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文
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承基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沈陽 110000
呃逆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呃逆的臨床表現(xiàn)以呃逆頻作、持久、不能控制,甚至會出現(xiàn)食欲下降、失眠、焦慮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 呃逆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是由于膈肌和膈神經受到刺激,出現(xiàn)的短暫性肌肉攣縮,在肌肉發(fā)生短暫攣縮時會沖擊氣流,聯(lián)合聲帶而發(fā)出的特有聲音[1]。 臨床中常依據呃逆的病程時間分為短暫性呃逆、持續(xù)性呃逆及頑固性呃逆[2]。我國中醫(yī)古書《丹溪心法》[3]中首次對呃逆進行了詮釋,曰:“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 ”“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沖,上出于口,而作聲之名也。 ”認為導致腦卒中后呃逆的發(fā)生與脾胃運化失司、痰濕中阻、氣機失暢相關。 在治療中常遵循補脾益胃、降逆化痰的法則[4-5]。本研究選取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承基醫(y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00 例腦卒中后呃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我院脾胃氣虛,痰濁內阻型腦卒中呃逆患者,探討旋覆代赭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腦卒中后呃逆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6 月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承基醫(y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00 例腦卒中后呃逆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氯丙嗪組和聯(lián)合治療組,每組各50 例。 氯丙嗪組中,男27例,女 23 例;年齡 62~85 歲,平均(78.80±17.26)歲;病程3~21 個月,平均(16.66±4.41)個月。 聯(lián)合治療組中,男26 例,女 24 例;年齡 61~85 歲,平均(78.82±17.27)歲;病程 2~21 個月,平均(16.67±4.44)個月。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承基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參與研究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腦卒中呃逆的西醫(yī)診斷標準:①經頭CT、MRI 等檢查提示腦部出現(xiàn)梗死或出血表現(xiàn);②具有肢體活動障礙、失語、感覺障礙等神經系統(tǒng)損傷癥狀;③同時伴有因膈肌不自覺異常痙攣而產生的短暫性特異性聲音[6]。 腦卒中呃逆的中醫(yī)診斷標準:遵循《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中的診斷標準[7]。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40~85 歲;②符合腦卒中呃逆的中西結合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重度肝腎功能異常者,伴隨呼吸、血液等系統(tǒng)疾病者;②伴嚴重的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③對鹽酸氯丙嗪及旋覆代赭湯藥物耐受性差者。
氯丙嗪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臨床醫(yī)學治療,予鹽酸氯丙嗪(常州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161,生產批號:181103,規(guī)格:25 mg×100 片/瓶)25 mg/次,2 次/d,口服。
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在氯丙嗪組治療基礎上同時予旋覆代赭湯加減。 常規(guī)臨床醫(yī)學治療與氯丙嗪組相同,同時予旋覆代赭湯加減服用,方劑組成:旋覆花20 g、代赭石 15 g、生姜 15 g、半夏 15 g、柿蒂 10 g、黨參 15 g、大棗 10 g、炙甘草 10 g,每天 1 劑,平均分成2 份,分別于每日晨起后及晚睡前溫服。 對于氣虛癥狀較輕,呃逆癥狀較重的患者本方在旋覆代赭湯基礎上去人參,加黨參15 g、柿蒂10 g。
兩組患者的治療周期均為21 d。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半身不遂、 言語蹇澀、口角歪斜、喉間呃聲不斷、周身乏力、胃脘部隱痛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王氏評分表評分和呃逆療效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Ca2+、Na+含量;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1.3.1 證候積分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角歪斜、喉間呃聲不斷、周身乏力、胃脘部隱痛積分改變情況。 證候積分評分細則見表1。 各癥狀的積分越高,則提示患者的病情越嚴重。
表1 證候積分評分細則表
1.3.2 王氏評分表評分 參照王氏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精神狀態(tài)、飲食情況及睡眠等三個條目進行綜合性評估,每個條目分為1~5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病情越輕[8]。
1.3.3 呃逆療效評分 記錄患者的呃逆頻次及進食情況,若患者每小時呃逆5 次以上,且不影響患者進食,則記作3 分;若患者每小時呃逆6~10 次,且對患者進食影響在患者可承受范圍內,則記作6 分;若患者每小時呃逆10 次以上,且嚴重影響患者進食,則記作9 分[9]。
1.3.4 血Ca2+及血Na+監(jiān)測 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將靜脈血送至沈陽市骨科醫(yī)院承基醫(yī)院實驗室檢測血清 Ca2+、Na+水平。
1.3.5 療效評定標準 若治療后,患者的呃逆療效評分降低≥75%,表示顯效;若治療后,患者的呃逆療效評分降低≥50%~<75%,則表示有效;若治療后,患者的呃逆療效評分降低<50%,則表示無效。 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角歪斜、喉間呃聲不斷、周身乏力、胃脘部隱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角歪斜、喉間呃聲不斷、周身乏力、胃脘部隱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角歪斜、喉間呃聲不斷、周身乏力、胃脘部隱痛評分均低于氯丙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的比較(分,)
組別 半身不遂 言語蹇澀 口角歪斜 喉間呃聲不斷 周身乏力 胃脘部隱痛氯丙嗪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聯(lián)合治療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4.35±1.19 3.06±0.97 5.94<0.05 4.42±1.22 1.11±0.28 18.70<0.05 0.29 0.77 13.65<0.05 4.47±1.09 3.14±1.01 6.33<0.05 4.49±1.18 0.93±0.23 20.94<0.05 0.08 0.93 15.08<0.05 4.35±1.15 3.21±0.91 5.50<0.05 4.39±1.20 0.97±0.23 19.79<0.05 0.17 0.86 16.87<0.05 4.33±1.17 3.02±0.94 6.17<0.05 4.40±1.28 0.80±0.21 19.63<0.05 0.28 0.77 16.29<0.05 4.37±1.17 3.00±0.93 6.48<0.05 4.45±1.25 0.99±0.28 19.09<0.05 0.33 0.74 14.63<0.05 4.38±1.08 3.08±0.95 6.39<0.05 4.44±1.14 1.00±0.25 20.84<0.05 0.27 0.78 14.97<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王氏評分表評分及呃逆療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王氏評分表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王氏評分表評分高于氯丙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呃逆療效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呃逆療效評分均低于氯丙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王氏評分表及呃逆療效評分的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王氏評分表及呃逆療效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王氏評分表評分 呃逆療效評分氯丙嗪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聯(lián)合治療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2.26±0.77 8.48±2.13 19.41<0.05 7.27±2.03 5.13±1.11 6.54<0.05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2.04±0.58 13.22±3.26 23.87<0.05 1.61 0.11 8.61<0.05 7.49±2.20 2.02±0.96 16.11<0.05 0.51 0.60 14.98<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血Ca2+、Na+含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 Ca2+、Na+含量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血Ca2+、Na+含量高于氯丙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Ca2+、Na+含量的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Ca2+、Na+含量的比較()
組別 血 Ca2+(μmol/L) Na+(mmol/L)氯丙嗪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聯(lián)合治療組(n=50)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94.20±22.22 167.28±35.89 12.24<0.05 68.79±20.55 99.88±26.67 6.52<0.05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90.09±20.97 243.07±40.24 23.84<0.05 0.95 0.34 9.94<0.05 65.30±19.93 140.04±30.28 14.58<0.05 0.86 0.39 7.04<0.05
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氯丙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5)。
表5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腦卒中后的呃逆屬于中樞性呃逆[10],據研究表明,腦血骨疾病是誘發(fā)呃逆發(fā)作的重要因素,這是由于大腦內部包含了眾多與呃逆相聯(lián)系的神經系統(tǒng),當某組織受到損傷均會導致呃逆的發(fā)生[11]。鹽酸氯丙嗪可對呃逆起到較好的抑制作用, 但長期應用可能引起錐體外系反應、過敏反應、肝功能障礙等不良反應。 當腦卒中發(fā)生后會刺激下丘腦系統(tǒng), 誘導兒荼酚胺大量釋放,激活神經系統(tǒng),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異常、消化道系統(tǒng)應激性反應的發(fā)生。而當消化道應激性反應發(fā)生,會增加消化道出血風險[12-13]。 因此,腦卒中后呃逆患者常常會出現(xiàn)惡心、吞咽困難、食欲減退、肢體無力等情況[14]。 大多數患者在腦卒中發(fā)生后,會出現(xiàn)體內離子含量紊亂,血Na+、Ca2+、Mg2+等離子含量的失衡亦是導致呃逆發(fā)生的重要前提[15]。 血Na+、Ca2+的含量降低會導致膈肌、肋間肌等肌肉出現(xiàn)電位失常的情況發(fā)生,促肌肉的異常興奮、收縮,介導痙攣運動的形成。 另一方面,當二者含量降低后會加重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損傷程度,誘發(fā)腦水腫[16-17]。 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及時有效地改善患者呃逆癥狀、糾正血Na+、Ca2+等離子含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醫(yī)認為中風后呃逆的發(fā)生與脾胃運化失司、痰濕中阻、氣機失暢密切相關。中風發(fā)生后,機體氣血逆亂、水液代謝異常、痰瘀阻于中焦,使脾胃氣機失暢,二者的氣機升降失司,津液等運化無門[18-19],津液運化失健,使得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中焦氣機不暢,發(fā)展而成呃逆。 因此在治療中常遵循補脾益胃、降逆化痰之呃的治療原則[20-21]。 本方采用《內經》治療痰濁困脾胃之經典方劑旋覆代赭湯加減而成,方中以降逆止呃之旋覆花為君藥,以質沉鎮(zhèn)逆之代赭石、和胃降逆之柿蒂共為臣藥[22],二者合用加強降逆化痰重鎮(zhèn)之功效。佐以溫經通絡止呃之生姜、健脾化痰之半夏、滋陰補血之黨參[23-24],以安神和胃之大棗及清熱解毒之甘草為使藥。 諸藥聯(lián)用,具有降逆之呃、補脾和胃之功用。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22]表示,旋覆花中所含黃酮成分能夠有效改善腦損傷,具有保護腦組織、抑制氧化反應發(fā)生的作用。 代赭石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能夠滿足腦卒中患者對所缺的基本微量元素的攝取。柿蒂中所含物質具有鎮(zhèn)靜安神、改善循環(huán)的功效[25],據研究[25]顯示,柿蒂對于改善患者焦慮、煩躁等癥狀較氯丙嗪副作用更小,且藥效更持久。半夏、生姜中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吐、保護胃黏膜、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黨參、大棗、甘草等藥物具有修復中樞神經損傷、改善腦循環(huán)、抑制炎性反應發(fā)生等功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角歪斜、喉間呃聲不斷、周身乏力、胃脘部隱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半身不遂、言語蹇澀、口角歪斜、喉間呃聲不斷、周身乏力、胃脘部隱痛評分均低于氯丙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呃逆療效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呃逆療效評分均低于氯丙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王氏評分表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王氏評分表評分高于氯丙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 Ca2+、Na+含量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血Ca2+、Na+含量高于氯丙嗪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高于氯丙嗪組的6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旋覆代赭湯加減聯(lián)合鹽酸氯丙嗪,對腦卒中后呃逆的治療效果更佳,兩個藥物聯(lián)合應用可能能夠通過調節(jié)機體自主神經功能,起到抑制下丘腦系統(tǒng)、減少機體兒茶酚胺的釋放、減輕消化系統(tǒng)刺激、有效提升機體Ca2+、Na+含量、降逆止嘔止呃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西醫(yī)基礎上聯(lián)合旋覆代赭湯加減能夠對腦卒中后呃逆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半身不遂、呃逆等癥狀,平衡體內血Ca2+、Na+含量,但具體作用機制仍需要驗證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