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杰 劉 坤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海淀 100088)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1]。法律作為一種約束力,支撐著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習近平法治思想指明了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推進與民族復興偉業(yè)實現(xiàn)的方向和路徑。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確證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性、正確性和強大生命力。從理論品格、價值意蘊及實踐引領對習近平法治思想進行立體闡釋,是全面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著力點。
習近平法治思想,既充分全面借鑒吸收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治文化精髓、國外優(yōu)秀法治文明成果的有益成分,又結合中國共產黨長期治國理政實踐經驗,順應了時代要求、彰顯了時代精神、回答了時代之問,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價值觀、實踐觀的完美統(tǒng)一,具有顯著的科學性、人民性和實踐性等理論品格,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成果,展現(xiàn)出強大真理力量。
馬克思認為,徹底的理論,才能夠說服人并掌握人民群眾[2]11。在此基礎上列寧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革命的運動需要依靠革命的理論進行指導[3]23。無論是馬克思提出的徹底的理論,還是列寧提出的革命的理論,都是就理論品格的科學性和基礎性而言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傳承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法治思想就是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一脈相承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并運用于法治中國建設的各項實踐。因此,習近平法治思想凸顯出黨對人類法治文明發(fā)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規(guī)律性認識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4]7。
1.充實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科學揭示新時代的法治要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就是運用法律的準繩去規(guī)范、衡量、引導社會生活[5]。歷史和現(xiàn)實充分證明:法治興則國家治,法治廢則國家亂,惟有依法治理,才是最穩(wěn)定、最可靠的治理。習近平法治思想內蘊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的運用,其中,全面依法治國為全國人民與全體黨員作出了 “法治中國建設” 的奮斗指引,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 “四個全面” 謀篇布局當中,全面依法治國起著保障性和基礎性作用[6]169。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揭示了新時代的法治要旨,不僅充實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和保障性意義,而且更加堅定了黨和人民厲行法治、奉法強國的信念。
2.科學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論范疇與一系列體現(xiàn)時代性、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時代命題。整體地看,習近平法治思想各方面內容既厘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與法治體系、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法治中國等重大理論范疇,還闡明了全面依法治國對國家治理的革命性、公平正義對法治的生命性、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靈魂性意義等系列體現(xiàn)時代性、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時代命題。同時,科學把握全面依法治國范疇中的重大關系,總結提出 “十一個堅持”[4]7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斷開創(chuàng)新局的領引方向。
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解答了 “在新時代怎么推行、因何推行全面依法治國” 等相關理論命題,體現(xiàn)出顯著的科學性、時代性,具有豐富的內涵、深刻的論述、嚴密的邏輯和完備的體系,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彰顯出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科學的真理觀和理論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黨一切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7],這也是法治的根本原則。習近平法治思想整體貫穿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8]的馬克思主義人民至上的價值觀。
1.貫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深厚情感,堅守人民立場,是我們黨同一切其他政黨的標志性區(qū)別。順民心則政興,逆民心則政廢。習近平治國理政堅持人民至上,生動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習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感,強調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各個領域,都需落實全過程反映出人民的愿望,都要體現(xiàn)與維護人民利益,都要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5]。習近平法治思想堅守鮮明的人民立場,強調用民族區(qū)域自治、基層群眾自治、人民代表大會等制度體系切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和行使各項權利,明確建立健全各項保障制度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民主法治,讓法治建設碩果普惠于全體人民。習近平法治思想領導下的法治中國建設融進深厚的為民情懷,促進著國家與社會生活法治化制度化,維護著社會安定、人民樂業(yè)安居。
2.重視人民主體地位,注重激發(fā)人民群眾作為依法治國生力軍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依靠人民和為了人民,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因此,建設法治強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從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成果來看習近平法治思想重視人民主體地位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注重激發(fā)人民群眾依法治國生力軍的重要作用。其中的重點即是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建設過程中的參與熱情、創(chuàng)新精神和巨大力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扎實營造學法尊法用法守法善局,不僅能夠讓廣大人民群眾真誠信仰法律衷心擁護法律,自覺自愿地爭當社會主義法治的自覺遵守者、忠實崇尚者、堅定捍衛(wèi)者,還可以在此過程中依靠人民維護法律權威、踐行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
習近平法治思想重視人民主體地位,注重人民力量,顯露出真摯的為民情懷,深刻彰顯著馬克思主義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馬克思超越以往哲學家們單純的 “解釋世界” ,提出問題的關鍵是 “改變世界”[2]502。列寧認為人要以自己的行動去改變世界[9]183。斯大林認為,理論離開革命實踐就變成空洞的理論[10]199-200。毛澤東指出,認識不可能脫離實踐而存在[11]288。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充分汲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的核心價值理念,并在他們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深度銜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在歷史的傳承與偉大實踐中體現(xiàn)出推動高質量法治中國建設的實踐品格和實踐偉力。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基本國情、黨情、民情,全面部署推進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國,提出一體化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國家要求,推動形成良法善治新局面,不斷推進法治體系建構。黨的十九大后,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內容上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國 “十一個堅持” ,科學解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性、全局性、實踐性和根本性等重大問題,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各項工作任務、著力點與路徑遵循。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百年建黨經驗之時,提出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全黨必須堅持的一項重要任務。二十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形成。十八大以來我們取得的各項成就充分表明:習近平法治思想展現(xiàn)實踐偉力,彰顯出顯著的實踐領引性,確保了法治中國建設的順利前進。
習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領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并做出世界性新貢獻,生動詮釋了馬克思 “改變世界” 的實踐觀。
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文獻中盡管可以看到一些有關社會主義國家法制建設的零散表達,但卻少有關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專門論述。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共產黨宣言》等相關文獻中馬克思主要以批判的視角來審視資產階級法治[12]。后歷經列寧、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不斷豐富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對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的不斷發(fā)展,中國化時代化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相關理論和現(xiàn)實實踐逐步走向成熟。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法治思想生成。在習近平法治思想領引下,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重大進展,法治理論和法治實踐不斷開創(chuàng)新局面并取得歷史性新成就,彰顯了中國精神、大國氣象,向世界法治文明的發(fā)展貢獻出獨特的中國智慧。
近代以來救亡圖存道路的相繼失敗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取得成功經驗表明,探索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發(fā)展道路,是我們戰(zhàn)勝一切困難、永葆生機活力的根本。邁向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習近平在主抓法治工作時期就注重理論結合實際,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法治原理與法治工作實際緊密結合,從 “法治浙江” 發(fā)展到 “法治中國”[13],從依法治國發(fā)展到全面依法治國,匯聚成科學系統(tǒng)的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的法治思想寄托著廣大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法治需求與美好法治生活的期望,在實踐中不斷賦予理論新的生命力,不斷推動著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實現(xiàn)新的飛躍。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科學概括了 “十個堅持” 的寶貴歷史經驗,既是黨過去不斷取得成功的核心密碼,也是我們黨邁向未來、繼續(xù)成功的根本遵循[14],為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新征程貢獻了寶貴的經驗智慧和奮進力量。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保障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法治護航。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充分運用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的解釋力、變革力和引導力,不斷提高黨和國家法治中國建設能力與法治為民的宗旨意識,持續(xù)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律制度,推動國內國際發(fā)展大局穩(wěn)定,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xiàn)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
世界法治文明因不同國家法治文明的融合交匯而繁榮璀璨。中國五千多年文明孕育出的法律文明珍寶,一直具有較強的世界影響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因商鞅變法,施行《秦律》,國力大增,天下凝一。漢唐時期中國已有較為完備的法典,在這一時期就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中華法系。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基立業(yè)之始就高度重視法治工作和紀律建設,特別是對犯罪分子更是采取零容忍的態(tài)度進行懲治。例如,我們黨在建國后對劉青山、張子善犯罪行為的處決。十八大以來,基于新的黨情、國情、民情實際和社會發(fā)展的新需要,習近平法治思想應運而生。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讓法治中國引來國際社會愈來愈多的重視。提高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對外翻譯傳播工作水平和質量,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向世界宣介中國法治方案,才能讓更多外國人民了解中國的法治成果,理解中國法治的獨特價值意蘊,為世界法治文明的內涵豐富和不斷發(fā)展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
習近平法治思想領引下的法治中國建設道路,是經豐富實踐驗證了的正確道路,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就、不斷邁進新境界的前進導航。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飛躍,其緣于經驗的升華、理性的凝結、歷史的淬煉[15],具有鮮明的理論品格和突出的實踐價值,必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習近平法治思想巨大的現(xiàn)實實踐引領力。
邁向新征程,人民群眾的普遍需要更多呈現(xiàn)于法治和民主、公平與正義、環(huán)保與安全等領域,大眾的多元化需求對法治中國建設提出了新標準與高要求。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訴求,以法治保障人民能夠得到更多安全感、獲得感及幸福感。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闡明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內涵,涵蓋了法治工作實踐各個領域并深入到具體環(huán)節(jié),不僅指向明確,而且有機聯(lián)系,謀篇布局全面依法治國,提出 “十一個堅持” , “以政治方向為引領,以法治本體為中樞,以人事保障為壓軸”[16]。因此,不斷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開創(chuàng)新局必須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指導。
國家治理和社會運行,需要弄清楚 “依靠誰” 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具有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重要方略及基本方式[17]。習近平法治思想,統(tǒng)籌推進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國,一體化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國家,顯示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tǒng)籌布局法治建設的新理念、大智慧。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同時推進、各有側重且互為補充,在一體建設中共同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和主體地位。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國家在 “法治中國” 建設的任務、目標上具有共性,相互依托、相互支撐、相輔相成。 “共同推進、一體建設” 體現(xiàn)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前瞻性、全局性、整體性、戰(zhàn)略性,彰顯出科學的實踐引領性。因此,走好新的趕考之路,不斷取得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新成就必須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引領。
依法執(zhí)政,是全面依法治國 “十一個堅持” 的第七個堅持,是黨長期執(zhí)政、鞏固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依據(jù)。我們黨依法執(zhí)政、依憲執(zhí)政、依規(guī)治黨,推進執(zhí)政治黨領導等行為法治化,有利于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加強黨的領導。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實現(xiàn)黨的依法執(zhí)政,要善于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志[18]。依法行使執(zhí)政權和領導權,使依法執(zhí)政意志更堅定、行為更規(guī)范、法規(guī)更完善。中國共產黨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領導核心、中堅力量和根本保證,發(fā)揮著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設計立法、組織執(zhí)法、引導司法、帶動守法的重要作用。黨依法執(zhí)政,才能實現(xiàn)執(zhí)政地位鞏固并長期執(zhí)政,才能不斷推動法治中國建設各項事業(yè)開辟新局。因此,不斷增強黨依法執(zhí)政的能力必須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首要位置。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國 “十一個堅持” 的第五個堅持。法律,作為制度的主要外化表征,關乎治理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與否和水平提升。因此,法治是中國治理的基本方式和主要依托,關系到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和民族眾多,人文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經濟狀況等因素具有較大差異性,中國實現(xiàn)國家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離不開法治的保駕領航。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5]。習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特征和全面依法治國生動實踐,不斷健全法律體系、提升法治能力,旨在于為國家治理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協(xié)調性提供保障。因此,我國促進法律制度、體制和機制轉型升級,推動法律機構再造重構,推進治理規(guī)范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實現(xiàn)法治理念與法治行為價值重塑,構建新型治理體系模式秩序,實現(xiàn)社會治理有序安定、活潑和諧,以全面依法治國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必須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施政方略。
總之,理論的生命力只有經受實踐檢驗才更顯頑強。習近平法治思想依托其強大的理論品質、價值意蘊和實踐引領力,必將不斷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取得新成效、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開創(chuàng)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