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烜 潘振穎
所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是用于解決“何者領導”“如何領導”與“為何領導”等問題的認知和觀念的集合??谷諔?zhàn)爭時期,《群眾》周刊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域(以下簡稱國統(tǒng)區(qū))內出版的唯一機關刊物,歷時近12年,共405期。其中,“短評”欄目雖然篇幅簡短,但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理念在國統(tǒng)區(qū)的傳播和實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筆者搜集到的“短評”共44篇,其中42篇集中發(fā)表于1937年12月11日至1938年5月21日,2篇發(fā)表于1939年1月10日。本文之所以選擇“短評”欄目作為切入點,是因為這一欄目的存在時間涵蓋了全面抗戰(zhàn)初期(從1937年“七七事變”至1938年武漢廣州淪陷)的大部分階段,探討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的領導理念具有重要意義。其后,“短評”欄目被“國外一周”和“國內一周”欄目替代,行文風格也有所改變,從以犀利文風為主的時政評論轉向偏重事實性的新聞報道。全面抗戰(zhàn)初期,由于國共兩黨合作抗日,要求中國共產黨在宣揚自身領導方針和領導策略時采取相對隱蔽的路線,導致國統(tǒng)區(qū)大部分人民群眾并不能很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而“《群眾》周刊如漫漫長夜里的一盞明燈,給廣大人民群眾指明方向,又如一聲鏗鏘有力的號角,讓廣大人民群眾聽到中國共產黨的聲音”(2)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70頁。??梢哉f,中國共產黨通過《群眾》周刊的“短評”欄目(以下簡稱“短評”欄目)宣揚了其獨特的領導理念,不僅“振奮了士氣”,還“鼓舞了中國人民必勝的信心”(3)《群眾周刊大事記》編寫組:《群眾周刊大事記》,北京:紅旗出版社,1997年,第3頁。,以此動員大后方的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反擊日本侵略者的斗爭。
“七七事變”后,日本加緊了對華侵略步伐。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任務轉變?yōu)椤皠訂T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4)《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3頁。,這也是《群眾》周刊及其“短評”欄目的使命所在??谷諔?zhàn)爭是一場持久的立體戰(zhàn)爭,不僅考驗著中國的軍事實力,還需要有可靠的經濟力、政治力、文化力做支撐,民眾情感的向背以及國內外的輿論支持與物質幫助,都是不可或缺的取勝要素。為此,《群眾》周刊發(fā)表數篇短評,試圖通過一切可行的力量與途徑為抗日戰(zhàn)爭謀取物質或精神上的支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戰(zhàn)到底、堅信抗戰(zhàn)必將勝利的領導理念。
財力與人力是用以反擊日本侵略者的首要資源?!度罕姟分芸亩淘u直接明了地指出,繼續(xù)抗戰(zhàn)和爭取最后勝利的階段性領導理念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5)滌:《國防及金公債》,《群眾》1938年第1卷第20期?!岸淘u”欄目的作者往往使用單字的簡稱作為標識,如“漢”“馥”“西”“滌”等。據筆者掌握的史料統(tǒng)計,“短評”欄目的主要作者有漢夫、蔡馥生、石西民、許滌新等14位,其中有2篇短評未標明作者。。提出這一原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不少民眾的民族意識有待激發(fā),認為中國的消亡與自身無關,沒有意識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另一方面部分已有反抗意識的群眾認為個體勢單力薄,無法為抗戰(zhàn)大局作出貢獻。短評對社會各方投入財力與人力的號召,是引導民眾從消極無為的戰(zhàn)爭受害者轉變?yōu)榉e極有為的抗爭者的一種嘗試。
“短評”欄目在宣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領導理念時,力圖影響各類群體。一則短評這樣寫道:“除了漢奸賣國賊之外,只要他是真正抗日救國的,不論他的立場與出身如何,都應該歡迎他動員他,來共同負起這個偉大的歷史使命?!?6)滌:《政治犯絕食捐款助戰(zhàn)》,《群眾》1938年第1卷第12期。一是資本家,短評《有錢出錢》呼吁那些“為了自己財產的安全,寧愿無利息寄存外國銀行”的資本家為抗戰(zhàn)捐款,在民族危亡之際不可茍且偷安,做“千古的罪人”(7)滌:《有錢出錢》,《群眾》1938年第1卷第9期。。二是工人,短評《歡迎馬來亞敵礦中罷工返國的僑胞》熱烈贊頌工人盡己所能地反抗敵人:“在敵人的勢力范圍之下,而能夠堅決的進行大規(guī)模的罷工,這是何等英勇?在生活的鞭笞打擊之下,而能夠犧牲自己的生計,這是何等熱切?如果再看看他們把僅有的生活費拿出一部份來捐給八路軍的事實,那就使人更加佩服了?!?8)滌:《歡迎馬來亞敵礦中罷工返國的僑胞》,《群眾》1938年第1卷第23期。
可以看出,“短評”欄目在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時,刻意淡化了各個群體的階級屬性。尤其是資本家,短評從未使用“資產階級”這一政治話語作為他們的稱謂,而是以“有錢人”(9)滌:《有錢出錢》,《群眾》1938年第1卷第9期?;颉耙蟾恢畱簟?10)滌:《國防及金公債》,《群眾》1938年第1卷第20期。代之,采取了相對溫和的批評形式,著力批判他們逃避抗戰(zhàn)以求財富自保的行徑?!岸淘u”欄目雖然對階級矛盾進行了淡化處理,但仍然積極宣傳資產階級之外的其他積極抗戰(zhàn)階級。
沒有必勝的決心就談不上反擊敵人。面對侵略者的強勁攻勢,民眾難免會出現低落的情緒甚至失去希望,因而“短評”欄目不遺余力地挑選正面戰(zhàn)場的戰(zhàn)況與功績進行報道,宣傳日軍必定失敗與中國絕不會滅亡的理念,鼓舞、提振軍民士氣,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
在報道正面戰(zhàn)場時,“短評”欄目往往選用捷報。如短評《全世界欣忭臺兒莊勝利》提出,臺兒莊戰(zhàn)役既是戰(zhàn)術上的勝利,更是戰(zhàn)略上的勝利,“臺兒莊之役及其他各線的勝利,說明了中華民族已經緊密的團結起來了,已經學習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正確的運用戰(zhàn)術了……將使中華民族獲得解放”“此蓋中國之利,亦即世界和平之利”(11)瀚:《全世界欣忭臺兒莊勝利》,《群眾》1938年第1卷第18期。。臺兒莊戰(zhàn)役被譽為抗戰(zhàn)時期中國軍隊取得的“最大的勝利”,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zhàn)中,中方傷亡約5萬余人,斃傷日軍約2萬余人(12)林治波、趙國章:《大捷——臺兒莊戰(zhàn)役》,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47-250頁。,日軍自報的傷亡人數為11 984人(13)日本防衛(wèi)廳防衛(wèi)研究所戰(zhàn)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zhàn)史》第2卷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41頁。。雖然中國軍隊在臺兒莊戰(zhàn)役中付出了沉痛代價,但此役對于鼓舞軍民士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短評以此戰(zhàn)例回擊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和中國“亡國論”。不僅如此,《群眾》周刊還通過2篇短評歌頌空軍的勝利。短評《空軍大捷》描繪了“二·一八”空戰(zhàn)中敵我空軍的交戰(zhàn)情況,“敵機前后三十八架……我英勇空軍起而應戰(zhàn),猛烈交綏,擊落敵機十一架……這一勝利,不僅是武漢防空的空前大捷,而且也是整個軍事上一個偉大的成就”(14)滌:《空軍大捷》,《群眾》1938年第1卷第11期。。在《我空軍再獲大捷》中也是如此,“我們忠勇的青年空軍……與敵機三十六架作英勇空前的大戰(zhàn),擊落敵機二十一架,其余十五架狼狽遁去,造成抗戰(zhàn)以來,空戰(zhàn)史上最光榮業(yè)績”(15)云:《我空軍再獲大捷》,《群眾》1938年第1卷第21期。。相較于中國空軍,日本空軍處于強勢地位,“短評”欄目多次描繪空軍大捷是為了以弱和強的對比體現我方將士的無畏,告訴民眾弱者完全可以戰(zhàn)勝強者。
當然,“短評”欄目并沒有用盲目樂觀的態(tài)度看待戰(zhàn)爭,而是做好了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否定“速勝論”的錯誤傾向。當時多位黨的領導人都發(fā)表過關于持久戰(zhàn)的言論,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明確提出“亡國論是不對的,速勝論也是不對的”(16)《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57頁。觀點;朱德在《實行對日抗戰(zhàn)》中指出,抗戰(zhàn)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將是一個持久的艱苦的抗戰(zhàn)(17)參見朱德:《實行對日抗戰(zhàn)》,《解放》1937年第12期。;周恩來和張聞天也在洛川會議上對持久戰(zhàn)發(fā)表了意見(18)參見程中原:《張聞天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第248-249頁。?!岸淘u”欄目同黨中央的領導理念始終保持一致,所有描寫戰(zhàn)場狀況的短評總會出現與“最后勝利”相類似的字眼,如短評《光榮的殲滅戰(zhàn)》這樣評價“臨沂大捷”:“這一戰(zhàn)績就該成為殲滅日寇取得最后勝利的起點;雖則要取得這最后勝利,還需要各戰(zhàn)區(qū)前線戰(zhàn)士更英勇的奮斗,還需要后方民眾更廣泛的起來參加抗戰(zhàn)?!笨梢钥闯?,短評的撰文者對抗戰(zhàn)的局勢有著深入了解,明白侵略者固然不可能因為一次小型戰(zhàn)斗的失利而被徹底打敗,但是每一次小勝利都將為最終打敗敵人奠定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前線將士必勝的信心”和“全國民眾的敵愾”。(19)馥:《光榮的殲滅戰(zhàn)》,《群眾》1938年第1卷第15期。
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東方主戰(zhàn)場,中國戰(zhàn)局的走向對世界大戰(zhàn)的格局必然產生重大影響,而各國的輿論支持與物質幫助對中國局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短評”欄目通過報道其他反侵略國家,讓群眾明白中國并非孤立無援,其中蘊含以國外事例激發(fā)群眾潛能的領導理念。
“短評”欄目多次報道他國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成功的事例與經驗,以及尋求通往勝利的方法。如短評《西國政府軍之勝利》提到,西班牙政府反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這一意義,不僅在于西班牙人民奠定了爭自由獨立的最后勝利之基礎,不僅在于打擊侵略陣線野心家,維護世界和平,而且還在于給予中華民族以寶貴的經驗與教訓”。具體而言,這些經驗與教訓包含了三個方面,一是各黨派之間即使有隔閡,也要開誠布公;二是群眾的抗爭積極性越高,取勝的機會越大,這不僅有利于加緊工業(yè)生產以備戰(zhàn),還有利于培養(yǎng)群眾作為后備力量隨時補充軍隊空缺;三是要建設強大可控的軍隊,想辦法克服“缺乏整個作戰(zhàn)計劃與統(tǒng)一指揮等等”的弊端。(20)滌:《西國政府軍之勝利》,《群眾》1938年第1卷第5期。不難發(fā)現,短評在對國外的經驗與教訓進行總結時,遴選的切入點都與中國國情相契合,試圖借國外的情況向國民黨政府提供可行的建議,這在另外一篇短評《西政府軍局勢好轉》中可以得到佐證:針對國內國共兩黨合作的情況,該短評借西班牙公社兩黨的名義指出,國內兩大黨的團結是勝利的基礎;針對國內多數群眾還未被動員起來的情況,該短評提出,要在抗戰(zhàn)的人民心中深深植下誓死也要完成擊敗國際法西斯的神圣任務的決心;針對國內軍隊戰(zhàn)斗力低下的情況,該短評指出,改善此狀況“唯一的方法”是呼吁“鞏固與擴大團結,抗戰(zhàn)到底,絕不屈服,戰(zhàn)士個個做英雄,人民個個做勇士”(21)《西政府軍局勢好轉》,《群眾》1938年第1卷第19期。。
另外,“短評”欄目在報道非敵對勢力國家的狀況時,也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隱藏其間。如短評《蘇聯北極探險家的偉大成功》利用蘇聯克服困難探索北極的事例向國民黨政府倡議,要盡力支持中國共產黨“抗戰(zhàn)所必需的科學研究”“格外予以便利和幫助”(22)馥:《蘇聯北極探險家的偉大成功》,《群眾》1938年第1卷第12期。。值得注意的是,該短評從經濟、政治、科學等多方位闡述了蘇聯及其制度的優(yōu)越性,試圖讓群眾聯想到中國共產黨的先進形象。中國共產黨愿意同站在正義一方的各國結下友誼,因為朋友越多,黨的影響力與領導力就越強,抗戰(zhàn)勝利的可能性就越大。(23)在中國共產黨與美國的關系問題上,這一領導理念得到發(fā)揚。中國共產黨歡迎美國輿論代表(如斯諾、史沫特萊等)和官方代表(如迪克西使團)到延安考察,并動用人力和物力安置、轉移迫降在根據地的數十位美國飛行員,其目的是爭取美國的支持與幫助。參見[美]理查德·伯恩斯坦:《中國1945:中國革命與美國的抉擇》,季大方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這是彼時中國共產黨在對外關系上領導理念的最好詮釋。
隨著日本加速蠶食中國,民族矛盾已然上升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勢在必行。在中國共產黨與各方共同努力之下,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主要標志、以調動各階級群眾參與抗戰(zhàn)為目標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形成了舉國上下“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抗戰(zhàn)守土之責任”(24)金輝:《慟問蒼冥:日軍侵華暴行備忘錄——中國抗日戰(zhàn)爭紀實叢書》,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260頁。的全面抗戰(zhàn)局面。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一至關重要的領導理念,也在“短評”欄目中得到了廣泛宣傳。
在抗戰(zhàn)初期,為促成全面抗戰(zhàn)的局勢,中國共產黨有條件地承認國民黨的抗戰(zhàn)作用。(25)全面抗戰(zhàn)初期,中國共產黨及《群眾》周刊承認國民黨的抗戰(zhàn)作用,有如下兩點原因:一是在國共合作的背景下,國民黨在正面戰(zhàn)場,阻擊日軍,起到了積極作用;二是《群眾》周刊的發(fā)行地是國統(tǒng)區(qū),為保證發(fā)行穩(wěn)定和宣傳效果,需要維護國民黨的形象。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擁護蔣委員長的口號”,只要國民黨堅持抗戰(zhàn),就“不應對蔣有不尊重的表示”(26)《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0頁。。在這一問題上,《群眾》周刊同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短評”欄目在承認國民黨抗戰(zhàn)作用的同時,并沒有放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是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貫穿其中。
“短評”欄目積極解讀、書寫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相一致的國民黨抗戰(zhàn)方針和言論,這主要集中體現于短評《讀國民黨臨時大會宣言即建國綱領》。首先,該短評積極維護國民黨政府的抗戰(zhàn)形象,表示國民黨能夠堅持抗戰(zhàn)到底,是“打破了許多困難”“博得了目前整個戰(zhàn)局的新轉機”的緣由所在。其次,該短評引用重述了國民黨關于激發(fā)群眾戰(zhàn)斗意志的話語,如“若怵于日本的暴力以屈服,謀一時之茍安,則將降為日本之殖民地,民眾失其生存獨立,國家之自由平等更無可望”“吾同志惟有更提高革命的精神,更集中革命的力量,以負起此重大的使命”等。再次,該短評表達了對“三民主義”的認同態(tài)度,闡釋了“三民主義”對抗戰(zhàn)的有益作用。該短評指出,關于民族主義,抗戰(zhàn)目的在謀求民族之生存獨立;關于民權主義,抗戰(zhàn)之勝負取決于組織民眾,這亦為增進民權之必要條件;關于民生主義,此次抗戰(zhàn)為國家民族存亡所緊,必當以國家民族之利益為共同之目的,施行計劃經濟,使最大多數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增高繼長。最后,該短評對國民黨施行的一系列具體抗戰(zhàn)舉措表示贊同:在外交方面,決定要通過“本獨立自主之精神聯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國家及民族為世界和平與正義共同奮斗”;在軍事方面,決定“加緊軍隊之政治訓練,充實民眾武力,指導和援助各地武裝人民”;在政治方面,決定組織國民參政機關,團結全國力量,集中全國之思慮與識見;在經濟方面,決定以軍事為中心,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民眾運動方面,決定發(fā)動全國民眾,組織農工商學界各職業(yè)團體,加以改善充實;在教育方面,決定改訂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戰(zhàn)時教程,提高科學研究水平。(27)《讀國民黨臨時大會宣言即建國綱領》,《群眾》1938年第1卷第17期。
“短評”欄目認可國民黨的抗戰(zhàn)作用是有條件的,在國民黨犯錯時會加以批評,且在批評中隱含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堅持國共合作的最大條件是國民黨要始終站在抗日的立場上,雖然國民黨的抗戰(zhàn)態(tài)度發(fā)生過微妙變化,但未離開抗日陣營,因此“短評”欄目對國民黨的態(tài)度并未出現過明顯轉向。然而,國民黨犯過許多錯誤,這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相悖,因此也遭到過短評指責。如短評《肅清貪污》批評國民黨內部貪污成風、不愿動員群眾,“六個月來抗戰(zhàn)的失利,主要的原因是民眾沒有動員起來,而民眾的所以不能動員,一般平日專知魚肉鄉(xiāng)民的貪官污吏是要負最大的責任的”。借此,繼續(xù)提出中國共產黨動員群眾的方針與反腐敗的黨建策略,“為了要徹底完成肅清貪污,除掉政府慎人選,嚴刑律之外,還必須開放民眾運動,讓民眾有組織的自由,使人民知道自己是國家的主人,而不是被宰割的羔羊”。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人民有權”“政府有能”和貪污分子“絕跡”。(28)西:《肅清貪污》,《群眾》1938年第1卷第7期。
各民主黨派與文教界師生是抗戰(zhàn)時期的先進群體,能否爭取他們加入抗戰(zhàn)行列,對戰(zhàn)局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度罕姟分芸瘜@一群體的抗戰(zhàn)言行有過多次報道,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和文教界的態(tài)度。只要是積極抗戰(zhàn)的民主黨派和文教界師生,中國共產黨都同他們保持著良好往來。在實際互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以平等的姿態(tài)同民主黨派和文教界師生交流合作,形成了良性的黨際和黨學關系??梢?,同各界人士保持平等互助的友好往來是黨的重要領導理念之一,這在“短評”欄目中被多次描寫。
“短評”欄目以宣傳、聲援的方式大力支持民主黨派的抗戰(zhàn)言行。如短評《中山學社對時局的意見》深切贊同民主黨派提出的“凡是主張抗日者,皆為同志”“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和“趕緊制定抗戰(zhàn)救國綱領”等抗戰(zhàn)原則與抗戰(zhàn)方針。另外,該短評認為,各個民主黨派沒有高低之分,不能因為政治目標的差異和代表階級的不同而推卸或獨攬責任,要盡一己之力推進合作,“各黨各派各界人士均應遵守力行,以領導和統(tǒng)一救國行動,這是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揮抗戰(zhàn)力量的樞紐,也是本刊同人一再建議”(29)漢:《中山學社對時局的意見》,《群眾》1937年第1卷第3期。。
對于文教界,“短評”欄目提出教育要與抗戰(zhàn)相結合,師生要培養(yǎng)抗戰(zhàn)意識。短評《抗戰(zhàn)教育和讀死書》在開篇就點明了黨的領導理念,“這是抗戰(zhàn)時期。一切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都不能不適應當前的需要,而加以改革”。特別強調青年在學習時,不可因循守舊地“讀死書”“死讀書”,學校的老師更不能以無抗戰(zhàn)學識而拒絕教授學生,確保教育要為抗戰(zhàn)服務。(30)漢:《抗戰(zhàn)教育和讀死書》,《群眾》1937年創(chuàng)刊號?!度罕姟分芸皇呛唵蔚靥岢珜W生要學習抗戰(zhàn)理論,而是要求學生們參與抗戰(zhàn)實踐,因而發(fā)表了多篇社論、短評和長文用以紀念“一二·九”運動。短評《紀念“一二·九”運動二周年》先是肯定了北平學生喊出的“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口號的歷史作用,還肯定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對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程的推動作用,又肯定了學生讓抗戰(zhàn)力量成十上百倍地增強進而能夠“完全打斷日寇的‘泥腿’”的實際作用。(31)民:《紀念“一二·九”運動二周年》,《群眾》1937年創(chuàng)刊號。此外,“短評”欄目還批判了文教界的叛徒,并呼吁文化教育領域應團結在抗戰(zhàn)的旗幟之下。如短評《聲討周作人》從批判周作人的叛變行為談起,逐步上升到反抗日本侵略者文化奴役的高度,呼吁文教界不僅要保留中華民族的“氣節(jié)”,還須提高“警覺醒(性)”,希望“文化界加強團結力量并實行抗戰(zhàn)動員,使大家的心思才力均能服務于抗戰(zhàn),肅清漢奸,驅逐日寇出中國!”(32)勃:《聲討周作人》,《群眾》1938年第1卷第22期。
中國共產黨來自于人民群眾,相信人民群眾是奪取抗戰(zhàn)最終勝利的根本力量。中國共產黨早已明白組織動員武裝群眾對于構筑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要性,但問題在于“共產黨那時還是比較小的力量,再加上過去國民黨長期的歪曲宣傳,又有我們自己‘左’的錯誤,有些人根本不相信”(33)金沖及:《一本書的歷史:胡喬木、胡繩談〈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83頁。,因此亟需可靠的媒介對人民群眾宣傳黨的領導理念和抗戰(zhàn)思想?!度罕姟分芸捌洹岸淘u”欄目便擔負起了在國統(tǒng)區(qū)組織動員武裝人民群眾的重任。
《群眾》周刊提出,抗戰(zhàn)時期宣傳工作的核心內容是“發(fā)揚民族精神”,中心任務是“喚起全國的人民都起參加抗戰(zhàn)”,完成任務的主要途徑是“提高民族的覺醒,提高民族的信心,堅固民族的團結”(34)凱豐:《抗戰(zhàn)中的宣傳工作》,《群眾》1938年第1卷第23期。。
以此為指導,“短評”欄目在對人民群眾開展宣傳工作時會根據不同的群體、地點和狀況采取相應的宣傳策略。在群體上,“短評”欄目力求涵蓋最廣泛的人民群眾,確保黨的領導理念全面貫徹落實。如短評《兒童的保育》就提出社會各界要關注兒童群體,防止兒童在戰(zhàn)爭中喪失生命或被日本奴化。(35)滌:《兒童的保育》,《群眾》1938年第1卷第14期。兒童是戰(zhàn)爭中的弱勢群體,《群眾》周刊多次呼吁社會各界通過募捐的方式“救救孩子”,并提議將兒童的保育工作從城市地區(qū)推廣至農村。(36)《保育第二代的國民》,《群眾》1938年第1卷第16期。再如短評《開展春耕運動》點明農民對于抗戰(zhàn)生產的重要意義,提出“必須從組織上去推動春耕的工作,在政府與民眾團體的領導之下,成千成萬的干部要涌入農村去”(37)滌:《開展春耕運動》,《群眾》1938年第1卷第13期。,防止農村地區(qū)被排除出抗戰(zhàn)格局。在地點上,“短評”欄目力圖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深入國統(tǒng)區(qū)和日占區(qū)的各個角落。如短評《反侵略的洪流》談及中國共產黨在武漢、福州、成都、金華、廣州、貴陽等地開展反侵略的宣傳活動,“在這里,我們不應當只以宣傳為滿足,應當更進一步地去組織民眾,武裝民眾。使民眾不但在心中能了解抗戰(zhàn)的意義,不但在口頭上能夠說出抗日的理由,而且要使他們能夠在行動上,實際有助于抗戰(zhàn)”(38)滌:《反侵略的洪流》,《群眾》1938年第1卷第10期。。上海的狀況不同于其他地區(qū),“短評”欄目的宣傳策略也有所不同,體現了黨的領導理念的靈活性。上海是戰(zhàn)爭前線,短評《上海的救亡運動》就建議身處上海的市民“不要停留在炸彈警告漢奸的階段,要進行廣泛地宣傳,組織,和武裝民眾的工作,開展上海近郊的民眾救亡運動,用民眾的有組織的武裝力量保衛(wèi)上海消滅漢奸,收復失地”(39)漢:《上海的救亡運動》,《群眾》1938年第1卷第5期。。
“短評”欄目對黨的領導理念的宣傳過程,也是組織動員武裝人民群眾的過程,兩者相互交融。只有人民群眾覺得中國共產黨是真心抗戰(zhàn)的、真誠維護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是確實保障自身利益的,人民群眾才愿意相信黨的領導理念,自覺跟黨走。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剖析、抨擊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性,讓中國人民了解日本侵華的真正目的,激起全民義憤,促進全民族抗戰(zhàn)局面的形成與鞏固,是“短評”欄目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理念最為可取的方式,其中增強軍隊戰(zhàn)斗力是“短評”欄目一再強調的重要內容。
日本侵略中國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國變?yōu)橹趁竦亍H毡镜蹏髁x者在侵略的過程中使用種種殘酷手段,既殘害中國人民的生命,又從經濟文化上剝削奴役中國人民。因此,《群眾》周刊撰寫多篇短評,從多個角度揭示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告知群眾日本法西斯的狼子野心,激起人民對侵略者的義憤。
“短評”欄目多次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喚醒群眾的抗戰(zhàn)意識。短評《殺人比賽》講到兩位日本軍官比賽誰先“殺滿一百五十個人”,痛斥日本軍官將人命當兒戲,告誡群眾“不抗戰(zhàn)就不能活命。國家的生命和個人的生命,是緊密地連在一塊,分不開的”(40)民:《殺人比賽》,《群眾》1938年第1卷第8期。。短評《是“打破毒氣的恐日病”還是“鼓勵日寇施用毒氣”》報道了日軍施用毒瓦斯和壞疽菌血清進攻,提醒人民群眾既不能害怕毒氣更不能輕視毒氣,絕不能得“恐日病”也不能患“不恐日病”,要以正確態(tài)度對待戰(zhàn)爭。(41)凱:《是“打破毒氣的恐日病”還是“鼓勵日寇施用毒氣”》,《群眾》1938年第1卷第20期。
除了顯性可見的侵略惡行,“短評”欄目還提醒民眾要注意日本的經濟入侵和文化入侵。經濟上,短評《敵人的“國策公司”夢》指出,日本通過建設銀行、印制貨幣的手段控制日占區(qū)的經濟,企圖達到經濟殖民的目的。對此,要在淪陷地域開展不間斷的游擊戰(zhàn)爭,破壞敵人的所謂“經濟建設”和安定后方秩序的陰謀詭計,使敵占區(qū)永遠處在戰(zhàn)時狀態(tài)直到收復為止,要組織、號召和訓練一部分難民回鄉(xiāng),做游擊及組織民眾的工作。(42)民:《敵人的“國策公司”夢》,《群眾》1938年第1卷第9期。在政府層面,要管控外匯,防止日本把控中國的經濟命脈。(43)馥:《實行外匯統(tǒng)制》,《群眾》1938年第1卷第14期。文化上,短評《擴大防空防毒運動》指出,日本不僅屠殺平民,還對平民實施“文化的暴行。對著這種暴行,只有引起我國同胞之更加憤怒,更加加強抗戰(zhàn)的決心”。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部份的損失,就是全體的損失”,只有群眾站起來反抗奴役文化,才能防止中華民族“罹浩劫”。(44)滌:《擴大防空防毒運動》,《群眾》1938年第1卷第18期。
“短評”欄目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揭露,是中國共產黨調動起群眾情緒并領導群眾行動起來的關鍵一步?!皵橙擞钳偪?,只能更增加人民大眾的斗爭勇氣,提高他們的覺悟程度,在反抗敵人的斗爭中,把他們更加鞏固的團結起來。”(45)敏:《日寇的瘋狂》,《群眾》1938年第1卷第16期。一篇篇短評讓群眾更加清楚地了解日本的侵略本質,既不為侵略的假象迷惑,也不懼怕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岸淘u”欄目以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警醒億萬民眾,促使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周圍。
日本國內對待戰(zhàn)爭的看法并非鐵板一塊,侵華戰(zhàn)爭使得日本國內矛盾加劇,出現了許多反戰(zhàn)人士。中國共產黨深知日本的國內情況可以為抗戰(zhàn)所用,只有了解敵人的弱點才能擊敗敵人,這也是“短評”欄目所體現的黨的領導理念之一。
由于戰(zhàn)爭,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治安逐漸出現混亂。短評《敵議會之大紛亂》點明,日本早已因戰(zhàn)爭而喪失極多勞動力,治安體系面臨崩潰局面。這導致日本議會呈現出紛亂態(tài)勢:“各議員一致抨擊內相之不能維持治安,民政政友兩黨之提出嚴重質問和要求采取嚴厲手段制止毆擊議員之類似事件,社會大眾黨領袖之要求安全保障?!?46)馥:《敵議會之大紛亂》,《群眾》1938年第1卷第13期。許多議員質疑、反對侵華戰(zhàn)爭,認為戰(zhàn)爭只會將日本引向毀滅。戰(zhàn)爭的巨大開銷和政局的極端動蕩必然造成日本國內經濟的崩潰,短評《平沼上臺仍難有辦法》指出,日本經濟已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棉織品出口減少了百分之二十,絲織品出口減少百分之七十,國內失業(yè)人數達到三百余萬之多,日本人民也有諸多不滿。然而,“停戰(zhàn)不能,欲和不得,且英美援華制日的活動”都會使得這種惡劣的經濟形勢日甚一日。(47)展:《平沼上臺仍難有辦法》,《群眾》1939年第2卷第13期。“短評”欄目報道日本官員和日本民眾反戰(zhàn)情緒高昂的情況,一是為了強調日本有其致命弱點,并非不可戰(zhàn)勝;二是為了鞏固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決心以持續(xù)抗戰(zhàn),“對于批判當時悲觀消極的情緒,發(fā)生了重要作用”(48)許滌新:《風狂霜峭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第169頁。。
“短評”欄目支持、贊揚日本國內反戰(zhàn)人士的行動。短評《敵軍中的反戰(zhàn)英雄!》熱烈贊頌了由于宣傳反戰(zhàn)思想而被槍決的十名日軍士兵與兩名日軍軍官:“我們要抗戰(zhàn)到底,來回答這些崇高的英勇的國際主義的英雄們的義舉來為中華民族和這些英勇犧牲的反戰(zhàn)英雄復仇!”(49)滌:《敵軍中的反戰(zhàn)英雄!》,《群眾》1938年第1卷第22期。中國共產黨明白,在領導抗戰(zhàn)時要分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日本侵略者不同于“全體日本人民”,抗戰(zhàn)針對的是殖民者而非反戰(zhàn)的日本人民。日本反戰(zhàn)人民是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的重要突破口,短評《敵七千五百反戰(zhàn)青年被捕》指出,日本已經陷入兩難境地,國外戰(zhàn)事纏身和國內群眾反戰(zhàn)情緒高漲讓日本法西斯政府焦頭爛額,“日本法西斯軍閥不得不施行恐怖手段來對付國內反對侵略的群眾……青年被捕以至槍決者日有所聞,先后被拒捕在七千五百人”(50)馥:《敵七千五百反戰(zhàn)青年被捕》,《群眾》1938年第1卷第11期。?!岸淘u”欄目對日本國內反戰(zhàn)勢力的報道,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內部矛盾,進而號召國內群眾用實際行動回應世界范圍內的反戰(zhàn)趨勢。從中可以發(fā)現,中國共產黨試圖讓廣大的人民群眾明白,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義戰(zhàn)爭,推翻帝國主義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群眾的共同愿望。
中國軍隊是反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當時,中國人民的目光聚焦于軍隊的表現,只要抓住了軍隊就等于把握住了群眾的關切點,而“短評”欄目恰恰向廣大群眾宣揚了中國共產黨管理軍隊的方法與領導軍隊的理念,以此動員人民加入軍隊投身抗戰(zhàn)。
領導好、管理好軍隊,軍隊才有戰(zhàn)斗力,抗戰(zhàn)才有保障。中國共產黨極其重視軍隊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和紀律建設,短評《提高軍隊紀律》提出:“我們應該加強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和動員廣大有高度政治覺悟的青年到軍隊里去,從速培養(yǎng)大批覺悟英勇的軍隊干部,同時積極提高士兵的政治認識,使他們全體官兵完全明了抗戰(zhàn)的意義和目的,養(yǎng)成軍隊士兵的自覺紀律?!?51)民:《提高軍隊紀律》,《群眾》1938年第1卷第8期。該短評認為,提升軍隊戰(zhàn)斗力的關鍵在于,遏制軍隊思想倒退,警惕軍隊懼怕戰(zhàn)爭、騷擾人民甚至被帝國主義思想奴役或持有復辟封建主義思想的情形,謹防軍隊叛國、叛黨。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軍隊時十分重視待遇問題。短評《與流氓土匪何干》報道,國統(tǒng)區(qū)傷兵發(fā)生暴動的情況,如“買了東西不給錢,打罵醫(yī)生和看護,甚至阻攔行人,強奪物件”。但是,傷兵暴動并不是因為他們失去了犧牲精神,更不是因為流氓土痞等“一切不法之徒的挑撥煽惑”,而是因為國民黨不顧傷兵死活,讓傷兵“肚子空,創(chuàng)口疼,身上冷”,傷兵迫不得已才暴動。(52)民:《與流氓土匪何干》,《群眾》1937年第1卷第2期。為了維護士兵的利益,提升軍隊戰(zhàn)斗力,該短評提出,“必須有國家的整個計劃,國家應當有固定款項去改良抗日軍人的生活”(53)民:《優(yōu)待抗日軍人家屬》,《群眾》1937年第1卷第3期。。對于犧牲的將士,“應當于全國范圍內有極其隆重的追悼大典,使它不只是一種儀式,而且要是激勵全國人民踏著先烈的血跡,沉著地勇敢地前進,去完成他們保衛(wèi)祖國這偉大光榮事業(yè)的一個運動”(54)宰:《追悼陣亡將士》,《群眾》1938年第1卷第6期。。對于軍人的家屬也要優(yōu)待,如免除抗戰(zhàn)軍人家屬的稅賦,幫他們耕種收割,軍人子女享受免費教育。中國共產黨對軍人及其家屬的關心體現了黨的領導理念,即“對于民族烈士們的遺族給予充分撫恤。這些都是鞏固抗戰(zhàn)軍心和提高抗戰(zhàn)力量有效的辦法”(55)民:《優(yōu)待抗日軍人家屬》,《群眾》1937年第1卷第3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五周年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zhàn)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zhàn)的前進方向,堅定不移推動全民族堅持抗戰(zhàn)、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56)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277頁?!度罕姟分芸岸淘u”欄目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理念的宣揚,在抗戰(zhàn)初期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短評以平實易懂的話語、一針見血的分析、豐富多樣的形式支持了中國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的領導工作,動員了中華兒女,“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zhàn)爭困難的前提”(57)《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0頁。。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全民族范圍的偉大戰(zhàn)爭,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能奪取最后勝利,沒有領導理念的支撐就無法把握一切工作的方向。對于新時代而言,只有切實做到堅持與完善黨的領導,廣泛宣傳黨的領導理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才會越走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