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蘋
內容摘要:閱讀在個人成長和發(fā)展道路上具有重要作用,其意義最終指向“自我實現(xiàn)”。因此,自我成就型動機是閱讀行為的主要動力之一。數(shù)字時代閱讀模式的轉向,導致社交型閱讀在移動閱讀行為中占據(jù)了較大比重。文章以江西省大學生為研究樣本,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對成就型閱讀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社交本就是人們的基本需求,為社交閱讀提供了動力,但成就型動機也同樣驅使了社交閱讀行為。
關鍵詞:移動閱讀 成就型動機 社交閱讀 閱讀動機和行為
《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呈上升態(tài)勢。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4%,而在我國成年數(shù)字化閱讀方式接觸者中,18—29周歲人群占31.0%。[1]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個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xiàn),它激勵著人們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作為進入高等學府學習的學子亦有意愿成為更好的自己,在大學生涯中為人生道路和未來發(fā)展確定方向、奠定基礎。因此,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成就型動機,而閱讀,是這一階段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行為也受到了成就型動機的驅動。
移動互聯(lián)網與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和超量的內容,人們已經普遍從紙媒閱讀轉向移動媒介上的數(shù)字閱讀。據(jù)張文彥等學者的調查,移動閱讀正在成為主要的閱讀方式。[2]閱讀載體的變化導致了新的閱讀模式的產生,并隨之產生了不同的閱讀行為,其中最顯著的就是社交閱讀:即以社交為目的的閱讀或在社交平臺上的閱讀行為。社交閱讀受社交需求的驅動當無疑義,但是,社交是否為社交閱讀的唯一目的,何種動機與這一行為相關,卻是當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文獻回顧
閱讀動機和閱讀行為的研究一直受學界關注,國內外有關閱讀動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兒和青少年群體,將閱讀視為知識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出發(fā),尋求閱讀效果的提升以至學習效率的提高。研究大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主要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閱讀動機,因此,在英語閱讀動機領域有較多研究成果[3]。動機是個人內隱的驅動力,難以直接調查,這也是為何動機與行為總是同時作為學者的研究對象,通過行為來研究動機。姚曉彤就通過對閱讀行為調查的聚類分析,將閱讀的主要目的(動機)分為休閑娛樂、專業(yè)知識閱讀、無目的閱讀三種,并且間接影響閱讀行為。[4]
由于閱讀介質的轉變,移動閱讀中普遍出現(xiàn)了社交行為,這一現(xiàn)象受到了學者的關注,近年來不乏對社會化閱讀和社交閱讀的研究。李武等人認為,閱讀的社交性動機、成就性動機與閱讀行為的關系非常密切,而獲取信息、抒發(fā)情感或滿足自身閱讀愛好的閱讀動機則相對較為次要。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社交性的閱讀動機在讀者行為決策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5]一項對上海初中和高中學生閱讀活動的調查顯示:社會互動和認知會促使閱讀行為的發(fā)生,而信息獲取和個人興趣則會影響閱讀行為。[6]馬坤坤等人基于自我決定,探討分析控制性動機和自主性動機對不同行為的差異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娛樂、興趣、社交、自我實現(xiàn)等動機都對行為起到一定的作用。[7]張衛(wèi)等人認為外部動機的解釋力最高,即社會交往、個人發(fā)展和他人認同能夠從更大程度上激發(fā)大學生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閱讀行為,尤其是社會交往維度。[8]
盡管閱讀活動也能夠給人提供娛樂休閑、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滿足,但大體而言總還是指向人們的自我完善,可以說成就型動機是閱讀重要的動力來源,國內對于成就型動機的研究亦早已展開。葉仁敏認為,大學生的成就動機要優(yōu)于高中生,但其并未說明成就動機與實際活動或行為的效果關系。[9]徐瑾劼從學業(yè)競爭態(tài)度(認知)和自我提升(非認知)兩個方面研究我國四省市學生學業(yè)成就動機發(fā)展及其影響的主要因素。[10]歐繼花等人探索社會人格發(fā)展與閱讀動機之間的關系,指出大學生的網絡閱讀動機存在性別、學歷與年級上的顯著差異。社會人格發(fā)展特質中的開放性、責任感對閱讀動機中的個人修養(yǎng)具有正向預測作用。[11]金花等人則從自尊(心理狀態(tài)或情感體驗)的角度研究學習動機,認為自尊程度的大小對大學生學業(yè)成就(學習成就)及健康發(fā)展有正向或負向的影響。[12]而王曉誠等人的研究則認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差異會導致一定程度上閱讀動機、閱讀成就之間的差距,但是對閱讀成就的直接影響效應是不顯著的,而是通過閱讀動機和閱讀活動的鏈式中介作用發(fā)揮間接影響。[13]
那么,在移動閱讀模式中出現(xiàn)的社交閱讀行為是否仍由成就型動機來驅動呢?這一閱讀行為滿足了讀者的何種需求?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與抽樣步驟
本研究以江西省高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配額抽樣的調查方式。根據(jù)江西省在校生人數(shù)分布,計劃抽取總人數(shù)的0.05%,約500份樣本。依據(jù)各高校在校生占江西省大學生總數(shù)的比例,抽取了包括本科第一、二、三批次和高職高專的11所江西省內高校,問卷配額根據(jù)院校學生人數(shù)確定,每5000人發(fā)放10份問卷。問卷采用現(xiàn)場發(fā)放方式,受訪者在調查人員的指導下當場完成填答。
2.研究假設
假設1:大學生社交閱讀行為與學習動機相關;假設2:大學生社交閱讀行為與人格發(fā)展動機相關;假設3:大學生社交閱讀行為與情感需求動機相關;假設4:大學生社交閱讀行為與資訊獲取動機相關;假設5:大學生社交閱讀行為與興趣愛好動機相關。
3.問卷設計情況
關于閱讀動機的測量,根據(jù)Wigfield等學者于1996年發(fā)表的“閱讀動機量表”(MRQ,The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Questionnaire)[14],開發(fā)出本次使用的社交閱讀動機與行為的量表。題項設置參考了“閱讀動機量表”,又借鑒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閱讀動機分2個大類5個維度,分別為:①成就型動機,為指向個人發(fā)展的“學習”和“人格發(fā)展”;②缺失型動機,包括“資訊獲取”、“情感需求”和“興趣愛好”,這類動機主要用于較低層次需求的滿足,但往往又是人們普遍需要的。這也與安吉拉·阿霍拉的觀點比較吻合,他在《心理動機:激發(fā)行動力的底層邏輯》一文中就將影響行為的動機分為:對新知識的探索、對穩(wěn)定關系的追求(人們對社會互動和社會關系的需求)和對地位的渴望三種[15],“對新知識的探索”和“對地位的渴望”是成就型動機,“對穩(wěn)定關系的追求”則類似于“情感需求”。量表共26個題項,根據(jù)累計方差貢獻率提取了5個公因素。對各個維度進行信度檢驗,發(fā)現(xiàn)內在一致性較好,克隆巴赫α系數(shù)均大于0.7,其中學習維度(α=0.920)與人格發(fā)展維度(α=0.900)的內在信度尤其好,問卷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
將獲得的問卷數(shù)據(jù)錄入電腦,應用SPSS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因子分析、回歸分析等,并構建成就型閱讀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之間的定量關系。
三.分析結果
1.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在校大學生配額發(fā)放問卷共784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回收問卷559份,回收率為93.2%,均無缺失值。
從調查結果來看,樣本全部符合正態(tài)分布,而且社交閱讀行為的發(fā)生不受性別、學歷、年級等的影響。在參與調查人員中,男生265人,占比47.4%,女生294人,占比52.6%。從錄取批次看,本科一批次占31.3%,本科二批次占比最大,占38.1%。普通高職高專占25%。從受教育程度看,碩士及以上、本科、??品謩e為28人、384人、147人,各占5%、68.7%、26.3%。從學科分類看,文史類占28.1%,經管類占20.4%,理工農醫(yī)類占42.9,藝體類占8.6%。
2.閱讀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的相關分析
通過分析閱讀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發(fā)現(xiàn),學習(0.514)、人格發(fā)展(0.587)、興趣愛好(0.499)、情感需求(0.686)、資訊獲取(0.505)等閱讀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之間均存在相關關系,且在0.01水平上表現(xiàn)顯著。其中人格發(fā)展動機、情感需求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較高。
3.閱讀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之間的回歸分析
以閱讀動機為因變量,社交閱讀行為為自變量,采用“逐步線性回歸”的方法。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① P<0.05,自變量可以顯著影響因變量;②閱讀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之間的共線性VIF值均小于5,參與研究的所有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③散點全部落在對角線或者對角線附近,回歸模型的殘差服從正太分布;④樣本數(shù)據(jù)之間序列相關的統(tǒng)計量DW(德賓-沃森)的值為2.029,在1.9~2.1之間,樣本數(shù)據(jù)之間無序列相關。因此,建立的回歸模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對閱讀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進行擬合度的模型分析時,結果顯示R2值分別是26.8%、48.2%、24.9%、35.0%、27.4%,意味著逐步回歸模型引入的自變量“社交閱讀行為”能為因變量“學習”動機提供26.8%的解釋力,“人格發(fā)展”動機48.2%,“情感需求”動機24.9%,“興趣愛好”動機35.0%、“資訊獲取”動機的27.4%。人格發(fā)展動機模型和興趣愛好動機模型,對社交閱讀行為具有較高的解釋力度。
在閱讀動機與社交閱讀的回歸模型中,不論是成就型動機還是缺失型動機,進入模型的變量,其回歸系數(shù)均為正,與社交閱讀行為呈正向關系,且絕大多數(shù)在相關性上表現(xiàn)顯著。成就型動機中,學習動機以“了解相關信息,提升自己的職業(yè)能力”尤為突出,回歸系數(shù)為0.351,人格發(fā)展維度各動機的回歸系數(shù)分布則較為平均。缺失型動機中,“通過移動閱讀可以暫時脫離煩惱和憂愁(.302)”、“通過移動閱讀抒發(fā)內心等情感(.285)”、“喜歡閱讀博客、朋友圈等朋友發(fā)布的內容(.250)”、“了解國內國際新聞動態(tài),關心時事時政(.322)”、“獲取各類生活資訊,提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品質(.330)”等自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較高。總體而言,進入回歸模型的自變量,人格發(fā)展動機最多,其次為興趣愛好動機。
四.結論
1.各個維度動機均給予社交閱讀行為正向驅動
數(shù)據(jù)分析的結果顯示,各個維度動機均與社交閱讀行為呈正向相關關系,假設1、假設2、假設3、假設4與假設5均成立。
這表明社交閱讀行為受多方動機的影響,或者說,社交閱讀其實并非以“社交”為唯一的目的。其原因在于,社交媒體現(xiàn)在已經成為手機最主要的應用入口,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社交工具,如購物、支付、游戲、娛樂、閱讀等等,都可以在社交平臺上完成。就閱讀而言,社交平臺上的各類公眾號、訂閱號等等,不僅提供了能夠滿足讀者各種需求的內容,而且主動向讀者推送,大大提高了讀者獲取所需內容的效率。在對閱讀行為的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受訪者使用搜索引擎檢索內容而進行閱讀的行為較少,這也證明了閱讀推送內容占據(jù)了受訪者大部分時間。
2.社交平臺上的內容主要滿足缺失型動機的需求
社交平臺上的閱讀內容較為短小,通常在深度上有所欠缺,而注重消費性,就其內容來看,以時事新聞、生活資訊、心靈雞湯、情感故事、娛樂八卦為主。在興趣愛好動機維度中,我們同樣設置了一些有關深度閱讀的題項,但這些變量未能進入模型當中。興趣愛好動機維度同樣為社交閱讀行為提供了較高的解釋力(35.0%),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正是如網絡小說、段子、八卦這樣的內容進入了模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交閱讀的某些特征,即消費性閱讀,以滿足快感為主要目的。
當然,社交平臺上的內容也不乏有益于學習求知的,從受訪者的閱讀行為來看,大學生普遍關注了多個有關專業(yè)學習、考研、求職等方面的公眾號。但總體而言,學習動機與社交閱讀行為的擬合度(26.8%)最低。
3.人格發(fā)展動機對社交閱讀行為具有較高的解釋力(48.2%)
互聯(lián)網早已成為一個“超真實”的空間,青年人作為網絡的原住民,這個虛擬空間對其具有和現(xiàn)實世界一樣的意義,甚至優(yōu)勝于現(xiàn)實世界,其中的社交當然也同樣具有真實意義。人們?yōu)榱讼蛩颂峁┎⒕S持自身的良好形象,就要控制他人所獲得的信息,讓其感知到的“自己”符合自己心理期待的樣子,這種自我呈現(xiàn)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質。但實質上,卻是一個“自我”的建立過程,是獲得社交自尊的行為,是對幸福感的追求。
現(xiàn)代幸福感的研究基于快樂論(Hedonic)和實現(xiàn)論(Eudemonia)兩種哲學觀點,產生了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兩種不同的取向[16]:當個體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自我呈現(xiàn)時,也會獲得相應的網絡社會支持,研究表明,網絡社會支持能降低大學生的孤獨感水平,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17];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實現(xiàn)論的理念,強調人的潛能實現(xiàn)與人的發(fā)展[15],人格發(fā)展就是屬于心理幸福感的范疇。
這就說明了人格發(fā)展動機為何對社交閱讀行為具有較高解釋力。平臺上社交的便利性,使得讀者隨時隨地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感受,以及展示自己,同時去了解和發(fā)現(xiàn)自己關心的人,與其互動。這就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現(xiàn)的一部分,大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成長和完善自我。此處的社交閱讀就從屬于社交,它是人格發(fā)展的需要。
綜上所述,社交閱讀的動機比較復雜,這主要與社交媒體所提供的多種多樣的功能有關,但其最主要的驅動力是成就型動機。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發(fā)布[EB/OL].2021-04-25.http://www.nationalreading.gov.cn/ReadBook/contents/6271/430421.shtml.
[2]張文彥,于成.移動閱讀的歷史、特征與未來[J].圖書館論壇,2021,41(04):71-78.
[3]歐繼花,李科生,羅紫初.閱讀動機的研究進展[J].圖書館,2015(12):36-45.
[4]姚曉彤.高校學生閱讀行為類型及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館雜志,2021,40(03):49-55.
[5]李武,吳月華,劉宇.青少年社會化閱讀動機與行為之關系研究——以上海市初高中生微信閱讀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23):61-68.
[6]韓旭,張祺.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移動閱讀行為研究——以微信讀書APP為例[J].出版廣角,2019(24):73-75.
[7]馬坤坤,茆意宏.高校學生社會化閱讀社區(qū)參與行為類型及其動機的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18,36(11):101-107.
[8]張衛(wèi),閆玲玲,鄧香蓮.新時代大學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閱讀動機實證研究——以上海大學生為例[J].圖書館雜志,2021,40(10):111-118+123.
[9]葉仁敏,KuntA.Hagtvet.成就動機的測量與分析[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2(02):14-16.
[10]徐瑾劼.學業(yè)成就動機在促進學生發(fā)展中的量與度——基于PISA2018中國四省市學生的實證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0(01):28-32+76.
[11]歐繼花,洪璇,羅紫初.社會人格發(fā)展對大學生網絡閱讀動機的影響[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04):123-128.
[12]金花,孫瑋.大學生學習動機中的自尊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17):15-17.
[13]王曉誠,賈麗娜,金元英.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初中生閱讀成就的影響:閱讀動機和閱讀活動的中介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0,18(06):839-845.
[14]Allan Wigfield,John T.Guthrie,Karen McGough.A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No.22)[R].Washington D.C.:National Reading Research Center,1996.
[15]安吉拉·阿霍拉.心理動機:激發(fā)行動力的底層邏輯[M].鄺慧玲,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19-29.
[16]李妍君,朱小爽,陳英和.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社交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03):351-356.
[17]丘文福,魏靈真,陳志勇.網絡社會支持和綜合幸福感的現(xiàn)狀與差異比較——以“95后大學生”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xiàn)為對象[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7(06):32-38.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江西省高校大學生移動閱讀效果研究”(項目編號:XW162002)、江西省藝術規(guī)劃項目“移動閱讀背景下高校閱讀文化構建研究”(項目編號:YG201611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南昌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云南財經大學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