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敏 邱玉珍 王 悅
引言
內蒙古中部農牧交錯地帶是我國人地關系失衡、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嚴重、經濟貧困的典型區(qū)域之一,位于此地區(qū)的吉忽倫圖嘎查,因毗鄰五當召而聞名,并以其獨特的蒙藏建筑風格、農牧交錯的生產生活方式而聞名于世[1]。多重特質使其于2007 年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 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吉忽倫圖嘎查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村莊空間形態(tài)、整體風貌等保護良好。但同時,村落的發(fā)展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如人口流失嚴重,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有待完善等。國家2018 年提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2],為面臨發(fā)展瓶頸的傳統(tǒng)村落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本文的深入研究具有了一定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吉忽倫圖嘎查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陰山中段腹地,包頭市石拐區(qū)吉忽倫圖山的南麓,距包頭市區(qū)45km、石拐區(qū)24km、五當召景區(qū)4.2km,地理坐標東經11029,北緯3056[3]。
該區(qū)域位于半干旱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四季分明。村域面積為55000m2,地域面積為81.31km2,戶籍人口566 人,戶籍數(shù)291 戶,常住人口164人,常居住戶81 戶[4]。
吉忽倫圖嘎查最初是為了服務五當召而逐漸形成的,發(fā)展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歷史[5]。因此村落內部特色鮮明的蒙藏建筑風格與其早期的服務功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吉忽倫圖嘎查是典型的谷地型村落??傮w布局呈南北向,以中心主街為脊向東西兩側呈分支狀發(fā)展,空間形態(tài)呈帶形魚骨狀[6]。村落東側為農田,泄洪河道把村落與農田隔開(圖1)。
圖1 村域總平面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本文研究的外部空間形態(tài),主要借鑒諾伯格·舒爾茨對空間形態(tài)的分析方法[7],將構成空間形態(tài)的點、線、面三個基本要素,對應村落空間形態(tài)的三個基本單元進行解析,即點狀空間、線狀空間、面狀空間。
本章中“點狀空間”主要對應村落中的建筑與院落的總體形態(tài),吉忽倫圖嘎查總體布局形式受周邊山水格局影響較大,建筑密度為20%,容積率為0.2,建筑分布稀疏。部分民居受到地形的影響,呈現(xiàn)南偏東的朝向趨勢,最大偏離角達到12度以上??傮w來看吉忽倫圖嘎查外邊界明確,內部空間結構較松散。
3.1.1 點狀空間的基本形構成
(1)建筑平面
村落中70%院落是單院,還有部分是二合院,主房和配房組成“二”字形或“L”型,由于農牧交錯的生產生活方式,院落中單獨設有養(yǎng)殖家畜的區(qū)域。村莊位于嚴寒地區(qū),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所以民居北側一般不開窗,主要利用南側外墻進行單面通風與采光。民居進深較小,大多控制在5~7.2m之間,面寬每間3~4m(圖2)。
圖2 點狀空間建筑平面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的樣式充分體現(xiàn)了蒙藏結合的特色,采用仿藏式“白瑪墻”樣式[8]。屋面坡度為8%~10%的單坡,北側墻高4.5m,南側墻高3.3m,女兒墻高0.5 米。建筑東、西立面的南側邊墻為折線型,在墻高2.5m 處裝飾0.5m 寬的磚砌挑檐(圖3)。南立面設置雙層玻璃窗洞,面積占整個立面的50%,為室內爭取最大面積的采光。北立面幾乎不開窗,或是只留較小的通風口,便于建筑冬季保溫。
圖3 建筑西立面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1.2 點狀空間的色彩與材料
(1)建筑色彩
吉忽倫圖嘎查建筑色彩更偏向于藏式風格[9]。建筑外墻為黃色,女兒墻和窗周邊涂以朱紅色。這兩種色彩是藏族建筑中典型的搭配色,加之朱紅色的邊瑪墻,使得建筑的藏式特色非常突出[10]。2014 年,村落進行過修繕,墻面做了很多蒙元文化彩繪,目前村落的整體顏色風格較為統(tǒng)一,與五當召建筑群相呼應。
(2)建筑材料
吉忽倫圖嘎查建筑進行就地取材,主要材質為松木。從曾經的窯洞到現(xiàn)今的單坡屋面,結構延續(xù)傳統(tǒng)“梁—檁—椽”的組織形式,使用較粗松木做主梁和柱,稍細松木做檐檁和脊檁,再將較細的松木椽子放置于搭建好的檁條上,構成屋面主體框架(圖4),主體框架上面鋪設木板,并添加粘土毛草混合物,最后鋪設瓦片[11]。建筑墻體也由傳統(tǒng)的500 ~600mm 厚的夯土墻演變成當下最常見370 ~400mm 磚墻。
圖4 屋頂構造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線狀空間”主要對應村莊中的道路空間。道路空間是引導外部空間形態(tài)構成的主導因素[12]。吉忽倫圖嘎查道路空間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南北向主干道貫穿全村,東側兩條東西向次干道和主干道垂直相連,從而把東側民居分成兩個片區(qū),縱橫交錯的宅前路貫穿其中(圖5)。
圖5 道路分布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2.1 線狀空間的基本形構成
(1)線狀空間的長度
吉忽倫圖嘎查主干道順應山谷走勢,從村落的南入口至北入口全長約500m,主干道為村內與村外聯(lián)系的主要道路。
二級道路分布在村落東側:其中一條大致呈垂直的“—|”字型環(huán)繞村落外圍,首尾兩端分別與主干道相接,長度約380m;另一條垂直于主干道,西端與主干道相接,東端與環(huán)繞村落的弧形道路相連,這兩條二級道路將東側民居分成兩個片區(qū),長度約120m。
其余道路為宅前路,長度3 ~60m 不等,方向主要是垂直于主次干道,為居民提供便捷交通。
(2)線狀空間的寬度
線狀空間的寬度由界面限定而成,是空間與實體之間相交所形成的部分?!锻獠靠臻g設計》一書中指出,道路寬度D 與界面高度H之間存在的密切聯(lián)系能夠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心理感受[13]。
當D/H<1 時空間圍合度高,給人包圍感;當D/H>1 時空間稍寬敞,給人內聚感;當D/H>2空間較寬敞,產生向心性但無排斥的感覺;當D/H>3時就會產生兩實體排斥,給人離散的感覺[14];當D/H>4 時則會給人以寬曠、迷失的感覺。依據(jù)D/H 公式的比較結果,可進一步分析吉忽倫圖嘎查線狀空間給人帶來的空間感受[15](圖6)。
圖6 界面高度與道路寬度關系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村落一級道路的垂直限定界面為主道路兩側的東西民居院墻,平均高度4.15m。主干道最寬處14m,較窄處8m,平均寬度10m。通過計算D/H=2.4,可得知村落主干道空間給人以看似圍合卻又較寬敞的空間感受。
二級道路寬度為4 ~5m。道路的垂直限定界面為院落南側院墻及建筑北側圍墻,平均高度3.25 m。根據(jù)計算D/H=1.38,可得知其給人以內聚但不壓抑的感覺。
三級道路的寬度為2 ~4m。道路的垂直限定界面為東西兩側建筑圍墻或院墻,建筑圍墻平均高度4.15m,根據(jù)計算D/H=0.72,可得知其給人以高度的圍合感和庇護感;院落圍墻平均高度2m,根據(jù)計算D/H=1.5,可得知其給人以內聚但不壓抑的感覺。
3.2.2 線狀空間的色彩與材料
(1)線狀空間的色彩搭配
線狀空間色彩需要綜合植物、建筑、小品、鋪裝等多種顏色要素于一體進行分析。吉忽倫圖嘎查一級道路色彩較其他等級道路色彩更為豐富:基面色彩為道路本身材質顏色,垂直面為道路兩側的建筑色彩,以紅、黃兩色為主。其中道路兩側低矮的常綠針葉行道樹,營造有序的道路景觀色彩。二級與三級道路的色彩以垂直面兩側的建筑色彩為主,黃色墻面點綴紅色和白色裝飾條,其色彩與主干道色彩相比顏色連續(xù)、鮮艷,但顏色的層次較為單一。
(2)線狀空間的材料選擇
線狀空間更多注重材料的實用性和經濟性,道路工程建設材料多選用瀝青、混凝土等。由于農牧交錯的生產生活方式,道路還要滿足村民在農忙時運送農作物的需要,因此主干道、次干道選用厚度為8 ~10cm 的混凝土現(xiàn)澆路面,具有耐磨、耐久的特性。毗鄰主干道東側的三級道路,由于靠近山腳等原因,缺乏硬化鋪裝,仍為砂石路。
“面狀空間”主要對應村落中的公共空間,它起到連接點狀空間、線狀空間和空間功能轉換的作用[16]。面狀空間主要分布于村落主干道兩側,由一個村落入口空間、兩個廣場空間、四個不規(guī)則節(jié)點空間構成(圖7)。
圖7 面狀空間分布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3.1 面狀空間的基本形態(tài)構成
(1)村落入口空間基本形態(tài)
村落入口是村落內部與村落外部聯(lián)系的過渡空間,村落南側入口位于“Y”字型道路的交匯處,主要起到交通集聚與疏散的作用。入口空間界面感較弱,面積可達650m2,為居民提供集聚場所。未設置座椅,居民一般坐在自行搭建的座椅或路緣石上。村落入口還代表著一個村落的形象,在村落北入口處立有刻寫“吉忽倫圖嘎查”的石刻雕塑。
(2)廣場空間
在村落中央設有兩個活動廣場,原為一個完整的廣場,后被村落的道路打斷分成兩個部分。較大的廣場長24m、寬15m;較小的廣場長17m、寬15m。由于村落空心化嚴重,廣場空間使用率較低,廣場長滿雜草,健身設施銹跡斑斑。
(3)節(jié)點空間
公共服務空間是村落中較為重要的節(jié)點空間之一。第一個節(jié)點在小賣部左側空間,6 棵高大的榆樹形成較強的場所感;第二個節(jié)點為三級道路與主干道垂直交叉處,形成“T”字型節(jié)點空間;第三個節(jié)點為古樹與道路的節(jié)點處,形成較大的節(jié)點空間;第四個節(jié)點為村委會大院,在此舉行大型的節(jié)慶活動。在這四個節(jié)點空間中,基礎設施有待完善,且無休閑娛樂項目,周邊綠化多為雜草,環(huán)境有待優(yōu)化。
3.3.2 面狀空間的色彩與材料
村落人口數(shù)量與廣場品質要求成正比,由于空心率較高,廣場的大小、色彩、設施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村落中構成廣場空間的地面鋪裝顏色主要為灰色,配以紅黃色塊作為裝飾。廣場周邊布置紅黃相間的圍欄,在色彩上使廣場與村落配色風格統(tǒng)一。村落中其他節(jié)點空間的色彩主要以周邊建筑與綠化的色彩為主。
村落Y 字型入口空間西側材料為混凝土,東側材料為砂石。廣場的主要鋪裝材質為規(guī)格100×200mm 的灰色面包磚,以橫豎交替形式規(guī)整鋪設。其他處于道路交叉口的節(jié)點空間,其鋪裝材質主要為混凝土。
由于農牧交錯的生產生活方式直接影響了點狀空間——建筑布局的形式,多數(shù)院落面積較大,建筑容積率小,整個村落內部空間結構松散。村落內很多房屋多為20 世紀70 年代后建成,雖然建筑功能隨著居民生活的需要在不斷地改變,但還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色彩與構造,傳統(tǒng)建筑工藝得到了良好傳承,同時形成了蒙藏結合式的村落建筑風貌,使點狀空間形態(tài)得到較好的傳承延續(xù)。對于內蒙古中部農牧交錯地帶的傳統(tǒng)村落而言,吉忽倫圖嘎查的點狀空間形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鑒價值。
線狀空間是構成村落空間形態(tài)的骨架,整個村落外部形態(tài)跟隨線性空間的走向呈帶狀發(fā)展。村落主干道與次道路的修建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村落原有線性空間形態(tài)骨架保存完整。但是,主干道的修繕只延續(xù)到村落的北入口處,向北通往五當召景區(qū)的道路仍為砂石路,道路通暢性仍有待優(yōu)化。
面狀空間形態(tài)相對多樣,但滿足有效活動的內容有限。除了人工修建的兩個規(guī)整的廣場外,其余面狀空間均沒有明顯的邊界,領域感不強,形狀各異。同時,節(jié)點空間存在基礎設施簡陋、綠化植被單一、公共使用率低等問題。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傳統(tǒng)村落中,希望通過吉忽倫圖嘎查的調研,為內蒙古中部農牧交錯地帶傳統(tǒng)村落的發(fā)展與優(yōu)化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