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網約車是共享經濟的代表產物,其實質為車輛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網約車的出現(xiàn)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解決了汽車使用權不平衡的現(xiàn)實問題。但是,在網約車蓬勃發(fā)展的同時,網約車給既有的倫理關系帶來了新的變化。本文將基于消費倫理、隱私倫理、信任倫理與社交倫理這四種不同的倫理視角對網約車體現(xiàn)的倫理關系進行審思。
關鍵詞 "網約車;消費倫理;隱私倫理;信任倫理;社交倫理
網約車,即網絡預約出租車經營服務的簡稱,是指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依托構建服務平臺,接入符合條件的車輛和駕駛員,通過整合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預約出租汽車服務的經營活動。[1]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共享經濟理念的驅動下,網約車蓬勃發(fā)展,對于車主來說,網約車的興起讓他們不僅可以最大化利用閑置車輛,避免資源浪費,還可以從中獲得報酬,促進就業(yè);對于乘客來說,有了網約車,人們的出行不再被時間、地點所限制,網約車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滿足了用戶個性化的出行需求。網約車在給大眾帶來新體驗的同時,也對既有的倫理關系產生了影響,并隨之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因此,需要對網約車背后的四維倫理關系加以審思。
一、網約車帶來倫理關系新發(fā)展
1.網約車推動了消費倫理關系的發(fā)展
網約車促進了消費倫理的轉變,引導人們的消費核心由“消費主義”轉向“使用價值”,在重新審視經濟生活的同時,接納更公平的消費選擇,并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效用。首先,網約車滿足的是使用欲望而非擁有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物品使用價值的回歸。網約車的出現(xiàn),將汽車被棄于邊緣地位的使用價值重新放回人們的關注之下,乘客使用網約車,關注的是汽車的代步功能,而非其價值、品牌等外在因素,消費理念更加接近純粹的需求,消費環(huán)境也愈發(fā)理性。其次,網約車增強了消費效用的體現(xiàn)。在網約車模式下,乘客有了更充足的消費權利,可以自由地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需求,如上下車地點、時間、載客人數(shù)與路程路線等??梢?,網約車促進了個性化消費的增長,實現(xiàn)了個體在經濟層面上自由與需求的統(tǒng)一。最后,網約車推動了消費倫理的公平性。從個人福利角度出發(fā),網約車在實現(xiàn)代步功能的前提下降低了汽車消費的成本,給予了普通人更多的消費空間;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角度出發(fā),網約車鼓勵了汽車資源的重復使用,盤活了閑置車輛,提高了資源再使用率。
2.網約車推進了隱私倫理關系的拓展
隱私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天賦的人的基本權利,它的價值是內在的、終極性的,是與人類尊嚴不可分割的一種條件和權力。[2]以互聯(lián)網為技術基礎的網約車,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觸及了使用者大量的信息隱私,如司機與乘客的手機號碼、銀行賬號、身份證件、面部特征與家庭住址等。依托于網約車的技術基礎和網絡結構,其平臺可以輕易地收集每個人使用手機的價格、打車的頻繁程度、常用目的地的距離、所在地區(qū)的偏僻度等隱私信息,平臺可以根據(jù)這些隱私信息制定個性化服務,也可依據(jù)交通路況規(guī)劃出最佳線路來提升效率,優(yōu)化汽車資源配置。
3.網約車促進了信任倫理關系的生成
不同于傳統(tǒng)熟人社會依據(jù)的情感型信任與陌生人社會的契約型信任,與互聯(lián)網相連結的現(xiàn)代社會孕育了新的人際信任關系——合作型信任。新型合作型信任的建立途徑有以下三種:網絡行為主體的預設性信任、由網上的聲譽來產生信任、通過對交往者進行主觀判斷產生信任。[3]通過這三種途徑,網約車推動了合作型信任的發(fā)展。網約車有利于改善信任倫理,營造互惠互信的倫理形態(tài)并推動合作型人際信任的發(fā)展。而互惠互信的倫理形態(tài)恰恰是網約車能夠順利運營的基礎,其經濟、便捷的特性吸引了人們的使用。在網約車這一新型協(xié)作模式之下,司機與乘客的交易都必須建立在雙方愿意信任的基礎上,如司機必須相信乘客除了出行沒有其他不良目的,并且會及時交付車費,乘客也必須相信司機會安全駕車至目的地,不會為了多收費而繞路多行。因此,為了確保交易的順利進行,雙方都必須重視自己的信用記錄,在平臺上留下良好的信用身份,網約車促進了合作型信任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民信用體系的建設,為信任倫理的優(yōu)化作出了貢獻。
4.網約車加速了社交倫理關系的深化
網約車為社交倫理帶來了新氣象,助益于人際關系的搭建與重構,為更大范圍的社會協(xié)作奠定了基礎。一方面,網約車創(chuàng)新了人際關系的搭建模式。不同于過去基于親朋好友的強連接社交,網約車讓處于弱連接中的陌生人也有了參與社交的機會?;诠餐膼酆糜只蚴遣唤浺獾纳埔?,司機與乘客在搭乘途中可以暢快地進行交談,有機會完成從陌生人到好朋友的身份轉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人們將對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產生渴望。網約車恰好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社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網約車帶來了人際關系的重構。在網約車模式下,司機通過注冊互聯(lián)網平臺軟件向乘客提供叫車約車服務,以此來獲得雇傭。因此,司機與乘客之間存在著基于雇傭關系的社交。乘客的逃單、投訴退款等不同交易選擇都或多或少地與其同司機間的社交關系有關。網約車的兩端——司機與乘客看似在完成一項服務交易,實則交易的過程也是人際關系重構的過程。可見,網約車對社交倫理進行了更新,促進了陌生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其推動建立的和諧人際關系也為更大程度的社會協(xié)作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網約車產生的倫理問題
1.網約車給消費倫理關系帶來不利影響
首先,網約車的動態(tài)加價體系會使消費者權益遭到嚴重損害。因為,我國的網約車采取動態(tài)加價提供的是即時類服務,而國際上一般提供的是預約類服務。即時類服務不能像預約類服務那樣使得消費者有機會改變自己之前的選擇,這會造成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屢屢發(fā)生。另外,網約車行業(yè)經常會產生供給和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匹配,并非是有了動態(tài)加價體系,網約車的供給就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這會造成誰出高價,誰就能享受網約車服務,這顯然違反了網約車作為公共服務的基本倫理。其次,網約車司機在接單之前就已經知道乘客的目的地,這會導致司機直接放棄近距離的訂單而去選擇距離遠的訂單,這其實就是對目的地較近的乘客的拒載,損害了消費者平等乘坐網約車的權利。最后,網約車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會造成城市交通擁堵,不僅給城市的交通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也降低了消費者由出行便捷帶來的幸福感。
2.網約車給隱私倫理關系帶來一定挑戰(zhàn)
網約車使用者的身份證件、手機號碼、銀行賬號、面部特征與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具有極強的私密性,本應妥善地被保護起來。但是,因網約車使用的特殊性,信息安全被置于極大的隱患中。網約車極大地提高了公民隱私被泄露的風險,使隱私倫理問題愈益突顯。同時,不同于過去的信息是有邊界的,網約車背后的網絡結構決定了每一行為主體面對的都是整個網絡,而非其選擇的單個對象。因此,信息的來源不再是唯一的,隱私也有了被無限傳播的方式。在現(xiàn)實中,網約車的隱私倫理問題已悄然壯大,隱私在個別負面案例中甚至成為了一種商品。如網約車為人詬病的“殺熟”行為,就是其背后平臺利用乘客的隱私信息頻繁調整價格以達到牟利的現(xiàn)象。網約車平臺根據(jù)收集到的用戶信息,將用戶分到不同的層級中,從而給出“獨家定制”的價格。越大的網站,對用戶的分層就越詳細,給出的用戶畫像也越清晰,其制定的“殺熟”策略更是十分完備。
3.網約車給信任倫理關系帶來明顯不足
信任形成于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的彼此互動。產生信任的前提是有一個網絡共同體能約束人們的交往行為并保障交往過程中的人際信任。目前,網絡主體行為規(guī)范和倫理標準難以建立起來,人們的行為難以受規(guī)則和制度的制約。網約車憑借其依靠的互聯(lián)網信息平臺,構建信用記錄體系并公開提供有效信息,如司機的星級評分與以往客戶的點評、乘客的等級及拉黑記錄等。另外,對交往者的主觀判斷是建立信任的決策環(huán)節(jié)。同處于車中狹小的空間,司機與乘客都將通過判斷對方行為來預估風險并決定是否建立信任,如司機的眼神、言語、駕駛路線都將納入乘客的主觀判斷標準中。網約車作為共享經濟新業(yè)態(tài),在我國發(fā)展時間并不長,由于網約車平臺軟件系統(tǒng)安全發(fā)展的滯后和人們安全意識的淡薄,加之在網絡虛擬空間,信息并不一定都是真實的,這會導致產生一定的信任風險。
4.網約車給社交倫理關系帶來一些障礙
為了保障網約車運營安全和乘客合法權益,2016年7月27日,由交通運輸部、工信部等7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許多地方政府還出臺了網約車實施細則,對網約車經營服務行為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但是,一些網約車平臺為了擴大規(guī)模、搶占市場,放松對車輛和司機營運資質的審查,導致目前市場上仍存在許多不合規(guī)網約車,這給網約車使用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埋下了隱患。特別是在乘車過程中,司乘雙方相互不認識,如果溝通不順暢,雙方又不能相互理解,則容易出現(xiàn)糾紛,如果乘客的安全防范意識比較薄弱,警惕性不高,面對心術不正的司機,乘客的人身財產安全則會受到侵犯,甚至會發(fā)生違法犯罪問題。
三、 健全和完善網約車倫理關系的路徑選擇
1.加快重構消費倫理,優(yōu)化網約車平臺定價和加價機制
網約車作為共享經濟模式下的衍生物,給人們提供了安全、便捷、多元化的出行服務。當前,網約車行業(yè)的市場規(guī)模呈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但是,相對于消費者需求而言仍顯滯后,因此,打車難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加價打車便成為優(yōu)先用車的必然選擇。網約車平臺應健全和完善加價機制,準確識別且匹配真正需要用車人群,確保他們優(yōu)先使用網約車。此外,網約車平臺主導了定價規(guī)則且對乘客支付的車費抽成比例過高,一度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不僅造成司機不滿,而且使乘客對打車貴頗有微詞。2019年出臺的《關于深化道路運輸價格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網約車平臺公司“應主動公開定價機制和動態(tài)加價機制”,因此,網約車平臺必須按照國家相關規(guī)定,制定公平合理、公開透明的定價規(guī)則,并及時向社會公布,切實維護司乘雙方權益。
2.推進完善隱私倫理,推動網約車平臺加強用戶隱私信息保護
網約車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使用者的隱私。這就要求網約車平臺企業(yè)要加快建立網約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承擔起保障用戶信息和數(shù)據(jù)安全的責任,在用戶數(shù)據(jù)收集、存儲、傳輸、處理等各環(huán)節(jié),加強對用戶姓名、性別、身份證號、電話號碼等隱私保護,杜絕違規(guī)獲取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乘客家庭住址、金融等隱私信息,未征得用戶同意,決不能向第三方提供用戶隱私信息并從中獲利。
3.大力重塑信任倫理,健全法律法規(guī)和網約車監(jiān)管機制
政府應對網約車規(guī)范發(fā)展進行頂層設計,出臺與網約車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科學合理的網約車政策,建立嚴格并且切實有效的網約車監(jiān)管長效機制和信用累積制度,不斷提升網約車合規(guī)化水平,嚴厲打擊各類網約車違法營運行為,營造網約車公平競爭市場秩序,不斷提升網約車服務質量和水平。規(guī)范網約車進入和退出機制,加強對司機和車輛資質審核,有序清退不合規(guī)的車輛和司機,營造更加安全的網約車環(huán)境,確保乘客乘坐網約車時人身和財產安全,推進網約車行業(yè)規(guī)范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4.不斷健全社交倫理,調整和優(yōu)化網約車社交功能
網約車的廣告宣傳如果過于突出社交功能,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則會增加安全風險。網約車平臺社交里的標簽功能,要求乘客在評論時提供身份、年齡等信息,這不僅容易造成個人隱私泄漏,而且司機會根據(jù)客戶的這些信息來選擇乘客,這給一些防范意識較弱的乘客徒增了許多風險。因此,必須限制網約車軟件社交功能的發(fā)展,剔除所有個性化標簽和評論功能,引導網約車行業(yè)安全健康有序運行。
基于上述四種不同的倫理視角對網約車產生的倫理關系進行思辨,既能更好地理解網約車運行的邏輯規(guī)律,又能為其監(jiān)管提供更全面的思路。因此,要充分認識網約車在推動倫理關系轉變方面的重大意義,不斷化解其存在的倫理問題,促進網約車行業(yè)健康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網約車[A/OL]. http://www.bjrd.gov.cn/,2019-12-19.
[2]阿麗塔·L艾倫,理查德·C托克音頓. 美國隱私法:學說判例與立法[M].馮建妹,譯.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02).
[3]張曉蘭.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的信任——一種人際關系的視角[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1,30(04):108-110.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