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樊
快樂是古希臘倫理學的重要范疇,古希臘哲學家們討論的重要對象。古希臘人對快樂的態(tài)度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將幸福和感官快樂等同起來,表現(xiàn)為縱欲享樂主義;一類是將快樂和道德對立起來,表現(xiàn)為禁欲苦行主義。〔1〕亞里士多德綜合了這兩類觀點,辯證地分析了快樂與善、快樂與德性以及快樂和幸福的關系。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被認為是德性幸福論倫理學,而快樂貫穿著德性幸福論的整個內容,因此,怎樣對待快樂的問題至關重要。首先,亞里士多德從人性趨樂避苦的假設出發(fā),認為快樂和痛苦貫穿著整個生命,對于德性與幸福至關重要??梢哉f,在何種意義上認識和獲得快樂,就在何種意義上認識和養(yǎng)成德性和實現(xiàn)幸福,因此,我們應該把“愛所應當愛的,恨所應當恨的看作養(yǎng)成德性品質的最重要的內容”,妥善處理好快樂與德性、快樂與幸福的關系,過上有德性的幸福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對快樂問題的集中論述主要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第七卷和第十卷,T.Irwin 認為亞里士多德在第七卷的討論是針對學園派斯彪西波關于快樂不是善(以及一種善)的否定觀點,第十卷則既針對歐多克索斯關于快樂就是善本身的極端快樂主義觀點,也針對斯彪西波的反快樂主義觀點,兩者似乎有所補充?!?〕亞里士多德秉持著中道原則提出了理性的分析,指出快樂在某種條件下是一種善,在某種意義上甚至是至善,而快樂的善惡、好壞與實現(xiàn)活動相關,我們既不能單純地摒棄快樂是善的看法,當然也不能粗淺地止于快樂不是善的觀點。
歐多克索斯認為,快樂從本性上是善而且是至善,他提出的論據如下:快樂是所有生命物所追求的,是所有生命物所躲避的惡的相反者,快樂沒有自身以外的目的,快樂使善的事物更值得欲求。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信服他的觀點是因為他的出眾品質,因為對好人顯得是善的事物就在總體上是善的??鞓窞樗猩锼非?,只能說明快樂是一種善而非至善;快樂有層次之分,如快樂有目的和手段之分,高尚的快樂顯然不同于卑賤的快樂??鞓分挡恢档糜笈c個體實現(xiàn)活動有關,快樂有時是實現(xiàn)活動的衍生物,正如“美麗完善著青春年華”。對于快樂是否是至善,亞里士多德認為“歐多克索斯說明快樂屬于最高善的那個理由也是對的”,〔3〕快樂在某種條件下是至善,是因為快樂在某種條件下契合了至善的定義。第一,至善定義的理據,至善(即幸福)是所有品質或一種最好品質的未受阻礙的實現(xiàn)活動,快樂也是我們正常品質未受到阻礙的實現(xiàn)活動,兩者同屬。第二,事實的理據,所有生命物都追求快樂,表明快樂是作為最高善被追求的,盡管被當作最高善的快樂是不同的。第三,幸福的性質的理據,幸福和快樂不可分離,幸福的生活必定是令人愉悅的,既然快樂與至善不可分離,那么這也表明快樂在某種程度上具有至善的性質。
斯彪西波學派認為,快樂不是善或者不是全善,快樂對我們是壞的,而壞的東西就不可能是善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不能直接認為快樂就是惡,快樂有種類之別,在何種意義上快樂為善,在何種意義上快樂為惡有一個界定。在此意義上,善有雙重含義,總體上的善和對某人而言的善??鞓肥强傮w上的善,但是對某個人來說不一定是善;沒人追求痛苦,但有的時候痛苦卻值得欲求,如施加給病人痛苦的治療。人們都追求快樂,說明快樂在總體上值得追求。但是,對快樂的追求需要有一個度,有些人沉溺在肉體快樂和物質享樂中,快樂顯然對他自身而言就是惡。而且,有時候對快樂的追逐過程是痛苦的,在此意義下,快樂分為正常品質狀態(tài)下的快樂(正常品質是在我們不存在匱乏的狀態(tài)下的品質)和向正常品質的回復狀態(tài)下的快樂(向正常品質的回復則是使匱乏得到充實的過程),在回復性狀態(tài)的快樂中,我們往往從相反的事物中得到快樂,如從苦澀的東西中得到快樂。雖然說讀書是苦樂交織的,但是讀書使人獲得榮譽、贏得地位,那么讀書活動帶來的快樂就是振奮人心的,這就激勵著我們勤奮讀書、努力拼搏。
在快樂問題上,亞里士多德對多數(shù)人的意見持有一種尊重的態(tài)度,“眾口相傳的事,就絕不會是胡說”。這里指出快樂是一種善,并且快樂也是大家追求的東西。但作為快樂的善有好壞、層次之分。在善明確的分類中,他提出三種善,即身體的善、外在的善和靈魂的善。既然“快樂是靈魂的習慣”,那么快樂顯然屬于靈魂的善,他認為“靈魂的善是最恰當意義上的、最真實的善”;〔4〕在他的功能論證中,人應該有區(qū)別于其他種的特殊性質和特別活動,雖然一切生命物都追求快樂,但人的快樂顯然不同于其他生命體,符合人的本性的善最值得追求。在善的具體實踐中,又有手段善和目的善之別(活動本身和活動以外的產品);在個人善和城邦善之間,公民和城邦是統(tǒng)一的關系,但是城邦善高于個人善,個人快樂最大的善就應該是基于德性、有益于增進城邦利益的善。同時,亞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圖的善觀念中闡發(fā)了自己的觀點,指出善不是單一、抽象、絕對的,而是具體、多樣、相對的,這種善是屬人的、可實踐的善,但亞里士多德像柏拉圖一樣,認為有一個至善存在,指導和統(tǒng)帥著諸善,是我們在塵世中追求的最高目標。
德性,在希臘人的最初用法中,被用于指人的高貴行為,在《荷馬史詩》中的意義幾乎等同于勇敢,以后也就用來指那些卓越的公民在城邦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公民的美德或品質(Virtue),并逐步用來形容一切生命物或器物所具有的顯著優(yōu)點(Excellence),或形容某人具有的出眾的品質和特長(Arete)。亞里士多德接受了德性的寬泛意義,并將之用于形容人的品質及其實現(xiàn)活動。以物的類比來說,如果物的德性是使事物的狀態(tài)好又使活動完成得好,如眼睛的德性是使得它看東西清楚,馬的德性是使它跑得快并勇敢地沖向敵人,那么人的德性是“使得一個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動的品質”,也就是人們對于出色的實現(xiàn)活動的稱贊?!?〕在一定程度上,德性也就是對人之為人、人之本質的描述。
德性又分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這里暫且討論道德德性。道德德性通過學習和習慣而養(yǎng)成,人擁有怎樣的實現(xiàn)活動就成為怎樣的人,人的實現(xiàn)活動達到的程度影響著德性品質的程度,如我們作出公正的行為使得我們成為一個有公正德性的人,當我們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實現(xiàn)活動(如豎琴手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豎琴手),我們就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人的品質特征?!暗赖缕焚|中的德性與惡都與快樂與痛苦有關”,〔6〕特別是如何對待快樂,“快樂使得我們去做卑賤的事,痛苦使得我們逃避做高尚[高貴]的事”?!?〕所以我們要研究自身容易沉溺于其中的那些事物,因為這影響和決定著人的品質和德性的程度。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與快樂的善惡相關,如何正確地對待快樂影響著德性品質的形成,所以快樂也就成為德性品質的表征。
人的德性在某種意義(種加屬差的本質定義)上指人出色地實現(xiàn)活動,那么實現(xiàn)活動是什么,苗力田先生認為實現(xiàn)活動是實現(xiàn)種的功能的活動,進一層說,人的實現(xiàn)活動就是實現(xiàn)人的實踐生命的目的的活動?!?〕廖申白教授在第一卷中給出了A.Grant 的注釋:實現(xiàn)活動在嚴格意義上是含目的于自身之中的活動,而在相對的意義上它也可以是實現(xiàn)外在目的的手段。
從苗力田的說法入手,不同實現(xiàn)活動都有著不同的快樂,每種實現(xiàn)活動都有著自己的特殊的快樂,實現(xiàn)活動的好壞影響著快樂的好壞。與其他生命的實現(xiàn)活動相比,人的實現(xiàn)活動就在于它是最符合人本性的特殊活動,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這就是人身上最高貴的部分——努斯的實現(xiàn)活動;求其次,那么人的活動是靈魂的遵循或包含著邏各斯的實現(xiàn)活動,所以人所追求的沉思生活高于營養(yǎng)、生長的植物生命,也高于追求享樂、欲望的動物生命。而與普通人的實現(xiàn)活動相比,高貴的人就在于擁有出色的實現(xiàn)活動,如果采用功能論證方法:一個豎琴手的活動是演奏豎琴,一個好豎琴手的功能就是出色地演奏豎琴,那么我們有理由說,后一個人的快樂高于前一個人的快樂。
從A.Grant的說法入手,快樂的實現(xiàn)活動在嚴格意義上是含目的于自身之中的活動,而在相對的意義上它也可以是實現(xiàn)外在目的的手段,由此形成了對快樂問題認識的雙重張力。以此說法,快樂是實現(xiàn)活動還是實現(xiàn)活動以外的產品呢?或者說,快樂是目的善還是手段善呢?這兩種說法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均有體現(xiàn),第七卷主要理論的核心在于快樂是一種實現(xiàn)活動,第十卷理論的核心在于快樂完善了實現(xiàn)活動。我們認為這兩種觀點既內在一致又相互補充,從而構成了亞里士多德對快樂與實現(xiàn)活動關系的完整論述,即快樂在于我們正常品質的完善的實現(xiàn)活動,這種令人愉悅的感受和情緒將加強我們相應的實現(xiàn)活動,最完善的實現(xiàn)活動是良好狀態(tài)的感覺者指向最好的感覺對象時的活動。〔9〕其一,快樂是一種實現(xiàn)活動,是人所追求的東西,具有目的善因素,但是嚴格意義上的目的善是人真正需要并符合人本性的東西,如適度的肉體快樂和適當?shù)奈镔|滿足,不包含痛苦或欲望的快樂(如沉思的快樂),這種快樂也就是正常狀態(tài)下的快樂,其余的快樂具有偶性上的快樂意義且不能持久,并且我們不能持續(xù)地感到快樂是因為實現(xiàn)活動不可能不間斷。其二,快樂完善著實現(xiàn)活動,我們追求快樂,是因為我們向往生活,因為生活本身是一種實現(xiàn)活動,每個人都在運用他最喜愛的能力在他最喜愛的對象上積極地活動著。那么,我們是為著生活追求快樂還是為著快樂而追求生活?這二者似乎是緊密相連、不可分開的。沒有實現(xiàn)活動也就沒有快樂,快樂則使每種實現(xiàn)活動更加完善?!?0〕痛苦和快樂分別毀滅和加強著實現(xiàn)活動,如果寫作和推理不令我們愉快并伴隨著痛苦,我們就不會寫作和推理,因為這種實現(xiàn)活動是痛苦的;反之,你如果熱愛寫作和推理,那么你就會苦心鉆研它,你就越擅長寫作和推理,從而使這種實現(xiàn)活動更令人感到愉悅和獲得更多樂趣。
德性(在數(shù)量上的定義)是選取一種我們在感情與實踐事務上做得適度的品質,人要完全地擁有某種優(yōu)秀品質或出色地完成某實現(xiàn)活動,就要在邏各斯的指導下選擇適度品質。所謂適度,是指“對適當?shù)娜?、以適當?shù)某潭取⒃谶m當?shù)臅r間、出于適當?shù)睦碛伞⒁赃m當?shù)姆绞阶鲞@些事”?!?1〕適度包含著兩層意義:其一,它是兩種惡,即過度與不及的中間;其二,它以選擇感情與實踐中的那個適度為目的。雖然人對快樂的感受千差萬別,但是德性是評價快樂問題的最基本的尺度,德性的品質堅持著中道原則、體現(xiàn)著適度尺度。亞里士多德并不壓抑人的正常欲望,這里的欲望主要指肉體快樂,他并沒有否定肉體的快樂,他贊成的是適當?shù)娜怏w快樂,而對于這種快樂的適度德性就是節(jié)制。在榮譽上的適度是大度,在信心和恐懼方面的適度是勇氣,在怒氣上的適度是溫和。適度居于兩種惡的中間,即不及和過度之間。“不及與過度都同樣會毀滅德性,對所有的快樂都沉溺,什么都不節(jié)制,就會成為一個放縱的人;像鄉(xiāng)巴佬那樣對一切快樂都回避,就會成為一個冷漠的人。所以,節(jié)制與勇敢都是為過度與不及所破壞,而為適度所保存。”〔12〕
適度體現(xiàn)在亞里士多德列出的諸多具體德性中,他的具體德性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在城邦意義上的、與他人交往的德性,如友善和公正;一種是現(xiàn)世的、關乎個人的德性,如勇敢、節(jié)制、慷慨、大方、大度、溫和等。例如在友善上,朋友和奉承者不一樣,真正的朋友因對方的德性品質而相交,奉承者總是別有目的,以討好他人、讓他人快樂為手段。勇敢是恐懼和信心方面的適度,勇敢在本性上充滿著痛苦,但勇敢的目的令人愉悅,體現(xiàn)著人的高貴品質,如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這個過程經歷著肉體的痛苦和精神的恐懼,但是他收獲了個人榮譽,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這就是令人愉悅的。節(jié)制是快樂與痛苦方面的適度,與怎樣處理快樂緊密相關,節(jié)制的人適度地期望獲得那些適當而愉悅的事物,他不以不適當?shù)氖挛餅榭鞓?,對于令人愉悅的事物也不會感到過度的快樂,放縱是節(jié)制的相反品質,其得到的快樂是奴性、獸性的快樂,節(jié)制要求對快樂欲望的過度奢求有所管教。溫和是怒氣方面的適度,溫和的人脾氣平和,不受感情左右,而按照邏各斯的指導做事。若能妥善處理各種情境下的感情,控制感情中快樂的度和量,那么德性也就蘊涵于內,體現(xiàn)著適度的快樂品質。
針對幸福是什么的問題,人們聚訟紛紜。亞里士多德認為,大多數(shù)人只能看到外在的、明顯的東西,因為這是他們所感覺到的全部東西,如財富、榮譽和快樂,然而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符合人的本性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人的沉思求知活動。但是,財富、榮譽和快樂也是構成幸福的要素,因為至善屬于幸福,至善又有諸善之備的特點,那么幸福也應是完善自足、無所缺乏的。因此,快樂顯然是幸福的必選項。由于快樂和幸福密不可分,這又使得人們認為快樂就等同于幸福。那么,快樂和幸福的關系是怎樣的,在何種意義上快樂屬于最本質的幸福呢?厘清二者關系,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亞里士多德的快樂思想。
在亞里士多德有關生活方式的備選項中,沉思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享樂生活和政治生活次之,因為沉思生活追求智慧,而“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政治生活追求德性,人們因追求德性而珍惜榮譽,因此,德性這樣的目的也不完善,而享樂生活以快樂為目的,是一種奴性的生活,三種生活因追求的目的不同而有層次之分。顯然,單純地追求快樂不會過上幸福的生活,過度沉迷于快樂反而會不幸福。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應當努力追求不朽的東西,過一種與我們身上最好的部分相適合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顯然就是合乎努斯活動的沉思生活,而這種生活對人最好,最令人愉悅,因此,沉思的快樂也就是最符合人本性的快樂。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幸福在于人的靈魂的合乎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那么就有必要了解德性和靈魂的品性,從而了解幸福的本性。亞里士多德首先把人的靈魂分為無邏各斯的部分和有邏各斯的部分,而靈魂的邏各斯的部分又分為兩個部分,即從嚴格意義上具有邏各斯和在聽從邏各斯的意義上而分有邏各斯的部分,前者形成了理智德性,而后者形成了道德德性。嚴格意義上具有邏各斯的理智德性自然高于部分意義上具有邏各斯的道德德性,屬于努斯活動的快樂也自然高于實踐的邏各斯活動的快樂。人有著混合本性,即神性、人性和獸性,沉思是屬于神性的生活,是人努力追求的目標,所以沉思的生活是最符合人的本性的生活。但這只有極少數(shù)的精英人士才能獲得,亞里士多德立足于人的現(xiàn)世的實踐的生命活動本身,指出人應該追求屬于人的生活。人性介于神性和獸性之間,是屬人而為人所追求著的善;獸性是人對欲望的屈服,人過著動物般的生活,追求肉體快樂和欲望滿足。但是,亞里士多德并未將實踐的觀點一以貫之,最終不免步入柏拉圖沉思思辨的歸宿。
沉思的快樂,“這是一個人處于正常的狀態(tài)而不存在任何匱乏情況中的快樂”,〔13〕即最完備、充分的快樂,那么沉思的快樂作為“至樂”之首,它不同于其他快樂的原因是什么,特別是沉思快樂高于德性快樂的原因是什么?德性(道德德性)的快樂高于無德性的快樂是顯而易見的,沉思的快樂為什么高于德性(道德德性)的快樂呢?除了上述一般原因,亞里士多德列舉了沉思的快樂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是其他實現(xiàn)活動所不具備的。第一,沉思是最高等的一種實現(xiàn)活動。第二,沉思比其他實現(xiàn)活動更為長久,其他實現(xiàn)活動很難獲得持久的快樂。第三,合于智慧的活動就是所有合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中最令人愉悅的,這種快樂既純凈又持久。第四,沉思中含有著自足。第五,沉思似乎是唯一因其自身故而被人們所喜愛的活動。第六,幸福包含著閑暇?!叭绻丝梢垣@得的自足、閑暇無勞頓以及享福祉的人的其他特性都可以在沉思之中找到,人的完善的幸福——就人可以享得一生而言,因為幸福之中不存在不完善的東西——就在于這種活動?!薄?4〕總之,“合于智慧的活動就是所有合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中最令人愉悅的。愛智慧的活動似乎具有驚人的快樂,因這種快樂既純凈又持久”?!?5〕所以,沉思的快樂是最符合人本性的快樂。
快樂和幸福二者的關系問題是當時人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自然避免不了對此話題的討論。首先,亞里士多德從詞源上推究,“多數(shù)人都認為幸福包含著快樂,這就是人們從‘享?!@個詞引出‘福祉’一詞”,〔16〕指出幸福之中就包含著快樂,享福的人也應該是快樂的人。其次,亞里士多德接受了時人的看法,“還有一些人認為是所有這些或其中的某一種再加上快樂,或是必然伴隨著快樂”,他認為“每一種意見都不大可能全錯”。〔17〕最后,他概括總結道,幸福是我們因其自身之故而選擇它,“而榮譽、快樂、努斯和每種德性,我們固然因它們自身故而選擇它們,但是我們也為幸福之故而選擇它們。然而,卻沒有一個人是為著這些事物或其他別的什么而追求幸?!?,〔18〕也就是說我們固然也追求著快樂,但我們追求快樂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們是為了幸福追求快樂,為追求幸福而追求快樂,是我們行為和活動的深層原因和最高動機。
但是,快樂卻不是幸福,當時很多人混淆了二者的區(qū)別,只為快樂而追求快樂,這就成為了“快樂的奴隸”,如果把快樂當作人活于世的終極目的,這顯然就是“奴性的生活”。對此,麥金太爾評論道: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頗為粗率地否定了快樂作為善的內涵,“許多人選擇了一種像牲口那樣的生活,這表明他們完全把自己看作奴隸”,〔19〕特別是肉體快樂,任何人都能享受,他認為既然動物和奴隸也追求此快樂,那么此種快樂就不能成為人成其所是、個人心之向往的原因。隨后,亞里士多德辯證地分析了消遣和工作的關系,快樂和消遣在此意義等同?!靶腋5纳钏坪蹙褪呛系滦缘纳睿系滦缘纳钤谟趪烂C的工作,而不在于消遣?!薄?0〕他指出,我們消遣是為了嚴肅地工作,我們需要消遣是因為我們不可能不停地工作,而工作才是屬于人的實現(xiàn)活動。概言之,幸福不是快樂,幸福卻與快樂密切相關,快樂的未必是幸福,但幸福的必定是快樂的,幸福涵蓋著快樂,快樂是幸福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快樂”問題的認識和闡釋貫穿著《尼各馬可倫理學》全書,快樂連接著善、德性和幸福等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核心范疇,他對前人或大多數(shù)人的“快樂”觀點進行了概括總結和辯證分析,規(guī)范和啟發(fā)著后代人對快樂問題的看法??梢哉f,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著快樂,體驗著快樂帶來的愉悅心理感受,但究竟什么樣的快樂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什么樣的快樂是我們應該舍棄的?我們應該對快樂問題有怎樣一個正確的認識?妥善地處理快樂與德性及幸福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過上和諧而幸福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