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彥
(隴南市武都區(qū)東江中心小學 甘肅 隴南 746000)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能力和品質,各科教師都要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將核心素養(yǎng)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教師要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都能在深入分析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課程改革的進程[1]。但當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了一些阻礙,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其一,缺乏對新課探究的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習效果,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很難快速融入到課堂活動中。其二,課堂講解效果不佳。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很難快速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講解的語言知識,導致其教師講解新知識的效果不佳。其三,學習氛圍沉悶。不能及時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敢與教師溝通是很多小學生都會遇到的困難,長期下來,其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會有所降低,從而出現學習氛圍沉悶的問題。其四,學生思維僵化。在參與課堂活動期間,教師的過度引導很容易導致學生無法積極思考、沒有充分的時間發(fā)現問題,也不能提出自己的個性想法[2]。其五,學習深度不足。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僅僅將注意力集中于教材中,導致其探究內容不夠豐富,無法延伸學習深度。其六,練習熱情不佳。設計枯燥的習題這一傳統(tǒng)練習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對練習活動的反感,導致其無法全身心投入到練習活動中,無法內化所學知識。
為解決學生新課探究興趣不足的問題,教師必須重視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選擇適當的方法有效導入新課話題,自然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巧用信息技術收集并播放趣味性或生活性的場景,并與學生開展有效交流可以有效提升課前導入的效果[3]。
以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揠苗助長》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課文講解前,借助多媒體放映農民伯伯播種的情節(jié),并分享禾苗成長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拋出討論話題:“唐朝詩人李紳在《憫農》中寫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同學們,農民伯伯春天播種的種子,什么時候可以收獲呢?”此時,學生可以自然地回答:“秋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與其進行深入交流:“農民伯伯種地太辛苦啦,老師想讓他們快一點收獲,同學們有辦法嗎?”,此時,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辦法,如“每天都去澆水?!?、“長大以后做一個科學家,研究這個問題。”等,教師要對其想法進行肯定,并自然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其實,如果禾苗快一點長大,是不是就可以收獲啦!我們可不可以把禾苗向上拔一些,讓它們快快長大呢?”在收獲學生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后,就可以在自然地引入課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課文中已經有農民伯伯幫我們研究這個問題了,讓我們一起看看結果如何。”這樣,就可以激發(fā)其探究課文的熱情,使其帶著驗證的想法進行課文的閱讀。
在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的基礎上,教師也要適當為其布置自探任務,從而使其在閱讀教材的同時進行思考和探究,為后續(xù)教學活動奠定基礎。為在自探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通過布置自探任務鼓勵其對課文中的語言知識進行整理,并引導其欣賞與評價教材中的精彩句子[4]。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教學為例,課文中蘊含很多細節(jié)描寫的句子,通過對這些句子進行分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在鼓勵學生參與自探活動的基礎上布置“將課文第一自然段縮寫為100字以內的短文。在此基礎上,對比縮寫后的短文與原文的區(qū)別,比一比哪一個更好,為什么?”這樣,為完成自探任務,學生會著重關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在縮寫活動期間省略原文中“開著絨繡球花和太陽花”、“歡唱的”、“敬愛的”、“高高飄揚的”等文字,并將兩個段落進行對比,從而意識到,想要在文章中突出“大青樹下的小學”有多美,就不能省略那些精彩的修飾語。這樣,就可以有效奠定教學基礎,使其能夠在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分析過程中,著重關注“好奇地聽著”、“古老的銅鐘”、“粗壯的枝干”等短語,從而在課堂活動中快速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鑒賞教師提出的句子,并自然融入到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
在小組探究過程中,每一個學習單位的人數較少,學生有了更多的表達平臺,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5]。同時,借助有效的小組討論,也可以讓學生更加透徹地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分析和討論,有助于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教師要積極組織小組探究活動,并為其提供小組探究方法的指導。
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教學為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完成自主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小組探究活動,從各個段落的標題、文章的結構、中心思想等多個角度探討本篇課文。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分享自探過程中的收獲和困惑,并與組員進行深入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討論文章各部分所描述的內容,并使用“雨來的游泳本領很高”、“雨來上夜校念書”、“雨來與鬼子作斗爭”、“雨來沒有死”等語言為各個段落設計合理的標題,在此基礎上,找出各個看似獨立的段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意識到“雨來的游泳本領很高”是“雨來沒有死”的前提,“雨來上夜校念書”這一活動推動了“雨來與鬼子作斗爭”的信念與勇氣。而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各組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分析“爸爸裝了一袋煙,吧嗒吧嗒抽著……”、“把屋子震得好像搖晃起來,窗戶紙嘩啦嘩啦響?!薄ⅰ笆q的雨來使盡力氣,才把缸挪回到原地?!钡染渥?,探索這些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這樣,就可以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并使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提升文章鑒賞的能力,細致理解雨來的精神品質。
為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僵化的困境,幫助其實現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目標,培養(yǎng)其發(fā)現意識、質疑能力與想象能力等,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并就其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6]。為保持學生提問的熱情,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巧妙選擇解答方案,可以鼓勵其自主思考,也可以引導學生回答,還可以由教師補充背景知識實現解決問題的目標。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白鷺》教學為例,文章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話:“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睂τ谛W生而言,這句話非常優(yōu)美,但卻難以理解,即使完成課文的全面解讀后,依然難以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因此,當教師鼓勵其進行課堂提問后,學生很可能會對這句話的含義進行提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巧妙解答其困惑,引導其復習學過的詩歌,如《綠》、《白樺》、《秋晚的江上》等,并幫助其歸納這些詩歌精煉形象、富有意境、情感豐富、語言含蓄等特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這些詩歌的特點重新閱讀課文,勾畫出與詩歌特點相關的句子。這樣,學生就可以從“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钡染渥又畜w會到白鷺的“精煉形象”;從“時有一只兩只白鷺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畫面?!钡染渥又畜w會到有白鷺的地方也就有了優(yōu)美的意境;從“歌未免太鏗鏘了”等句子中中體會白鷺的含蓄。這種師生問答方式有助于幫助學生有效結合教師的幫助,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更好地活化思維。
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適當補充課外資源,提升學生的深度,使其能夠在課外學習資源的輔助下,進一步提升對課文的理解,促進其審美能力、質疑意識等品質的提升,并使其通過課堂學習強化自身思想觀念,樹立遠大理想,主動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幫助其高效提升核心素養(yǎng)[7]。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教學為例,通過講解本篇課文,教師要讓學生理解自己是祖國的希望,承擔著民族復興的重任。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很難理解文章的內涵,且如果教師機械講解民族復興相關概念,也很難激發(fā)其學習興趣。鑒于此,教師必須適當補充教學內容,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深刻掌握其內涵。教師可以在課文講解前著重講解梁啟超的生活時代背景,并引入《少年中國說》中更多的句段及相應譯文,從而使學生在對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漢武,若何之熊杰……”與“而今頹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兩部分內容的過程中,自然地體會梁啟超在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時的心情,體會到“民族復興”的內涵,并產生深入探索課文的熱情,從而使其主動深刻分析并記憶以課文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等句子,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實現提升學習深度的目標。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念開展教學活動,科學設計課前導入、自主學習、師生互動以及練習鞏固等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構建高效課堂,幫助學生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提升知識學習效率,輔助其內化所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