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亮,李 寧,許 偉,劉淑均,程 越,廖貴益,卞茂紅,鐘 濤
慢性腎臟病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中國成人的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約為10%,而腎移植手術逐漸成為腎臟終末期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腎源的匱乏是制約腎移植手術的主要因素,僅僅通過公民逝世捐贈遠遠不能滿足臨床移植需求。親屬活體捐贈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腎源的匱乏,移植前的檢測則顯得至關重要,因為移植排斥是影響移植腎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交叉配型實驗( 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 crossmatch,CDC)是可以預防急性排斥反應發(fā)生的實驗之一,故通過對供受者淋巴毒交叉配型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分析分布情況并總結臨床意義。
1.1 病例資料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該院泌尿外科擬進行腎移植潛在受者的臨床資料,回顧參與供受者淋巴毒交叉配型實驗檢測344例,其中男235例,女109例,受者年齡13~63(37.38±10.12)歲;親屬活體供腎者年齡39~71(54.29±7.21)歲。所有受者均明確診斷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期,術前群體反應性抗體檢測均為陰性。1.2 CDC交叉配型實驗步驟
實驗操作見文獻,簡述步驟如下:采用淋巴細胞分離液分離出淋巴細胞,洗滌1次后調節(jié)至適當濃度備用。設定對照孔(包含陰性對照、血清對照、補體對照和陽性對照)及不低于3個檢測孔,按對照孔和檢測孔布局分別加樣,檢測孔內包含無菌礦物油、已調好濃度的淋巴細胞、受者血清及兔補體;加完樣后,輕輕振蕩,37 ℃孵育60 min;對照孔和檢測孔均加入熒光終止劑,放置15~30 min;最后,應用倒置相差熒光顯微鏡,對200個淋巴細胞中死亡的淋巴細胞計數(shù)并示以死淋巴細胞百分比(percent of dead lymphocyte,PDL)。1.3 CDC交叉配型結果判定
根據(jù)供腎來源分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贈(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 DCD)組與親屬活體供腎(living donation between relatives, LDR)組。根據(jù)PDL分為低風險組(PDL≤9),也稱為CDC陰性,高風險組(PDL>9),也稱為CDC陽性。2.1 受者性別、年齡、血型分布情況
受者性別分布見圖1A,344例受者中,男女比例是2.16 ∶1,在不同性別受者中,風險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受者年齡分布見圖1B,344例受者平均年齡(37.38±10.12)歲。其中年齡≤20歲有12例(約3.49%),年齡21~50歲有297例(約86.92%),年齡>50歲有35例(約10.17%)。在低風險組中,年齡31~40歲受者例數(shù)最多,高風險組中,年齡41~50歲受者例數(shù)最多,且年齡≤40歲受者,其低風險組例數(shù)顯著低于高風險組(P
<0.01)(見圖1B)。受者血型分布情況如圖1C,在不同風險組中,其血型分布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圖1 受者性別、年齡、血型分布情況A:受者性別分布情況;B:受者年齡分布情況;C:受者血型分布情況;與低風險組比較:**P<0.01
2.2 比較不同性別、年齡、血型受者PDL值
在低風險組中對比受者PDL,男、女性受者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比高風險組中的受者PDL,男性受者顯著高于女性受者,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在不同風險組中對比受者PDL,不同血型間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低風險組中對比受者PDL,年齡41~50歲組明顯高于21~30歲組和31~40歲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其他組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高風險組中對比受者PDL,年齡>50歲組顯著低于41~50歲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其他組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表1 不同性別受者的PDL值對比
表2 受者不同血型的PDL對比
2.3 LDR組供者性別、年齡、血型分布情況
94例LDR組供者性別分布如圖2A,不同性別在不同風險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LDR組供者年齡分布見圖2B,在不同年齡分組中,其不同風險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供者血型分布情況見圖2C。在不同血型供者中,其不同風險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圖2 供者性別、年齡、血型分布情況
2.4 比較不同供者性別、年齡、血型的受者PDL值
在低風險組中對比受者PDL,女性供者顯著低于男性供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在高風險組中對比受者PDL,男性供者低于女性供者,但是兩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3)。在低風險組,各個年齡段對比其受者PDL,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高風險組中受者PDL年齡>50歲組最低;在低風險組中對比受者PDL,不同血型供者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表3 不同性別供者對應受者PDL對比
表4 不同供者年齡、血型的供者對應受者PDL對比
2.5 供受者血型是否相同的受者分布及其PDL結果分析
供受者血型是否相同分布情況見表5,無論供受者血型是否相同,其不同風險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不同風險組中,不論供受者血型是否相同,其受者PDL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5 供受者血型是否相同情況及對應受者PDL對比
2.6 供受者關系分布情況
供受者關系分布如表6,在不同腎來源組中,不同風險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在低風險組中,LDR受者PDL顯著低于DCD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而在高風險組中,對比受者PDL,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6 不同腎源對應受者PDL對比
86例有血緣關系分布情況如表7,是否有血緣關系,不同風險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在低風險組中對比受者PDL,母親供腎顯著低于父親供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并且受者PDL中,母親供腎在LDR組最低。表7 LDR組及其對應受者PDL對比
腎功能終末期患者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是腎移植,而移植后1年內出現(xiàn)的移植物丟失則會給患者及家屬帶來經(jīng)濟和身心健康雙重損害,隨著各項檢測的完善及新型免疫抑制劑的應用,移植術后發(fā)生排斥反應率降至10%~15%。在腎移植中,供受者之間交叉配型結果與術后發(fā)生急性排斥反應及早期移植物丟失的風險有關,淋巴細胞毒交叉配型實驗是移植前重要且必須的實驗,其CDC陽性是增加腎移植術后急性排斥反應的發(fā)生率和移植腎丟失率風險的重要指標。有針對性地選擇CDC陰性的供者,有利于減少受者腎移植術后急性排斥反應及早期移植物丟失,既降低慢性腎臟病患者病痛,也減少患者家庭的心理及經(jīng)濟壓力。
該研究中男性受者235例,女性受者109例,男性受者多于女性,臨床醫(yī)師可能認為女性致敏因素較多,如懷孕,故在選擇受體時,有意識地偏重于男性受者。也有研究顯示男性受者發(fā)生排斥反應風險高于女性。在該研究中,在不同風險組中,無性別差異,反映女性受者不是移植風險更高的人群。該研究中,年齡<20歲組受者低風險比例最大,且其PDL值低,暗示受者年齡<20歲時行腎移植術,其術后排斥風險較低,與文獻報道稍有不符,可能與該研究中年齡<20歲組的供者均是其父母有關,當供者是父母時,其移植本身的排斥率較低。隨著受者年齡增大,高風險組中受者比率逐漸增大,可能與供者來源有關。該研究中,受者血型例數(shù)排序為A型>O型>B型>AB型,O型受者PDL陰性數(shù)最多。在低風險組中,血型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高風險組中,B型受者最多,血型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反映不同風險組,受者血型不是影響受者PDL的因素之一,與研究一致。
選擇供者有一定要求,該研究中LDR組中女性供者數(shù)量多于男性。在低風險組中,女性比率高于男性,并且對其受者PDL比較,女性供者顯著低于男性供者,反映出女性是LDR組的主要人群。對供者為父母進行進一步比較,母親供腎對應的受者PDL顯著低于父親供腎,反映出母親是親屬活體捐贈主要人群,與文獻一致。供者年齡一般選擇在18~65歲,無相關基礎病,當供者身體素質好時,年齡可適當放寬,但是許多移植中心依然傾向選擇年輕供者,該研究低風險組中,顯示老年供者的PDL值較低,年齡均超過55歲,與文獻報道一致,反映出供者年齡不是獨立的風險因素。但是有文獻報道供者超過55歲,其受者遠期預后較差,供者年齡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該研究中,供者血型以O型最多,AB型最少,但是不同血型供者例數(shù)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低風險組中LDR,其受者PDL值比較結果反映出供者的不同血型不影響親屬活體捐贈;當受者PDL為陰性時,不論供受者血型是否一致,對受者PDL結果影響甚小,反映出供者血型不是腎移植中主要風險因素。該研究中親屬活體移植比例稍低于澳大利亞活體移植(占30%),遠低于日本活體移植(高達80%),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較大,該研究中LDR組中低風險組約占89.36%,而在DCD組中低風險組約占48.8%,比較其受者PDL,LDR組顯著低于DCD組,與文獻報道一致,暗示親屬活體供腎優(yōu)于公民逝世后器官供腎,并且能夠更快地提供腎源,及時有效解決腎衰竭患者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