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怡 王心怡 孫若楠 齊盈盈 楊 雪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經典名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這些經歷過時間和歷史檢驗的作品,凝聚著一代代人的思想和智慧。
名著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于正處在發(fā)展階段的學生來說,更是至關重要。閱讀名著不僅能夠培養(yǎng)人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辨別能力與批判能力,還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學品位和文化素養(yǎng),真正發(fā)揮其作為文學文化載體的功用。
但由于名著閱讀過程耗時費力、短期之內難見顯著成效,僅靠教育工作者的點撥與指導,以期實現綜合水平的巨大飛躍,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不可能的事。只有讓名著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意識與行為,才可能使他們終身受益。
那么,怎樣使名著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意識與行為?這首先離不開對學生高中閱讀情況的具體分析。本項目重點調研了江蘇省無錫市一所歷史文化名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以及無錫唯一一所211高?!洗髮W。另有一份網民數據作為參照。
1.調研時間:2020年4月—2021年3月
2.調研主題:學生高中名著閱讀狀況
3.調研對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學生(含高中生和已畢業(yè)學生);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高三某班(文科重點班)學生;江南大學本科生;“微博”網民(高中學歷及以上)。
調研共獲310份有效問卷。由表1可知,學生在高中階段閱讀最多的兩類書籍為文學經典和網絡小說。對名著閱讀持“喜歡”態(tài)度的高中生占比53.08%,持“一般及不喜歡”態(tài)度的占比46.92%。而高中已畢業(yè)學生中,持“一般及不喜歡”態(tài)度的則占比54%。絕大多數學生不喜歡閱讀名著的原因在于學業(yè)繁忙。雖然學生對閱讀指導持“需要或隨便”態(tài)度地占據多數,但趣味引導成為82.47%學生的選擇。
表1 江蘇省錫山7高級中學學生高中名著閱讀情況
調研共獲32份有效問卷。由表2可知,學生在高中階段閱讀最多的兩類書籍為文學經典、哲史類書籍。該班沒有不喜歡閱讀名著的學生。趣味引導的閱讀教學方式是90.32%學生的選擇。
表2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高三某班學生高中閱讀情況
調研共獲219份有效問卷。由表3可知,學生在高中階段閱讀最多的兩類書籍為網絡小說和文學經典。對名著閱讀持“喜歡”態(tài)度的本科生占比51.14%,持“一般及不喜歡”態(tài)度的占比48.86%,兩者基本持平。自由閱讀與趣味引導是學生選擇最多的兩種名著閱讀教學方式。
表3 江南大學本科生高中閱讀情況
調研共獲163份有效問卷。由表4可知,學生在高中階段閱讀最多的兩類書籍為文學經典、網絡小說。對名著閱讀持“喜歡”態(tài)度的高中生占比58.18%,而高中已畢業(yè)學生中,持“一般及不喜歡”態(tài)度的人數占58.33%。超過一半的學生不喜歡閱讀名著的原因在于學業(yè)繁忙。絕大多數學生選擇趣味引導作為名著閱讀教學方式。
表4 “微博”網民高中閱讀情況(全國范圍內)
根據所有數據情況可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在高中階段,文學經典與網絡小說成為眾高中生閱讀的主要選擇,并且多數學生都希望在閱讀名著時得到教師的趣味引導。其次,由于學業(yè)繁忙,閱讀名著成為我國高中生的額外壓力。最后,我國本科生多對名著閱讀缺乏興趣。
以上調研結果顯示出中學生名著閱讀狀況堪憂。名著閱讀無法成為自覺就是根據該現狀得出的主要結論。這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社會問題,以下為三個層面的具體分析:
在閱讀上,碎片化、娛樂化的閱讀已成為現代人主要的閱讀方式。網絡小說、“微博體”段子和短視頻等,憑借其碎片化模式,能夠在當下迅速抓住人們的眼球。它們在內容上多追求輕松愉悅,主要特征表現為篇幅短、節(jié)奏快、戲劇效果強,而這些特征恰恰與傳統名著的閱讀模式相悖,如新課標所列的幾部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老人與海》《歐也妮· 葛朗臺》,都已不再符合某些青少年“個性化”的審美需求。
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需要汲取大量且高質量的“營養(yǎng)”。該營養(yǎng)除了從教師處汲取,更多則需要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優(yōu)秀作品獲得。
名著閱讀雖被納入語文教學綱要,但實際教學工作中,由于課時有限與應試需要,名著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竟成“累贅”,許多教師迫于無奈,只得減縮相關內容的教學。此外,通過調查訪談,可知部分教師的名著閱讀教學方式過于簡單,表現為以名著情節(jié)梗概和主體思想為課堂教學重點,課后則發(fā)放大量資料讓學生背誦,把教學大綱中的要求當作任務,而非真正帶領學生閱讀、品味文學作品。這種錯誤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教師與學生間的年齡差距或觀念差異也使得某些教師不理解學生,也不愿意耐心了解學生,致使學生興趣缺失。
在整個教育體系下,中學對名著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顯然不夠。在調研過程中,我們走訪了部分高中,然而在校內并未感受到濃厚的閱讀氛圍。
可以說,大眾對名著閱讀不夠重視是受社會觀念的部分影響。當代社會,科技發(fā)展是時代主流,理工學科也因之受追捧,“學好數理化”深植大眾內心。[1]在此影響下,學校教育資源也向理工科方面傾斜。名著閱讀是一項慢工程,其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而言是“潤物細無聲”的,要想在短期內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并非易事。名著閱讀更是如此,若是教師教學方式不當,加上學生缺乏持續(xù)精力的投入,閱讀的功用便難以顯現,學生也不免產生挫敗心理,對名著閱讀也就更加缺乏興趣。
在名著閱讀空間備受擠壓的狀況下,如何能夠讓學生自覺地閱讀名著?以下是較為可行的解決策略。
學校是學生進行閱讀活動的重要場所,校內的學習環(huán)境與閱讀氛圍對學生的閱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1)課程設置:名著閱讀教學內容枯燥或教師講解不充分,是導致高中生不愿閱讀名著的另一重要原因。只有讓學生真正走入名著的世界,產生真切的感悟,才可能激發(fā)其閱讀興趣。學校需設置專門的名著閱讀或鑒賞課,讓名著閱讀真正融入中學語文課堂,從而增強學生對名著的領悟力,真正提高學生對名著閱讀的興趣。如每班每星期設置一至兩節(jié)名著閱讀課,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一定的課時保障。并且可以根據需要,配備針對性強、編排合理的輔助資料。
(2)圖書館建設:圖書館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渠道。只有擁有完善的借閱機制、豐富且“新鮮”的藏書、舒適的借閱環(huán)境及合理的開放時間,圖書館才能為高中生的閱讀提供堅實助力。但經走訪發(fā)現,許多高中并未配備正規(guī)的圖書館或者僅僅將其作為擺設,這極大阻礙了學生的閱讀。學校應當配備圖書館,為學生學習、閱讀提供方便,并且應及時更新藏書、下架廢舊圖書,根據教學或學生需求及時采購新書。還可以選擇性延長開放時間,同時圖書館的主管負責人也應加強管理工作。只有滿足學生名著閱讀的要求,學生閱讀的頻率才會增加,久而久之,也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2.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中學階段,要想使名著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不僅需要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還需要教師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閱讀。
最好的教學,是讓學生從“完成任務”逐漸走向“自我需求”,那么自覺閱讀就會成為必然。[2]
(1)安排閱讀任務,檢驗閱讀成果。教師應當為學生安排合理的閱讀任務,如以一學年或一學期為界,引導學生自主制訂閱讀計劃,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此基礎上再細化閱讀要求,提供一定的閱讀書目,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并讓學生結合自身興趣完成讀書筆記或報告,內容不作具體要求。同時,教師應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獲得學生的反饋之后,要及時鼓勵與肯定學生,并給予針對性指導,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當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后,教師可以設計多樣的評價方式,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通過組織多樣的閱讀活動,如閱讀展板制作、圖書交流會、劇本改寫、角色扮演、知識競賽等,給學生提供充分表達、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自由愉悅的氛圍內感受名著,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2)豐富教學形式,帶動學生閱讀。部分名著由于情節(jié)曲折、脈絡不簡明、人物關系復雜,給高中生的閱讀增加了難度。教師可以借助現代科技,巧用網絡資源,如觀看改編自名著的影視片段,為學生熟悉情節(jié)、理解原著提供幫助。《紅樓夢》經典情節(jié)《林黛玉進賈府》即可采用該教學形式,將賈府構造與黛玉的反應以影視畫面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印象,為閱讀打下基礎,還可以使學生對名著《紅樓夢》的其他情節(jié)產生好奇,助推學生課后的自覺閱讀與探究。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等,定時在群內發(fā)布經典名著選段、教師心得體會等,為學生作榜樣,并鼓勵學生在群內發(fā)表見解,通過師生互動交流,共同品鑒經典名著。
(3)指導閱讀方法,把握閱讀重點。培根在《談讀書》中說“有些書可淺嘗輒止、囫圇吞棗,但有些書卻需細細咀嚼”。[3]名著值得學生細細“咀嚼”。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具體的閱讀指導。一是教授學生簡單而高效的閱讀方法,如速讀、跳讀、略讀、精讀等。二是使學生掌握鑒賞名著的技巧與方法,通過文本細讀的示范工作,鼓勵學生深入閱讀。
此外,教師具備較為豐厚的閱讀經驗,應適當點撥學生,讓學生對于名著的把握有重點可循。如在閱讀名著《雷雨》時,應重點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劇作文學性與戲劇性的結合。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名著的獨特魅力。
學校為學生提供閱讀場所,教師給學生點播與指導,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更是核心的一環(huán)。事實上,學生在閱讀名著過程中主要面臨三個阻礙,即“不想讀”“讀不懂”“沒時間讀”。針對這三個問題,筆者提出了以下四個建議。
1.明確名著價值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的迅猛發(fā)展使閱讀網絡小說成為風尚,這導致許多學生拋棄名著而青睞更加輕松有趣的網文。[4]經典名著就這樣被束之高閣。想打破該困境,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名著的價值所在,如學生閱讀名著前可以先了解名著對于名人的影響、名著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等等。且閱讀初期,學生可以先從感興趣的作品讀起,先跨出關鍵的第一步,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打破抵觸和厭煩心理。
2.培養(yǎng)閱讀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古羅馬著名政治家西塞羅如是說。[5]一旦養(yǎng)成習慣,名著閱讀就不再是一件難事。對此,學生應提高自制力,通過制訂系統而詳細的閱讀計劃,督促自己閱讀名著。最好以年計劃、月計劃、周計劃這樣的形式,從大到小,逐步推進,最后細化至一天讀多少頁,將宏大目標分解為小目標,方便學生執(zhí)行。為保證執(zhí)行力,學生還可以通過自我激勵、自我獎勵等方式,增加閱讀頻率,提升閱讀效率。
3.擴充知識儲備
名著是經過時代的檢驗而留存于世的經典,所以閱讀它們也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6]譬如中國四大名著,語言上文白雜糅,所以許多學生在初讀時“讀不懂”,這也就是大眾所謂的閱讀“門檻”。事實上,學生通過學習文言詞匯、熟練掌握知識,是可以讀懂其中的大部分內容的。學生遇到生詞,也可以查閱工具書或網絡資源。除此之外,許多名著是基于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的,故學生在閱讀時也需要了解相關社會歷史情況,使閱讀更加輕松。
4.拓展閱讀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閱讀名著的方式已不限于書本。調查問卷顯示,多數學生不讀名著的原因在于“沒時間”。繁重的課業(yè)和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確實導致學生閑不得、靜不下。[7]對此,學生可以拓展閱讀方式,利用具備聽書功能的軟件,如“喜馬拉雅”“微信聽書”“蜻蜓FM”等,在上學途中、入睡之前,通過“聽”而非“看”的方式,爭得閱讀時間,保證一定的閱讀量。
讓學生喜歡上閱讀、自覺地閱讀,不僅需要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還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幫助。
1.多方人員努力,形成閱讀風尚
作為家長,應當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并讓孩子認識到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家長要鼓勵孩子閱讀,支持并引導孩子閱讀經典名著。就整個社會環(huán)境而言,則需要多方人員共同努力,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8]近年來,《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國學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不斷涌現且廣受好評。大眾得以重新感受經典的魅力。社會應當大力推廣類似節(jié)目,重視經典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帶動學生閱讀經典名著。
2.完善高考內容,增加名著題量
高考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人才選拔考試,其考查內容不僅能體現出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本標準,也凸顯了國家教育發(fā)展的側重點。作為每年一次的全國性人才考試,高考舉國矚目,每年高考大綱的細微調整,都會直接影響教育方針的改革。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高中生經典名著的閱讀,可以在高考中增加對名著的考查,適當增加有關名著的考題,特別是中國經典文化方面的內容,通過以考促學的方式為高中生名著閱讀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