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化工職業(yè)學院 賀先葉
加強歷史知識融入理想信念的教育教學之中,一是為了針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為了強化全體人民的理想信念教育。而高校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怎么樣將歷史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既是時代給思政教師出的考卷,也是教師本身應該對自己的教育與改革。
所謂歷史的四個時間段一脈相承,又有著各自的側重點與時代使命。在理想信念專題講述時,聯(lián)系這四個時間段的相關人物與事件,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銜接,真正做到以史為鑒,學史鑄魂。同樣,對于廣大高校思政課教師來說,很好地將歷史融入思政課課堂,特別是崇高科學理想信念的確立這一專題,更是迫在眉睫,意義重大,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由于思想政治課在高中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會給學生留下“應付高考”這一具有目的性的印象,大部分文理科生都會對思政課持有不重視的態(tài)度。因此,這一現(xiàn)象會隨著思政課進入大學課堂而更加嚴重,甚至會產(chǎn)生對思修課反感的態(tài)度。另者,理想信念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xiàn)象,思政教師在講述過程中如果沒有做好事例向情感引導的準備工作,整個課堂就會陷入一種“說教式”的氛圍;大多數(shù)??茖W生本身在初高中期間就已經(jīng)由于家長以及學校的學習動員而幾近麻木,所以在大學課堂傳授思想意識方面的知識,遺留的“壓迫”情感就躍然而生。綜合以上兩點,學生和課堂內(nèi)容之間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進而影響學生知識的接收與理解,也會影響到思政這門學科的壯大與發(fā)展。
誠然,正如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反映的那樣,學生樂于聽到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近年,由于高校思政教師的缺口較大,而專門學思政的專業(yè)人才并沒有增加,所以在教學中將歷史與思政課內(nèi)容融合的難度較大。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歷史知識的缺乏,而且熱衷于迎合課堂所謂的“趣味性”而對既定的歷史事實進行“碎片式”解讀。其次,對于一些專業(yè)術語不規(guī)范化的現(xiàn)象,長此以往會形成教師自身乃至學生認識的偏差,會對教學質(zhì)量產(chǎn)生極不好的影響,拉低學生對教師和課堂知識的期待,更為嚴重的會造成教學事故。
2020年伊始,國家曾在多種場合強調(diào)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更是將歷史比作一面“知以往,明未來”的鏡子,可見學習歷史知識是新時代對廣大人民,更是對我們新時代青年教師的殷切期待。當前,歷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例如專題一理想信念一專題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講述中,不能將知識系統(tǒng)全面地形成“閉圈”,課堂反響沉悶,同樣,在其他章節(jié)中,歷史也一直貫穿在課堂授課中。
在理想信念教學內(nèi)容中,思政課教師主要讓學生學懂弄清必要的問題。一堂思政課最終要落腳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即怎么樣引導學生樹立堅定信念,實現(xiàn)遠大理想。在前三個內(nèi)容的講述過程中,如果只是生硬地把各自的內(nèi)容搬上講臺呈現(xiàn)給學生,則只會形成抬頭率低,昏睡率高的課堂氛圍。因此思政教師將歷史注入不同時期中國人理想信念確立的整個過程中,概念性的知識就會形成有血有肉的感情升華,進而真正讓學生坐得住、聽得懂、有觸動。
課堂中間,引導學生信仰崇高科學的理想信念,不能僅僅是照本宣科。正如我們在講授科學高尚信仰時,不應把重點放在理想信念的概念,而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信仰是科學高尚的并隨之自覺去信仰進而去踐行。例如,很多學生在聽到“理想信念是人生存的鈣”這句話的時候僅僅是熟悉而并非理解,因此引起學生的興趣點才是課堂第一步。緊接著以“工人”“人民”這兩條主線貫穿新中國史,以達到教師與學生在知識上的共通,達到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效果。最后再將歷史與理想信念相結合起來,整個課堂邏輯構架形成,首尾呼應,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堅定共同理想也是重中之重。以討論的形式展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祖輩、父輩最終到自己這一代人的變化,以人化人,史今結合。接著由教師上升到國家建設方面的指引,真切地讓學生體會到國家在長期發(fā)展中形成的道路、制度、文化以及理論,搞懂弄清其先進性所在,并將理論上升到中國自信、中國底氣以及中國名片等國家層面,完成第二部分的情感態(tài)度目標以及政治性融入。最終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結合專題一,旨在激勵學生成長成為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青年學生要有個人道路理想的規(guī)劃,也應該對這個社會有一定的責任感,這樣才能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中清楚自身的社會擔當,以此讓學生在課堂上去明確自身的發(fā)展方向,將個人的榮辱與國家的興衰相聯(lián)系,將個人理想與中國夢的實現(xiàn)聯(lián)系在一起,促進個人素養(yǎng)以及思想品德的升華,不斷地將個人與國家整體大局相融合。通過課堂知識的傳遞,提升新時代學生的擔當感,完成本課的過程設定目標。
時代新人要有遠大理想,首先是讓學生明白理想的實現(xiàn)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艱苦奮斗和持續(xù)努力??茖W合理的信念是靠每個時代的中國人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并且是要由新時代的中國人來守護完成的;其次就是培養(yǎng)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努力的責任擔當。一方面,“00”后作為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對于中國夢的實現(xiàn)有著不可推辭的責任;另一方面,新時代網(wǎng)絡信息社會高度發(fā)達,青年學生接觸的內(nèi)容雜而不專,且多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以致新時代的青年心理問題頻發(fā)。因此,指引學生樹立遠大崇高理想是當務之急。要用發(fā)展理念指引學生自覺做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努力踐行者,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對整個社會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總之,要在時代發(fā)展的洪流中堅定學生的信仰,不斷夯實學生對于理想信念的根基,以避免光談理想不切實際,在實際中不斷去實踐,去探索,去探尋真理的奧秘,以提升投身國家建設的信念感。
高校教師既是科研工作的主干力量,又是教學工作的主心骨。在歷史融入思政課堂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不斷挖掘?qū)I(yè)中的思政因素。近年來,各校招聘中,高校思政教師的專業(yè)要求多為政治學、馬列理論等兩大類,且硬性條件是政治面貌的要求,包括輔導員等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崗位也多設置了這個硬性條件,這與思政課程中的政治性是相符合的,正是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中的占比而匹配專業(yè)性強的人才,以促進高效課堂的形成。以筆者自身的專業(yè)做例子,本碩政治學專業(yè),知識邏輯體系完善。在課堂教學中,知識輸出的過程主要以專業(yè)知識為主,包括各個時期的史料都盡量地用到課堂上,讓史料來證明就不會讓課堂“空大泛”,一方面充實了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完成了思政課程中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政治性要求??偠灾?,挖掘史料任重而道遠,需要思政教師這個群體的不斷努力與信念的堅持。
教研室承擔著工作環(huán)境優(yōu)良的責任,教師處于一個良好的競爭環(huán)境中,會不斷拓展自身的教學能力,所以為了加強歷史與思政課程的有效融合,教研室的教學氣氛必須合理高效?;\統(tǒng)地說就是分級分類研習思修教材,以專題或者章節(jié)的形式分小組,責任到每位教師,補齊短板,提高教研室整體教學科研素質(zhì),完善教學體系,打造一支能力強、質(zhì)量優(yōu)、素質(zhì)高的專業(yè)師資隊伍。具體來說有三點:一是建立互相聽課制度,每個教研室的教師每學期至少聽4-5次其他老師的思政課堂,一方面是為了學習,另一方面是為了雙方的教學反思;二是加大經(jīng)費投入,用于校外培訓。校外培訓一則為了促進跟其他學校優(yōu)秀教師的交流與研討,二則為了收集創(chuàng)新教學素材;三是完善獎懲制度,提高工作動力。以教研室為單位展開評比制度,對德、績等方面進行學年評比,教師之間建立良性的競爭關系,將大大有利于教研室的科研教學工作。綜合以上三點淺薄的建議,就是充分發(fā)揮教研室主陣地的作用,辦好辦實思政教育工作。
加強思政學科的課堂建設,除了依托課堂,還必須活用線上網(wǎng)絡資源。一是對教師而言,課下要不斷依靠信息化手段,增加自己人文、地理、社會、熱點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廣泛閱讀多種學習軟件,比如學習強國、澎湃新聞、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若干官方的軟件,以期對同種事件熟知,從不同的角度,形成自己的思考;對一些講課、講座軟件也應該熟知,比如知到、網(wǎng)易公開課、中國大學慕課等進行學習;也能夠熟練運用云班課、無紙化考試等軟件能夠提高課堂效率;經(jīng)過不斷探索,達到豐富課堂、提升自我的效用。二是對學生而言,教師應布置思修實踐課程,并引導學生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廣泛搜集信息,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輔導學生完善自己的課程實踐,提高學生對于思修課程的親切感與接受度;并鼓勵學生最后充分利用多種線上資源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結合線下所學知識進行點評打分;完善評價制度,利用大數(shù)據(jù)信息化的便捷,針對學生的交作業(yè)次數(shù)、質(zhì)量進行智能化處理,形成學生心理、學業(yè)、原生家庭、學習能力等各個方面的指標量化檔案,在數(shù)字記載中去更新學生的知識庫,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增長關于新時代的見識,不斷拓寬視野,以能夠跟得上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偠灾?,課下對于線上資源的運用就是為了展現(xiàn)更好的課堂效果,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個要求是具備普遍性的,不單單是對于教師而言,更是針對學生的本體要求也是合適的。只有形成雙向互動,才能在教學線上、線下兩者都產(chǎn)生深久、持續(xù)的影響力。
不單單是思政學科,包括其他學科也可發(fā)揮立德樹人的作用,因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努力,以整個學校為整體,營造全校學歷史的氛圍,打出思政特色,打出品牌效應,例如本校的“一分鐘”特色課程就是很好的標桿。一方面是要強調(diào)紅色資源與歷史的關系,策劃學校層面的紅色資源挖掘,與歷史有效鏈接,形成學校特色的文化底蘊,這樣一來是為了校史建設,二來是為了提高思政課程在學生心中的課程占比,增加其獲得感。另一個方面是要形成點-線-面的思政課程扶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以歷史為契機,讓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學科,并形成專業(yè)思政課程的特色品牌;最后是在課程思政育人目標與思政課程主戰(zhàn)場的雙向影響下,營造一個全面發(fā)展的氛圍,并且作為一種制度以常態(tài)化的形式確立下來,對校園文化起到促進的作用,從而完成局部到全面,個體到整體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