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旭
在統(tǒng)編本教材背景下,教師要能夠從文本編排特點出發(fā),樹立整體意識,從整體出發(fā)進行單元教學設計,以使單元內(nèi)容成為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整體,提升單元整體教學效率。筆者以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科學合理解讀文本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從學的角度出發(fā),教師在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時候要明白哪些內(nèi)容是學生自己可以掌握的,哪些內(nèi)容是需要教師指導的,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領學生經(jīng)歷思考探索的過程,以讓學生真正習得知識,提升教學效果。
統(tǒng)編本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編排了《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四篇課文,其內(nèi)容學生大都能夠讀懂。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它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在《白鷺》一文中,作者主要以對比、直接描繪等方式表現(xiàn)了白鷺的美,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是需要教師著力引領學生解決的?!堵浠ㄉ芬晃闹校瑢ξ闹蟹N花生、收花生、議花生這些內(nèi)容學生們通過閱讀,很容易自己學習提取到,作為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教師需要著重教的是借助課后練習讓學生明白父親說的話的含義,懂得做人的道理?!豆鸹ㄓ辍芬晃闹?,學生們通過閱讀明白了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需要教師指導的是課文中蘊含著怎樣的思想情感。《珍珠鳥》一文中,教學重點則是讓學生從珍珠鳥與“我”一點點親近起來的過程中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體會“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含義。
從學生學的視角解讀文本,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單元目標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shù),奠定學的基礎,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學習任務要能夠與學生的生活建立聯(lián)系,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很容易被激發(fā),進而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因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能夠與生活結(jié)合并以任務驅(qū)動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學習。在這個學習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他們用學到的知識積累經(jīng)驗,收獲成長。
例如,教學《白鷺》,教師可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在學生述說自己喜歡動物的基礎上,再讓他們閱讀《白鷺》,說說他們自己最喜歡課文的哪些地方,理由是什么。教學《落花生》,可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談一談自己對文中父親說的話的理解。教學《桂花雨》,可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說一說外出旅游的時候,在他鄉(xiāng)的時候,想起自己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會是怎樣的情感。教學《珍珠鳥》,可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說一說自己養(yǎng)小動物的經(jīng)驗,自己與小動物之間是怎樣相處的等。教師創(chuàng)設出這樣的生活情境,可以誘發(fā)學生的言語沖動,促進學生與文本所描寫內(nèi)容的共鳴,讓學生在共情體驗中走進閱讀的深處。
在這個單元教學中,無論是記事的《落花生》《桂花雨》還是寫物的《白鷺》《珍珠鳥》,其實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教學本單元課文時,教師可以以生活為突破口,引領學生進行整體學習,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提升教學效率。
在單元整體教學背景下,教師要能夠從學生學的視角與單元文本的教學重點難點出發(fā),為學生搭建可以落實語文要素、提升閱讀能力的教學支架。有了這些支架的助力,學生的閱讀會變得更加輕松。
以《桂花雨》一文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搖桂花給“我”帶來的快樂,體會到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教師可為學生提供這樣的策略性學習支架:
1.默讀課文第2~6 自然段,畫出描寫桂花給“我”帶來快樂的詞句,仔細品讀,感悟體會。
2.重點品讀句子:“桂花盛開的時候……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薄叭?,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闭f說從這些句子中的“浸”一詞中感受到了什么。(它不僅寫出了桂花香,而且它這種香已經(jīng)掙脫了季節(jié)的束縛,香甜了四季,香甜了人們的生活,香甜到了人們的心里。)
3.為什么說搖桂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
4.畫出文中關于“我”搖桂花的句子。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他們往往很難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若能夠及時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搭建適切的支架,那么,將會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這樣對學生進行閱讀支架指導,閱讀有了路徑,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特點為學生搭建適切的教學支架,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維度、全方位的閱讀支持。
要想促進學生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生的語言體驗。教師要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和挖掘出文本的言語秘妙之處,引領學生探索其規(guī)律,體悟其秘妙,以豐富學生的言語經(jīng)驗,提升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
例如,在《白鷺》一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默讀課文第8 自然段,然后啟發(fā)學生想象思考:黃昏,空中的白鷺為什么飛得那么低?這時候的白鷺會飛向哪里呢?在學生們想象思考發(fā)表自己閱讀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想象:如果是放學回家的孩童遇到這些白鷺,孩子們會對白鷺說些什么呢?再如《珍珠鳥》第7 自然段主要寫了小珍珠鳥是怎樣與“我”逐漸親近起來的。在這個段落的描寫中,作者運用了一系列表示連接的詞語,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仿照著課文的形式,用上表示連接的詞語寫一段話。這樣教學,可以深化學生的言語體驗,促進學生對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中,引領學生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的形式有許多,教師可以把教學的視角放在一些關鍵詞語上,使學生從中感受詞語運用的妥帖與精準,也可以聚焦在一些特殊句式上,以讓學生在特殊句子的品味運用中感受到其功效,也可以聚焦在文章的經(jīng)典句段生動細致的描寫上,還可以聚焦在文章的選材、結(jié)構(gòu)、表達方式以及布局謀篇等方面。教師引領學生聚焦單元課文內(nèi)容,以“言語體驗,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為核心價值導向,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大都以單篇教學為主,課堂教學瑣碎,缺乏聯(lián)系與整合意識,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與發(fā)展?;诤诵乃仞B(yǎng)下的教學要求教師具有整體意識,并能夠就學生所學內(nèi)容的特點幫助學生打通文本、單元、學段之間的聯(lián)系,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單元整體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以“預習單、學習單、作業(yè)單”來引領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訓練,把學生的所學內(nèi)容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保證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以《落花生》一課為例,教師可以這樣進行設計:
預習單:(1)走近作家,了解作者許地山。(2)了解課文講了哪些內(nèi)容。
學習單:(1)通讀課文,給課文劃分層次,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說說事情發(fā)生的起因、經(jīng)過與結(jié)果。(2)重點品讀父親的話,說說自己對父親的話的理解。(3)分角色朗讀課文。
作業(yè)單:(1)說說從父親的話中,自己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父親形象。(2)課堂練筆。花生會讓我們想到哪些默默無聞的人?從“竹子、梅花、路燈,蜜蜂”這些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
教師可以通過切實有效的實踐活動來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以使學生在知識的遷移運用中切實提升學習能力,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從學生的視角對文本進行精準解讀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從單元整體出發(fā),整體規(guī)劃、整體著眼、整體設計,這樣才能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從而為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