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歡,程 琳
(渤海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實踐哲學主要是指引導人類通過實踐最大化地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培養(yǎng)道德品質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達到提高生活幸福指數的目的。因此,實踐哲學的應用為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構建工作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指導,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所以,在實踐哲學視域下,怎樣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當前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教育發(fā)展進入新時代后,普通高中在我國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的地位更加重要,在承擔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橋梁作用方面也更加凸顯。作為必修課的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受到校方、教師和家長的廣泛關注。目前,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學校發(fā)展為中心,重點強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因此,探討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構對高中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為了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質量,2001年6月教育部發(fā)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重點,并強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義務教育課程的必修課程,它與課程平行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學校和教師以《綱要》為標準,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綜合技能發(fā)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功能。
2017年9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指出必須充分認識到綜合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并確保課程得到充分實施。要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計劃,切實加強周密籌劃,統(tǒng)籌設計和綜合實施實踐方案,不斷提高方案實施標準[2]。在《指導綱要》中,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計劃的目標,學校和教師應從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制定活動的主題和具體內容,并選擇適當的活動形式。
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了加強課程管理、加強科學文化教育、協(xié)調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實現多樣性的綜合實踐渠道。按照《意見》的精神,應“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軍事國防等教育基地,以及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現代企業(yè)、美麗鄉(xiāng)村、國家公園等方面資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定期組織學生深入社區(qū)、醫(yī)院、福利院、社會救助機構等開展志愿服務,走進軍營、深入農村開展體驗活動”[3]。普通高中的學習活動,除了以學科為主的課程學習外,大力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也非常重要。綜合實踐活動重點是通過實踐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旨在加強學校與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相比較各類學科課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是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加強學生認識自我和社會的能力,并協(xié)助他們運用綜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哲學是人類認識和重建世界的基本法則。作為哲學基礎學科之一的實踐哲學,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是當代西方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超越傳統(tǒng)形而上學和現代西方理論哲學的實踐哲學,為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實踐哲學重在強調實踐,是把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轉變?yōu)橐环N相互交織的雙向關系,而不是用理論支配一切實踐活動。實踐具備感性的特點。實踐哲學主要是指引導人類通過實踐最大化地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培養(yǎng)道德品質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達到提高生活美好指數的目標。實踐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以“感性”的模式掌握對象的活動,是以精神和概念的方式掌握對象的活動,如意識、概念活動等。將實踐哲學應用到教育改革中,就是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實學習和生活,培養(yǎng)學生將學習的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相連,使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為了充分利用和發(fā)揮實踐哲學的應用價值,教師在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構建的過程中,要以四個基本點作為出發(fā)點:第一,重視人的主體功能,有效地認可學生的重要性,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注重對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觀意愿培養(yǎng)。第二,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統(tǒng)一,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將理論結合實際的技能,使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運用理論知識,提升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提高對理論的認識和理解。第三,要以整個生活世界為研究對象,將課程的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和擴展, 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理念與積極向上的創(chuàng)新精神,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第四,重視對以生成論為思維方式的應用,讓學生用發(fā)展和生成的目光看待周圍事物,加強學生技能和強化發(fā)展的意識,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可靠保障。
1.將學生確定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逐步實現價值體認
實踐哲學重點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綜合實踐活動參與者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進行搭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過程中,要理解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對于綜合實踐活動的需求,了解學生對于綜合實踐活動的想法,從而保障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切都是以學生為重點。實踐哲學的應用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構建工作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指導,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個人狀況與學習能力,尋找和確定學生感興趣的實際問題,為學生的實踐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不斷加強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中各種技能的培養(yǎng),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通過有意識地參加小組活動來提高自身的職業(yè)規(guī)劃能力和從興趣出發(fā)選擇職業(yè)的能力,例如參觀紅色革命基地、開展“紅色之旅”社會實踐活動、走訪模范代表人物、走進大自然、走進博物館、走進田間地頭、旅行研讀等相關活動。通過組織不同類型的綜合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技能,通過深化社會規(guī)范經驗、民族認同感、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感悟一個人如何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增進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與情感,拓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的視野[2]。
在學生課外閱讀社團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中外作品,比如《孔雀東南飛》《平凡的世界》《簡愛》《呼嘯山莊》等,從中了解真、善、美的人性,并把閱讀后的心得體會以演講的方式在班會上作發(fā)言。首先由指導教師講解這次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加強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交際能力和操作技能等;其次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興趣學習小組,通過活動體驗成果,比較中西文學作品,感受與團隊成員溝通合作的喜悅;再次是召開主題班會,由小組長帶領組員制訂各自的學習計劃并進行任務分工; 最后是學生查閱有關文章進行閱讀、查看影視節(jié)目,小組成員之間交流學習成果,然后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在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對每個小組的表現給予總結和評價,鼓勵各小組間進行互評,同時互相交流信息,分享所查找的資源,并進行成果展示和主題演講。成果展示是為了更廣泛的宣傳,從而引發(fā)更多學生的關注。此項實踐活動依托語文學科,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情操,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2.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哲學將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有效的統(tǒng)一和結合。因此,教師在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構建的過程中必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充分結合起來,使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起到服務實踐的作用,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創(chuàng)新實踐技能。同時理論知識的權威性和科學性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得以有效檢驗、改進和發(fā)展,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和深刻理解,培養(yǎng)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
比如在食品制作綜合實踐活動中,首先對100名高中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實驗的主要內容以“飲料和果酒”為題材,基于學生對人體所需幾種基本營養(yǎng)素的初步理解以及學生較喜歡飲用的飲品,組織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小組之間需要協(xié)調配合,一起完成資料審閱、共同訪談調查和研究測定方案等任務。最終學生結合自己對人體六大營養(yǎng)素的了解和有關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在積極探索中完成本次綜合實踐活動[4]。因此,要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效果和開展效果,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學習中獲得的理論知識,處理實踐活動中發(fā)現的難題,使掌握的理論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以有效應用、拓展和整理,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當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并能處理實踐活動中的難點和問題時,他們就會獲得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使綜合實踐活動得以有效開展。此外,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能夠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實際價值,以此更好地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活學活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
3.整合和擴展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實踐哲學研究的對象是與人類有關的生活世界。對于學生而言,如果他們僅僅滿足于書本知識的學習,那么就很難實現對社會生活的適應以及自身社會生存能力的提高。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關教學內容要包羅萬象,在可能的情況下涉及學生生活的多個方面。
在實踐活動中設計學生與自然的相關內容、學生與社會生活的相關內容以及學生與自我發(fā)展的相關內容,確保學生通過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與社會接軌、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5]。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室和學校的局限性,把各個領域進行完美融合,可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和自然界等。首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內容的確定,要盡可能滲透有關大自然知識,讓學生加深對人與大自然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他們保護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親近自然的意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環(huán)境保護相關活動中。其次,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意識的培養(yǎng)[6],積極引導他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社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勞動觀。最后,學生的人際交往活動需要教師的引導,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技能,使學生學會與他人進行溝通合作,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
4.將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成性作為檢驗課程的重要標準,逐步實現創(chuàng)意物化目標
實踐哲學注重強調生成論的思維方式,它要求學生能夠用生成、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教師在構建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重視活動的生成性。
首先,引導學生體驗實踐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點[7],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實現自我發(fā)展與進步。要啟發(fā)學生利用理論知識分析、思考和解決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促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和發(fā)展,使其成為一個會思考、會成長、會發(fā)展的自我成長型人才。
其次,實踐哲學明確指出了綜合實踐活動是動態(tài)變化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這是因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太過于煩瑣[8],在實踐過程中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引起意外狀況的發(fā)生。綜合實踐活動要引導學生努力創(chuàng)新,及時發(fā)現和解決新問題,主動參加實踐操作,了解操作的多種技術,并且能使用此技術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提高設計的創(chuàng)意、實踐的操作、實際應用的能力,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學習意識。加強處理問題的技能,優(yōu)化和完善活動方案和計劃,保障綜合實踐活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綜合實踐活動中包括創(chuàng)意物化,創(chuàng)意物化目標主張實踐的重要性是“創(chuàng)意物化”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支持活動的發(fā)展,還需要支持生產的資料及運用數學等科學知識。在學科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也能夠加深對學科的了解,增強學習的樂趣。只有把目標重點放在創(chuàng)意物化上,才能從一般活動轉向多學科學習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最后,為了充分凸顯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成性特征和發(fā)展性特征,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活動成效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對活動成效進行評價。也就是說,教師除了關注活動的結果外,還要重點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和學生的自我成長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構建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實踐哲學的應用為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構建提供了理論指導,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本文在分析實踐哲學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從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整合和擴展學習內容、關注綜合實踐活動的生成性四個方面入手,為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科學構建提出建設性建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實踐哲學二者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實踐哲學的應用使學生的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并發(fā)揮有效的作用。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有充分應用于實踐哲學,才能得以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在實踐哲學視域下,教師在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還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實踐哲學的融入方式,使實踐哲學更好地服務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改革和發(fā)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