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玉桂楊志偉陳彥郭錦
1.蘭州市肺科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46;2.武威市人民醫(yī)院,甘肅 武威733000
新發(fā)傳染?。╡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初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醫(yī)藥研究會提出[1]。2003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正式提出了EID是指由新種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源以及近年來導致地域性或國際性公共衛(wèi)生問題的傳染?。?]?,F(xiàn)階段,新發(fā)呼吸道傳染病重癥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由于該病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會加重患者的恐慌、焦慮情緒,導致自我護理能力下降。本研究探討羅伊適應模式對新發(fā)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心理狀態(tài)和自護能力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療的新發(fā)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患者56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觀察組男21例,女8例,年齡10~72歲,平均(35.50±16.47)歲,對照組男21例,女8例,年齡20~70歲,平均(32.57±15.55)歲,兩組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①納入標準:符合新發(fā)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診斷標準;年齡10~72歲,言語表達清晰;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惡性腫瘤患者;依從性差者。
1.3 評估及干預措施 兩組患者均進行傳染病常規(guī)護理:①加強巡視,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②嚴格執(zhí)行消毒、隔離制度;③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觀察組在傳染病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羅伊適應模式,針對患者心理、生理、行為反應及識別刺激因素,制定相關護理計劃并實施。
1.3.1 生理功能方面。①發(fā)熱、乏力刺激因素:病毒感染導致炎癥細胞浸潤,大量的炎癥因子滲出,機體產生應急反應和變態(tài)反應,導致局部或全身癥狀,引起發(fā)熱等臨床癥狀;機體的代謝增加,身體的酸性代謝物質不斷的積累,營養(yǎng)攝入不足,出現(xiàn)肌肉酸痛、乏力。干預措施:囑其臥床休息,多飲水,給予物理降溫,體溫大于38.5°C時遵醫(yī)囑給予新癀片等藥物降溫;每日開窗通風2次,30min/次,促進空氣流通;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保證熱量供應,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②胸悶、氣短刺激因素:病毒感染導致大量肺組織損傷,肺通氣量和彌散面積減少,影響身體的氧合功能,造成身體缺氧,出現(xiàn)憋悶、氣短。干預措施:遵醫(yī)囑給予抗炎、抗病毒及中醫(yī)中藥治療,治療期間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變化。給予氧氣持續(xù)吸入,2~5L/min,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1500mL,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具體做法是:坐位,雙腳著地,先進行數(shù)次的深呼吸,再深吸一口氣,后屏氣3~5秒,進行3~5次的短促有力的咳嗽,再張口咳出痰液。痰粘不易咳出時,可通過體位的變換促進痰液咳出。臥床患者要經(jīng)常翻身或用空掌心協(xié)助拍背將痰液咳出。具體做法是:手掌呈杯狀,在后背部位,運用手腕的力量,在患者側臥位的時候,自下而上、由外向內,迅速而有節(jié)律的叩擊胸壁,以達到震動氣道,使得痰液從氣道壁上脫落,從而使痰液咳出。也可遵醫(yī)囑用生理鹽水加祛痰劑或抗生素做氧化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促進痰液咳出。霧化完畢后囑患者及時漱口,保持口腔清潔。教會患者做肺功能鍛煉,防止發(fā)生肺不張,如鼓腮吹氣訓練、吹氣球等,每日2~3次;指導患者正確處理分泌物等醫(yī)療廢棄物,增加患者對疾病的控制感;病情允許時指導患者在病房內做適量的運動,比如做操、甩手、拍打身體、太極拳、下蹲、深呼吸和蝴蝶拍等,使身體輕微出汗,促進機體早日康復。
1.3.2 心理應激方面。主要體現(xiàn)為角色沖突,適應性下降、依賴性增強。①焦慮、抑郁、恐懼、孤獨、無助刺激因素:沒有防備,疾病突然發(fā)生;對疾病恐懼,對恢復沒有信心;疾病傳染性強,家人無法探視;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擔心生活是否能夠穩(wěn)步向前。主要表現(xiàn)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悲傷、易流淚、抱怨等,老年人常出現(xiàn)食欲下降、頭暈、心慌、失眠等。干預措施:將健康教育貫穿于治療護理的全過程,向患者講解新發(fā)呼吸道傳染病知識及預防措施,使其正確認識疾病,減少緊張、焦慮和恐懼感。建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性、保護性措施,以安慰、支持、穩(wěn)定患者情緒為主。告知患者好心態(tài)是最好的免疫力,不要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用微信、短信、電話等方式向家人、朋友及醫(yī)護人員傾訴內心的焦慮和恐懼,釋放自己壓抑的情緒。必要時,邀請心理工作者早期介入。家庭親友的關心支持,社會各界的熱心援助,到政府的災后救助等措施,可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使患者獲得被理解和被支持感。②煩躁、易怒、自責、內疚刺激因素:憤怒自己為什么感染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因自身可能是傳染源傳染給家人朋友;擔心受到家人朋友的指責;干預措施:做好認知教育,引導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接納自己并表達內心的需要與感受,不去和情緒對抗。以恰當?shù)?、溫情的語言告知患者不需要為生病而感到內疚,造成疫情傳播有很多原因,自己也是不知情狀況下的受害者。讓患者扔掉心理包袱,積極面對當下的問題,嘗試用電話或視頻的方式向家人、朋友表達自責,聽一聽他們的反饋并表達對他們的愛和珍惜。鼓勵患者與病友互助,與醫(yī)護人員相互支持、打氣。③自殺、自傷、自殘、攻擊風險刺激因素:新發(fā)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少有的重大應激事件,對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沖擊導致了認知、情緒和行為的系列變化,表現(xiàn)為震驚、麻木、沖動毀物或傷人傷己等嚴重行為。干預措施:幫助患者認識到自己對家庭的重要性,告知患者這是在面對危險時的正常反應,不必怨天尤人,要提升對重大刺激的適應力和責任感。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巨大的力量,當我們自覺地操縱它時,就會自信、虔誠,并對自己想要的一切充滿信心,這是一種療愈自我的心理暗示法則。因此,給患者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分享有關治療的信息,幫助患者放松,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念,積極配合治療也可采用中醫(yī)五行音樂療法緩解不良情緒。中醫(yī)五行音樂最早是2000多年前我國醫(yī)學的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經(jīng)》和《素問》提出的,是根據(jù)中醫(yī)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理論和五音對應,用角、徵、宮、商、羽五種不同的音調的音樂來治療疾病。若肺脾氣虛證,亦可選用商調式樂曲,這種樂曲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肺在五行中屬金),有滋陰潤肺,益氣健脾之功效,如《陽春白雪》《嘎達梅林》《月光奏鳴曲》等。肝郁氣滯證選用角調式樂曲,這種樂曲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肝在五行中屬木),有疏肝理氣之功效,如《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江南絲竹樂》等;陰虛火旺癥選用羽調式樂曲,這種樂曲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腎在五行中屬水),與角調式樂曲合用可滋陰降火,如《花好月圓》《二泉映月》《出水蓮》等。每日治療2次,每次30分鐘。
1.4 觀察指標 ①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4]對患者干預后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評估由隔離病房的護士一對一詢問完成。SAS、SDS均包括2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4個等級,分別評1~4分,得分越高表明焦慮傾向或抑郁傾向越嚴重。②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比較兩組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該表含自我護理技能(0~44分)、自我責任感(0~28分)、自我概念(0~22分)及健康知識(0~76分)水平4個維度,滿分0~12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強。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比較 觀察組SAS評分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健康狀態(tài)比較(分,±s)
表1 兩組心理健康狀態(tài)比較(分,±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 n 28 28 SAS評分干預前54.04±9.25 55.21±9.24 0.477 0.635干預后34.39±9.15 47.17±9.22 5.209 0.000 SDS干預前 干預后46.39±3.99 42.43±3.64 45.97±3.77 44.88±2.83 0.407 2.812 0.686 0.007
2.2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ES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P n 28 28自我護理技能37.68±2.75 28.37±3.12 12.046 0.000自我責任感20.82±1.73 19.10±1.52 4.027 0.000自我護理能力總評分137.45±7.95 111.83±6.61 13.344 0.000自我概念18.79±1.89 17.17±1.58 3.533 0.001健康知識60.31±5.88 47.31±6.38 8.064 0.000
新發(fā)傳染病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傳染病,嚴重危害著人群健康。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2012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05年的人禽流感、2003年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都是近年來危害較大的新發(fā)呼吸道傳染病,具有病毒結構變異大、傳染性強、易暴發(fā)和流行且很難控制等特點,所以須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由于該類疾病本身對患者會產生不利影響,加上需要隔離治療,患者會心理失衡,導致患者免疫力低下,治療積極性降低。進入隔離病區(qū),護士工作壓力增大,工作積極性下降,患者正常的作息規(guī)律被打亂,生活單調無趣,依賴性增強,自我護理能力下降。而一個健康的醫(yī)療體系應該以科學、公正、人道的精神對待疾病和患者。傳統(tǒng)護理模式以疾病為中心,且患者認為護理工作從屬于醫(yī)療工作,護理工作也往往不被重視,因此,護患之間缺乏溝通和理解,容易發(fā)生矛盾和沖突。而羅伊適應模式以人為中心,強調圍繞人的社會心理因素及適應行為實施護理活動,從而改善人的適應方式和促進適應反應,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羅伊護理將人作為護理對象,通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調節(jié)來維持其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賴四個方面的平衡。針對不同刺激擬定個體護理策略,提高對內外環(huán)境刺激的適應性反應,建立良好的醫(yī)護患關系,使患者獲得更好的就醫(yī)指導,緩解孤獨感、無助感及恐懼感,促進康復過程。本研究顯示,觀察后患者的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在隔離病區(qū),常規(guī)護理主要針對疾病本身,對隔離造成的身心影響關注相對不足,而羅伊適應模式更重視心理護理。原因在于護士針對患者不同心理狀態(tài)進行心理疏導及宣教,幫助患者更好適應心理和環(huán)境的變化,靈活處理不同臨床問題,使患者在面對角色轉換過程中,調整適應狀態(tài),繼而積極面對角色轉換,較大程度改善其軀體癥狀,適應較為滿意的角色適應度,提高了隔離期間的治療積極性和生活質量,從而有效緩解負面情緒。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觀察后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健康知識水平及自我護理能力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羅伊適應模式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綜上所述,羅伊適應模式可明顯改善新發(fā)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負性情緒,減輕焦慮和抑郁,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值得在臨床推廣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