質(zhì)性,以I2≥50%、P<0.1表示各研究間有統(tǒng)計學異質(zhì)性,則進一步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驗證。采用Egger檢驗評估納入文獻是否存在發(fā)表偏倚,采用敏感性分析評價本研究結果的穩(wěn)定性。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文獻篩選流程 初步檢索文獻2 542篇,經(jīng)逐層篩選后最終納入文獻9篇[12-20],其中英文文獻4篇、中文文獻5篇,共包含514例患者,其中試驗組259例、對照組255例,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literature
圖1 文獻篩選流程Figure 1 Flow chart for literature screening
2.2 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zhì)量評價 2篇[15,18]文獻質(zhì)量等級為A級,7篇[12-14,16-17,19-20]文獻質(zhì)量等級為B級,見表2、圖2。
圖2 納入文獻的偏倚風險條形圖Figure 2 Bar chart of the risk of bias for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表2 納入文獻的方法學質(zhì)量評價Table 2 Quality evaluation of included literature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Meta分析結果 9篇[12-20]文獻均報道了抗阻訓練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SBP、DBP的影響,隨機效應模型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干預后SBP、DBP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WMD=-8.21,95%CI(-13.30,-3.13),P=0.002;WMD=-4.51,95%CI(-6.39,-2.63),P<0.001〕,見圖3、圖4。
圖3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后SBP比較的森林圖Figure 3 Forest plot for comparison of SBP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圖4 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干預后DBP比較的森林圖Figure 4 Forest plot for comparison of DBP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2.3.2 不同程度抗阻訓練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影響的亞組分析 亞組分析結果顯示,訓練周期≤12周及不同訓練頻率、訓練時間的試驗組患者干預后SBP、DBP分別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4。
表3 不同程度抗阻訓練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SBP影響的亞組分析結果Table 3 Subgroup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SBP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2.3.3 文獻發(fā)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Egger檢驗結果顯示,報道抗阻訓練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SBP(P=0.207)、DBP(P=0.151)影響的文獻無明顯發(fā)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結果顯示,逐一剔除各項研究后的點估計值均在合并效應量的95%CI范圍內(nèi),表明本Meta分析結果較穩(wěn)定,見圖5、圖6。
圖5 報道抗阻訓練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SBP影響文獻的敏感性分析Figure 5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literature reported the impact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SBP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圖6 報道抗阻訓練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DBP影響文獻的敏感性分析Figure 6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literature reported the impact of resistance training on DBP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本Meta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干預后SBP、DBP低于對照組,表明抗阻訓練可有效降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與MACDONALD等[21]研究結果一致。有研究表明,血壓每降低5~6 mm Hg就能夠降低20%~25%的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22]??棺栌柧氉鳛殛P鍵的非藥物干預方法,其產(chǎn)生的神經(jīng)適應可增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與肌肉纖維之間電刺激的傳播,從而對血壓產(chǎn)生影響[23]。其次,抗阻訓練可通過提高機體總抗氧化能力、減少血漿丙二醛分泌、增加血管傳導和前臂血流量,從而達到降壓效果,還可有效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24]。CROYMANS等[25]研究表明,抗阻訓練可在不減輕體質(zhì)量的情況下降低中心動脈壓和肱動脈血壓,且通過改善中心動脈壓來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
現(xiàn)有研究針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接受的抗阻訓練均設定了具體的周期、頻率和時間,程度各異且無法證實不同的抗阻訓練程度能否對血壓起到較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因此,本研究根據(jù)不同范圍的訓練周期、頻率和時間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訓練周期≤12周的試驗組患者SBP、DBP低于對照組,表明將抗阻訓練周期控制在≤12周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具有較好的降壓效果,與既往研究結果[24,26]一致,分析原因為:氧化應激是導致動脈壓力感受性反射障礙的因素之一,而短期的抗阻訓練可有效減輕氧化應激反應[24],因此建議抗阻訓練周期≤12周。本研究亞組分析結果還顯示,不同訓練頻率、訓練時間的試驗組患者SBP、DBP分別低于對照組,表明抗阻訓練頻率、訓練時間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效果無較大影響,F(xiàn)OLEY等[27]研究表明,每周進行合適頻次的抗阻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機體的肌肉力量及適應能力。運動可降低血壓的原理主要取決于運動強度,適宜的運動強度不僅有利于控制高血壓患者的危險因素,還可改善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且不會增加血管硬化程度[28-30]。
本Meta分析結果表明,抗阻訓練可有效降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且將抗阻訓練周期控制在≤12周的降壓效果更佳。但本Meta分析納入文獻數(shù)量較少,且均為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表的文獻,缺少對灰色文獻的檢索,未排除不同血壓計測得血壓的差異,且未分析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因此仍需納入更大樣本量、更高質(zh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證實本研究結論。
作者貢獻:張闊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結果分析與解釋,撰寫、修訂論文;張闊、趙春善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張闊、劉心悅、劉靜逸、時嘉澤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趙春善負責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