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月琴
這幾年,教材雖經(jīng)過幾次改版,但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有幾篇在編。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先生的精神都值得大家去學習,去繼承。其中《祝?!肥且黄獜奈聪录艿男≌f,當然有祥林嫂這一經(jīng)典人物的原因,已經(jīng)有很多前輩探討過了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內(nèi)涵外沿等各種深深淺淺的東西。本文就嘗試從新的視覺,嘗試引入社會性的理論,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從社會性的角度去看看經(jīng)典的意義。
筆者開始嘗試從人性和社會性兩個角度入手進行分析。人性,指的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者這個作者的形象,有一種人性的共通性能讓所有的讀者產(chǎn)生共鳴為之著迷,比如祥林嫂,她人性中對孩子的愛與癡,比如琵琶女,對青春風流時光的眷戀懷念等。每個讀者都可以在這些主人公身上看到些許自己的影子,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人性上一些共通的地方,而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以致于深深愛上這個人物形象,進而喜愛和傳頌這篇或者這部經(jīng)典作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從低到高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需求”,并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于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
我們說社會,有人才有人類社會,人組成了社會,社會又影響了個人。我們看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祝?!返臅r代背景和《祝?!分邢榱稚┧幍纳鐣h(huán)境。魯迅的《祝?!穼懹?924年。當時辛亥革命的爆發(fā)雖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尤其是婦女受害最深重。婦女解放成了當時革命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祝?!分恤斞笐阎鴺O大的熱情和同情描寫了祥林嫂這個被封建禮教吞噬了的小人物。主人公祥林嫂先后兩次被嫁,而又兩次成了寡婦。無論如何努力做人,始終被看成罪人,最后慘死在魯鎮(zhèn)祝福的爆竹聲中。
魯迅先生表達了對祥林嫂的不幸的深切同情,并借助她的不幸引導讀者深深思索外部世界社會環(huán)境的善惡問題,使人們看清祥林嫂的悲慘命運都與她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密不可分,并進一步領悟到真正罪人是舊制度本身及它的統(tǒng)治者和維護者,從而喚起民眾的覺醒:女性要獲得解放,必須改變不合理的舊制度,砸碎套在婦女脖子上的精神枷鎖——偽善的宗教和封建禮教這一真正的罪惡之源,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筆者就在此引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處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具備這無意識的五種需要,要從低到高去發(fā)展,先滿足低層次的需求,才會去追求高層次的需求——這里明確的是無意識的需求狀態(tài),現(xiàn)代社會因為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已經(jīng)有些人發(fā)展到超越低層次的需求就去追求高層次的需求了。
一個良性的社會,必定是能夠先滿足一個人的生存需求,進而滿足他/她的安全需求,進而滿足他/她的愛與歸屬的需求。通俗地講,就是讓一個人能夠吃飽穿暖,有飯吃,有房住,還有親人朋友等有愛與歸屬感的集體。老百姓需求就是這么簡單。先解決了溫飽問題,然后再去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
一個優(yōu)質(zhì)的社會,就是能夠讓每一個人都能在低層次需求都滿足的基礎上,有能力有機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不僅僅是生存,不僅僅是活著,還要生活,還有活得有尊嚴,得到被尊重的滿足感,進而再去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而一個惡性的社會,大部分人都還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衣食難繼舉步維艱,難以生存,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更談何尊重與自我實現(xiàn)。
而祥林嫂所處的正是一個這樣的惡性社會。祥林嫂處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根本談不上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也完全得不到尊重的滿足,沒有人尊重她,大家都在鄙夷她、嫌棄她。在她第一次到魯鎮(zhèn),魯四叔就討厭她是一個寡婦,她第二次到魯鎮(zhèn),魯四叔就說她敗壞風俗,那些聽她故事的魯鎮(zhèn)人們,剛開始陪出許多眼淚,聽得純熟了,就煩厭頭痛,到最后,只剩下又冷又尖的笑影,完全的煩厭和唾棄。唉!哪里有什么尊重可言,所有身處其中的人們,無人懂尊重、尊嚴為何物,全社會都不把人當人,更加不把女人當人,女人只是依附于男人依附宗族的一個物件,可以隨意買賣丟棄,何來人的自尊尊嚴!
往下低一級去到愛與歸屬的需求。我覺得祥林嫂曾經(jīng)是得到愛和找到歸屬感的。文章第三節(jié)衛(wèi)婆子與四嬸的對話中,說到祥林嫂被賣到深山給賀老六做媳婦,大家都說她交了好運,生了兒子,快兩歲了,娘兒倆,母親也胖,兒子也胖,上頭沒有婆婆,男人有力氣,會干活,房子是自家的。這一段在賀家墺的日子,應該算是祥林嫂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了,雖然她是被迫賣給賀老六做媳婦,可是從后面的描述看,日子總算是不錯的,祥林嫂一個無知的底層婦女,又能追求什么呢?就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就是當時大部分底層婦女所能想到和追求的幸福,這就是她們需要的愛與歸屬感。
可是,命運總不肯放過可憐的人。男人病死了,兒子被狼吃了,大伯來收屋了,走投無路了。愛也沒有了,歸屬也沒有了,天大地大無處可去,只能投奔老主人了。這不能僅僅歸咎給虛幻的命運,還是要歸根到這個社會,這個社會從不把女人當人,女人不是人,只能是依附于男人的一個物件,沒有丈夫,還有兒子可以指望,兒子也沒有了,這個女人就沒有存在的條件了,所以大伯理所當然地來收屋趕走祥林嫂。祥林嫂的愛與歸屬的需求被徹底摧毀。
再低一級去到生存的需要,包括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課文第二節(jié)祥林嫂第一次來到魯四叔家,就是從家里逃出來的,可以想象到她為什么逃出來,沒了丈夫,一個厲害的婆婆,一個要娶媳婦的小叔子,大約是要賣了祥林嫂,祥林嫂不愿意才逃出來的。新年過后,她就被可怕的婆婆找到,并且在河邊淘米的時候就被捉住捆住帶走,突如其來地就離開了這個給她安全感和滿足感的魯家。當然,這個安全感和滿足感并不是魯四叔和四嬸主動給祥林嫂的,而是祥林嫂的需求就是這樣的簡單,基本的生存需求,包括安全和生理需求,都是得到滿足的。
而第二次到魯家,在遭遇了慘痛的打擊后,祥林嫂已經(jīng)不如先前靈活,主人們對她有些不滿了。人性之惡暴露無遺,終于,祥林嫂被趕出了魯家,自然也不會有人雇她的。天大地大,當時社會之大又有哪里是這些可憐人的容身之處呢?沒有。祥林嫂終于淪落為一個乞丐了。冬季,寒冷,大雪,既無食又無住,饑寒交迫,這時的祥林嫂連基本的生存需求都被剝奪,那么也就沒有活著的可能了,她終究是在新年祝福的爆竹聲中死去了,離開了這個連活都不讓她活的世界,離開這個完全不讓她生存的社會。
祥林嫂所處的這個社會環(huán)境,沒有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沒有尊重的可能,社會與他人摧毀她對愛與歸屬的需求,剝奪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這就是社會之惡!這就是那個社會之惡!這就是一個惡性的社會!
祥林嫂只是這個社會里的一個縮影,這個社會里還有萬萬千千的像祥林嫂一樣被剝奪了生存需求的女性。魯迅先生通過小說展示出來的這樣一個惡性社會,怎么會不激起仁人志士去推翻去改造這個社會!由此喚起民眾的覺醒:女性要獲得解放,必須改變不合理的舊制度,砸碎偽善的宗教和封建禮教。必須推翻那個惡性的社會,建立一個全新的世界,營造一個良性甚至優(yōu)質(zhì)的社會,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有可能去追求去滿足自己的需求,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魯迅先生的《祝?!酚兄S喻和激勵的作用,能夠成為經(jīng)典,放在今天,它依然不會過時,可以讓我們看到曾經(jīng)的歷史,可以讓我們思考社會與人的相互作用,而且在對比中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現(xiàn)在生活幸福的社會。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經(jīng)大大地滿足了人類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大部分人只要堂堂正正都能滿足自己尊重的需求,更多的人已經(jīng)在追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