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悲劇源于原生家庭殘缺及其負性人格。人生早期心理陰影深刻地影響著人的性格、氣質(zhì)、思想和行為選擇,甚至導致人格缺陷和人生悲劇,林黛玉唯一心理支撐是逼仄人生路上形成乃至固化的對賈寶玉的愛情希望。這是由林黛玉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和體驗所形成的心理范式建構(gòu)的必然結(jié)果。一旦希望破滅,其人生之路也就走到盡頭,悲劇就此誕生。
一、林黛玉人生悲劇的心理基礎
林黛玉的原生家庭凄涼,弟、母、父相繼去世。在成長關(guān)鍵期,她的心理受到重擊。雖有外婆家可依靠,但三次大變故使林黛玉形成基于悲劇底色的性格和思維定式,最終決定了她的悲劇人生。
走進外婆家,這是林黛玉人生的新起點。外婆呵護她,賈寶玉關(guān)心她,其他姐妹遷就她,丫鬟細心服侍她,她理應生活得幸福美滿。然而內(nèi)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定式和思維邏輯,決定了她敏感多疑及對外在一切可能對自身帶來任何傷害的聯(lián)想、設防,決定了她始終走不出自我,只能囿于自我逼仄且多想象的負性心理空間。
第一次去外婆家,常人都會興奮、激動,林黛玉卻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多說一句話,不多行一步路,害怕被他人嘲笑。首次相見,因林黛玉無玉引發(fā)賈寶玉的病莫名其妙地發(fā)作,這次波折給敏感多疑的林黛玉留下深刻的心理陰影,所以她有些傷心,但這才是開始。
二、林黛玉人生悲劇的心理分析
心理學研究表明,身心相互影響,長期疾病和身體不健康會導致心理疾病。林黛玉從小生病且失眠,一年大概只能睡十幾晚好覺,其痛苦不言而喻。這是林黛玉性格特質(zhì)及缺陷的身體基礎。本身就是孤兒,加上身體虛弱,難免憂慮傷身傷神。身心雙重摧殘疊加,最終形成林黛玉自我保護、敏感多愁、性格偏狹等負性心理特質(zhì)和思維模式。
(一)自我保護,敏感多疑
敏感多疑是一種心理應激反應。特殊家庭和人生境遇導致林黛玉對一切可能損害自身的要素都異常敏感,且作出不合理的應激反應。這是自我保護需要,更是原生家庭缺失所致的人格缺陷表征及其常態(tài)現(xiàn)象,是其基于悲劇底色的性格乃至思維定式?jīng)Q定的。
林黛玉到賈府,賈母萬般憐愛,飲食起居等待遇一如賈寶玉,甚至超過迎春、探春、惜春三個親孫女,賈寶玉也待她極好。林黛玉理應心態(tài)平和,然現(xiàn)實生活變化是常態(tài)。暫時的平靜,因薛寶釵到來而被打破。薛寶釵品格端方,容貌豐美,行為豁達,隨分從時,大得人心。這和林黛玉形成鮮明對比,刺痛了她敏感多疑之心,悒郁不忿之意油然而生。
薛寶釵和薛姨媽到瀟湘館看林黛玉。臨走時,薛寶釵伏在母親懷里不經(jīng)意地撒嬌,林黛玉便偏狹地認為薛寶釵知道她喪母后,故意來刺激她的。林黛玉幼喪父母,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居外婆家,外表熱鬧,內(nèi)心孤獨。
林黛玉敏感多疑,隱含著純粹性和唯一性,是自我嚴密包裹下安全穩(wěn)定心性的需要和表征。兩件事最能體現(xiàn)這種性格:一是寶玉將北靜王贈的鹡鸰香串轉(zhuǎn)贈林黛玉,她卻道:“什么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它?!倍琴Z寶玉被賈政的小廝討賞,將他所佩之物盡行解去,林黛玉就疑心自己送他的荷包也被拿走,便發(fā)脾氣,剪破了賈寶玉要她新做的香袋。事情沒弄清楚就魯莽行事,錯在自己,不認錯,不反思,倒是賈寶玉反過來賠不是。林黛玉有感淚先流,無助淚不斷,眼淚既是其敏感多疑的應激反應,更成其人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賈寶玉和林黛玉因緣份心意相通,關(guān)愛互聯(lián):林黛玉從不勸說賈寶玉為官當宰、仕途經(jīng)濟,而在賈寶玉身處窘境時,她總是給予他異乎常人的關(guān)切。無論是替賈寶玉作“杏簾在望”題對,還是賈寶玉著魔,被癩頭和尚和跛足道人救醒,別人未開口時,林黛玉就先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這就是典型的表現(xiàn)。而賈寶玉是林黛玉的唯一:只有賈寶玉真正地理解她、包容她、順隨她、忍讓她、維護她。林黛玉可以隨時隨地發(fā)脾氣、給臉色,卻不用擔心賈寶玉變臉、冷淡、疏遠乃至變心。在林黛玉面前,賈寶玉總是謹慎陪伴,以至于只要林黛玉不悅,賈寶玉便急忙認錯并給其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但是,賈寶玉始終無法幫助林黛玉克服敏感多疑及應激心理反應。
(二)性格偏狹,不能容人
林黛玉性格偏狹深入骨髓,常于無意之處顯現(xiàn)出來。常人難理解,對于林黛玉來說卻是心理常態(tài)。比如,薛姨媽偶爾拿宮里的時新紗花送給大家,其他人或道謝,或取笑,或隨意拿取。送給林黛玉,她卻多心。她認為別人都有,而自己的又是最后才送來,于是冷笑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呀!”一句話噎死人!
第八回,賈寶玉探望薛寶釵,正說些閑話時,林黛玉也來了。一見到賈寶玉,便笑道:“我來的不巧了!”接著說道:“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贝蠹叶济靼琢主煊裾Z涵偏狹譏諷。接著,紫鵑讓雪雁送手爐,黛玉道:“也虧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些。”林黛玉明說丫鬟,實責賈寶玉,充分表露出其情思狹隘、多心多感,因為她已將薛寶釵當成現(xiàn)實威脅和對手。因此,林黛玉尤其在意賈寶玉對薛寶釵的一舉一動,甚至不惜常拿話諷刺賈寶玉。賈寶玉要上學,來跟林黛玉告別,她卻道:“你怎么不去辭你寶姐姐?”看似不經(jīng)意一問,用意昭然若揭。
林黛玉偏狹,并非惡意為之。觀其一生,無任何害人之心,是極為純粹之人,心無城府,口說我心。這與薛寶釵形成鮮明對比。薛寶釵沉穩(wěn)持重、思考周全、八面玲瓏,符合社會人的各種規(guī)定,脫離不了實際勢利羈絆。林黛玉如一張白紙,其人生經(jīng)歷不足。純?nèi)涡郧?,自然應激,不顧及他人感受,有感即發(fā),往往話剛出口就后悔不迭,過后依然如此。無論性格如何偏狹、言語怎樣尖酸刻薄,其實都是林黛玉內(nèi)心焦思苦慮的外在表征而已。
(三)負性聯(lián)想,自我毀傷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憧憬未來,思考出路,人所不免。殘缺悲傷的成長歷程,塑造出林黛玉敏感多疑的偏狹性格,折射的是其內(nèi)心弱勢和不自信。由此,她凡事總是習慣于從負性方面聯(lián)想與解讀。
最能引起林黛玉負性情緒的是薛寶釵。薛寶釵是其未來情感和生命依歸的最大障礙。平時親熱姐妹相稱,但林黛玉對薛寶釵的敵意和防范無處不在。比如,有一次賈寶玉和薛寶釵同到賈母處,正值林黛玉在旁,因問賈寶玉打哪里來,他道:“打?qū)毥憬隳抢飦怼!绷主煊窭湫Φ溃骸拔艺f呢!虧了絆住,不然,早就飛來了?!辟Z寶玉還沒分辯,林黛玉就賭氣回房,坐在窗前流淚。而賈寶玉對于林黛玉的多心多疑及由此而疾病日趨沉重,了然于心。然而,除了哄勸認錯和賭咒發(fā)誓之外,也別無他法。
林黛玉凡事總往壞處想。這深刻揭示出林黛玉的內(nèi)心孱弱、孤寂和不自信。除了賈寶玉和紫鵑,林黛玉沒有可交心的朋友。根本原因在于林黛玉不能敞開心扉,不能容人容物。凡事獨自面對,易感易愁,心思沉沉,負性多多。就像林黛玉葬花,因家戲班子演習戲文,傳出唱詞:“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就勾起林黛玉對自身的負性聯(lián)想,不覺眼中落淚。對林黛玉來說,他人的無心之語可以產(chǎn)生直接刺激,外在風花雪月乃至一切自然現(xiàn)象的變換都隨時可能引發(fā)其負性心理體驗。
三、結(jié)語
林黛玉的人生之路,深刻折射出原生家庭殘缺所造成的人生悲劇。至今,原生家庭仍是當代社會的一個重要話題,而由原生家庭所導致的各種心理乃至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負性影響,構(gòu)建健康的個體心理及正確的情感和理性認知模式,從而自主掌控自身命運,這也是當代社會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作者簡介:呂明(1964-),男,安徽六安人,本科,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