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琬琰, 邵祥忠, 李 林, 趙海霞, 吳薇薇, 柯開富
1.海安市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江蘇 海安 226600;2.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 神經內科,江蘇 南通 226001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高血壓性腦出血是其嚴重并發(fā)癥之一[1-2]。腦出血是繼缺血性中風之后的第二大常見中風原因,其病死率和發(fā)病率較高[3]。持續(xù)且嚴重的血壓升高可能導致持續(xù)性出血,進而加重腦出血情況,并造成不良后果[4]。血壓輕度至中度升高時,最初是靠動脈和小動脈血管收縮來維持組織灌注水平恒定。然而,隨著血壓升高,這種自動調節(jié)最終會失敗,隨之而來的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壓力升高會導致血管壁急性損傷。血管內皮破裂使血漿成分(包括纖維蛋白樣物質)進入血管壁,導致血管腔變窄或閉塞。在大腦內,這種自動調節(jié)失敗會導致突破性血管舒張,從而引發(fā)高血壓性腦出血。鼠神經生長因子從小鼠頜下腺中提取純化,是一種神經保護劑[5]。神經生長因子常被用于促進神經損傷的恢復和治療,主要包括視功能修復、腦癱治療、面癱改善等。本研究旨在探討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尼莫地平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治療效果及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每組各50例。納入標準:年滿18周歲;為初發(fā)病患者;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中高血壓診斷標準[6];經頭顱CT確診為腦出血,即急性起病且伴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發(fā)病24 h內接受治療;無其他影響患者預后的嚴重疾病,生命體征平穩(wěn)。排除標準:出血量>30 ml;收縮壓>22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張壓>130 mmHg;患嚴重造血系統(tǒng)或免疫性疾?。簧疃然杳曰颊?;因腫瘤、腦器質性病變等其他疾病引起腦出血;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無法順從接受治療者。A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范圍56~79歲,年齡(60.17±6.82)歲;血腫體積范圍7~30 cm3,血腫體積(20.68±5.20)cm3;基底節(jié)出血28例,丘腦出血13例,腦葉出血5例,小腦出血3例,腦室出血1例。B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范圍53~75歲,年齡(61.05±7.13)歲;血腫體積范圍10~30 cm3,血腫體積(20.06±4.99)cm3;基底節(jié)出血27例,丘腦出血15例,腦葉出血5例,小腦出血2例,腦室出血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血腫體積、出血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在其監(jiān)督下進行,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絕對臥床、吸氧及控制血壓、血糖等常規(guī)治療,并給予20%甘露醇(石家莊鹿泉制藥廠,國藥準字:H13020207)靜脈滴注。此外,A組患者給予尼莫地平(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05)靜脈滴注,每次10 mg,1次/d,連續(xù)治療2周。B組患者在A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鼠神經生長因子(未名生物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52)肌肉注射,每次18 μg,1次/d,連續(xù)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1.3.1 神經功能缺損評估 治療前、治療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估,評分越高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評估患者日常生活情況。
1.3.2 臨床療效評估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好轉>90%為治愈;神經功能缺損好轉為46%~90%為顯效;神經功能缺損好轉為18%~45%為有效;神經功能缺損好轉<18%或無明顯好轉或加重為無效。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3 腦水腫帶體積 計算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腦水腫帶體積。CT檢查采用常規(guī)平掃,層厚、層中心距均為5 mm。
腦出血病灶體積=病灶最大層面長×寬×層間距×病灶層數×0.5
血腫體積=血腫最大層面長×寬×層間距×血腫層數×0.5
腦水腫帶體積=腦出血病灶體積-血腫體積
1.3.4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檢測 治療前、治療后,分別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4℃ 3 000 r/min離心10 min收集上清,-20℃保存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高遷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5 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記錄發(fā)生時間和癥狀,并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0.0%(45/50),顯著高于A組的66.0%(33/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百分率/%)
2.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B組低于A組;兩組患者AD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B組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ADL評分比較評分/分)
2.3 兩組患者腦水腫帶體積及血腫體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腦水腫帶體積、血腫體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腦水腫帶體積、血腫體積均小于治療前,且B組小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腦水腫帶體積及血腫體積比較體積/ml)
2.4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HMGB1、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HMGB1、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B組低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A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0%(16/50),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0.0%(15/50),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腦出血后患者易進展為神經功能惡化,出現發(fā)熱、白細胞水平升高、炎性因子水平急劇上升等癥狀和變化[7-8]。有研究報道,急性腦出血后,短期內免疫水平變化致使白細胞趨向出血部位,同時,中性細胞釋放炎性因子和其他細胞毒性因子,改變血管通透性,導致出血周圍組織出現細胞腫脹和組織水腫,破壞血腦屏障,介導二次腦損傷的發(fā)生[7,9]。在此過程中,組織周圍的肉芽形成擠壓受損組織,加重血腫壓力致周圍組織水腫更嚴重,從而加重腦和神經損傷。若未得到及時有效地救治,患者很有可能發(fā)生不可逆的神經功能缺失,影響生活質量,嚴重者甚至可能致殘。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百分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0.0%(45/50),顯著高于A組的66.0%(33/50),說明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尼莫地平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療效優(yōu)于尼莫地平單用。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ADL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B組患者NIHSS評分、ADL評分均優(yōu)于A組,說明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所恢復,且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尼莫地平治療能更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腦水腫帶體積、血腫體積均小于治療前,且B組小于A組,以此推斷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尼莫地平治療能有效幫助縮小腦血腫及其周圍水腫體積。此外,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HMGB1、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B組低于A組,提示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尼莫地平治療能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在給予針對性治療后,癥狀均緩解,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這說明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尼莫地平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未增加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
動物模型研究顯示,在神經損傷部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能促進交感神經末梢損傷的恢復[10]。有動物研究證實,鼠神經生長因子能縮短神經損傷模型的電位各波潛伏期,說明鼠神經生長因子能夠幫助神經損傷恢復,與本研究結果一致[11]。同時,鼠神經生長因子還能減輕動物模型神經損傷的髓鞘腫脹,與本研究患者腦水腫帶體積明顯減小的結果一致[12]。
綜上所述,鼠神經生長因子聯(lián)合尼莫地平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功能損傷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明顯縮小患者腦水腫帶體積、血腫體積,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恢復日常生活功能,減輕神經功能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