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薛 麗, 黃硯萍, 王貴芳
(1. 河北省中醫(yī)院 護理部, 河北 石家莊 050011;2. 河北省中醫(yī)院 肛腸二科, 河北 石家莊 050011;3.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 脾胃病科, 北京, 100091)
不完全性腸梗阻是指部分腸內(nèi)容物因各種原因不能正常的通過腸道,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排氣排便減少等臨床癥狀的一種疾?。?]。大多數(shù)以保守治療為主,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導致電解質紊亂、感染性休克、腸道缺血性壞死等。不完全性腸梗阻一般西醫(yī)以抗炎、補液營養(yǎng)支持及維持電解質平衡,胃腸減壓等解除腸梗阻狀態(tài),但治療效果不佳。中醫(yī)將本病歸屬于“腸結”“腹痛”等范疇,應用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的護理措施可取得良好成效[2]。砭石熨摩中藥透入法將砭石、按摩、熱熨、中藥貼敷有機結合,其將藥物涂于特定部位上,施以熱、熨、摩,可達行氣血、通痹氣、榮筋脈之效。耳穴貼壓是在耳針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外治措施,選取耳廓上對應的穴位進行刺激,可發(fā)揮理氣活血,通經(jīng)止痛之效,有利于緩解疾病癥狀[3]。本研究觀察了砭石熨摩中藥透入法聯(lián)合耳穴貼壓緩解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臨床癥狀的效果,總結相關護理經(jīng)驗,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河北省中醫(yī)院肛腸科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急診學》、《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外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或納入標準者;②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腸梗阻;③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內(nèi)分泌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
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2.00±8.10)歲;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4.00±6.20)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備案。
對照組接受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對患者進行禁食、胃腸減壓和抑酸、抗感染治療,并加強營養(yǎng)支持和電解質紊亂糾正等。治療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治療組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給予砭石熨摩中藥透入法聯(lián)合耳穴貼壓,1次/d,治療1周為1個療程。
1.2.1 用物準備:砭石熨摩中藥透入法需要:①砭石通電太極球(北京金龍康而福中醫(yī)刮痧拔罐研究院生產(chǎn)) ;②清熱瀉下中藥膏劑:大黃、芒硝、厚樸等8味中藥組成,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用于腸癰腹痛、腸道積滯、大便秘結等。③保溫膜:普通食品保鮮膜,寬 30cm; ④計時器:操作時計時使用;⑤紙巾:普通擦手紙巾,避免弄臟患者衣物。耳穴貼壓需要:①耳穴貼(王不留行籽、萊菔子等丸狀物);②酒精、棉簽:耳部皮膚消毒使用;③止血鉗或鑷子;④探棒:定位選穴使用。
1.2.2 操作方法: ①砭石熨摩中藥透入法:將砭石通電太極球充電預熱,囑患者平臥位,暴露操作部位,用紙巾阻隔衣物,防止弄臟衣物,將中藥膏均勻涂抹于已預熱的砭石太極球上,將中藥膏均勻涂于臍周,上至上脘穴,下至氣海穴,左右至覆蓋天樞穴。按順時針按摩神闕、中脘、建里、天樞關元、氣海等穴,每穴著力推摩,同時關注患者感受。砭石太極球預熱至60 ℃,操作時溫度60~90 ℃,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為宜。按摩15 min 后用保溫膜貼于操作部位,避免弄臟衣物,使中藥膏的作用繼續(xù)通過皮膚透入。20 min 后將保溫膜揭開,用紙巾將中藥膏擦凈,詢問患者自身感受及腹痛腹脹癥狀改善情況。7 d為1個療程[4]。 ②耳穴貼壓:操作前詢問患者過敏史及對疼痛的耐受程度,用探棒探查耳穴敏感點,選取大腸、乙狀結腸、腹等穴,棉簽蘸取酒精消毒耳廓局部皮膚,用鑷子夾取耳穴貼貼于穴位上,并給予適當按壓,使患者有熱、麻、脹、痛的“得氣”感覺,詢問患者感受及腸梗阻癥狀緩解情況。
1.2.3 操作注意事項:砭石太極球使用前需預熱,預熱溫度不宜超過60℃,以免突然的冷熱刺激使患者產(chǎn)生不適。操作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按摩力度及熱度,注意防止損傷皮膚。婦女經(jīng)期禁止按摩;過饑、過飽患者禁止按摩; 皮膚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傾向的患者禁止按摩。使用藥膏后如出現(xiàn)皮膚發(fā)紅、瘙癢等,應立即停止按摩并通知醫(yī)生[4]。耳廓局部有炎癥、凍瘡或表面皮膚有破潰者、有習慣性流產(chǎn)史的孕婦不宜施行貼壓;耳穴貼壓每次選擇一側耳穴,雙耳輪流使用;觀察患者耳部皮膚情況,留置期間應防止膠布脫落或污染,對普通膠布過敏者改用脫敏膠布;患者側臥位耳部感覺不適時,可適當調整。
記錄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時間,包括腹痛、腹脹和惡心嘔吐、排便減少或困難。依據(jù)《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5]制定療效標準:①治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腹部X線檢查正常(肛門恢復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腹部不脹,觸按柔軟,恢復飲食后腸梗阻癥狀不再出現(xiàn));②有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腹透僅見腸管輕度充氣或少量液平;③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變化不大或無改善。
治療組腹痛、腹脹、惡心或嘔吐、排便減少或困難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d
表1 兩組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d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30 30 t P排便減少或困難3.02±0.19 4.62±0.35 22.005<0.001腹痛2.32±0.14 3.55±0.62 10599<0.001腹脹2.95±0.33 3.82±0.24 11.678<0.001惡心或嘔吐3.31±0.46 5.12±0.66 12.323<0.001
治療組總有效率80.00%(24/30),高于對照組的 60.00%(18/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效果比較[n(%)]
不完全性腸梗阻中醫(yī)學“腸結”“腹痛”等范疇,其病位在腸,但與脾、胃、肺、肝、腎均相關。腸屬六腑,六腑主傳化,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6-7]。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為實熱內(nèi)結證。實熱與腸腑積滯內(nèi)結,引起氣機升降不調,傳導失司而致痛、吐、脹,故臨床干預應以行氣導滯、泄熱為主,以砭石熨摩中藥透入法聯(lián)合耳穴貼壓為主要方法?!俄窘?jīng)》中指出:“砭之用,首在于熱”,利用砭石的溫熨療法,與人體摩擦中能加快人體微循環(huán)血流量,通過推摩不斷刺激腹部穴位可達到疏通經(jīng)絡理氣行血的功效。砭石推摩之后給予腹部保溫貼敷法,進一步促進中藥滲透[8]。“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其與經(jīng)絡、臟腑等關系密切,通過刺激大腸、乙狀結腸、腹等穴位,可疏通臟腑、順氣導滯,增加腸蠕動;“脾”主運化,能宣肺健脾;“三焦”有化氣輸精的作用,五臟六腑皆屬三焦;“消化系統(tǒng)皮質下”能調節(jié)胃腸功能,加快腸內(nèi)容物運行;“肺”與大腸相表里,主肅降,取肺穴可增加大腸疏導糟粕功能[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采用砭石熨摩中藥透入法聯(lián)合耳穴貼壓緩解不完全性腸梗阻,在緩解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可以縮短癥狀消失時間,提升治療效果。砭石熨摩中藥透入法及耳穴貼壓療法操作安全簡便,臨床療效肯定,是一項值得推廣的中醫(yī)護理技術。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