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池
(天津公安警官職業(yè)學院,天津 30038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形成了較為規(guī)范的教學體系。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下發(fā)了具體教學的指導文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及《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使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規(guī)范化的基本標準和要求。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教學目的概括為三個要點:1.了解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本知識。2.有關自我了解、自我發(fā)展的意識的培養(yǎng)。3.對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心理自制能力的培養(yǎng)。[1]
其中第一條是以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引導學生學會識別心理健康問題,第二條和第三條均以培養(yǎng)學生提高自我意識水平,增加自我認知,尋求自我理解、自我教育,在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我心理調適和心理自制能力為目標。例如,第二條中特別明確指出,教育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達到認識自我,培養(yǎng)良好的自我意識,尋求健康、完善的自我人格培養(yǎng)和成長。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和據(jù)此提高自我認識,并從此達到良好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最終實現(xiàn)健康、完善的自我人格培養(yǎng)的目標,這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更是其占有絕大比重的教育教學內容。
所以,為了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水平,使其真正達到以上提出的教育目標,有必要進行更加深入的教學方法的深入研究、探索。
本課題旨在探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應用角色扮演法的教學效果。
在莫雷諾的心理劇理論中,表演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自我的經(jīng)歷是重要方法之一,并且可以通過主要和輔助表演的人角色互換等方法,使其更好地認識自我,甚至拓展自我。本課題既是通過設計的一系列情景回顧再現(xiàn)的方式,經(jīng)由角色互換式的角色扮演法的課堂教學應用,也是以主客觀的評價方法以評估考察其角色扮演法的教學應用效果的應用研究。由于研究目的關系,對于角色扮演的內容和方法均有一定的限制性規(guī)定。盡管參與者均為心理學專業(yè)本科生,但仍限定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實施,并且角色扮演的實施不涉及對于角色扮演在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等其他應用方法的學習、研究、探討。
實施對象全部為天津市某高校在2018—2019年心理學類專業(yè)兩個年級的大學本科在校生。年齡在19~22歲,共計100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71人。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中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在教學中為整班學生無差別參與施行。針對在教學中要求對于學生的“自我了解”“自我發(fā)展”“自我心理調適”“心理自制能力”的培養(yǎng),在《自我意識》的本章節(jié)的理論教學完成以后,用單獨課時安排的有設計實施的情景式實踐實訓課程。理論與實踐比為1:1,各個班的角色扮演的課時時間均為4課時。
全部內容分為三個階段:
1.分組
一般延續(xù)采用與其他章節(jié)的教學實踐課程中實訓課程分組相同的隨機分組方法分組。
2.文字準備
按照教學目的要求,每個參與者要完成角色扮演所需要的規(guī)定情境的三段文字描述。同時,教師對于文字準備和角色扮演的所有相關部分進行講解并提出具體要求。
3.角色扮演的實施和反饋
(1)按照教學框架內規(guī)定的角色扮演的內容要求,每個參與的學生完成個人文字準備的三個部分的角色扮演的主演,三個部分分別是“過去或現(xiàn)在困境中的自己”“理想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
(2)由同組的預定的組員擔任助演,針對主演的某一場景的扮演進行場景再現(xiàn)。主要目的是讓主演能夠借此反觀到“別人眼中的自己”。
(3)每組都要有作為主演的角色扮演向全班其他組同學表演展示,教師給予適當點評,促進交流。
在角色扮演開始實施前和本階段課程結束之后,全員每個參與者均要完成三個心理量表,分別是“人際信任量表”,“自我和諧量表”,“德克薩斯社會行為問卷(A/B)”及相關調查問卷,全部實施完成后,對所有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經(jīng)SPSS統(tǒng)計軟件分析,最終將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納入教學效果評價。
此項教學研究的結果有作為參與者的學生的主觀感受及主客觀評價和心理量表結果的統(tǒng)計學分析的客觀評價兩部分。
參與角色扮演教學實踐的學生的主客觀評價包括個人體會和對他人的客觀評價,尤其是主觀感受非常豐富,異彩紛呈,各具特色。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對于在角色扮演中演繹自己的經(jīng)歷的主觀感受
根據(jù)研究設計,首先是要求參訓學生演繹自己的過去或現(xiàn)在。例如,過去自己比較自卑,在與人交往中比較被動,現(xiàn)在或“理想中的自己”是自信、灑脫的。這些都要通過角色扮演自己首先表現(xiàn)出來。
結果有66.5%的反饋信息顯示,主觀感受有緊張感,甚至有的學生反映感到非常拘謹,不自然。表示“扮演自己的過程中,雖然是自己經(jīng)常做的事但是要在一個特定的場合演出來,也會覺得十分不自然”。
在結果中有28.6%的學生認為表現(xiàn)不理想,沒有能很好地展現(xiàn)自己?!霸诳桃獗硌莸臅r候有些生硬。”但仍有部分同學認為自己能夠輕松自如地表現(xiàn)好自己。
2.對于角色扮演中“他人眼中的自己”的感受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識的教育除了理論教學以外,實踐教學中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認識和理解自我,是本次教學實踐的重要目標。所以,課程設計就是由他人直接扮演而要求被扮演的學生本人認真觀看。
從反饋結果來看,有如下幾類:
(1)認為扮演是“成功”的。由助演(即他人)扮演的自己演繹出了自己,包括自己平時都沒有意識到的小細節(jié)。
(2)“不理想”,沒有被認同。這部分學生認為別人扮演的自己沒有能夠展示自己的本質特點,自己應該留給別人的印象沒有被展現(xiàn)出來。
(3)反觀別人扮演的自己,受到較大觸動。尤其是看到自己在別人眼里的缺點展示時,如不拘小節(jié)、言語欠缺、不夠熱情、影響他人時,引起了較強的內心沖擊和自我反思。
3.評價
在教學中增加角色扮演,參訓學生普遍評價是有相當?shù)墨@益,在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方面有比在單純理論教學中更直接、更具體的收獲,對應用角色扮演與實踐教學予以積極評價。
對于角色扮演的規(guī)定要求也予以了積極評價。按照教師要求,首先規(guī)定要完成的三段文字描述,均促使其開始認真地自我反思,對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而且,由于要通過角色扮演來向同學展示,也會盡量進行更客觀的描述而非單純地自我表揚。
擔任助演雖是為別人做“鏡子”,扮演和表現(xiàn)別人,但也普遍認為通過角色扮演加深了對他人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對所扮演的同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對教學中應用角色扮演法的另一個評價,是可以通過此教學活動培養(yǎng)和展示自己和他人的藝術表現(xiàn)力,對其角色表現(xiàn)能力能夠重新認識,對人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例如,平時認為某人較為內向、沉默、不善言談,但通過角色扮演活動重新認識到某人其實還大有表演才能和潛力。相信這不僅是針對別人,有此感受的人一定還會反觀自己,加深對自己的客觀認識。
表1 人際信任量表、德克薩斯問卷訓練前后對比成對樣本檢驗
成對樣本檢驗成對差分差分的95%置信區(qū)間下限 上限對 1 德克薩斯行為問卷(前)-德克薩斯行為問卷(后).051 6.242.627 -1.195 1.296.081 98.936 t df Sig.(雙側)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結果顯示,經(jīng)過SPSS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通過角色扮演的參訓前后對比,在人際信任量表和德克薩斯行為問卷的得分,無顯著差異。
表2 自我靈活性與自我經(jīng)驗與不和諧性對比成對樣本檢驗
結果顯示:某年級參訓學生在自我靈活性、自我與經(jīng)驗不和諧性的參訓前后對比統(tǒng)計分析中,差異具有顯著性。
其它量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參訓前后均未發(fā)現(xiàn)有顯著性差異(表略)
角色扮演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應先注重實踐教學,有足夠的教學課時,以本次教學實踐的嘗試和探索所對應的教學目標,僅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意識”的培養(yǎng)。此類角色扮演要求參訓學生在教學模式的設計框架內完成,也須包括有開始階段地對“自我意識”本章理論教學的總結和歸納,和對接下來要開展的實踐教學的解釋和說明。在角色扮演前要求學生完成的文字描述的作業(yè),在角色扮演實施完成后的個人主觀感受的反饋,與角色扮演的教學實施共同形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角色扮演法的完整的教學目的、方法、要求及效果評價。
從研究的角度出發(fā),本研究實施了大量的心理量表的測評,希望從多量表、多角度出發(fā)對角色扮演的教學應用進行客觀評價。從以上報告的部分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來看,自我靈活性的提高和自我與經(jīng)驗不和諧的下降結果均表現(xiàn)了角色扮演的實踐教學的效果具有顯著性。
在人際信任量表和德克薩斯行為問卷的統(tǒng)計結果未發(fā)現(xiàn)差異顯著性來看,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此兩個量表不是直接反映針對學生的自我意識,而更多體現(xiàn)在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和對他人的關系方面。第二,角色扮演教學效果如果可以在此方面變化,也有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作用才能逐步顯現(xiàn)出來。但由于在校生學習后期因畢業(yè)等原因離校,心理測量的追評有一定困難而無法完成,這有待于今后深入的研究設計和分析探討。
角色扮演法在心理學的教育中過去大多作為心理咨詢技術和方法的教學學習。在我國的心理咨詢師培訓教材中,也是提出諸如在解決人際關系交往問題、梳理個人情感或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上的技巧學習。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以及作為教學目標的實證性研究更少。本研究從針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出發(fā),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有目的性的在教學中應用角色扮演的教學規(guī)范和方法。采用主觀及客觀多角度評價教學研究結果,且兩種評價結果顯示了教學效果的一致性、有效性,取得了初步的研究結果。由于研究時限等因素所限,有些未盡事項希望在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中得到理想的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