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玲
胃腸功能的恢復是胃腸手術后患者快速康復的關鍵,其不僅可以減輕疼痛,改善舒適度,還可以促進術后飲食的早期恢復,降低、術后腸粘連、吻合口漏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研究表明,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障礙與多種因素有關,涉及術前、術中、術后整個診療過程[3]。了解引起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障礙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根治性切除術治療的胃腸道腫瘤患者164例為研究對象,年齡49~84歲,平均年齡68.48±2.57歲。根據患者術后排氣、排便恢復時間,將患者分為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組(3~7 d)和較差組(>7 d)。即術后排氣恢復時間和術后排便恢復時間均為3~14 d ,平均5.67±1.08 d,其中胃腸功能恢復時間3~7 d的患者有118例(正常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7 d的患者有46例(較差組)。
納入條件: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腫瘤;符合手術指征且行開放性手術;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獲得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損傷或嚴重感染。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
采用發(fā)放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本組病例的性別、年齡、體質指數(BMI)、既往病史、術前便秘、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補液量、腹腔積液、留置尿管時間、術后開始活動時間。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分析因素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性別、年齡、糖尿病史、術前便秘史和留置尿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體質指數、腹腔積液、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補液量、術后開始活動時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單因素分析
以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是正常還是較差設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統(tǒng)計結果P<0.05的指標為自變量(賦值表見表2),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體質指數、腹腔積液、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補液量、術后開始活動時間為影響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表
表3 影響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胃腸道腫瘤根治性切除術后胃動力減弱,是由于交感神經反射性興奮,造成胃腸道神經叢調控的運動功能受到暫時性抑制。此外,胃腸道完整性遭破壞,干擾其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功能,加上胃活動與分泌功能失調,直接影響術后胃腸功能的康復[4-6]。臨床研究認為,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效果與腸道機械運動功能、免疫防御功能、胃腸道化學感應系統(tǒng)功能等因素密切相關[7]。胃腸功能障礙不僅阻礙患者術后康復進程,更會加劇患者營養(yǎng)素和體液丟失,從而出現電解質紊亂、腎衰竭甚至死亡[8]。因此,臨床康復護理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胃腸道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并進行有效干預,從而促進接受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的康復。
本研究體質指數、腹腔積液、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補液量、術后開始活動時間是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獨立指標。①體質指數。肥胖可導致腸上皮組織增厚,腸功能減弱,在腸道黏膜中,絨毛高度及內部細胞增殖能力減弱,胃腸道功能下降,減少腸道對水分和離子鹽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并導致胃腸功能障礙[9-10]。②腹腔積液形成后,大量液體滲入腹腔,導致有效循環(huán)血量減少,胃腸道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慢、胃腸道缺血缺氧增加[11]。研究表明,腹腔積液造成的胃腸道充血或淤血可能減弱胃腸道蠕動能力,引發(fā)胃腸功能障礙[12]。③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中補液量。若胃腸道腫瘤術中出血過多,血液循環(huán)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血液黏稠度增加,胃腸道功能障礙。手術運行時間過長,胃腸道充血,進一步加劇胃腸功能損害。血管內凝血系統(tǒng)紊亂或錯位,影響胃腸道血液供應;大量輸液,可促進腸蠕動,導致腸腔滲透壓增高,腸內營養(yǎng)物質及水、電解質吸收減少,加重胃腸功能損害[13-14]。胃腸道腫瘤患者因麻醉、術中暴露、出血、炎性反應等因素,術后胃腸道功能處于麻痹狀態(tài),腸蠕動減弱、減慢,極易引發(fā)胃腸道功能低下,造成術后胃腸功能障礙。④術后早期活動時間。原因可能是術后早期活動可加快新陳代謝,改善腸麻痹,促進營養(yǎng)劑、藥物吸收,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15-17]。
為了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制定如下干預措施:①控制喂養(yǎng)時間。禁食期間,避免因“廢用”而削弱腸道功能,以24~48 h為宜,遵醫(yī)囑適當使用生理鹽水、葡萄糖和氯化鈉進行序貫治療。②術中輸血、輸液。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速度由慢到快、容量由少到多,溫度控制在36.9~37.9℃,輸注速度從每小時200 ml開始,可采用泵控制技術輔助輸注,嚴格遵守無菌原則。③活動功能鍛煉。術后3 d,指導患者進行腹部和肛門提升運動,即患者在鍛煉過程中放松腹肌,收縮恥骨尾骨肌及提肛肌,20 min/次,每天1~2次。指導患者吸氣和呼氣來收縮和放松腹肌,每次保持3 s,10 min/次,每天2~3次,在運動過程中,患者采取3種姿勢:臥位、坐位及站位。④咀嚼口香糖。依據《中國加速康復外科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18],康復過程中,咀嚼口香糖可促進腹部胃腸功能恢復,患者麻醉清醒后給予咀嚼口香糖,每次2片,每天8:00、11:00、17:00與21:00共4次,咀嚼10~15 min/次。干預時間為術前到術后第7天。⑤體位按摩護理。患者仰臥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3 min,力量適中,術后6 h進行穴位按摩,包括三陰交、足三里和中脘,用拇指按壓,慢慢增加力度至有酸、麻、脹和疼感,持續(xù)按壓10 s,每天1~2次。
綜上所述,影響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因素很多,尤其是肥胖,腹腔積液,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補液量多以及術后未行胃腸功能鍛煉的高危人群,應針對性地做好護理措施,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