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瑤,姜立新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超聲醫(yī)學科,上海 200127)
肌骨超聲即肌肉骨骼系統(tǒng)超聲,是指通過對骨關節(jié)系統(tǒng)及神經、肌肉、韌帶等軟組織進行超聲掃查,能夠實時動態(tài)地呈現肌骨系統(tǒng)在靜息狀態(tài)及多種運動狀態(tài)下的解剖結構及病變特點,對于運動型疾病的診斷具有明顯優(yōu)勢[1]。然而,由于肌骨系統(tǒng)的解剖結構精細而復雜,不同體位、運動狀態(tài)、檢查手法等對病灶部位超聲成像影響很大;同時,由于肌骨超聲同時涉及解剖學和功能學上的異常改變,對超聲醫(yī)師運動醫(yī)學方面的臨床基礎與實踐具有很高的要求;另外,各種超聲偽像尤其是各向異性偽像,對肌骨超聲成像影響很大,需要超聲醫(yī)師根據不同患者、不同病變部位針對性地調節(jié)超聲儀器和探頭,包括深度、聚焦、增益、對比度及探頭的移動、旋轉、按壓程度等,以獲得優(yōu)質的超聲圖像[2]。
鑒于國內肌骨超聲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僅有省市級大型醫(yī)院開展了肌骨超聲,廣大基層醫(yī)療機構尚未開展,這與上述提到的肌骨超聲操作者依賴性強關系密切[3]。而目前國內在肌骨超聲的教學與培訓方面尚處于空白階段,因此如何提升肌骨超聲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成為當前肌骨超聲教學研究的重點。
由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將傳統(tǒng)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中,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4]。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給予針對性的授課方式,以最大化提升教學效果[5]。如不先對授課對象進行需求及特征分析,而是直接按照既往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進行課程教學,很有可能會出現“學科基礎扎實、動手及交流能力強”的學生能夠很好地吸收掌握教學內容,而“學科基礎薄弱、動手及交流能力一般”的學生則無法理解所教授的內容,特別是對于本身具有很大差異的授課對象群體而言,往往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不利于教學效果的達成[6]。因此,針對授課對象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地開展教學工作,是混合式教學的重點及難點。需要指出的是,在針對授課對象進行特征分析后,還需要根據分析結果將授課對象劃分成不同授課群體,并進一步確定各授課群體對象所需要的授課活動。
因此,本文開展了基于學習班學員特征分析的混合式教學研究,首先對學員進行特征分析,然后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劃分與設置,再以學員為導向設計自主互動式混合式教學模式,并以“髖關節(jié)超聲掃查”課程教學為例,實際探索由授課對象特征引導的混合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的教學效果,以期待進一步提高學員教學的實際效果,為深化學員規(guī)范化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筆者擔任主講的《超聲波髖關節(jié)檢查技術》學習班,自2016年開展以來受到了廣大學員的熱烈參與[7]。由于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各種不同級別的醫(yī)院,其受教育程度、臨床思維能力、科研思維能力、操作習慣及肌骨解剖基礎不盡相同,具有不同的學習工作特點。具體表現在:①多來自基層,多數未經過系統(tǒng)的肌骨超聲理論知識培訓,知識更新貧乏,知識結構老化,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理論知識;②對肌骨超聲只局限于看圖說話,缺乏肌骨系統(tǒng)解剖結構、病理生理、運動機制及臨床診療相關方面的知識;③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往往重視操作、忽視理論知識學習,但他們有著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8]。因此,根據不同授課對象的特點因材施教,以進一步提高考慮不同特征學員群體的混合式教學效果尤為重要。
本研究擬用本科室發(fā)布的肌骨超聲基礎測評表對學員進行特征分析,在學員確定參加學習班前1個月,發(fā)放肌骨超聲基礎測評表填寫并收回進行統(tǒng)計分析。肌骨超聲基礎測評內容詳見表1。
表1 肌骨超聲基礎測評表
根據肌骨超聲基礎測評表對學員進行特征分析,并將其劃分為三類子群體:①第一類子群體:肌骨超聲基礎測評得分>60分,表明其前期肌骨超聲基礎較為扎實,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及線上學習的熱情;②第二類子群體:肌骨超聲基礎測評得分為40~60分,具有一定的前期肌骨超聲基礎,自主交互性一般;③第三類子群體:肌骨超聲基礎測評得分<40分,前期肌骨超聲基礎較為薄弱,自主交互性較差。
本文以肌骨超聲中的Graf法髖關節(jié)超聲掃查教學課程為例,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模塊化設置。目前Graf法超聲掃查主要用于0~6個月疑似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或存在DDH高危因素的患兒[9],髖關節(jié)超聲圖像上某些重要解剖結構的準確識別對低年資醫(yī)師和初學者而言較為困難,如盂唇由于其解剖位置和形狀的個體差異較大,髖臼的骨性頂和軟骨頂由于軟組織的覆蓋不易顯示全貌,辨認起來并不容易[10],因此具有很大的教學價值。因此髖關節(jié)超聲掃查教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通過理論和技能教學,使得學員們能夠熟練掌握髖關節(jié)超聲檢查,最終達到準確診斷小兒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的教學目的。據此,我們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模塊化設置,如圖1。
自主互動式混合教學模式設計,即在學員特征分析的基礎上,采取線上、線下課程學習與帶教授課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突出問題牽引,以線上課程完成度、平時作業(yè)與表現、閱片考試與真人病例實踐考核等綜合評定其學習成果,最終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具體的教學模式設計如下,如圖2。
圖1 Graf法髖關節(jié)超聲掃查教學課程模塊化設置
圖2 學員特征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首先,根據上述三類子群體對應提供三種學習模式,學員可根據肌骨超聲基礎測評得分及本人意愿自由選擇三種學習模式,推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匹配的學習模式,并建立相應微信課程群以便進行課程安排通知及交流學習。
對于第一類學習模式,每次線下講授前通知學生線上完成課件及相關資料的閱讀及思考,據此完成平時作業(yè),并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饋給助教教師,由授課教師在線下授課過程中針對問題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同時鼓勵學員線下進行實踐操作,學以致用;對于第二類學習模式,需要助教教師在線上進行課件及相關資料的大綱梳理,鼓勵并提點學員完成課程學習,營造師生之間、學員之間交互討論的氛圍,助教將學員討論的重點、共同點反饋給授課教師,使其能夠在講授過程中有的放矢;對于第三類學習模式,需要助教教師首先為學員線下講授髖關節(jié)超聲掃查的基本情況,重點對髖關節(jié)的解剖學結構進行詳細剖析,使學員對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有大致的了解,再進行線上學習和交流,最后完成線下實踐與考核。
最后,根據各位學員的線上課程完成度、平時作業(yè)與表現、閱片考試與真人病例實踐考核等方式,按照10%,10%,30%和50%的比例進行課程考核成績綜合評價,以進一步提升及量化學員在自主互動式混合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及學習效果。
本研究最終收回50份有效測評表,回收率為100%,根據測評表進行分數校正與匯總,實驗組得分為(47.12±11.45)分,對照組得分為(49.56±14.83)分,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兩組之間在肌骨超聲基礎上并無明顯差異,可視為均質化群體,以便比較后續(xù)授課對象特征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接受同一地點由同一批教師主導的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并由同一未參加研究的觀察員記錄教學過程中學員與教師之間的交互情況,包括學員對教師提問的響應情況及學員自主提問的情況;并通過對肌骨超聲儀器的預約使用表評估學員的線下實踐操作積極性,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在課堂上的交互程度上實驗組學員明顯好于對照組。
線上交互情況則通過課程初始時建立的微信群來反映,為了對比分析混合教學模式效果,同時也為了教學活動開展的便利,兩個班級均建立了微信學習群。其中,實驗組根據學員的特征采取不同的自主互動式混合教學模式,并對應建立了3個微信學習子群,對照組則由所有學員組成了1個微信學習大群。為了進行有效對比,觀察員僅統(tǒng)計每次線下課堂講授結束后,學員們在各班級群內對課程內容以及作業(yè)問題的交流研討情況進行分析匯總,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肌骨超聲測評成績無明顯差異的情況下,實驗組學員,即接受授課對象特征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員,線上及線下的交流互動、研討實踐熱情更高,具體表現在學員響應提問人次數、學員自主提問平均次數、肌骨超聲儀器預約人次數及時長、對課程內容及作業(yè)的交互數也更多,與對照組相比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這說明本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學員之間的交互溝通,提高了學員進行超聲掃查實踐操作的積極性。
表2 線上及線下交互情況統(tǒng)計表
一期髖關節(jié)超聲掃查教學課程為期半個月,在課程結束后,通過前述的綜合測評成績算法對每位學員進行綜合成績測定。最終實驗組學員綜合測評分數為(81.1±6.3)分,對照組為(72.2±6.6)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綜合測評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本教學模式能夠提升髖關節(jié)超聲掃查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學員特征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拓展應用于肌骨超聲提供了實例驗證。
本研究將學員特征分析融入交互式混合教學模式設計過程中,開創(chuàng)性提出以測評表的方式對學員進行專業(yè)基礎能力預測,在學員特征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與其相適應的學習模式,促進理論知識的轉化與實踐操作的反饋。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新設計的測評表的科學性存疑,其信度和效度有待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提高[11];另外,本研究所納入的樣本量有限,未來我們將盡可能擴大樣本量,并根據學員的反饋完善混合式教學的軟硬件環(huán)境,以期提高研究的科學性,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