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 安徽合肥 230000)
思想政治教育對培養(yǎng)大學生三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和策略,擯棄說教式講學,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了獲取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借用紅色資源,即共產黨精神譜系,深化學生思想認識。
思政教育社會化是當下高等院校發(fā)展的基本趨勢,也是培養(yǎng)優(yōu)秀大學生的重要因素,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從宏觀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水平影響著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塑造,對日后學習生活產生巨大的作用。然而,當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如學生民族意識淡薄,對紅色經典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刻,沒有養(yǎng)成堅毅勇敢、不懈努力的意志力,這些都是關鍵性的教學問題。在復雜化的社會形態(tài)下,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大學生思想品質,教師要巧妙地滲透紅色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凸顯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現(xiàn)實價值,這對提高思想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學校可以設置一個“紅色教育資源”專欄,張貼鋪設一些具有意義的標語或口號,當然也可以搜集一些經典故事,如“安徽的陳延年、陳喬年、方志敏、皖南事變、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抗美援朝”等,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影響力,增強愛國意識。在一些特殊性節(jié)日,學校要充分運用新媒體,如廣播、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全面宣傳“革命精神”,創(chuàng)建濃厚的紅色文化校園氛圍。此外,還要重視一些輔助教學場地的建設,如圖書館、展覽室等,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基本媒介,學校要全面開放,鼓勵學生自主參觀游覽,成為紅色文化學習基地,有效擴展學生知識面,向先輩學習,養(yǎng)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師生溝通交流也是關鍵的教學板塊,教師要重視起來,定期與學生交心,或者雙方共同探討一些紅色文化內容,如紅色經典研討會、紅色教育資源社團等,最大化傳播服務和奉獻精神,引導學生效仿踐行,促進其健康發(fā)展。
共產黨精神譜系中包含著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诙嘣纳鐣h(huán)境,高校思政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改進教育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擴展課堂教學渠道,讓更多的紅色文化涌入大學生的思想中,提高綜合素質,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接班人。然而,現(xiàn)在很多大學生都缺乏責任意識,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忽略了精神理想的追求;并且,自我意識較強,集體意識薄弱,沒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價值觀。在建立健全思政教育體系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筑牢信念,緊緊圍繞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總目標,堅持思政教育本質研究方法的兩個提升,即“從思維抽象提升到思維具體”“從知性思維提升到辯證思維”,從而更好地克服脫離社會實踐與具體歷史來考察思政教育本質的傾向,進一步協(xié)調思政教育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之間的關系。其次,應該追求“三個效果”,即“課堂效果、教學效果、教育效果”,促進思政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最后,應該通過“N種方式”,借助各種各樣的思政教育方法,巧妙融入紅色資源,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在高等教育視角下,大學生要注重學生思想觀念的引導,正視共產黨精神譜系的作用下,及時更新思政教育理念與模式,增進師生交流,給予學生寬松化的學習發(fā)展空間,從而更好地達到思政教育的終極目標。
大學思政教育框架主要覆蓋課程理論、思政文化建設等,在思政課堂教育中,教師要準確把握紅色資源,如建黨精神、抗疫精神等,突出講學內容的多樣性和時代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集一些關于經典事件的紀錄影片,如建黨大業(yè)、建國偉業(yè),以及近年來的“抗疫”短片,組織學生統(tǒng)一學習先輩為建設國家而做出的努力,潛移默化地形成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向先輩看齊。在“四個一、紅色旋律”概念下,學校要注重搭建專門的思政平臺,確??沙掷m(xù)發(fā)展目標。例如,建立“開發(fā)紅色文化,推進課程改革”研討會,逐步完善思政教學內容,補充新時期的精神導向元素,讓學生接觸更加多元的紅色文化,樹立高度的使命感,主動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
精神譜系全面體現(xiàn)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和風范,表達著共產黨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質、政治覺悟、工作作風等。也可以說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象征,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在新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政教育要與時俱進,全面集合共產黨精神理念,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引導具有很好的輔助參考意義。從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手段都比較單一滯后,基本是以教授理論知識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長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興趣會逐漸下降,甚至會產生厭惡情緒,不利于道德價值觀念的正確培養(yǎng);并且,沒有開設實踐課時,教學形式化嚴重,不能發(fā)揮思政教育的最大化。所以,教師要多角度地分析這些問題,著力抓好大學生群體,教授黨的先進知識理論,增加實踐活動,讓學生認同共產黨精神,真正提高自身素質修養(yǎng)。鑒于此,教師應該利用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要講好紅色故事。高校應該建設一批善于講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的專兼職隊伍,善于講好紅色故事,組織學生觀看《覺醒年代》,通過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感人故事,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實現(xiàn)“老師和學生、人人都能講”的良好氛圍。
高校要組織教師和學生定期學習紅色文化知識,聆聽經典紅色故事,通過集體觀影的方式,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紅色文化儲備,為講好紅色故事,宣傳紅色精神做好基礎工作。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融入紅色文化教育,為學生講述傳承紅色精神的感人故事,帶領學生共同回望那一段如歌的歲月,并可以向學生展示相應的紀念品,像抗美援朝紀念章、共和國七十周年紀念章和革命軍人證明書等,為學生揭開硝煙歲月中的真實畫卷,借助父輩的感人故事,更好地打造思政課堂陣地,增強學生的思想認識。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社會建設、城市發(fā)展的支撐性人才。在新時期環(huán)境下,思政教育對大學生三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關乎未來成長。所以,高校要重視起來,積極推動紅色元素進入課堂,引領學生傳承紅色基因,達到德育目標。大學生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任務,教師要全面化地探究分析,將多個時代的革命優(yōu)秀文化涌入,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整合資源,增添課程板塊,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全過程觀察學生思想動態(tài),并展開系統(tǒng)化的培育鍛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其具備良好品德。然而,現(xiàn)在很多大學生思政學習動力都比較弱,課堂氛圍沉悶?;诖?,教師要深層次的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fā),準確把握精神譜系導向,提出一套完善的教學策略,帶動學生積極投身思于政學習,拓展綜合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可以打破傳統(tǒng)思政課堂的束縛,借助紅色旅游文化資源,構建一條全新的教學路徑,最大限度滿足學生思政教育需求,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這也是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例如,高校以學生為對象,搜集爭辯的紅色旅游信息,打造一個景點互動服務中心,促使學生自主挖掘潛在的紅色文化,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達到以游玩促學的效果。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線下一些歷史博物館、紅軍遺址參觀學習一些先輩事跡;當然,也可以通過線上虛擬廳,全面了解博物館、紀念館、遺址的各種信息,加強學生的體驗感,激發(fā)學習興趣,從而主動性接受思政教育。
隨著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政策的實施,大學思政內容逐漸豐富,課程體系也相繼完善,這對培養(yǎng)社會所需人才具有極大的影響。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對象,應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在現(xiàn)代化教育背景下,學校要明確精神譜系在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有步驟性地滲入紅色資源,構建一體化的教學模塊,充分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就目前情況來看,高校思政教學的方式方法都比較單一固化,缺乏創(chuàng)新性,大都采用一對多的課堂講授法,沒有拓展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管理停留于表面,無法將共產黨精神內化到學生的行為和人格中。其次,課任教師授課理念比較滯后陳舊,對紅色文化缺乏認知,沒有制定好教育活動的開展。因此,學校要聯(lián)合教師、學生共同努力,不斷更新思政內容和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打造一個和諧化的校園環(huán)境。
教師可以將紅色資源嵌入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有效鍛煉學生,間接學習先進文化思想,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這是思政教育的關鍵點。例如,在清明節(jié)時,教師要分批次帶領學生打掃烈士陵墓,并在場學習一些著名的人物事跡,如炸碉堡、劉胡蘭英勇犧牲、黃繼光等,又如,以助人為樂為主題,讓學生到養(yǎng)老院為一些孤寡老人打掃衛(wèi)生、洗頭發(fā)、做午飯等,或者到孤兒院為孩子們講故事、玩耍。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會進一步提高。
高校思政承擔著德育教學任務,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具有關鍵性意義。所以,高校教師要注重,研究當下存在的問題,用主流思想和新時代精神來指導學生學習生活。為了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教師要抓住當下契機,整合資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鑒于此,教師應該利用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要賦予紅色資源時代內涵,將偉大建黨精神發(fā)揚光大,結合當前的時事新聞,在高校中將思政教學與紅色資源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新時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助新時代背景下紅色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水平與精神境界,促進高校思政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講好英雄故事,為學生呈現(xiàn)出鮮活的英雄人物,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質,形成榜樣示范力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師可以將理論知識與抗疫精神進行聯(lián)系,可以列舉一些現(xiàn)實素材,如醫(yī)務工作者逆行出征、社區(qū)志愿者、校園封校期間的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黨員防疫先鋒隊”等投身于疫情戰(zhàn)爭的先進事跡,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意識和奉獻精神。同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回顧近代民族斗爭歷史,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考慮到思政課堂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教師可以圍繞“疫情”設計一些社區(qū)服務活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配合相關工作人員完成疫情防控調研任務,具體有疫情防控監(jiān)測、健康碼掃描、健康宣講等?;蛘?,教師可以鼓勵大學生參加一些創(chuàng)新紅色專項活動,不斷加深對抗疫精神的理解,踐行戰(zhàn)疫先鋒的言行。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能夠樹立起團結意識。
伴隨教育體制改革的全面實施,大學思想教育內容形式也在進一步擴展,教育框架更加完善,對培養(yǎng)新時代青年人才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新時期環(huán)境下,學校要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結構,融入紅色資源,幫助學生樹立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愛國主義情懷,這些都是精神譜系的重要內容。紅色資源的滲透可以有效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