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周東華 梁志廠 朱家琳
摘? 要: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素,學生從校園里受益最直接、最有效、最核心的方式就是課程教學,而課程考核又是檢驗課程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課程過程評價考核模式的建立是實現(xiàn)當代高校課程教育從“以教師為主導中心”轉向為“以學生為主導中心”不可缺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研究新時代金課格局下如何建立強化過程評價的課程考核模式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分析課程傳統(tǒng)評價考核模式存在的問題出發(fā),提出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加強教育教學管理等措施,用以切實構建師生“重過程”的教學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推進高校課程考核模式的多樣化、高效化、過程化改革進程,提升高校課程教學質量,更好地推動我國金課格局建設。
關鍵詞:金課格局;過程評價;課程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6-0017-05
Abstract: Course is the core element in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course teaching is deemed as the most direct, effective and core way for students to benefit from campus.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course assessment is the main way to test the course teaching effect, so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cess evaluation mode is an indispensable key link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education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in colleg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how to establish and strengthen process evaluation mode of course assessment under the golden course patter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course assessment mode,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build the teaching consciousness of "emphasis on proces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including renew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ing the course assessment mode, and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sequently, it will be beneficial to promote a diversified, efficient and procedural process for the reform of course assessment mode in colleges,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 courses, and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golden course pattern in China.
Keywords: the pattern of golden course; process evaluation mode; course assessment
在新時代教育體制改革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更加重視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需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fā)展。《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也明確指出要圍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重點要加強學習過程管理。目前,我國高校在課程教學改革中,已經通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第二課堂、慕課等形式實現(xiàn)了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而課程教學的考核模式作為衡量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需要在新時代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中強化過程性評價,從而在教育教學中深化高校課程考核模式改革,全面提升高校課程教學質量,努力培養(yǎng)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金課格局建設的時代背景及內涵
(一)金課格局建設的時代背景
建設金課格局是新時代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在經過大規(guī)模擴招之后,已經進入一個穩(wěn)定、有序的發(fā)展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由1978年的1.55%擴大到2019年的51.6%,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普及階段。在此背景下,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同志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高等教育要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首次提出“對大學生要有效‘增負’,要提升大學生的學業(yè)挑戰(zhàn)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建設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zhàn)度的‘金課’格局”。隨即,教育部決定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實施過程中,實施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就是“金課建設”計劃,即建設10000門左右國家級一流課程和10000門左右省級一流課程,包括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各類型課程。
(二)金課格局建設的內涵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基于長期的實踐經驗所形成的,其課程教學雖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缺乏創(chuàng)新性。高等教育需要超前,因為教育具有慢變量、滯后性,如果高等教育不把超前發(fā)展、主動創(chuàng)新作為自己基本特征的話,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就是落后時代發(fā)展的人,因此,高等教育理念要新、內容要新、標準要新、方法要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等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創(chuàng)新是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存在和發(fā)展的生命線[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我國的金課建設需要基于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即“兩性一度”的標準來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工作。高階性是指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結合,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性就是指在課程內容中融入前沿性和時代性,在教學形式中體現(xiàn)先進性和互動性,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課堂教育模式,使學生學習結果的探究性和個性化,深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思維能力,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挑戰(zhàn)度就是指課堂教學目標設置要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和學生配合,“跳一跳”才能完成課堂進度,不僅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對教師的備課講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過程性評價的含義
過程性評價的概念是由美國的教育學家斯塔弗爾比姆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他指出“過程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學習的各類信息加以實時、動態(tài)的反饋,以揭示、判斷和生成教學價值的活動”。過程性評價是一個對學習過程的價值進行建構、考核的過程,包含兩重含義,一是評價本身就是一個價值認知進而建構的過程,二是學習活動過程中的評價[2]。過程性評價更加強調學生課堂的自主性參與和能動性探究,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積極探究學習,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求知能力、認知功能都得到極大的提升,進一步增強學生自身的評判能力,使其綜合素質更好地得到全面發(fā)展。由于這一考核模式也更強調教育的過程性,這就需要通過多方面的課程過程考核來實現(xiàn)對學生個體的綜合評價,在過程考核中不僅能使教師的課程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而且能對學生的學習價值認知進行進一步的消解重構,更加重視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課程的內在價值得到更加成熟完善的發(fā)展。
三、課程傳統(tǒng)評價考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考核方式單一,缺乏全面性
傳統(tǒng)的目標性課程評價考核方式更加注重教學結果,表現(xiàn)形式就是課程結束后通過考試或考查的方式判斷學生對所學重難點內容的掌握情況。雖然這種考核方式也是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的總結性評價,但這種模式更加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能力,根本上脫離不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這種考核形式下,學生依舊是被動式學習,實踐應用能力不強,不利于其能動性學習思維的鍛煉和綜合性學習素質的培養(yǎng)。加之傳統(tǒng)目標性考核方式是對課程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綜合性考核,只能了解學生對某些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情況,不能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學習困難并有效解決。因此傳統(tǒng)考核模式很難達到全過程育人,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
(二)課程考核內容僵化,缺乏科學性
傳統(tǒng)的課程評價考核模式考核內容僵化,主要以記憶性知識為主,考核時間集中、考核形式單一,平時成績占比低,在平時學習中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且教師主要以最終的考核成績來衡量學習和教學的效果;特別是缺乏過程評價,主要是以課堂出勤、課堂表現(xiàn)等與課程教學目標關聯(lián)性不強的指標進行評定,更有甚者將平時成績作為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調節(jié)器”。在這種考核模式的引導下,學生往往會輕視平時上課過程的重要性,考前突擊成為家常便飯,導致課程教學質量大打折扣。同時,在學生的課程考核結束后,教師無法將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向學生反饋,考核評價實效性較差,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積極性。
(三)課程考核標準單一,缺乏差異性
傳統(tǒng)的課程評價考核模式看重理論結果、輕視過程實踐,在課程結業(yè)考核時往往使用統(tǒng)一的試卷和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看似公平,但未能充分考慮每個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一刀切”的考核模式忽略了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不僅不會鼓勵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熱情,還會打壓個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評價。這樣的考核方式可能會錯誤地引導學生對于高??己四J降恼J知,使其往往習慣在考前搞突擊,這樣的學習方式致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因此,傳統(tǒng)的課程評價考核模式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地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利于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系統(tǒng)化的專業(yè)知識學習鏈,無法最大限度發(fā)揮學校整個課程設置體系對學生的培養(yǎng)作用。
四、金課格局下過程評價課程考核模式的重要性
“‘金課’應該具備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課程應該實現(xiàn)知識、能力、素質的高階結合,與時俱進的內容建設和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師生互動、協(xié)同共進的攻堅克難?!币虼?,在過程評價考核模式的探索建構過程中,既要直面?zhèn)鹘y(tǒng)考核模式存在的問題,又要充分理解過程評價考核模式下對“金課”建設的創(chuàng)新性要求,認識其重要性,把過程評價考核作為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有力推手[3]??偟恼f來,過程評價課程考核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點有利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過程評價課程考核模式強調課堂的過程性,針對不同階段的不同教學內容采取相應的檢測方式,讓課堂效果能夠得到及時反饋,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基礎上也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在高校的教學活動中,課程考核是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檢測手段,是高校教師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科學合理的過程評價考核模式,一是可以讓教師及時有效地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教師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二是可以讓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使教師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因此,過程評價考核模式在對學生的學習起著積極的引導和促進作用的同時,也鞭策著教師積極進行備課,促進教師對于教學過程的反思和教學方式的改進,從而進一步推動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優(yōu)化。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過程評價課程考核模式提倡學生的能動性學習和自覺性知識構建,重視開放的、非形式化的學習環(huán)境,更加強調發(fā)現(xiàn)性和探究性學習。傳統(tǒng)從上而下的直線式教學強調學生對教師的服從,使得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平等的交流溝通。在這種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占據(jù)課堂主導地位,一成不變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調整教學方法,也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制約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使課堂氛圍沉重,課堂效率低下,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過程評價課程考核教學模式下,主要以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xiàn)作為評價依據(jù),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課堂不再是學生形式化學習的束縛地,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討論、交流場所。學生能夠在探究式學習中增強自身的學習興趣,在相互交流中產生觀點的碰撞,從而激發(fā)自身的學習好奇心,調動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增強其學習理解能力。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還可以擴大學生自身對世界的認知,學生不僅鍛煉了自身的實踐、交流能力,還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有助于其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發(fā)展。
(三)有利于豐富課程評價體系
傳統(tǒng)的目標性課程考核評價模式過于單一,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綜合性的評價。過程性評價考核模式是針對課程學習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的三位一體總體性評價模式,考核主體不僅僅局限于老師,也可以是學生,可以根據(jù)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開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或是學生的自我評價。金課格局下的過程評價課程考核模式,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活躍課堂氛圍的基礎上,為高校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夠從根本上豐富高校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增強課程考核的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為“金課”的打造提供有利支撐。
五、新時代金課格局下過程評價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打破傳統(tǒng)教育理念,推動課程教學改革
金課格局下的過程評價課程考核模式更加要求將育人理念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高校構建“金課”課堂體系,就要打破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育理念,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貫穿到學生學習的最后一公里。高??赏ㄟ^教育思想大討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討會等專題會議,引導教師轉變思想理念,主動求變,積極應變,將課程考核從終結性考核為主轉向過程評價,奠定實施過程評價的思想基礎。高校須落實“課堂革命”,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yè)挑戰(zhàn)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4]。
(二)建立階段性考核機制,打造線下“金課”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金課格局下建立過程性課程評價考核模式,打造線下“金課”,最重要是要完善考核機制體制的建設,建立階段性的課程考核機制。堅持OBE理念,基于學習產出的教育模式,把全體學生學習效果作為關注的焦點,教學設計和實施目標是保證學生取得特定學習成果,建立“評價-反饋-改進”閉環(huán),形成持續(xù)改進機制[5]。課程考核只是高校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建立階段性考核機制高校和教師首先要明確“考核只是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考核只是育人起點,而不是教育終點”這一理念,使課程考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有力抓手。首先,教師要針對課堂內容設置不同程度的階段性課堂作業(yè)檢測,將每一個知識重難點教學內容模塊化,在課堂實際教學過程中更具體地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多層次的實踐教學檢測,利用模塊化教學,采用與之相對應的階段性實踐檢測,使理論傳授與實踐作業(yè)同步開展,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所學知識,掌握課堂內容。其次,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要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自覺構建知識體系,在課堂階段性檢測中,利用具體的課堂實踐交流探索,自覺分析自身對課堂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并在實踐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反饋給老師。最后,教師對階段性的課堂質量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及時作出課堂反饋,對不同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再作進一步的講解,形成以學生匯報、師生互動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課堂學習模式。
(三)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打造線上“金課”
互聯(lián)網+的教育模式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社會已是大勢所趨,在金課格局下強化過程評價的課程考核模式,就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大力推動在線開放性課程和考核體系的建設,借助優(yōu)質的互聯(lián)網課程學習平臺,構建系統(tǒng)的、開放的線上課程過程考核體系。過程性課堂考核中的測試、作業(yè)等概念主要來源于傳統(tǒng)課堂,因此在發(fā)展線上課堂考核的過程中,要借鑒傳統(tǒng)課堂的經驗,不同專業(yè)的教師要注意結合自身的課程特點來設置專業(yè)考核內容,通過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將新興的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教育形式融合到理論課程教學實踐中來,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課程資源整合,使學生能從更廣闊的層面了解所學知識。此外,線上課堂的教學過程考核更加強調實踐性,通過設置實踐性的考核內容能夠讓學生在課下進行學習成果的實踐與檢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給學生設置的考核項目不能局限于具體的實踐內容,而是要以框架形式的寬范圍給出考核題目,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更充分的自由發(fā)揮空間和創(chuàng)造力思維發(fā)展天地。開放性的考核內容體現(xiàn)的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廣闊包容度,靈活、多樣、新潮的考核方式更加能夠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活力,增強高校課堂知識傳授的實效性。
(四)完善制度機制建設,推進考核模式改革
在如今教育體制改革發(fā)展背景下,高校要將“金課”理念落到實處,需要不斷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建立有效機制,以此來推進課程考核模式改革。高校需根據(jù)本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學資源情況和辦學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一是修訂完善本科學生考試管理辦法,對課程過程性評價的考核形式、考核內容、考核流程進行有效引導和限定,明確要求任課教師要加大過程考核力度,并結合現(xiàn)代信息手段充分挖掘過程考核成績與終結性考核成績數(shù)據(jù)蘊藏的價值,持續(xù)不斷改進教學;二是修訂完善本科學生成績管理辦法,減少或取消對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占比的硬性要求,對成績登錄、歸檔、修改等流程進行嚴格規(guī)定,進一步保證成績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嚴肅性;三是打出“非標準答案考試改革”“歷年試題公開改革”“試題隨機抽取制度”等專項改革“組合拳”,培植鼓勵教師實行過程評價的沃土,讓任課教師回歸初心,改進教學過程,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過程性學習能力,讓學生回歸學習,投入更多非課堂時間學習,積極創(chuàng)新;四是制定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考核評價與教學質量獎評選辦法,落實“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確立人才培養(yǎng)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礎地位,通過評價與獎勵調動和發(fā)揮廣大教師從事本科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勵和引導廣大教師潛心鉆研、教書育人,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完善課堂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養(yǎng)能力。
(五)搭建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助力課程考核模式改革落實落地
在信息化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校應充分應用信息化手段來輔助教學和教學管理,更要利用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先進的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對學生學習成效達成度進行分析,便于發(fā)現(xiàn)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不斷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一是搭建網上閱卷系統(tǒng)并逐步在校內全面推廣,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系統(tǒng)功能,極大地提升閱卷效率,模塊化切割、隨機排序閱卷程序較好保證了考試試卷批閱的公平公正;二是配套搭建平時成績管理系統(tǒng),實行“平時成績需要在網上閱卷前提前錄入,否則無法激活閱卷模式,平時成績錄入提交后無法修改”的新模式,讓平時成績真正能體現(xiàn)學生的過程性學習成效,回歸平時成績設置的初衷,避免讓平時成績作為決定學生及格與否的“調節(jié)器”;三是在網上閱卷系統(tǒng)及平時成績管理系統(tǒng)的基礎上,配套搭建成績分析平臺,從老師網上命題到閱卷結果,最大限度采集命題和閱卷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可對課程考核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大數(shù)據(jù)分析,進行教學目標達成度分析,有效挖掘成績數(shù)據(jù)內涵,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教務信息化系統(tǒng)的實施,不僅讓教師從繁重的傳統(tǒng)閱卷工作中解脫出來,可促使教師豐富課程過程評價形式,有助于課程教學方式方法優(yōu)化,而且對學生摒棄輕輕松松過考試關的觀念,投入更多的非課堂時間進行學習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巖.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來——對高等教育未來的戰(zhàn)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2]張新鴻,李瑞娟,張華煜,等.基于過程性評價的高等數(shù)學雙向考核機制的實踐和探究[J].高教學刊,2020(26):65-67+71.
[3]杜學領.通識選修課過程考核理論與實踐研究[J].安順學院學報,2020(4):121-129.
[4]王群英,鄒愛成.運用本科教學基本狀態(tài)數(shù)據(jù)庫開展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專業(yè)能力形成性課程建設改革[J].教育現(xiàn)代化,2020(14):15-17.
[5]郭寶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IT類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