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茹
媒體對科學家形象的傳播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一種方式,總結共青團中央傳播袁隆平形象的媒介框架,有助于了解科學家媒介形象與青少年價值觀引導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對青少年有思想教育和價值觀引導的作用。本文選擇抖音、B站、快手、微博、微信公眾號五大新媒體平臺上共青團中央賬號及《中國青年報》賬號在袁隆平逝世后的108篇新媒體推送的報道為研究樣本,分析在2021年5月22日至2021年6月21日期間發(fā)布的與袁隆平相關的新媒體報道,從媒介框架的角度出發(fā),從五個維度梳理出袁隆平的媒介形象,發(fā)現(xiàn)其形象特質與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內涵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進一步探究主流媒體對青少年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
框架是新聞報道的“中心思想,為新聞事件賦予意義”,媒介框架以前后一致的方式來對新聞事件做出選擇、強調和排除,使得對事件的某些理解在文本里更加突出,并且成為記者和受眾感知到的社會真實①。在袁隆平逝世這一媒介事件中,不同媒體在報道時都有不同的媒介框架,以此來向公眾建構社會真實。
我國臺灣學者臧國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總結了媒介框架的內在結構:第一,在宏觀層面,媒介框架回答的是“這是什么”,也就是有關新聞主題的問題;第二,在中觀層面,包括新聞事件的內容、進程、結果和影響以及公眾和媒體對于新聞事件的態(tài)度、評價等;第三,在微觀層面,主要關注相關的新聞報道中所使用的語言及修辭②。
本文根據(jù)對框架理論及媒介框架理論的文獻研究與理論溯源,結合以上學者的研究與觀點,主要借鑒學者臧國仁對于媒介框架三個層面的分析,梳理出五個主要的框架分析維度,分別是報道主題、報道標題、隱喻修辭、人物引語和情感態(tài)度。這五個維度共同體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科學家袁隆平的六個形象特質,構成了共青團中央所傳播的袁隆平形象。
新媒體時代,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引導作用,共青團中央充分了解和把握當下青少年的閱讀習慣和心理,在各大新媒體平臺均開設了官方賬號。在袁隆平逝世后,共青團中央一方面通過五個新媒體平臺進行集中議題的報道,另一方面聯(lián)合機關報《中國青年報》在新媒體平臺進行議程設置,傳達出科學家精神,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作用,對青少年群體進行價值觀引導。
科學家形象的建構經(jīng)歷了一個由宏大敘事向日常生活、由精神建構到價值認同、由觀念先行到個性挖掘的話語流變過程③。近幾年來,我國媒體對于科學家的報道出現(xiàn)了轉變,根據(jù)國家的發(fā)展和需要,對于科學家的形象建構也注入了新的表現(xiàn)方式?;ヂ?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革,隨之而來的是媒體對報道內容呈現(xiàn)及表現(xiàn)形式的改變。報道內容上,我國媒體從前大多關注科學家取得的科研成就,并針對科學家的科研成果進行大量的報道;新媒體時代,貼近科學家生活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媒體打破受眾對科學家嚴肅、遙不可及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個個可親可敬的科學家形象,讓科學家形象“立體”起來。表現(xiàn)形式上,基于受眾的閱讀習慣,新媒體平臺成為主要的傳播陣地,受眾的互動性增強,媒體的傳播理念發(fā)生了轉變?;谶@樣的環(huán)境,作為主要面向青少年的主流媒體,共青團中央通過新媒體平臺對科學家的媒介形象傳播,傳達出高尚的科學家精神,在對青少年的主流價值觀引導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通過梳理多位學者對于框架的定義,可以總結出關于“框架”的一個共同點,即框架是一種認知、呈現(xiàn)事物的架構,經(jīng)過對事物的選擇和加工,凸顯特定內涵,表達某種思想,而這些思想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價值④。共青團中央及《中國青年報》兩個賬號在五個新媒體平臺上,從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當天)至2021年6月21日(微博話題#袁隆平兒子接棒袁夢計劃#出現(xiàn)在微博熱搜)一個月的時間中,共計發(fā)布與袁隆平相關的報道108篇。通過整理和分析,最終有效樣本量為84篇。本文將這84篇新聞報道的圖文及視頻作為研究對象,整理出共青團中央建構袁隆平形象的媒體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共青團中央建構袁隆平形象的框架分析結果
根據(jù)框架理論分析,共青團中央通過對新聞事件的選擇和凸顯,將袁隆平的媒介形象進行傳播。通過梳理,從五個維度展現(xiàn)了袁隆平的六個形象特質:為國為民的原型英雄、傳播希望的教育家、備受尊敬的科研人員、艱苦奮斗的敬業(yè)者、甘于奉獻的人生榜樣、可愛幽默的袁爺爺。這六個特質既包含敬業(yè)、奉獻的傳統(tǒng)科學家形象,又塑造了一位更加親近、可愛的長者形象,共同建構出一個鮮活、立體的農(nóng)業(yè)科學家形象。其中,“可愛幽默的袁爺爺”這一形象特質打破了青少年對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拉近了兩者的距離,在共青團中央傳播科學家精神中充當“潤滑劑”的作用,讓共青團中央能夠更好地發(fā)揮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
2019年5月2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將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賦予了新的內涵⑤,概括總結為愛國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xié)同精神和育人精神。這六大科學家精神展現(xiàn)出國家倡導的主流價值觀,而共青團中央塑造的袁隆平媒介形象也蘊含著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
一是原型英雄的愛國精神。原型最早被柏拉圖在哲學中使用,意為原始的意象,用來指事物最初的始源和事物以外或背后的“模型”。原型敘事的運用可以喚起公眾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情感表達,而通過塑造原型英雄則可以讓受眾結成情感共同體,進而產(chǎn)生共同的情緒場域⑥,通過精神的輸出對公眾進行價值觀的引導。共青團中央通過報道傳播了袁隆平原型英雄的形象,袁隆平希望國家和人民遠離饑餓,專心研究雜交水稻數(shù)十年,反復提及的“水稻中國夢”和“不可能(再出現(xiàn)饑餓)了”,都蘊含了他時刻牢記的愛國精神。
二是教育家的育人精神。隱喻是利用兩個符號之間的相似性,以一個類比另一個的手段⑦。在共青團中央的報道中,多次使用“種子”“稻田”“稻穗”“禾苗”等象征符號來對袁隆平的媒介形象進行隱喻表達。在“傳播希望的教育家”這一特質中,多次將“種子和希望”“稻田和奮斗”“夢想和奉獻”等詞語組合使用,通過隱喻的使用,讓青少年深切感受到袁隆平對于青年后輩的喜愛與殷切希望。年事已高的他拒絕了記者的采訪,卻強撐著疲憊的身體與青少年合照;錄制視頻鼓勵青少年群體更多地加入我國的農(nóng)業(yè)事業(yè),為青年群體題字送上鼓勵和祝福。這些描述都表達出袁隆平的育人精神。2021年6月21日,微博話題#袁隆平兒子接棒袁夢計劃#出現(xiàn)在熱搜,引起廣大青少年的熱議,這也是袁隆平“袁夢計劃”的延續(xù)和傳承。
三是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新精神。共青團中央突出了袁隆平科研工作的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體現(xiàn)在回顧袁隆平的科研成就和所獲榮譽上,這是對他以往工作的肯定。袁隆平在工作中是一絲不茍的,年輕時放棄自己熱愛的游泳事業(yè),投入國家的科學研究事業(yè)中。為了不再看到饑餓,經(jīng)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他開創(chuàng)性地培育出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不僅在中國,在許多國家,他的科研工作都受到了普遍尊重和認可。共青團中央引用很多袁隆平本人的話語及其他人的話語描述,展現(xiàn)出袁隆平一絲不茍的“雜交水稻精神”,更突出他受人尊敬、造福人民的創(chuàng)新精神。
四是敬業(yè)者的求實精神。在所有的研究樣本中,有3篇報道是回顧袁隆平過往研制雜交水稻的長篇紀錄片,有34篇報道使用了過往采訪的影像資料,包括袁隆平在稻田中觀察水稻、在實驗室中潛心研究,甚至九十多歲高齡時,仍然堅持每天下稻田;在醫(yī)院搶救時仍然心系氣溫對于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影響;他在開會時提到,對待工作要嚴謹、寫論文要謙虛、數(shù)據(jù)絕不能造假。共青團中央通過再現(xiàn)以往的影像資料,將這些過往的真實場景再一次展現(xiàn)在受眾的面前,體現(xiàn)了袁隆平的敬業(yè)精神。
五是人生榜樣的奉獻精神。通過對樣本的總結分析發(fā)現(xiàn),有42篇報道中使用了他人的情感表達來豐富袁隆平的形象,所有的報道均為正面褒義的情感評價。許多青少年在接受采訪時動容地說:“希望袁爺爺在天堂好好休息”,“我以后要好好吃飯,不浪費糧食”。還有小學生為袁隆平作詞、作曲、演唱歌曲,中學生舉行詩詞朗誦來歌頌袁隆平,大學生深夜在畫室畫袁隆平的素描畫像。無數(shù)群眾趕往長沙參加追悼儀式,還有更多的人甚至外國人在網(wǎng)上緬懷袁隆平,公眾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情感的宣泄和表達。在對青少年的采訪中,多位青少年提到愿意將袁隆平作為人生偶像。袁隆平放棄了自己熱愛的游泳,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培育雜交水稻。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在了我國的農(nóng)業(yè)事業(yè)中,即使獲得了“聯(lián)合國勛章”等崇高的榮譽,也依舊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記掛著自己的“水稻中國夢”。這些都體現(xiàn)了袁隆平對青少年正面影響的榜樣作用,更凸顯了他無私奉獻的精神。
青少年是未來的公眾和科學家,他們眼中的科學家形象直接影響其科學態(tài)度,進而影響到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這一職業(yè)的選擇⑧。在袁隆平逝世后,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年報》在新媒體平臺進行議程設置,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青少年進行了主流價值觀的引導。
一是科學家媒介形象鑄造青少年人生理想。在袁隆平逝世后,共青團中央通過媒介框架對袁隆平的形象進行再塑造。在其發(fā)起的有關職業(yè)選擇的微博投票中,超過九成的青少年表示愿意將袁隆平等科學家作為人生偶像,體現(xiàn)了媒體在科學家形象塑造與精神傳達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共青團中央傳播科學家的媒介形象不僅打造了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人生榜樣,而且能夠引導青少年將科學家作為未來的職業(yè)選擇,對青少年的職業(yè)理想進行鑄造,規(guī)范青少年的職業(yè)道德,進而讓科學家擁有的可貴品質對青少年群體產(chǎn)生影響。
二是科學家精神喚醒青少年實現(xiàn)人生價值。在84篇有效研究樣本中,多次出現(xiàn)了稻穗、麥田、禾苗等隱喻,這是對袁隆平精神的隱喻,也是袁隆平對青年后輩的殷切希望。通過再現(xiàn)真實的場景,還原袁隆平生前工作及生活的場景,以及廣大民眾送別袁隆平的感人畫面,不僅僅凸顯了感動,更引發(fā)了青少年群體的情感共振,用科學家謙虛、勤奮、敬業(yè)、奉獻的精神,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考并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是“英雄”形象厚植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共青團中央塑造袁隆平的媒介形象,將袁隆平作為代表,傳遞出廣大科學家所擁有的寶貴精神品質。而他們的精神品質正是社會所認同和倡導的,呼吁青少年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相融合,也是在培育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塑造袁隆平的原型英雄形象凸顯了他的愛國精神,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讓我國人民遠離了饑餓,也幫助了很多其他國家,增強廣大青少年群體的身份認同。原型英雄形象讓青少年在結成情感共同體的同時,感受到強烈的國家自豪感和身份認同,厚植青少年的愛國情懷。
袁隆平是我國家喻戶曉的農(nóng)業(yè)科學家,他的“雜交水稻”精神值得歌頌和傳承。共青團中央在新媒體平臺傳播袁隆平的媒介形象,通過議題設置和形象建構,將袁隆平的個人品質與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進行融合,對青少年群體進行主流價值觀的引導,體現(xiàn)了主流媒體在傳播科學家形象時的積極作用和正面影響。
注釋:
①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48.
②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至論述[J].臺北:三民書局,1999:20.
③王春曉.“人民科學家”的誕生——袁隆平媒介形象建構過程及特征分析[J].科技傳播,2016(22):56-60.
④孫彩芹.框架理論發(fā)展35年文獻綜述——兼述內地框架理論發(fā)展11年的問題和建議[J].國際新聞界,2010(09):18-24+62.
⑤卞吉.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J].編輯學報,2019(04):394.
⑥朱容杞.論非虛構新聞的敘事邏輯及其表達困境[J].視聽,2021(07):181-182.
⑦陳陽.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38.
⑧王春曉.話語視域下的袁隆平媒介形象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