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深海
(海南省萬寧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海南 萬寧 571500)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疾病中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常發(fā)生于50~70歲人群,通常以男性多見,該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突發(fā)頭痛、嘔吐、肢體偏癱、意識障礙等。臨床中常用小骨窗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該手術方式可有效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癥狀,徹底清除血腫,減輕患者病痛,但對患者的機體損傷較大,同時較易引發(fā)術后感染[1]。目前,隨著臨床醫(yī)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逐漸被推廣應用于臨床,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康復快、預后好等特點,可促使患者盡快恢復,且更易被患者接受[2]。本研究選取8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開展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討采用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對其神經(jīng)功能及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海南省萬寧市人民醫(yī)院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1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8、13例;年齡53~70歲,平均(56.45±2.46)歲;血腫量30~79 mL,平均(55.17±15.12) mL;出血部位:腦葉15例,基底核18例,腦室8例。觀察組(41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0、11例;年齡54~69歲,平均(56.44±2.11)歲;血腫量30~80 mL,平均(55.19±15.05) mL;出血部位:腦室6例,基底核23例,腦葉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可對組間實施比對。納入標準:與《腦血管外科學》[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者;符合手術體征者;出血量>30 mL者等。排除標準: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類疾病者;動靜脈畸形者等。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研究,且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均對所有入院患者采取術前檢查,此外,均于術前半小時予以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對照組患者行小骨窗血腫清除術:全身麻醉后,CT檢查標記血腫位置,在距血腫4~5 cm處作切口,于顱骨處鉆孔,用咬骨鉗作直徑為2.5~3 cm的小骨窗,切開硬腦膜,順著腦回方向作切口,長度為1~2 cm,將大腦皮層切開,定位血腫位置,將血腫吸出,根據(jù)患者反應,小心牽開腦組織,并沖洗腦組織周圍殘余血腫(用0.9%的氯化鈉注射液),待到止血后,留置引流管,進行常規(guī)切口縫合。觀察組患者予以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治療:于術前對患者進行CT掃描檢查,選取血腫較多、離顱骨較近的部位擬定穿刺方向與穿刺深度,將定好的部位進行標注,給予患者局部麻醉后,采用YL-1型血腫穿刺針,選擇合適的長度,以血腫為中心尋找靶點,經(jīng)皮鉆頭顱骨和硬膜后進入血腫腔,吸出血腫液化部分,血腫量在50 mL以上者,行雙針穿刺,血腫量在50 mL以下者,行單針穿刺,結束后,將尿激酶經(jīng)0.9%的氯化鈉溶液稀釋后進行沖洗,當沖洗液變?yōu)榍逅疇顣r停止,留置引流管1~3 h。兩組患者均于CT檢查確定血腫清除90%以上后,拔出引流管。均于術后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手術相關指標。②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臨床療效,治愈:患者病情基本恢復且可恢復正常生活,無神經(jīng)功能障礙;顯效:患者輕度偏癱,神經(jīng)功能輕度障礙;有效:患者具有意識,但重度殘疾,神經(jīng)功能嚴重障礙;無效:患者無意識,呈植物人狀態(tài)或死亡[3]。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神經(jīng)功能的變化,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統(tǒng)計患者術前及術后7 d~6個月的腦部神經(jīng)功能改善情況,NIHSS分值為0~42分,評分越高,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受損越嚴重。④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7 d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于患者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術前及術后7 d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總有效)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手術相關指標、NIHSS評分及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行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住院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對照組 41 20.68±5.37 55.97±6.13 45.74±10.58觀察組 41 16.38±3.34 40.68±5.67 12.54±4.72 t值 4.354 11.725 18.350 P值 <0.05 <0.05 <0.05
2.2 臨床療效 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2.68%,與對照組的75.61%比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神經(jīng)功能 與術前比,術后7 d、14 d、1個月、6個月、3個月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呈降低趨勢,且不同時間點觀察組與對照組比均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術前比,*P < 0.05;與術后 7 d 比,#P < 0.05;與術后 14 d 比,△P < 0.05;與術后 1 個月比,▲P < 0.05;與術后 3 個月比,□P < 0.05。NIHSS: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7 d 術后14 d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對照組 41 25.62±4.13 23.25±3.11* 20.10±2.20*# 17.53±1.92*#△ 10.83±1.54*#△▲ 7.49±2.37*#△▲□觀察組 41 25.29±4.32 20.86±3.02* 16.02±2.21*# 13.42±1.42*#△ 8.40±1.20*#△▲ 4.32±1.09*#△▲□t值 0.354 3.530 8.378 11.020 7.970 7.78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炎性因子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均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比較(±s)
注:與術前比,*P < 0.05。hs-CRP:超敏-C反應蛋白;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細胞介素-6。
組別 例數(shù)hs-CRP(mg/L) TNF-α(μg/mL) IL-6(ng/m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 41 15.74±4.41 11.43±2.96* 62.14±5.38 51.24±10.09* 45.47±5.86 25.07±4.74*觀察組 41 15.42±4.53 7.12±1.28* 61.17±6.97 40.18±5.78* 45.03±5.36 14.85±3.82*t值 0.324 8.558 0.705 6.090 0.355 10.75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高血壓腦出血具有發(fā)病率、致殘率均較高的特點,該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臨床上對于出血量超過30 mL的患者通常采用小骨窗血腫清除術治療,該術式通過開骨瓣的方法,將顱內(nèi)血腫抽出,降低顱內(nèi)壓,但其手術時間與腦組織暴露時間過長,損傷較為嚴重,患者所需恢復時間久,影響患者預后質(zhì)量[5]。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技術日益成熟,微創(chuàng)手術在臨床中被逐漸推廣,且受到醫(yī)患高度關注,其中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于CT輔助下進行,能夠對患者腦血腫部位準確定位,在最短時間內(nèi)有效清除血腫,降低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保護神經(jīng)功能;此外,該術式通過YL-1穿刺針實施穿刺,僅需約3 mm的頭皮微創(chuàng)切口,術中切口小,對腦組織創(chuàng)傷小,避免術中再出血的發(fā)生風險;同時該手術可在局麻下進行,可減小對病變周圍正常腦組織的傷害,對于高齡和危重患者更加適合[6-7]。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高,術后7 d~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手術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手術與住院時間,優(yōu)化手術指標,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改善神經(jīng)功能。
相關研究表明,當腦組織出現(xiàn)出血,可對血腫周圍腦循環(huán)形成影響,引發(fā)機體免疫系統(tǒng)紊亂,損害血清屏障功能,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升高,導致炎癥反應發(fā)生[8-9]。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由于對腦組織損傷小,可快速清除血腫,解除血腫壓迫;同時手術時間相對較短,縮短腦組織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可有效降低患者感染風險,抑制炎性因子的表達,從而達到抑制炎癥反應的目的[10-11]。本研究中,術后7 d,觀察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與對照組比均低,提示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可有效降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清TNF-α、hs-CRP、IL-6水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加速患者康復進程。
綜上,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術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提高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同時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降低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加速患者康復進程,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