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博雅
摘要: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它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以及應用的廣泛性等特點。濃厚的興趣,能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能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濃厚的興趣,還會減弱學生學習中的疲勞,從而提高效率,取得優(yōu)異成績。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物素質教學;興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經了解目前各地有相當部分學校的生物課教學比較難,學生及家長多是盯住中考科目不放松,而生物是非嚴格中考科目,雖然到八年級進行了地理與生物的結業(yè)考試,但由各學校自行組織考試和評卷,不是那么嚴格和重視,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提不起精神,教師難于教學。怎樣落實生物素質教學,培養(yǎng)學生喜愛生物課,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是每個生物教師的新任務和新課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深深感到:濃厚的興趣,能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能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濃厚的興趣,還會減弱學生學習中的疲勞,從而提高效率,取得優(yōu)異成績。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談談幾點體會。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誘發(fā)興趣有好奇心才會有求新欲望,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在學習中應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欲望,明確學習目的,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收效。激發(fā)學習興趣,不同的學科,不同的領域有不同方式,根據(jù)生物學科特點的基礎性和實用性,一般選取側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內容,即所要學習知識能聯(lián)系生產和日常生活實際,來激發(fā)學習興趣。產生了興趣學生就會被所要認識的生物所吸引,從而促使他們主動地分析、研究。如“大樹底下為什么好乘涼?植物葉為什么不會被灼傷而萎蔫?“園林工人在移栽樹苗時,為什么將一部分的枝葉剪掉呢?”在學習《激素調節(jié)》這一章時,提出“相同年齡為什么出現(xiàn)身高差異很大呢?”等等。在教學中教師語言的生動、有趣的話語都能吸引學生,為教學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通過生物學家的故事及生物研究成果,激發(fā)興趣生物教學中有許多生物學家的故事及生物研究成果,教師除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外,平時還應注意收集來自各方面與生物科學有關的資料,用帶有情感色彩的生物學史實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例如,在學習《緒言》部分時,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利用雜種優(yōu)勢進行水稻雜交試驗,于1974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雜交水稻,從1979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種植后,使全國每年至少增產100億公斤,為解決我國的吃飯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還把有關雜交水稻技術轉讓給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為中華民族增了光,為人類糧食問題的“綠色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學習《激素調節(jié)》一節(jié)內容時,介紹“王應睞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5年,我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在所長王應睞的組織領導下,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王應睞對生物科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人們稱他為“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學生學習這些材料,一方面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激勵,另一方面會為我國科學家的突出成就而自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做好實驗探究,加強直觀教學,激發(fā)興趣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實踐性強,更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創(chuàng)新能力。中學生好奇、好動,喜歡鮮明生動的事物,對實驗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養(yǎng)成他們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教師在課堂上,合理地選擇、組合和使用掛圖、模型、投影、錄像等直觀手段,展示或再現(xiàn)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情況,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給學生想象的空間,鼓勵他們想說、敢說、敢于大膽質疑乃至異想天開。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實驗中,對于實驗材料的選擇,有的學生說用面包,有的說用饅頭,也有的說用淀粉,而對于實驗條件的選擇,有的同學加清水,有的選擇加沸水,也有的放在37℃的恒溫水中,還有的放在冰箱中,用來觀察不同條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情況。通過學生們的積極思考和親自動手而得出結論,學生是多么高興和自豪。這樣的課堂是多么的活躍、生動而又充滿著鮮活的新課改氣息,教師要善于打破課堂上舊有的條條框框,真正形成老師是引導,學生是主體的課堂。使學生不知不覺中熱愛了生物知識,同時也形成了盼望上生物課的思想情感。
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興趣在教學中,運用故事、成語、俗語、謎語、笑話等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積極的成分,也是學習活動中最基本的內驅力因素。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在生物課的學習中,這是生物課教學成功的關鍵之所在。例如,在講解食物鏈時,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成語導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種子與果實的區(qū)別時,可用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個大胖子”引入,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再進一步設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實中的哪個結構?紅帳子指的是種子中的哪個結構?”從而達到調動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在生物教學中,教師生動而幽默的語言,結合與生物學有關的故事、成語、俗語、謎語等進行教學,不僅會把枯燥無味的內容講得生動有趣,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心思,從而加深了對生物學的親熱感。從網上搜索一些名人軼事,歷史故事及動植物趣事,為學生提供教學情景,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
總之,要提高生物教學質量,使學生熱愛生物學,興趣是關鍵,正如愛因斯坦說過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它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以及應用的廣泛性等特點。作為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巧妙組織教學內容,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生產、生活實例,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思維得到訓練和啟發(fā),養(yǎng)成學習興趣,自覺、主動地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求知熱情,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