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鴻(福建:南靖縣金山中心幼兒園)
培育和發(fā)展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是《3~6歲兒童學習和發(fā)展指南》五大領域內容之一,是促進幼兒素質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切入點?!队變簣@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對幼兒的科學教育要從幼兒實際出發(fā),從他們的生活開始。從幼兒園的日??茖W區(qū)域活動以及相應的科學游戲學習體驗活動入手,教師就需高度關注幼兒科學素養(yǎng)、科學意識的培育,以期通過對真實生活事例、現(xiàn)象等問題的探究,讓幼兒能夠較好地走進科學學習中,進行理想的科學游戲體驗探究學習,從而幫助幼兒更好地感知生活中的科學元素,發(fā)展科學學科素養(yǎng),為他們的實踐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是教育變革實踐的體現(xiàn),是幼兒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基本需求。在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中,教師須謹記和堅持該思想,努力把科學教學、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游戲化,讓幼兒在玩中感受科學文化,接受科學文化的熏陶。并且,讓他們在玩中感知一些最基本的科學常識,積累相應的科學探究經驗,為其將來更好地學習和研究科學提供能力支撐,提供方法和思維保障。
“樂之者,不如好之者?!迸d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源泉,是持續(xù)探究的根本所在。在幼兒科學領域教學中,教師要遵循興趣至上、自主第一的教學原則,努力擯棄小學化教學方式,讓幼兒在興趣滿滿的狀態(tài)下進行科學學科游戲活動,從中獲得必要的科學知識、經驗和方法,使得幼兒的科學學習思維能力得到較好的發(fā)展。
教師要善于把握幼兒的科學學習心理特征,著力設計系列科學游戲活動,用玩、用游戲體驗替代枯燥的知識講解,讓他們在玩中感知科學現(xiàn)象,在交流互動中初步了解科學現(xiàn)象背后的知識、原理等,使得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積累不斷豐富。科學游戲能夠讓幼兒的手腦等多重學習感官充分協(xié)同,使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意識得到強化。這對于幼兒的科學學習以及升入小學階段后的科學課程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
幼兒是科學學習的主人,他們有著超乎教師想象的主動性和個性特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地把握這一特性,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構建活動探究平臺,讓幼兒成為一名探究者、實踐者和思想者,讓他們的科學學習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通過科學游戲活動參與實踐,能夠幫助幼兒形成真實的感知,獲得較為豐富的科學體驗。這些,都會對幼兒科學領域的學習產生積極且深遠的影響,對幼小銜接是大有裨益的。
設計系列實踐體驗活動,把更多的科學教育內化在幼兒的學科游戲或區(qū)域游戲活動中,不僅能提高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力,更有助于幼兒主動學習與探索發(fā)生,使得他們的思考、實踐、探索、交流等科學精神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因此,教師需圍繞科學領域的教學內容或主題計劃,科學地設計游戲學習活動,并通過科學游戲的開展,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實踐、思考與質疑機會,讓幼兒的智力得到開發(fā),思維得到拓展,科學素養(yǎng)獲得有效積累。
科學游戲,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必要實踐活動之一。它有利于幼兒積累足夠多的科學學習經驗,感知更豐富的科學知識,為他們進入小學以后的科學學科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為此,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園科學領域課程教學或相應主題活動等契機,靈活地開展對應的科學游戲學習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形成體驗,獲得必要的科學認知。
重視科學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開展,教師還需關注活動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努力從創(chuàng)新學習、創(chuàng)新探索等層面引導幼兒,組織幼兒開展游戲,使得他們的個性化學習活力得到釋放,使其科學想象力得到有效發(fā)展。當然,所有這些科學游戲都不能唯教材、唯文本,而是要立足于幼兒生活,積極地進行組織實施,進而讓他們在生活化資源應用中更好地進行科學探索,促進科學學習漸入佳境。
生活資源時時刻刻充斥于幼兒的科學領域和學習生活中,既落實在科學探究中,又體現(xiàn)于幼兒科學游戲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準確把握自身的參與者、引導者角色,成為幼兒科學學習的合作者,仔細觀察和甄別幼兒的言行舉止就是重要的內容之一。指導精準地運用生活化語言解讀游戲實踐中的現(xiàn)象或內在規(guī)律,無疑是最有意義、最高效的教學行為。
為此,在實際科學游戲組織實施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化語言引導幼兒,鼓勵幼兒用生活化語言解讀游戲現(xiàn)象和思考結果等,讓幼兒能夠較好地傾聽與表達,能更自由地進行同伴或群體互動,實現(xiàn)游戲學習活動的突破,促進科學領域學習的深化,為幼兒入學后進行科學課程學習提供積極的輔助作用。
生活資源在幼兒科學領域學習中應用較為廣泛,例如前面提及的生活化語言,以及下面將要闡述的生活化情境等,可謂比比皆是。為此,幼兒教師在科學教學活動中要善于運用生活化素材和生活資源,創(chuàng)建生動形象、真實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幼兒在生活味較濃厚的場景中進行科學游戲、科學實驗和科學探索,使得他們的科學學習興趣持續(xù)高漲,科學學習效果不斷攀升。
例如在“神奇的磁鐵”教學中,教師就可利用生活中的指南針、鐵屑、毛皮、玻璃棒等生活物品,搭建一個科學探究體驗游戲,讓幼兒在玩玻璃棒摩擦毛皮中感受到電磁的產生,在不同磁鐵的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中,學習到磁鐵的特性等。進而舉行一個“生活中的磁鐵”的學習交流會,讓幼兒各抒己見,使得其磁鐵的學習視角不斷拓展,學習積累不斷豐厚。
豐富多樣化的生活素材,能夠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為他們的科學探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使得他們的學習探索變得精彩紛呈。為此,教師在科學領域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幼兒好奇心強這一特點,努力提供優(yōu)選的生活化材料,刺激幼兒積極參與科學研究與科學探索,大幅度提升科學學習有效性。
例如,在“滾滾樂”科學游戲活動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幼兒在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資源,投入更多的、豐富的活動材料。如不同顏色、不同材質、大小不一的小球,還有各式各樣的平面板材,為幼兒進行多樣化探索提供物質支持。隨著不同選材和不一樣的探究活動展開,幼兒會發(fā)現(xiàn)不同質量的球體在同一種平板上的滾動距離是不一樣的。同樣質量的小球、大小不一的小球,在相同平板上的滾動距離也是千差萬別的。豐富的生活化物資,能夠開創(chuàng)幼兒科學探究游戲的新局面,讓他們興趣盎然,動力十足。這些真切的活動,還能促進幼兒科學探究經驗的積累,為幼小銜接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
探究幼小銜接背景下的幼兒科學領域教學,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生活,依托幼兒園教學中的諸多實際因素,把握生活資源,探究其中的科學教育元素,引導幼兒在相應的科學探索、科學小實驗中感知科學規(guī)律的存在,積累科學學習經驗,使得幼兒的科學研究意識、研究能力得到提高,為其順利地進入小學進行科學學習打下厚實的基礎。
將生活資源融入幼兒科學領域學習中,能夠幫助幼兒較好地感知生活中的科學,進而促使他們提高科學探究興趣,加速其科學學習能力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需從幼兒熟悉的生活入手,結合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計劃或相應的科學探索活動主題,營造生活化學習氛圍,創(chuàng)建生活化學習研究情境,讓幼兒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科學學習中。
例如,在“沉與浮小實驗”科學游戲活動中,教師可從幼兒喜愛的玩水活動開始,引導他們用橡皮泥做實驗,觀察不同形態(tài)下橡皮泥的沉與浮,從中形成相應的科學感知,為其積極思維、精準歸納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持。隨著活動的開展,幼兒會發(fā)現(xiàn):整塊的橡皮泥是會很快沉入水中的,還有小石子、鐵塊等比較重的物體也很容易沉入水中。而把橡皮泥做成“紙片”或小船,情況就會不一樣。不同的現(xiàn)象展示,能夠誘發(fā)幼兒學習思考,促進他們進一步增強探究意識,讓他們的科學學習興趣更濃,使學習積累變得更厚重。
幼兒科學是神奇的,是接近生活地氣的。因此,幼兒園科學教師要針對幼兒的學習心理,充分關注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構建生活化的學習場景,鼓勵幼兒進行必要的學習探究,讓幼兒在生活與學習中提高科學素養(yǎng)。
例如,在“可愛的小豆苗”游戲教學中,教師就可從幼兒的生活入手,引導他們識別常見的豆子如黃豆、綠豆、豌豆等,進而鼓勵幼兒觀察視頻畫面,發(fā)現(xiàn)視頻中豆子在一定場景中的變化情況,并引導幼兒說一說相應的現(xiàn)象,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這樣,幼兒就會較好地聯(lián)系生活,回憶起曾經遇到過的豆子發(fā)芽、生長的事情或看到過的畫面等,為后續(xù)的“可愛的小豆苗”實驗提供興趣保障,提供學習動力支持。
科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的一般現(xiàn)象,重視對生活化現(xiàn)象的探究,是促進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游戲與生活資源融合的有效途徑。因此,創(chuàng)設相應的釋疑問難學習情境,引導幼兒深度觀察生活現(xiàn)象,學習思考和探究其中的科學奧秘,就成為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成為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教育的新切入點。
例如,在“為什么呼出的口氣是一團白霧”的游戲體驗中,教師就可模擬低溫場景,引導幼兒進行必要的活動探究,幫助他們觀察現(xiàn)象,探究其中的原理,為保持與激發(fā)他們的科學學習興趣提供素材。教學中,學生會觀察同伴在正常場景下的呼吸,提出“什么也看不到”的疑問;進而在模擬低溫場景中再度實驗,幼兒會發(fā)現(xiàn)呼出的是一團團白霧。不同場景的實驗,勢必能誘發(fā)幼兒的學習注意力,提高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使得他們的學習愿望更加強烈。
總而言之,幼兒科學教育要扎根于生活這片沃土,讓幼兒在一次次生活現(xiàn)象觀察、一個個生活事例分析與思考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科學規(guī)律,逐漸培養(yǎng)起善觀察、愛分析、會思考的習慣,以及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科學精神,為他們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幼兒教師在科學教學實踐中,要立足于幼兒實際、著眼于幼小銜接以及幼兒科學學科素養(yǎng)發(fā)展等諸多維度,努力把游戲、生活與科學領域探索活動靈活地加以整合,讓幼兒在一個個真切的生活事例或生活實踐體驗中,更好地感受科學的存在,積累科學學科的基本常識與經驗,使得他們的科學探究興趣持續(xù)高漲,科學探究能力有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