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 彭 琴
針對體育舞蹈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文獻資料法和訪談法對高職院校體育舞蹈教學的制約因素進行分析與探討,并提出其發(fā)展途徑。研究認為:高職院校教學中師資力量不足、缺乏統(tǒng)一教材、學生對體育舞蹈認知不足等因素制約著高職院校體育舞蹈工作的開展。應提高教師科研能力,轉變教學理念,普及“審美教育”,加強體育舞蹈教材建設,加大體育舞蹈宣傳力度,促進體育舞蹈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以促進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舞蹈的發(fā)展。
體育舞蹈源自西方,又稱“國際標準交誼舞”,其前身為交誼舞,是力與美的完美融合。20世紀30年代起體育舞蹈以交誼舞的形式傳入我國上海,后在各大城市盛行。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舞蹈在我國蓬勃發(fā)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后期體育舞蹈開始進入高校體育課程,并很快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受到大學生喜愛。
但是在體育舞蹈教學中,仍然存在著體育舞蹈教學過程中,重競技輕藝術,沒有注意靈魂和美感的凸顯[1]且 專于培技,疏于育德”的現(xiàn)象[2]。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梢?,目前學校體育和美育工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在學校教育中,能將“體美”兩“育”完美融合的莫過于具有體育舞蹈運動。體育舞蹈是融體育與藝術為一體的新興運動項目。它與其他體育運動相比,更側重于舞蹈表現(xiàn),對美的表達,即審美教育。作為在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方面有獨特優(yōu)勢的高職院校,讓體育與美育溫潤學生心靈,在體育教學中開設體育舞蹈課程必不可少。
體育舞蹈指“國際標準交誼舞”,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兩個項群,共十支舞。摩登舞含有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探戈、狐步和快步舞五支舞,拉丁舞含倫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五支舞。
體育舞蹈悠久歷史,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時期人類的民間舞蹈,其主要以狩獵和勞動的形式,它是廣大勞動人民共同的勞動成果。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便是源自12世紀奧地利維也納北部農民的民間舞,這種民間舞蹈是農民在打谷場上工作時踢場的動作演變而成,也就是最初的“華爾茲”[3]。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改編、加工與整理,形成了具有趣味性、規(guī)范性、社交性和健身性等為一體的新興體育運動。1924年由“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xié)會”首次頒布“國際標準舞廳舞”(簡稱“國標舞”)大綱,制訂了舞蹈理論、技巧、舞曲、服飾等比賽的裁判標準。由此,“社交舞”除“社交”功能外,又新增了“競技”功能[4]?;蛟S正是這一舉措,使國標舞得以進入競技舞蹈的行列。后來,該協(xié)會確立“摩登舞”和“拉丁舞”兩大系列競技舞蹈。1935年國際體育舞蹈聯(lián)合會(IDSF:International Dance Sport Federation)在布拉格成立[5]。1997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國際體育舞蹈聯(lián)合會”。
現(xiàn)在的我國體育舞蹈聯(lián)合會,前身是1991年成立的中國體育舞蹈運動協(xié)會。中國體育舞蹈聯(lián)合會于2002年加入國際體育舞蹈聯(lián)合會。2010年體育舞蹈被正式批準為廣州亞運會的比賽項目。體育舞蹈引入我國的時間雖短,但從參與人數(shù)與在國際獲獎情況看,目前我國體育舞蹈項目是亞洲地域中開展最好的國家之一。
體育舞蹈是實現(xiàn)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個性發(fā)展、智育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通過體育舞蹈技術與其文化的學習,一方面可以糾正學生不良身體姿態(tài),使學生的外在形體更加勻稱、姿態(tài)更加優(yōu)美、動作更加協(xié)調;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內在的審美情感和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在無聲的身體語言中,培養(yǎng)學生感知美、理解美、創(chuàng)造美及展示美的能力,滿足學生審美所需,激發(fā)學生對運動的興趣,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jié)奏加快,精神壓力過大、營養(yǎng)過剩等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引起人們關注。參加體育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能釋放過剩能量,消除人們的煩勞與疲憊。而體育舞蹈所顯現(xiàn)的陽光活力,給人以愉快的心情。它打破了原有長時間枯燥的練習模式,將多動作編排在一起,結合歡快、奔放、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讓練習者在運動中享受樂趣,又愉悅身心。另外,體育舞蹈具有規(guī)范性的特點,在學習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規(guī)則意識。
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快步舞和恰恰舞的心率分別達到了 181 次/min和 179.5 次/min 和籃球運動、曲棍球同屬于大強度運動。說明體育舞蹈對肌肉力量增幅要比其它大眾運動項目高很多,對協(xié)調性與平衡能力的鍛煉效果也明顯高于其它大眾運動項目。俄羅斯青年舞蹈家、拉丁舞世界冠軍安娜(Anna)曾在訪談中說:在她們國家,舞者要像訓練籃球、排球一樣不斷訓練,把自己的身體、體質練得很好,只有更好的體型和身體健康,舞者在舞蹈中才能更好的表達。健康的身體是進行體育舞蹈運動的基礎,同樣,體育舞蹈練習也能增強學生體質。
教師在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著和策劃者。由于我國高等院校開設體育舞蹈專業(yè)較晚,體育舞蹈對教師的要求相對較高,除需要專業(yè)技術層面知識外,還需要美學、舞蹈學等方面的知識等,為了彌補師資力量不足,很多老師從其他專業(yè)專到體育舞蹈專業(yè)上來,體育舞蹈教學經(jīng)驗缺乏、教學內容和方法單一,導致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深度上受到影響。這樣一來,學生僅學到了體育舞蹈簡單技術動作和要領,對舞蹈內涵與原理并不了解,最終無法達到藝術的高度。
目前國內已有的體育舞蹈教材大多為專業(yè)教材,教材內容較多,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部分內容過于老舊,并且高職院校因課時等各方面原因受限,在一定時間內根本達不到相應的程度。另外,目前已出版的體育舞蹈教材均停留在基礎的技術層面,很少涉及舞蹈學、美學審美教育方面的知識。缺乏適應于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舞蹈教材,導致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提升。
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體育舞蹈并不了解,在學生的認識中,體育舞蹈就是健美操、街舞等運動,選課時存在盲目選課或被迫選課的現(xiàn)象,加上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時間不長,學生主要精力在專業(yè)課程學習上,體育舞蹈練習時間相對較少。并且在很多理工類院校,男生居多,女生偏少,學生基礎層次不齊,導致實際授課計劃與教學效果遠不如預期的計劃與教學效果。
教師除了具備相應的教學與運動訓練理論外,還應具備美學和舞蹈學等相關理論知識。將美學知識巧妙地貫穿于平時課堂實踐中,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要讓體育舞蹈切實的適應于我國高職院教育發(fā)展,教學上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將體育的競技性與舞蹈的藝術性有機融合,均衡發(fā)展,更好的普及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是種情感教育,其效果并非立竿見影,而是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般,滲透在人的各方面。其本質上是一種高層次、高境界、涵蓋面極寬的精神情感教育。它能使人成為完整的人。因此,無論在任何時期審美教育都應受到重視。
首先,教師應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及本校實際情況,積極撰寫適合自己本校的體育舞蹈教材。教材內容應增加多元化的輔助內容。其次,教師學會將紙質類書面教材轉化為有吸引力的、簡單、便于觀看的微視頻教材用于日常教學,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做到課外與課堂一體化。最后,教材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讓體育舞蹈愛好者和工作者肯定它、感受它真正的魅力,從而更好地推進高職院校體育舞蹈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體育舞蹈進入高職院校的時間并不長,還處在初級階段。因此,可利用海報、新聞廣播、晚會、校園網(wǎng)等多種手段加大體育舞蹈宣傳力度,同時,促進體育舞蹈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如將我國民族舞元素、古典舞元素、戲曲元素、服飾元素和文化元素融入體育舞蹈中,巧妙地將我國本土文化與體育舞蹈有機結合。教師應認真、負責的上好每一堂基礎課,激發(fā)學生興趣,另外教師應組織負責好專業(yè)隊伍、社團訓練和全校性的舞蹈活動,為校園體育舞蹈的開展奠定穩(wěn)固的基礎,也營造良好的校園舞蹈氛圍。
綜上所述,教師師資力量不足,缺乏統(tǒng)一教材,學生對體育舞蹈認知不足等因素制約著高職院校體育舞蹈工作的開展。而審美教育是體育舞蹈課程的靈魂所在,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重視審美教育;加強體育舞蹈教材建設,實現(xiàn)課堂與課外一體化;加大體育舞蹈宣傳力度,促進體育舞蹈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為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的體育舞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