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方園,孫 巖,張 維,武 杰,銀廣悅
河北中石油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河北廊坊 065000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可累及全身多個臟器及系統(tǒng)。SLE的發(fā)生發(fā)展受遺傳、藥物、環(huán)境、性激素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誘發(fā)機體異常免疫應答,持續(xù)產(chǎn)生大量致病性補體和自身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從而造成組織損傷[1]。SLE患者存在外周血單核細胞黏附分子αEβ7高表達的情況,黏附分子E-鈣黏蛋白(E-cadherin)為αEβ7的一個配體,因此E-cadherin可能與SLE疾病活動強度存在一定聯(lián)系[2]。SLE激活的免疫細胞可產(chǎn)生并釋放大量炎性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6、干擾素-α(IFN-α)等,有研究報道非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患者接受IFN-α治療后可產(chǎn)生自身抗體,并出現(xiàn)類似SLE的癥狀[3]。抗β2糖蛋白1抗體(β2-GP1-Ab)及其抗原可激活血管內(nèi)皮細胞炎癥因子、黏附分子、血小板(PLT)等,致使抗凝因子和凝血因子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其可能參與了SLE的發(fā)生[4]。因此,本研究依照SLE疾病活動型指數(shù)(SLEDAI-2000)評分評估患者疾病活動強度,并對比了不同SLEDAI-2000評分患者E-cadherin、IFN-α、β2-GP1-Ab水平,以探討以上指標在SLE發(fā)病和發(fā)展中的作用。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96例SLE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1997年制訂的SLE診斷標準[5];(2)經(jīng)臨床及病理學檢查證實;(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2)合并原發(fā)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腎損傷者;(3)近期服用影響本研究結果藥物的患者;(4)依從性差及溝通障礙者。所有SLE患者通過SLEDAI-2000評分[6]評估疾病活動強度,標準:0~<5分為穩(wěn)定;5~<10分為輕度活動;10~<15分為中度活動;≥15分為重度活動,并分為穩(wěn)定組65例、輕度活動組51例、中度活動組42例和重度活動組38例。其中穩(wěn)定組男9例、女56例,年齡13~55歲、平均(33.3±3.7)歲;輕度活動組男7例、女44例,年齡16~58歲、平均(32.7±3.9)歲;中度活動組男5例、女37例,年齡13~56歲、平均(33.6±3.9)歲;重度活動組男5例、女33例,年齡15~54歲、平均(33.2±3.7)歲。另選擇同期40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無相關禁忌證。各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所有患者于清晨收集5 mL空腹靜脈血,采用ALLEGRAX-12醫(yī)用離心機(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清,采用SF-3000型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日本希森美康株式會社)檢測PLT水平,采用ACLFUTURA全自動凝血儀及配套試劑(美國IL公司)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IL-6、補體C3、補體C4、、E-cadherin、IFN-α、β2-GP1-Ab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操作流程均由專業(yè)人員嚴格依照儀器及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2.1各組臨床指標水平比較 各組間ESR、CRP、PLT、IL-6、補體C3、補體C4、E-cadherin、IFN-α、β2-GP1-Ab水平及APTT、PT、SLEDAI-2000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穩(wěn)定組與輕度活動組上述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穩(wěn)定組與輕度活動組ESR、CRP、IL-6、E-cadherin、IFN-α水平、SLEDAI-2000評分低于中度活動組和重度活動組,APTT、PT、PLT、補體C3、補體C4、β2-GP1-Ab水平高于中度活動組和重度活動組(P<0.05);重度活動組與中度活動組上述各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臨床指標水平比較
組別nAPTT(s)PT(s)E-cadherin(pg/mL)IFN-α(pg/mL)β2-GP1-Ab(U/mL)SLEDAI-2000評分(分)對照組4044.5±3.314.5±0.965.1±2.60.6±0.359.2±64-穩(wěn)定組6541.5±3.2a13.6±1.9a68.2±2.9a3.1±0.4a40.3±5.8a3.3±0.8輕度活動組5141.1±3.4a13.5±1.7a68.5±3.0a3.1±0.6a38.7±5.5a8.1±1.0b中度活動組4236.2±3.7abc12.4±1.2abc70.5±3.3abc3.9±0.9abc25.3±3.4abc13.2±1.6bc重度活動組3830.2±2.5abcd10.6±1.2abcd79.8±3.9abcd5.6±1.3abcd9.2±1.6abcd18.5±2.3bcdF18.6779.81515.93911.54040.66539.370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2.2各組臨床癥狀發(fā)生率比較 各組口腔潰瘍、脫發(fā)、皮疹、光敏感、血液系統(tǒng)損傷、漿膜炎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重度活動組上述臨床癥狀發(fā)生率高于其余3組(P<0.05),中度活動組皮疹、漿膜炎發(fā)生率高于穩(wěn)定組和輕度組(P<0.05)。穩(wěn)定組和輕度活動組臨床癥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組發(fā)熱、乏力、肌痛、關節(jié)炎、肝腎功能損傷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臨床癥狀發(fā)生率比較[ n(%)]
組別n關節(jié)炎光敏感血液系統(tǒng)損傷漿膜炎肝腎功能損傷穩(wěn)定組6524(36.9)2(3.1)3(4.6)5(7.7)5(7.7)輕度活動組5121(41.2)3(5.9)4(7.8)6(11.8)5(9.8)中度活動組4217(40.5)7(16.7)a6(14.3)a12(28.6)ab6(14.3)重度活動組3817(44.7)9(23.7)abc10(26.3) abc13(34.2)abc8(21.1)χ20.21413.44612.15615.7014.443P0.9750.0040.0070.0010.218
2.3E-cadherin、IFN-α、β2-GP1-Ab與臨床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E-cadherin、IFN-α水平與CRP、IL-6、SLEDAI-2000均呈正相關(P<0.05),與補體C3、C4水平均呈負相關(P<0.05);β2-GP1-Ab與CRP、IL-6、SLEDAI-2000評分均呈負相關,與補體C3、C4均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E-cadherin、IFN-α、β2-GP1-Ab與臨床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2.4SLE患者有無臨床癥狀對E-cadherin、IFN-α、β2-GP1-Ab水平的影響 根據(jù)2.2中196例SLE患者臨床癥狀發(fā)生情況,將其分為有臨床癥狀組154例,無臨床癥狀組42例,結果發(fā)現(xiàn)有臨床癥狀組E-cadherin、IFN-α、β2-GP1-Ab水平高于無臨床癥狀組。見表4。
表4 SLE患者有無臨床癥狀對E-cadherin、IFN-α、β2-GP1-Ab水平的影響
SLE自身免疫異常的表現(xiàn)較多,如淋巴細胞凋亡、細胞因子分泌異常、抗原呈遞細胞功能紊亂、免疫耐受及補體缺陷等,SLE病情遷延難愈,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因此了解其發(fā)病機制并及早作出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SLE患者疾病活動強度增加,PLT、補體C3、補體C4水平降低明顯,ESR水平及APTT、PT明顯升高(P<0.05)。PLT水平降低在SLE患者中較為常見,為SLE患者血液系統(tǒng)受損的主要表現(xiàn)[7]。補體水平降低與SLE疾病活動的相關性已有研究證實,有研究報道多數(shù)SLE患者在皮膚組織和腎組織存在大量補體C3沉積,造成低補體血癥[8]。上述研究提示,PLT、補體C3、補體C4、ESR、APTT、PT等臨床指標與SLE患者疾病活動強度相關。
細胞因子既是系統(tǒng)免疫功能執(zhí)行的重要介質(zhì),也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等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物質(zhì)。細胞黏附因子在免疫、炎癥等反應中起著關鍵作用,細胞黏附分子是細胞與細胞、細胞與基質(zhì)進行黏附的重要物質(zhì)。E-cadherin為介導細胞間質(zhì)黏附的鈣依賴性跨膜糖蛋白,主要分布于機體上皮組織中。E-cadherin水平升高可導致細胞黏附性增加,E-cadherin還可作為一種免疫調(diào)節(jié)劑,研究證實E-cadherin水平在SLE合并腎炎患者中明顯升高,是狼瘡性腎炎診斷的有效標志物,αEβ7/CD103可與E-cadherin相互作用導致上皮炎癥[9]。本研究中,隨著SLE患者疾病活動強度增加,血清E-cadherin水平明顯升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由于炎癥介質(zhì)和細胞因子的刺激,可導致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水平升高,促使E-cadherin裂解釋放。本研究中,E-cadherin水平與SLE患者CRP、IL-6呈正相關,提示其與SLE患者系統(tǒng)性炎癥存在密切關系。
在炎癥因子聚集的影響下可導致SLE患者形成多種免疫復合物和自身抗體,從而造成多器官、系統(tǒng)的損傷。INF-α為活化T細胞、NK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產(chǎn)生的多功能細胞因子,可發(fā)揮抗病毒、免疫調(diào)節(jié)等作用。本研究中,SLE患者疾病活動性增加,IFN-α的水平也隨之升高。IFN-α在SLE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主要有以下幾種作用[10-12]:誘導T細胞IL-2表達,從而刺激炎癥因子釋放,造成多靶點損傷;激活NF-kB等信號通路,增加促炎靶基因轉(zhuǎn)錄翻譯,加速機體免疫失衡;誘導TGF-β活化,促進B細胞產(chǎn)生更多的自身免疫抗體。本研究中,IFN-α水平與疾病活動強度SLEDAI-2000評分、CRP、IL-6呈正相關,與補體C3、C4呈負相關。提示IFN-α是SLE發(fā)病的重要機制,與疾病活動強度關系密切。β2-GP1-Ab是以磷脂結合蛋白為抗原的抗磷脂抗體,是重要的抗磷脂抗體輔助因子,也是導致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發(fā)生的主要抗體,研究表明β2-GP1-Ab參與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形成過程[13-14]。本研究中,β2-GP1-Ab隨著SLE疾病活動強度增加而降低,證實了其參與了SLE的發(fā)生與進展。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β2-GP1-Ab水平與SLE患者炎癥標志物CRP、IL-6、SLEDAI-2000評分、補體C3、補體C4存在相關性。
在SLE患者中皮膚黏膜損傷的發(fā)生率較高,可分為非特異性損傷和特異性損傷兩種,非特異性損傷包括皮膚血管炎、雷諾現(xiàn)象、脫發(fā)等,特異性損傷包括光敏感、口腔潰瘍、漿膜炎等[15]。本研究中,隨著SLE患者活動強度增加,口腔潰瘍、脫發(fā)、皮疹、光敏感、血液系統(tǒng)損傷、漿膜炎等發(fā)生率升高;有臨床癥狀組E-cadherin、IFN-α、β2-GP1-Ab水平高于無臨床癥狀組(P<0.05)。提示,E-cadherin、IFN-α、β2-GP1-Ab與SLE患者皮膚損傷有關,三者參與了SLE疾病進展過程。本研究推測,SLE患者E-cadherin、IFN-α、β2-GP1-Ab均可干擾免疫調(diào)控通路,導致T細胞、B細胞等活化、炎性細胞增加,從而導致基質(zhì)間黏附作用和內(nèi)皮細胞活化,促使SLE的形成并促進穩(wěn)定期向活動期轉(zhuǎn)變。綜上所述,SLE患者血清E-cadherin、IFN-α、β2-GP1-Ab水平異常,且與疾病臨床表現(xiàn)和活動程度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