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斌 王 芳 鄧賢超
1.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西上饒 334000;2.江西醫(yī)學高等??茖W校,江西上饒 334000
腰椎間隙感染是一種臨床常見病,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為主[1]。金黃色葡萄球菌引發(fā)的感染,起病急,患者寒顫、高熱、腰背部疼痛明顯,并伴有明顯的神經根刺激癥狀[2]。 傳統(tǒng)開放手術以腰椎后入路椎間隙減壓椎間隙引流為主,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步,椎間孔鏡技術不斷應用至腰椎間隙感染治療過程,可對患者行椎間孔鏡下椎間隙病灶清除后留置引流管[3]。 本研究選取上饒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6 例腰椎間隙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觀察分析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隙感染的效果。
選取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1 月上饒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6 例腰椎間隙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交替分組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28 例)與實驗組(28 例)。 對照組中,男 17 例,女 11 例;年齡 45~70歲,平均(58.71±1.23)歲;原發(fā)性 2 例,繼發(fā)性 26 例;L1~2間隙 13 例,L3~4間隙 15 例。 實驗組中,男 16 例,女 12例;年齡 43~70 歲,平均(58.74±1.24)歲;原發(fā)性 3 例,繼發(fā)性 25 例;L1~2間隙 14 例,L3~4間隙 14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上饒市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單純性椎間隙感染者;②經臥床休息及抗感染治療后癥狀無緩解者;③無腰椎穿刺、腰椎及盆腔等手術史者。排除標準:①無法耐受手術者;②椎旁大量膿腫形成者;③椎體重度破壞重建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放手術治療方法,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取俯臥位,實施全麻,松解、保護神經根,清除膿性物,刮除病椎間隙炎癥組織,3%雙氧水及大量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椎間隙,然后使用慶大霉素(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110335)鹽水溶液沖洗椎間隙及術野。 置負壓引流管,術后48 h拔管,術后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
實驗組患者采用椎間孔鏡技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患者取俯臥位,X 線透視確定病變椎間隙及椎間孔,確定入路位置。利多卡因皮下浸潤麻醉,椎間孔入路穿刺,利多卡因(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7050742)行椎間孔浸潤麻醉。經穿刺針置入導絲,沿導絲置入軟組織擴張器,沿擴張器置入舌形工作保護套管, 經套管置入環(huán)鋸行椎間孔擴大成形,然后置入椎間孔鏡,內鏡直視下清除病灶組織。 X 線監(jiān)視下旋進工作套管至對側椎旁,清除病灶,射頻電極消融殘存的病變組織及增生的肉芽組織。 置入引流管, 術后 24 h 以慶大霉素 12 萬 U+1500 ml 的 0.9%氯化鈉注射液持續(xù)沖洗,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基本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住院費用。 ②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疼痛度。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ologue scale,VAS)進行評定,評分范圍為 0~1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度越高[6]。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感染指標, 包括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CRP,采用全自動動態(tài)血沉儀檢測ESR。④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療效標準包括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治愈:癥狀消失,患者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顯效:治療后仍存在輕微腰痛、下肢痛癥狀,但可正常工作和生活;有效:癥狀減輕,但活動受限,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4]。總有效率=(治愈+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及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基本情況及住院時間、住院費用的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萬元)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28 28 60.10±12.24 76.87±12.22 5.131<0.001 15.57±3.11 50.43±6.67 25.065<0.001 4.67±1.11 7.68±1.22 9.657<0.001 1.10±0.19 1.47±0.38 4.608<0.00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 d 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3 d,兩組患者的 VAS評分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VAS 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3 d t 值 P 值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28 28 7.04±0.48 7.10±0.42 0.498 0.621 2.75±0.38 2.70±0.31 0.540 0.592 37.080 44.601<0.001<0.001
術前、術后3 d,兩組患者的ESR、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 3 d 的ESR、CRP 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 d 感染指標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 d 感染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ESR(mm/h)術前 術后 3 d t 值 P 值CRP(mg/L)術前 術后 3 d t 值 P 值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28 28 74.39±14.37 74.31±14.44 0.021 0.984 42.77±12.12 43.00±12.38 0.070 0.944 8.900 8.733<0.001<0.001 52.19±6.54 52.30±6.51 0.063 0.950 35.56±6.21 35.70±6.44 0.083 0.934 9.757 9.592<0.001<0.001
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 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n(%)]
腰椎間隙感染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5]。 原發(fā)性常常病因不明,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繼發(fā)性感染大多病因明確,多由侵襲性操作或鄰近感染病灶擴散所致[6]。傳統(tǒng)開放手術可早期切開減壓,清除炎性肉芽組織,對局部進行抗生素溶液清洗,可有效抑制細菌繁殖[7]。 開放手術療效確切,可快速解除癥狀[8]。 我國近十幾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迅猛發(fā)展, 椎間孔鏡逐漸用于治療腰椎間隙感染,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精確度高等優(yōu)勢[9]。 可避免再次打開椎管致局部感染椎管內擴散的風險,即刻有效減壓,去除炎癥物質,引流通暢,局部應用抗菌素可快速達到有效濃度[10]。 袁宏偉[11]認為椎間孔鏡技術能有效治療椎間隙感染, 減輕患者疼痛。 吳軍等[12]于研究中指出,腰椎間盤突出感染患者采用椎間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效果優(yōu)于普通開放手術。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術后 3 d,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術后3 d,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術后 3 d,兩組患者的 ESR、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3 d 的ESR、CRP 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何丁文等[13]研究結果相類似。提示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隙感染可有效避免手術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的情況,術后恢復速度更快,可迅速消除癥狀,與開放手術對比,在療效及緩解疼痛、減輕炎性反應方面無明顯差異[14]。 不難看出椎間孔鏡技術可達到與開放手術相似的治療效果,同時創(chuàng)傷更小,可減小再次手術污染的風險,更易于被患者接受[15-16]。
綜上所述,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隙感染的效果與開放術式相當, 但其可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醫(yī)療費用支出,減輕患者痛苦,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