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霜霜,李雋(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附屬第一醫(yī)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牙周炎主要是因為局部原因導致牙周支持組織發(fā)生病變的慢性炎癥。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患者只在日常有繼發(fā)性牙齦出血和口臭的表現(xiàn),與牙齦炎癥狀類似。因其在早期無明顯自覺癥狀,患者往往會忽視早期牙周問題,待自感癥狀明顯時病情已較為嚴重,甚至最終導致不能保留牙齒[1]。相關研究表明 ,炎性因子在冠心?。–HD)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且證實了慢性牙周炎與冠心病的發(fā)生與加重有較大關聯(lián)[2-3]。Hs-CRP是冠心病并RAS的重要危險因素及預測因子。TNF-α是腫瘤壞死因子的一種類型,是一種能夠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無明顯毒性的細胞因子。IL-6(白細胞介素-6),為活化的T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所產生的淋巴因子,其能促進原始骨髓源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裂解。本次研究針對我院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對治療前后患者血清中Hs-CRP、TNF-α、IL-6及齦溝液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相關炎癥因子進行臨床比對,取得較好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60名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間均在2019年7月-2020年8月。按數(shù)字抽取法進行組別分配,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患者行臨床常規(guī)心內科治療聯(lián)合牙周基礎治療,組中年齡在35-61歲,平均年齡(40.17±3.27)歲,其中男女比例為21∶9;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心內科治療,組中年齡在36-62歲,平均在(41.03±2.29)歲,其中男女比例為20∶10。組中基礎資料對比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冠心病診斷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國際心臟病學會診斷標準。大于40歲的冠心病穩(wěn)定型患者。②符合慢性牙周炎診斷指標:a.PD>5mm、AL>4mm的患牙在所受檢查牙中占比≥30%,或PD>4mm且AL≥3mm的患牙在所受檢查牙中占比≥60%;b.牙周袋探診深度檢查結束后的10秒內在患者內齦溝發(fā)現(xiàn)有出血現(xiàn)象;c.牙齦炎癥。③患者無精神病史、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史、重大惡性腫瘤等。④患者有自主意識,具備主觀能動性,和家屬商議后簽署相關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自身有嚴重的肝腎疾??;②患者伴有重大惡性腫瘤;③患者自身伴隨糖尿病史;④患者有多年嗜煙嗜酒史;⑤患者免疫功能異常、近期發(fā)生過急、慢性感染疾??;⑥患者自身有血液病史;⑦患者配合度較低,且近期進行過牙周治療。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臨床常規(guī)心內科治療:行心內科常規(guī)治療,采取溶栓抗血小板凝聚和降血脂等相關措施,叮囑患者合理規(guī)劃作息,避免過于勞累,保持心情平和、多食果蔬。
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牙周基礎治療:①初步評估,分別對患者進行牙周菌斑指數(shù)(PLI)探診深度(PD)、臨床附著(CAL)、出血指數(shù)(BI)評估,結果取均值。每顆牙檢查6個位點,包括頰側及舌(腭)側的近中、中央、遠中。同時檢查患者是否存在牙齒松動或缺失。此項工作應在開展治療前、后1個月內實施。②基礎治療,開始治療前進行局部鎮(zhèn)痛,安撫患者情緒,并在早上8-10點間進行。過程涵蓋口腔衛(wèi)生宣教、牙齦上下的潔治和刮治,整平根面。在以上操作結束后協(xié)助患者口服替硝唑,首次2.0g,隨后改為0.5g,每日2次,連續(xù)服用3天;米諾環(huán)素0.2g,每日1次;含漱2%葡萄糖氯乙啶漱口1分鐘,每日2次,持續(xù)治療兩周。③檢測項目,血清中TNF-α(腫瘤壞死因子)及Hs-CRP(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向EP管(內置齦溝液濾紙條)內加入500μL PBS液,將上清液離心吸取備檢,選用三明治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試驗,測定樣本中腫瘤壞死因子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步驟操作。
1.3 觀察項目 ①觀察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情況PLI(菌斑指數(shù))、BI(出血指數(shù))、PD(探診深度)、CAL(臨床附著)及兩組血清水平,并對血清中Hs-CRP(超敏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水平指數(shù)進行記錄和比較。②將兩組患者治療療效進行對比:以患者治療后牙周情況明顯好轉,炎性因子明顯降低為顯效;以患者治療后牙周情況較前有所好轉,炎性因子較前略微降低為有效;以患者治療后牙周情況無變化甚至惡化,炎性因子不降或反升為無效??傆行蕿轱@效例數(shù)和有效例數(shù)的總數(shù)占總例數(shù)的比。
1.4 統(tǒng)計分析 選擇SPSS21.00軟件進行相關統(tǒng)計資料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治療前后相關數(shù)據(jù)的比較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情況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PLI(菌斑指數(shù))、BI(出血指數(shù))、PD(探診深度)、CAL(臨床附著)水平下降,癥狀得以明顯改善(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情況比較(±s)
表1 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情況比較(±s)
時間點 例數(shù) PLI BI PD(mm) CAL(mm)治療前 30 3.92±0.47 1.47±0.49 5.28±0.55 4.76±1.35治療后 30 0.62±0.23 0.93±0.29 2.71±0.42 4.21±0.53 t-34.543 5.195 20.341 2.077 P-0.000 0.000 0.000 0.04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中Hs-CRP(超敏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IL-6(白細胞介素-6)及齦溝液Hs-CRP(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治療組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Hs-CRP TNF-α IL-6 齦溝液Hs-CR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4.17±2.85 2.11±1.72 12.72±3.35 7.31±3.31 11.43±6.03 8.72± 2.114.14±2.85 2.15±1.77對照組 30 4.12±2.69 4.01±2.96 12.52±3.29 12.41±1.83 11.31±5.74 11.65±4.724.02±2.66 4.06±2.93 t - 0.070 3.040 10.672 7.386 0.079 3.104 1.831 3.056 P - 0.945 0.004 0.000 0.000 0.937 0.003 0.072 0.003
2.3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n(%)]
牙周炎主要是因為局部原因導致牙周支持組織發(fā)生病變的慢性炎癥,早期癥狀并不明顯,癥狀明顯時病情已發(fā)展至中晚期,導致最終難以保留牙齒。慢性牙周炎屬于最常見的一種牙周炎,因患者有反復發(fā)作的牙齦炎長期存在并向深部牙周組織擴展,隨后逐漸隱匿地演變?yōu)槁匝乐苎?。好發(fā)部位為磨牙和下前牙以及鄰接面,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全口多數(shù)牙齒會遭到侵犯,少數(shù)患者僅有一組或少數(shù)牙受累及,成年群體較易罹患此類病癥。慢性牙周炎的治療目標為清除局部致病因素、促使牙周組織再生,從而維持牙周長期的功能穩(wěn)定、外觀的舒適和美觀[4-5]。治療上應追求長期、徹底的治愈,根據(jù)患者的基本情況給予綜合性治療。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由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所致的心臟病。以胸痛、胸悶、活動后加重為典型癥狀,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且致死率逐漸上升。臨床在對冠心病的致病因素探究中,排除吸煙、年齡等因素后發(fā)現(xiàn),慢性牙周炎可作為預測冠心病發(fā)生的警戒指標。病例研究指出,罹患重度牙周炎的患者其冠心病的發(fā)病率為常人的3倍,患者的Hs-CRP和TNF-α指標均異常超標[6]。Hs-CRP是冠心病并RAS的重要預測因子,為非特異性急性期蛋白,經由肝臟合成,當機體有感染或慢性炎癥表現(xiàn)時,可于機體內急劇增長,為炎癥反應的主要標志物。其可促進細胞活化,并使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改變,促進黏附與趨化因子上調,抑制血管生成,促進血管內細胞凋亡,并直接參與病損形成。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伴隨牙周炎程度加重,血清中Hs-CRP含量也在急劇升高,提示其與各牙周指數(shù)呈線性相關[7]。牙周致病菌可誘發(fā)局部炎癥,使牙周支持組織受損,進而刺激全身炎癥反應,產生級聯(lián)反應,誘導Hs-CRP生成。TNF-α是腫瘤壞死因子的一種類型,是一種能夠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無明顯毒性的細胞因子。其生物學功能包括抗病毒、抗腫瘤等,并可直接參與冠心病發(fā)病過程中的炎癥和免疫反應。其作為一種可溶性介質,于炎癥反應中由免疫細胞所產生,具有趨化、活化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效果;并具熱感應,可促進急性期蛋白合成與釋放,利于細胞因子與趨化因子表達,同時可啟動凝血過程,對脂質代謝、細胞凋亡等進行干擾。CRP和TNF-α指標可作為臨床研究牙周炎與動脈粥樣硬化疾病間作用機制的一個重要橋梁[8]。
本次研究中涉及我院60例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其中治療組在進行基礎牙周治療后牙周情況得到明顯改善,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PLI(菌斑指數(shù))、BI(出血指數(shù))、PD(探診深度)、CAL(臨床附著)水平均明顯下降(P<0.05)。由此可知,定期的牙周治療可對牙周病變進行有效控制和遏制。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血清水平對比上,治療組患者血清中Hs-CRP(超敏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IL-6(白細胞介素6)及齦溝液Hs-CRP(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下降明顯,且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在治療療效上,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6.67%也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5)。
總之,牙周基礎治療能對牙周感染進行有效遏制,降低患者血清中Hs-CRP、TNF-α水平,從而達到對冠心病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