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習慣成自然”,如何理解這句話?孔子的六世孫、戰(zhàn)國時期魏國國相孔斌對此有精辟的解釋。
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秦紀·秦紀一》中,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在魏國君臣之間的一件事:魏王向丞相孔斌詢問,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說:“世上沒有這種人。如果說可以有次一等的,那就是魯仲連了!”
魏王說:“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币馑际牵斨龠B是強求自己這樣做的,而不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妆髣t有不同的見解,他說:“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習與體成,則自然也?!币馑际?,人都是要強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這樣不停的做下去,便會成為君子;始終不變的這樣做,習慣與本性漸漸相融合,也就成為自然了。
從孔斌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他對“高士”的標準,應該是像魯仲連那樣,把道義放在更重要位置上。那么,孔斌所推崇的魯仲連是怎樣一個人呢?
只要是對戰(zhàn)國史有些了解的人就知道,他是一個口才出眾,談鋒機智的“策士”;更是一個為人排憂解難不圖回報,視金錢如糞土的“高士”。當年他為趙國解“邯鄲之圍”立下大功,卻堅辭不受平原君的封賞及千金酬謝,他說:“世間最可貴的品格,是為人排患解難,卻不索取回報。如果有所取,那是商人的勾當,我不愿做?!?/p>
對于魯仲連,孔斌的評價是比較高的,可魏王卻認為魯仲連是強求自己這樣做,并非他本性的自然流露。而孔斌接下來的回答,則具有相當?shù)乃枷肷疃醛ぉに麖娬{高士并非天生,而是像魯仲連這樣,能與自己的惰性抗爭,并長期堅持的結果。或者說,長期堅持,便有可能讓人的善行成為習慣;而當習慣與一個人的本性融為一體時,便可以成為高士了。
像魯仲連這樣的高士,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都不多。我們自然希望身邊更多這樣的人,也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但想要成為這樣的人,必須要有很強的自制力,還要能長期的堅持?,F(xiàn)實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