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丹彥
(作者單位:內蒙古藝術劇院)
民族管弦樂的組合原則和規(guī)模,與傳統的絲竹樂隊、吹打樂隊不盡相同。民族管弦樂樂隊由“吹、打、彈、拉”四組樂器組合而成。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內蒙古藝術劇院創(chuàng)作了民族管弦交響組曲《蒙古馬》??倳洺珜У摹俺钥嗄蛣?、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是原創(chuàng)民族管弦樂《蒙古馬》的樂思來源,也是其意旨所向。管弦樂將以精湛的藝術手段彰顯蒙古馬忠誠、勇毅、頑強的象征意義與文化魅力,奏響草原各族兒女守望相助、團結奮進的時代華章。
這是一部完整的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在統一的藝術構思下進行整體設計,形成完善合理的結構,以鮮明獨特的形象、引人入勝的樂音、豐富多彩的內涵,呈現蒙古馬精神所承載的時代風貌、文化特征與民族精神。
這是在蒙古高原上馳騁了千年的蒙古馬。千里追風、萬里跋涉,它所創(chuàng)造的傳奇至今奔流在高原的記憶、情感和血脈之中。無論是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歲月,鐵騎出征所開拓出來的新世界,蒙古馬精神以及馬背上的人們所譜寫的光榮歷史,一直在歲月的長河里奔流不息……
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蒙古馬精神意蘊深厚、意義非凡。發(fā)揚蒙古馬精神,在蒙古馬的故鄉(xiāng)內蒙古,文化基因里的實干、堅韌、頑強、勇毅和一往無前,定會在新時代煥發(fā)全新的生命力,激發(fā)出草原各族人民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堅定信心與鋼鐵力量!
1.曲目《出征》,樂曲以穩(wěn)健的馬步節(jié)奏為基礎,在馬頭琴的共鳴中漸次展開。采用多段體結構,調動民族樂隊多種音色,建構起多層次音響,隨馬步節(jié)奏逐步演變,伴隨鏗鏘有力的旋律,刻畫草原勇士出征的壯觀場景,塑造新時代草原人民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風貌。
2.曲目《騎手》,陶布秀爾與樂隊的完美演繹,陶布秀爾是極具特色的蒙古族古老兩弦彈撥樂器,擅長模擬刻畫多種馬步節(jié)奏與神態(tài)。樂曲首次將陶布秀爾與民族樂隊合作呈現于舞臺,通過多樣化的馬步節(jié)奏及特色鮮明的衛(wèi)拉特蒙古族民間音樂特性,獨奏樂器與樂隊的交融碰撞,生動地刻畫出“馬背神采”。
3.曲目《馳騁》,采取了四胡與樂隊的形式呈現,樂曲采用自由三部式曲式結構,在繼承民族器樂旋律的基礎上,在多調性慢板旋律、四胡華彩樂段安排、快速雙音、平行半音階演奏等方面,進行新的嘗試與探索。以蒙古高音四胡剛柔相濟的音色,表現蒙古馬的精神內涵與精神風貌。
4.曲目《風暴》,表現了風暴來臨,勇士無畏。像一只飛翔的弓箭,像一團燃燒的火焰,蒙古馬穿越疾風驟雨,詮釋著英雄的勇敢與犧牲。雷電卷起黃沙,寒冷無以復加。正義在胸,鐵蹄如鼓。一陣颶風,一路狂飆,蒙古馬的驍勇載著英雄豪氣,燒盡一切黑暗,幻化一片光明……
古人云,“探經義之淵源,是非紛若;考辭章之聲律,去取昭然?!眰鹘y器樂形式在現代創(chuàng)作思維和表演理念的主導下,運用民族器樂獨特的音色和形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音樂作曲技術理念、創(chuàng)作手法來豐富完善民族管弦樂隊的藝術表現力。
比如曲目《遷徙》,作曲家通過這次的創(chuàng)作準確理解和自身創(chuàng)作生涯的積累,寫出一部民族的壯麗史詩。從作品主題開始的幾句立意,從固定音型為背景的伴奏特點,從由遠至近,再由近至遠的音響布局,顯現出很有價值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效果,也代表了作曲家創(chuàng)作走向成熟的標志。曲目《追夢》以富有動感的“馬步節(jié)奏”為動力,以五聲調式旋律為基礎,調動了多種同主音調性的交替變化,使音樂充滿著朝氣與活力。樂曲運用回旋曲結構展開,在“追夢動機”的多次展衍中,將音樂推向全曲高潮,表現出內蒙古各族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精神風貌。
一是將傳統民族樂器馬頭琴、火布思、三弦、雅圖嘎和布列號、畢秀固爾、牛角號等樂器用多聲部的作曲寫作手法創(chuàng)作編配;二是通過樂隊與獨奏、樂隊與人聲、呼麥等融合在一起,把民族樂器獨特音色與演奏技法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以鮮明獨特的形象、引人入勝的樂音、豐富多彩的旋律風格和音樂內涵形成氣勢雄渾,悠揚激蕩的民族交響樂。曲目《凱旋》在回旋曲結構特點的樂曲建構中,旋律上較多繼承了民族傳統,和聲上挖掘了民族民間器樂曲擅用大二度疊置的多聲部美學觀念,表達了對奮斗者的贊譽。曲目《追風》將傳統民族樂器馬頭琴、火布思、三弦、雅圖嘎和布列號、畢秀固爾、牛角號等樂器用多聲部的作曲寫作手法創(chuàng)作編配,通過民族交響樂隊多種元素的調動,配合速度、力度、富有草原特色的大二度疊置和弦等具有沖擊力的手段,
整部作品中最能體現新技法的曲目《家園》和《遠方》。其中,曲目《家園》的音樂情調從開頭引子、主題引進和泛音的使用,使人們真切的感覺到游牧民族的畫面,蒼涼、遼闊、深情。另外,他采用了近代西方作曲家的連續(xù)變換節(jié)拍的手法,但又那么的與蒙古族舞蹈完全貼切,而不是生硬的照搬。曲目《遠方》,首先作者大膽的使用了五個降號調,這在民族樂隊史上還是初次,但音色和意境確實呈現特殊的美妙、遙遠。再加上中段。五拍子律動的舞蹈性主題,讓人既感受到動感,又感受到特有的深情,也是一幅草原風情的畫卷。這是兩個年輕作曲家的手法新穎和風格濃烈,為內蒙古器樂合奏作曲帶來了新希望,顯現了無盡的才華,展望了璀璨的未來。曲目《守望》采用復三部結構原則建構全曲,調動多層次樂隊音響,將馬頭琴傳統音色與現代作曲技法結合,力求創(chuàng)造出新的音色音響效果。尾聲,將長調與呼麥音色融入其中,借以表達草原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內心情感與品格。
內蒙古藝術劇院民族樂團作為新型的現代民族管弦樂隊,主要是以傳統樂器馬頭琴、四胡、三弦、火布思、雅圖噶、牛角號、布列號、畢秀固爾等特色樂器為主,歷史上也多用于獨奏或小合奏,樂器鮮明的個性以及很多樂器在音準、音色、音域等方面的不科學性和局限性嚴重制約了民族樂隊的整體發(fā)展,它造成了樂隊各聲部內部及聲部間的音質不和諧、音量不平衡、音色不融合等。目前內蒙古藝術劇院民族樂團樂器改革還不夠完善,還存有總體音響欠佳、聲部還不夠平衡,層次不夠分明,缺少細膩的訓練等問題,有些樂器基本上帶著原有的民間存在時的自然狀態(tài)參加到樂隊中,個性化比較強,還需要經過系統化的研究處理等等,特別是在音響和音色上還有一些弊端。因此,民族樂團正在開展樂器改革及樂隊編制的調整、配置等方面的重大課題研究。
既要體現出民族樂器的個性,也要彰顯出民族音樂融合性。處理、解決單音音色是經常的、大量的基礎工作。在樂隊訓練中,參與合奏的每一件樂器都能最大限度地達到音色純凈。這需要在長期的排練中進行磨合,達到默契。在解決音色統一這一問題上,首先,演奏者在合奏之前各個樂器要先調好音準,調音不準也不能保證音色純凈,此外空氣中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對許多樂器的音質都有影響,演奏技術水平不同也會出現差別。由于民族樂隊的整體音質比較混雜,所以更應嚴格訓練,每個演奏者私下也要努力練習,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解決好單音音色不是一次排練就可以解決的,也不是排練一場音樂會就能純凈的,它需要長期的磨合訓練和鞏固提高,在與演奏者的磨合中達到默契與審美取向的共識,才能逐漸顯示其可貴的藝術成果。
既要發(fā)揮樂隊融合調和作用,也要注重樂群體音色的協調組合。樂隊的“常規(guī)樂器”編制大多都進行了重新分類、定位,各聲部的樂器配比是在高、中、低三部分的組合原則中搭配運用的。因此,總體排練時,不同樂團不同指揮有不同的習慣風格、藝術標準、不同的音響要求。在處理作品排練時,控制好弱奏才能彰顯出強奏的聲勢也就是以弱顯強。在管弦樂隊中普遍存在著弱不下去、強不起來的問題。尤其是管樂組的樂器,例如笛子、牛角號、布列號等,弱吹時不僅音質有改變甚至音準都難以保證。樂隊在演奏柔板時,由于音響較雜,音色較難統一,力度控制難以一致,所以“柔”往往被忽略或不如獨奏表現的細膩。蒙古族民族管弦樂也要處理好各種強奏,但要強而不噪,把握好音響的純正。例如,拉弦樂聲部由高胡、二胡、中胡、低音胡琴、貝低音胡琴組成,這樣,弦樂群體的音色就有了十分協調的組合,而且高胡和二胡聲部的擺位也在樂隊指揮的左右兩側相對應地展開,從舞臺音響聽覺方面也起到了左右平衡的效果。再如笛子聲部由曲笛、梆笛與新笛的搭配組合而成,而梆笛由于音色十分突出,個性色彩太鮮明,在樂隊中常常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嗩吶聲部采用高、中、次中音、低音四聲部組合,特別是增強了中、低音聲部的編制比例,使管樂聲部在音響力度上得到了加強,起到了強大的厚重低音效果。
民族管弦音樂,它代表了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水平,象征著我們民族的音樂文化符號,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名片。我們應該不遺余力地扶植新作品,積極地去傳播、發(fā)展建設好民族管弦樂,立足傳統、推陳出新,使它在世界的音樂舞臺中完全可以和西方交響樂隊相媲美,充分展現出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進入新世紀以來,蒙古族音樂的理論視野進一步拓寬,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 究成果。如博特樂圖、 哈斯巴特爾合著的《蒙古族英雄史詩音樂研究》等。從2017年開始,內蒙古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先后用兩年多的時間對傳統樂曲《阿斯爾》進行了整理學習,通過邀請專家開展講座培訓,舉辦《阿斯爾》專場音樂會等多種形式來傳承和發(fā)揚傳統音樂。要進一步加強民族音樂的傳承教育和理論研究,進一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進一步提高民族音樂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水平,推動各層級民族音樂研究機構主動開展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促進民族音樂的發(fā)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國各族人民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音樂豐富多彩,為了使我國的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下去,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界必須加強民族音樂傳承研究和開展民族音樂的教育工作,讓我們民族音樂瑰寶能夠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走出國門,面向世界,使我國的民族音樂為世界音樂貢獻力量,讓世界音樂作品更加光彩奪目。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民族音樂學習班、開展民族音樂采風活動、舉辦各種類型的民族音樂研討會等加快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人才。近年來民族音樂的傳承發(fā)展工作也愈發(fā)引起自治區(qū)政府的高度重視,自治區(qū)以建設民族文化強區(qū)為戰(zhàn)略目標,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了對民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和指導。作為內蒙古自治區(qū)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號之一的民族管弦樂,隨之出現在文藝演出、文化娛樂、文化會展、文化旅游和藝術培訓等新興產業(yè)的運行體系當中,呈現出全新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景象。內蒙古藝術劇院民族樂團曾在“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jié)”、“第三十二屆德國莫扎特音樂節(jié)”、“俄羅斯第二屆‘后貝加爾之聲’國際舞臺爵士樂表者大賽”等藝術活動中獲得了大獎并得到廣泛贊譽。
民族樂團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人才是根本。一是培養(yǎng)民族音樂作曲家,豐富民族音樂藝術內容;二是培養(yǎng)民族音樂演奏家,改革民族樂器,改編民族器樂;三是培養(yǎng)民族音樂理論人才,堅持正確的發(fā)展方向,保證其健康的發(fā)展;我們的具體舉措是建立健全人才培養(yǎng)機制,注重培養(yǎng)青年人才,通過大量委約創(chuàng)作給青年作曲家提供一個十分重要的作品演奏平臺,大力為優(yōu)秀人才量身打造作品,鼓勵演奏家積極參加各類重要比賽,為骨干演員舉辦專場音樂會和專場講座,提升其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創(chuàng)作是樂團建設的生命線,而創(chuàng)作的主體則是作曲家,所以,選擇、培養(yǎng)一支思想敏銳、品位高雅、技術嫻熟的作曲家隊伍,是民族樂團的工作重心之一。當前,要增強“內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加強民族樂曲的創(chuàng)作,積極引導和培育樂團現有創(chuàng)作人員深入生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創(chuàng)作一批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藝術作品。同時,要借用“外腦”,要廣泛團結區(qū)內外作曲家,發(fā)揮好這些老中青作曲家的作用,以優(yōu)質資源、重點資金投入來委約創(chuàng)作新作品,為樂團創(chuàng)作出更好更新的作品。
對民族管弦樂隊的訓練缺少規(guī)范,隨意性大等。因此,加強演奏員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和學習,以提高他們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要通過作曲家和演員們的加工、整理、改編和再創(chuàng)作,并與地方民間樂團或少數民族樂團合作,以高雅音樂會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推進民族民間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民族管弦交響樂《蒙古馬》音樂作品把“蒙古馬精神”貫穿曲目選擇與樂曲演奏向心力為主旨,而觀內蒙古藝術劇院民族樂團既始終以音樂為原點,以中國精神為核心,以永遠在路上的奮斗精神,去演繹和創(chuàng)作更多人民喜歡的作品而不懈奮斗,以一步一腳印地走一條有本有源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