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青海省西寧市南川東路第二小學 青海 西寧 810000)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1]。從這一點出發(fā),要達到數學學習的目的,必須關注并構建一種具有開放性、整合性、變革性的動態(tài)生成式的數學課堂,即我們需要的數學課堂應是一個真實自然,以師生互動交往、互動生成方式推進的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2],“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3]。課堂教學的價值就在于每節(jié)課都不可能是全部預設到的,也是不可復制的生命歷程,追求生命的意義應成為數學教學的起點和歸宿。因此,教學時我們要關注學生,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努力把握生成時機,捕捉學生機靈生動的思維火花,很好地加以利用,適時調控與引導,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不斷提升生成性資源價值,給我們的課堂“錦上添花”,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轉變?yōu)椤伴W耀著理性的光輝、躍動著人性的魅力”的動態(tài)過程。
數學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推進、有著靈活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的過程。課堂教學一般不可能像教師預設的那樣順利,因為每一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和知識經驗等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同一個問題學生也會有不同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可能就會超出教師的預設范圍。由此,面對動態(tài)課堂的“節(jié)外生枝”,遇到學生與眾不同的聲音,只要教師積極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發(fā)揮教育機智,適時調整教學進程,一定能使我們的課堂趣味十足、精彩紛呈。
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時,讓學生練習量角,教師巡視,發(fā)現正確率很高,學生基本上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可意外發(fā)生了。一位學生說:“老師,我的量角器斷了,我還有一個鈍角沒量呢,怎么辦?”學生的問題是以往教學中從未發(fā)生過的,而這位教師卻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嘗試能否用有中心點的大半塊的量角器量出鈍角?怎么量?用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最終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因此,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另類意外”,教師不能刻意回避,牽強說教,而應該充分珍視這些意外資源,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現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和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研究者、發(fā)現者和探索者。讓他們在思辨的交鋒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課堂也因生成而變得神采飛揚。
教育心理學認為,錯誤是正確的先導,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學生犯錯的過程應看作是一種嘗試的過程。作為教師來講,要正確看待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使之成為寶貴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一旦遇到錯誤信息的發(fā)生,就要求教師不拘泥于已有的預設,能夠隨機應變,對于學生生成的偏離方向且存在錯誤的信息資源,教師應通過追問尋錯、爭論 辯錯、反思糾錯等方式引領學生回歸到符合學習要求的正確軌道上來,所以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錯”中找準“豁口”,因勢利導地融人到課堂教學中。那么,“錯誤”將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資源,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會因“差錯”而精彩。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是正常現象,教師要善待錯誤、寬容錯誤和捕捉錯誤。特別是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要立即予以糾正,而是把錯誤看作一種教學契機,靈活處理和調整教學內容,為教學服務。例如,有道判斷題:1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2個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周長就是48厘米。很多學生都會回答“對”,因為1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厘米,2個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周長就是2個24即48。但也有個別學生提出:“好像不對吧,拼在一起不就有2條邊合在一起了嗎?”有學生附合:“對呀,周長是指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有兩條邊合在中間,就不能再算中間了?。 边@時我順水推舟根據學生的錯誤畫了一個圖。看到圖后學生 才恍然大悟:“對,對,對,不能再算中間。”那么,2個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究竟是多少厘米呢?學生甲:24÷4=6(厘米),6+6+6+6+6+6=36(厘米)。學生乙:也可以直接用6×6=18(厘米),因為原來2正方形有8條邊,拼在一起后,中間2條邊就不能算了,剩下6條邊,也就是6個6厘米就是36厘米了。然后我趁熱打鐵繼續(xù)問:“這位同學非常善于動腦筋,同學們愿意再接受老師的挑戰(zhàn)嗎?3個正方形這樣拼起來呢?”這時再也沒有學生輕易結論為24×3=72(厘米)了,同學們畫的畫算的算,很快得出了24÷4=6(厘米)8×6=48(厘米)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無關此次教學的突發(fā)事件。面對學生在思路上旁逸斜出的這些動態(tài)資源,是把他們往預設的軌道上趕,還是順著他們的價值取向深入地挖掘呢?選擇后者是會打亂教師原有的教學設計、沖擊教師預設的價值取向,但牽著學生走,置“動態(tài)生成資源”于不顧,無疑又會扼殺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梢姡覀兘處熢诮逃虒W中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智慧,靈活機敏地處理一些事件,合理地駕馭它們、利用它們,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更加出彩。
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找規(guī)律》時,課上我為大家準備了一個袋子,里面放了三個黃球乒乓球和六個白色的乒乓球,想讓學生通過摸球、記錄顏色、感悟數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這時有一組的實驗結果是摸到黃色球7次,白色球3次,所以摸到黃色球的可能性更大,與其他小組的結論不一樣。盡管事先已經考慮到有可能出現這種概率很小的情況,但當學生提到它時,我還是免不了一愣。一愣之后,我迅速調整了自己的上課思路:這是個比較棘手的問題,跳過去,不好!那怎樣來引導他呢?對,先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對癥下藥。于是有了下面的一番對話:
師:剛才其他小組的同學已經匯報了他們的發(fā)現,你和他們之間有不同嗎?
生:有。雖然我理解白色球的數量多,所以摸到可能性大,但是我真正去驗證的實驗,我們組的結論是數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大。
師:那你認為你和他們的看法,誰更有理呢?
生:我覺得我和他們都挺有理,都對了!因為我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他們也是。
師:不過,咱們班是六個小組,只有你們的結論不同,看來,在黃球比白球多時,大多數情況下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更大一點,當然也有你們碰到的這種情況--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的時候。你現在同意大多數同學的意見了嗎?
生:我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真理說不定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呢?。真理說不定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呢?
師:李紫涵同學能堅持自己的觀點,老師很佩服。真理說不定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呢?把你們小組的球拿過來,讓李子涵同學再摸幾次。
生:李子涵連續(xù)摸了8次,結果摸到白球6次,摸到黃球2次。他又主動加了4次,結果是:3白1黃。
師:你現在怎么想?
生:我覺得他們對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我沒全錯。
師:說得非常好!在黃球多白球少時,有時候摸出白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黃球的大,而是大多數情況下是這樣。
我先弄清楚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后再對癥下藥——以學定教。策略對頭,老師便比較從容了,先是讓孩子毫無保留地談出自己的看法,明確問題的癥結所在,再去引導說服,但因為沒有把握住孩子思維的“脈搏”,未能達到目標。第二次調整,老師明確了問題的真正癥結——“眼見為實”,應該讓事實說話,讓孩子自己說服自己。終于,李子涵同學在自己的二次實驗之后,基本認同了其他同學的看法。經歷了這個“對話”的過程,有收獲的不只是那個倔強的孩子,每個同學各有所得,他們認識問題的角度會更全面,他們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會更合理。收獲遠不止這些,孩子們的情感得以洗禮,態(tài)度受到熏陶,方法論獲得啟迪,這對促進他們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彌足珍貴。他們也學到了遇到問題,要解決透徹,在沒真正獲得知識之前要堅持自己的想法。
動態(tài)生成課堂的產生,既有學生學習經驗理解超出教師預期,教師既定的教學進程被學生的不同“理解”等打亂,教師盡量巧妙地利用這些動態(tài)生成資源;也有由突發(fā)事件或偶發(fā)情境所引起的資源,包括學生在做與教學無關的事,甚至違紀等;也可以由教師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設置相關情境,引領學生在開放、寬松的課堂氛圍中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能圍繞相關主題進行一定層次地對話,從而生成新的資源。不論哪種情景,在數學課堂動態(tài)生成式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的“現實起點”為起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結合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形式,要學會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嘗試用學生的視角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最大限度上為學生的發(fā)展做好鋪墊。只有教者的教學“重心”降下去了,學生的學習信心才會升上來了。
課堂教學過程并非表演過程,而是處于一個不斷推進、不斷發(fā)展的境地,教師只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智慧,調整好每一個生成性教學細節(jié),就能使教學過程變得具體、豐富而充實,使教學過程充滿變化與靈動,充滿詩意與創(chuàng)造,誘發(fā)教學過程的高潮,開掘教學的深層意蘊,使師生主體共同成長,實現教學真正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